家里的音箱总是没有闲着的时候,流行的、古典的、影视歌曲……孩子偏爱节奏明快的曲子,我中意古典舒缓的乐曲,只要有人,家里就跳动着或激烈或沉静的旋律。
一次加班晚归,门口孩子的鞋和书包随意堆着,房间一片安静。孩子没有似平常一样坐在书桌前,而是躺在床上,两眼直直地看着天花板。我轻轻走过去询问,孩子却没有回答,过了好一会儿才呼了口气:“妈,我们听一会儿音乐吧。”稚嫩的一张小脸满是迷茫和疲倦。
我有些诧异却也不知怎么安慰,只能先把蓝牙音箱打开。一段清澈而空灵的音乐流淌出来,空气似乎都清爽了不少。
孩子说起上周考砸的英语,写不完的作业和周末排满的课程。我静静听着,等他情绪宣泄完,问他是不是先不上周末的课了,让精神放松一些。孩子却在钢琴声迭起的瞬间一骨碌翻身起来:“没事,我好了。”一路小跑进浴室,还不忘问我这是谁的曲子。
大提琴沉静,小提琴优雅,时而激越、时而温柔,唯有钢琴始终坚定地前行,引领一切。这是门德尔松的《d小调第一钢琴三重奏》。
之后每次考试或者比赛前,孩子都会主动要求听门德尔松。在最辛苦的初三冲刺阶段,有次周末孩子难得挤出一点时间说要出去放松一下,我说去买双球鞋或者吃顿大餐,孩子都不心动,最后去书店高高兴兴地挑了张交响乐唱片。
想起许多年前看过一本很热门的书,叫《荒岛音乐》。德国音乐家彼得·鲁什卡问了66位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如果要去荒凉的岛屿,他们会带上哪件音乐作品。初读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想法太矫情了。去荒岛,不应该多带点实用的求生装备吗,音乐有什么用?
直到这次陪伴孩子中考,我才突然意识到,我们大概率不会流落到一个荒岛上,但是极有可能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突然陷入短暂的“隔离状态”,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与在一个荒岛上无异。
让孩子感到疲惫的或许并不是课业上的紧张,而是那些无法言说的孤独感。它可能是早起洗漱时滴答落下的水滴,是中午吃饭时随风摇摆的绿萝,也可能是傍晚写作业时往窗外无心一瞥看见的夕阳西下。对于心灵的孤独感,求生装备或者娱乐消遣毫无用处,一段音乐却拥有魔法般的效果。
音乐为伴,心灵总是自由的。
编辑"乔可可"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