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都文化想象下的地域重现与历史重塑

2024-05-12 03:49李佳奇
艺术广角 2024年2期

摘 要 《沸腾的生活——经典作家的红色工业文学与钢都文化叙事》一书是卜庆祥真挚叙写钢铁工业与“高炉朝圣”作家们的鸿篇力作,集文学地理感、历史感与时代感于一体。卜庆祥以鞍钢“这座城”作为空间意义与文化意义上的地域中心,以昔日于鞍钢展开文化朝圣的“那些人”作为红色钢都文化的最佳讲述者与阐释者,借由融情入理的评传笔法对草明等八位“经典作家”及其沸腾的红色工业文学叙事展开多维解析与立体探照。全书在与朝圣作家亲历式实感经验与集体性地域认同的深度对接、文学叙事与历史视野的贯通交融中,找到了与新中国工业作家及工业叙事对话的有效通路,在现实真实与文学想象之间的缝隙探寻中延展了钢都文化叙事的内涵承载与表现纵深,显示出了溯寻新中国工业文学发展建构的经验起源、构筑新时代红色工业精神谱系与文化图谱的热忱与努力。

关键词 《沸腾的生活》;钢都文化叙事;红色工业文学

《沸腾的生活——经典作家的红色工业文学与钢都文化叙事》(辽宁人民出版社,2023)一书是卜庆祥叙写钢铁工业与“高炉朝圣”作家们的鸿篇力作,全书以“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作为工业精神地标与红色文化符号,以草明、舒群、公木、于敏、罗丹、艾芜、艾青、李云德等八位共和国钢铁工业建设见证者与在场者的记忆闪光与心理潜流为叙事线索,在工业历史现实与亲历者文学想象的互通贯联、个体生命体验与集体文化记忆的溯寻与召引中,构画新中国钢铁工业从震荡迷茫到勃发振兴的奋斗长卷与辉煌史诗,真切再现了新中国工人阶级的英雄图谱与工业文化建设的“沸腾”景象,抒写了“钢都作家”与鞍钢工人经钢铁熔炉淬炼而成的钢铁意志与“红色”情怀。新中国工业建设景观与工人创作图景于卜庆祥笔间全方位跃动延展,一部源发于高炉下沸腾生活的宏大工业建设史与作家个体生命史全面铺陈开来。

一、地域情感的诗意生成

纵观《沸腾的生活——经典作家的红色工业文学与钢都文化叙事》全书,卜庆祥将地域视角与基于鞍钢地域生发的作家亲历经验引入钢都文化叙事,深度聚焦草明等八位钢都作家在鞍钢工作生活期间的文学创作历程与创作心理流变,多维度展现作家个人与地域空间以及文学现场之间真实动人的情感联结。全书力求在物理空间的定格与情感空间的敞开中,完成对钢都文化修行背后所隐匿的作家情感执念与精神内核的纵深探勘,实现对圣地作家形象谱系与主体性精神文化谱系构筑历程的再现与还原。

将时间的指针溯回拨转,回望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历程,鞍山钢铁公司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成立的钢铁工业生产基地,在“一五”期间以举国瞩目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炼铁七号高炉打响了钢铁大规模建设的第一枪,铸造了中国钢铁工业建设史上的伟大奇迹。《沸腾的生活——经典作家的红色工业文学与钢都文化叙事》一书正是将叙事背景安置在新中国钢铁圣地鞍钢,以鞍钢“这座城”作为空间意义与文化意义上的地域中心,以昔日于鞍钢展开文化朝圣的“那些人”作为红色钢都文化的最佳讲述者与阐释者,在地域文化空间与作家实感经验的勾连交互中对“延安火种钢铁魂”展开深度的文化诠释与历史建构。在卜庆祥的叙写中,圣地鞍钢始终作为八位作家工业文学叙事的意义源头与叙事表达的启动媒介而存在,鞍钢高炉内炽烈燃烧的火红钢材、翻滚沸腾的钢水铁汁、经血与火熔铸淬火而成的钢坯铁果,以及新中国钢铁工业建设的升腾景象与孟泰、王崇伦等工人模范生产劳动的火热图景,无一例外全部成为作家落笔颂扬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人阶级与工业发展的原生史料与情感素材。圣地鞍钢为观照草明、公木等工业作家的文学活动与文艺创造提供了具体叙事情境与地域文化支撑,鞍钢已然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符号成为作家工业文学叙事的重要空间载体。卜庆祥找寻到了与朝圣作家、与新中国工业对话的有效通路,在对八位作家亲历式实感經验与集体性地域认同的深度对接中,深入揭示了红色工业与钢都文学叙事背后的深层心理动因与隐秘生成链条,解释并彰明了鞍钢地域与作家钢都文化叙事之间的联结机制与交互体系,为进一步理解钢都地域与作家创作的价值契合、考察红色文学与钢都文化生成的内在逻辑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视角与研究路径。

二、工业叙事的史诗性建构

《沸腾的生活——经典作家的红色工业文学与钢都文化叙事》一书将草明等八位作家于鞍钢工作生活期间的文学创作轨迹与工业文学想象置于宏阔的工业历史长河和国家社会变迁的整体视野中进行观照,借由八位作家的个体钢都叙事勾连起新中国红色工业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线索与演进脉络,在对集体记忆、历史印迹与时代表达的回视中摄照鞍钢及“社会主义国度的工业、工厂、工人”,显示出构建宏大工业文学史与钢都文化叙事史的热忱和努力。

当代工业文学叙事一般来说是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机制的生成产物与现实表征,工业书写经由文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点形塑聚合了相当密度的历史纤维与时代纹理,在文学呼应、负载并转移政治现实的使命任务与主导需求下建构并锻造出了时代史诗般的宏大景象与厚重意蕴,成为国家民族意志与社会历史经验的有效载体与显性表达。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繁荣期《乘风破浪》(草明)、《铁水奔流》(周立波)、《百炼成钢》(艾芜)等颂扬新中国工业生活沸腾景象的文学作品,到新时期《机电局长的一天》《乔厂长上任记》(蒋子龙)等一系列反映改革奋进浪潮的工业书写,再到近年来涌现的《工人村》(温恕)等展现工业历史变迁的工业题材创作,不同时期的工业文学叙事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历史与现实交织、个体经验与家国意识同构的创作流向与书写面向,有力地形塑了我国百年工业化建设的宏伟征程与恢弘图景。基于文学形态关联社会历史的工业文学叙事惯性,围绕工业文学创作展开的工业文学研究也在理性沉思中展开了现实互动与历史探寻,总体上表现出了社会主义文艺规范下文学因应时代、昭显社会真实的价值取向、写作路径与美学追求。在新时代语境与文学现场中,工业文学研究往往将工业书写置于历史演进的时空背景与叙事脉络下,以宏阔的历史视野与深远的历史思维对各个时段的文学创作进行全方位观照与多维度考察,在文学想象与历史性研究的交绕融合中提炼整合出工业文学创作的本质属性与核心特质,诠释工业文学在工业化历史进程与工业空间形塑过程中提供了何种文学隐喻与文化想象。

卜庆祥的工业文学叙事研究不仅限于对单个作家钢都文化叙事的追述记录,更是极尽可能地回归并重建文学历史现场。在八位作家个体生命经验与创作轨迹的抒写中,彰明新中国工人文艺创作者集体性的工业记忆与普遍性的红色文化情怀,揭示新中国工业文学叙事的内在建构逻辑与深层历史含蕴,通过个体经验与作家文学想象的具体还原,深度阐明工业历史宏大叙事的内涵要义与情感价值归属。从虔诚颂扬红色钢都文化,提笔落墨为工人群众歌功颂德的“草明大姐”;到深入生产一线,蹲点铸写铁水钢花的舒群;再到以螺丝钉精神自勉、以钢都生命历程为诗的工厂诗人公木;集时间长度、作品宽度、生活体验深度于一体的“三维作家”于敏;用古体诗为劳动英雄立传的抗大作家罗丹;从姿态到情感与工人平等相融,以俊俏文笔挥写工业散文与小说的艾芜;为国家工厂由钢铁构成的异度空间所震撼,连夜挑灯写就壮美诗篇的诗人艾青,以及以小说《沸腾的群山》寄寓几代人不泯的英雄情结与红色记忆的李云德等等,八位作家纵然表现出了钢都文化叙事与工业文学叙事的不同写作形态与多重创作面向,但从本质上来看,几位作家的工业历史想象中积聚着共有的对于工业建设与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与精神坚守。卜庆祥将八位作家对新中国工业建设的热情与想象全面诉诸笔下,以通达的历史性视野与宏阔的整体性叙事再现新中国工人文艺创作者集体性的创作面貌与精神表征,叙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文学发展建构的经验起源与时代脉动,构筑新时代红色工业精神谱系与文化图谱。全书根植于工业战线上的作家心灵真实、表达对钢都文学创作纪实、抒情于新中国工业历史现实,集一体多元的钢都文化想象成多元一体的新中国工业叙事表达,既显露出言说个体生命的温度,又表现出建构历史场域的厚度,在生命温度与历史厚度的双重形塑中达成了超越个体钢都文学叙事与文化想象的文本意义增值与工业文化空间拓展。

三、融情入理的评传笔法

跳出文本内部层面的交流,就叙事的整体模式而言,《沸腾的生活——经典作家的红色工业文学与钢都文化叙事》一书对圣地作家地域性实感经验、工业叙事中史诗性文艺追求,以及文学历史现场之人之事之情之景的再现,实际上依托于一种叙议相融、诗史贯联的传记笔法予以构画达成,全书正是在以理解同情之笔为人物立传、为历史画像、为时代传声的评传模式下展开深情的世纪回望,真挚讲述钢花铁果世界里的文学想象与温情浪漫。卜庆祥的评传式叙述表达集中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达成与圣地作家心灵之共鸣与理解之同情,在研究者与作家的跨时空对话下建构以八位作家为中心的传记史学,实现对作家工业人生与非凡品格的真切还原。作为一名具有理性批判意识的批评者,卜庆祥于整个行文的过程中并没有采用以批评性阐释统摄文学现象并赋予文学意义的评论方式,在为工人作家立传、为新中国工业写史时,他始终执守作家自我本位与工人本位的叙事立场,将自己与研究对象视为圆融的统一体,于历史细节处层层深入作家的情感世界与精神境界,同时将自己心灵深处积聚的工业情怀与工业理想投射并熔铸到工业文学研究的探索实践中。其回忆、描述与评论中饱含着对工人文艺创作者与时代历史现场的同情理解,满蕴着跨越世纪时空、怀抱理解与同情探照圣地作家精神生态,回返历史幽微处的脉脉深情,得窥批评者与工业文艺创作者情致与意志的融释贯通。全书八个章节以草明等八位钢都作家为对象主体考察新中国工业建设时期的工业文学成就与创作经验,点染穿插着与作家工业书写相关的时代镜像、工友往来、工作情形与生活日常。草明一章细致展现了草明从圣地延安走来,到鞍钢落户“和钢铁工人为邻”的力行与笔耕,描摹勾画了《原动力》《火车头》《乘风破浪》《神州儿女》等工业文学坐标似力作创生的原动力与历史轨迹,以及作家盘桓、驻扎在钢铁天地中的心理流变与生命感悟,同时对新中国鞍钢工业奋斗历程与新一代钢铁工人生产智慧展开了细节性还原与再现;舒群一章追忆回溯了舒群在鞍钢期间如何掌握鲜活的工业建设方面的创作素材,计明达等钢铁工人如何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被“改头换面”成为工业书写中的“吉明”,以及工业题材的铿锵之作《这一代人》从酝酿、落笔、杀青至装订成书近十年的风吹雨打;公木一章记述公木筹办鞍钢业余大学、兴办“钢校”等培养人才、培训职工等一系列文学活动与创造性工作,展现了散发着油墨香味的钢都诗卷《寄鞍钢》《鞍山行》《鞍钢散歌》等独创性文学成果,同时勾连起或与公木同从延安出走、或与公木曾经共事的工人技术员李凤恩、无产阶级革命音乐曲作家郑律成、散文家吴伯箫等人与诗人之间的内在关联;钢铁洪流的瑰丽图景同样给于敏、罗丹、艾芜、艾青、李云德等作家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工人文艺创作者在钢都鞍山这片沸腾的土地上的人生况味、精神面貌,以及思想情感发展轨迹与内在动力的一贯性同样被细细地勾勒、淡淡地描画出来。工人作家的生命历程、工业建设的历史进程以及作家意欲涉及的创作领域的纷繁复杂,注定了建构作家主体与建设工人文艺是一项复杂、艰难且精细的工作,卜庆祥的评传融情入理,借由临场体验式的温情评述钩沉、爬梳并重释了被理论化抽象概述所遮蔽、缺漏的事实情景,拨开了繁复冗杂的历史迷雾与现实表象。通过对具体思绪情感、体验感悟以及时代氛围等因素的全方位、多层次探照,深刻触及作家的心灵隐秘与精神内核,厘清并彰明了工人作家的逻辑向度、情感温度与价值高度,发掘并阐释了作家个体自我与时代工业精神的融合交缠、工人文艺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碰撞对接。在对八位作家性情与灵魂理解与同情的过程中称其语、论其事、知其情、识其人,实现了对圣地作家与新中国工人文艺的新的意义诠释与立体书写,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情感探寻与内心辨认。

卜庆祥评传式叙事的另一重表现在于脱离独断之评,其红色工业书写与钢都文化叙事中综合了在场者的访谈实录、学者的理性批评与作家的诗意描述,累叠组构了多个人物的多种声音、多重视角,精当引述了大量史实史料。全书的写作与讲述中综合征引了文学口述史、日记、书信、回忆录等叙事性史料中的私人化情感体验与心灵感悟;文学批评与理论著述、作家作品研究资料等研究型史料中的思想理念与典例经验;文学年谱、作家年表、文学大事记等工具性史料中的扎实考证与脉络梳理,每一种史料呈现及其相关评述,都是经过审慎明辨与精心雕琢的。在不同文献史料的互通互渗互融中,触及新中国工业文化、时代工业精神以及圣地作家生命灵魂深处的对话才得以生动实践、深入开展。草明一章就将文学口述史、传记、回忆录以及同代人批评等作为解读草明其人、诠释其工业文学的基本资料和历史证据,充分引述在场者或知情人关于作家创作历程及生命历程的相关评述。草明在鞍钢创办青年工人业余文艺创作学习班这一部分就引用了于敏《一生是学生——于敏自传》中关于学员情况与授课原则的记叙、邓洪文的回忆、李云德长篇小说《鹰之歌》的《后记》、彼时文联秘书长陈玙的怀念文章以及朱建章的日记等,收录了“鲁迅的继承者、中国革命文学界的领袖”郭沫若和“延安时期的老朋友”茅盾关于新中国第一部以工人阶级斗争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原动力》“写技术部门恰到好处”“政治准确”“写的是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高度评价,同时还以《欧阳山年谱》填补时间序列上的空白,在二人交集往来的呈现中,复原文坛现实之外的历史细节与生活琐碎;于敏一章穿插于晓燕在《昨日的一页未曾翻过》一文中关于父亲于敏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深入工厂来到鞍钢体验生活的过往回忆,引用李海文《在历史巨人身边——师哲回忆录》中的相关内容交待《我们是一家》电影脚本创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同时借以路坦《我爱鞍钢,我爱老英雄孟泰》,于敏本人作品《老孟泰的故事》的内容提要与评语,以及纪念孟泰辞世十九周年的文章,沉入工人生活现实,勾画新中国劳动模范的人生经历与高贵品格,还原工人作家与模范工人、工业生产建设之间的切实联结;李云德一章罗列归纳了工业题材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出版发行的详细数据,依据译著者来信、著译书刊、档案文牍等资料,详尽著述了小说的著译情况与珍贵价值,突显了作家于工业题材文学创作上的创造性思考与突破性意义……卜庆祥的《沸腾的生活——经典作家的红色工业文学与钢都文化叙事》以丰富坚实的史料系统为底色,采用严谨缜密的史学考察视角,展开适时精当地多元史料引述。全书在史料、史实、史论的贯联统合中找寻作家主体与文学现场建构的支撑与线索,倾听历史的原音回声、展现历史的本真原貌。作家在提炼整合文献史料基础上生发的真知创见,传达出了强烈的历史认同感与历史主动精神,有效扩充了新中国工业叙事研究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史料与史实作为考证评估作家个体与社会历史的现实路径与有力补充,为辩证深入地解析钢都作家群与红色工业文学提供了持续不断的源动力与内驱力,开启了新中国工人作家与工人文艺重释重塑的无限可能。

总体来说,在《沸腾的生活——经典作家的红色工业文学与钢都文化叙事》一书中,卜庆祥在深情真挚的评传式写作中完成对“经典作家”及其“红色工业文学与钢都文化叙事”的多维解析与立体探照,通过八位作家与钢都地域之间的对接联结、文学叙事与历史视野的贯通交融揭开了现实真实与文学想象之间的缝隙,进而延展了八位作家钢都文化叙事的内涵承载与表现纵深。文学的地理感、历史感与时代感于书中深度汇合融通,文学叙事从觀念到立意都表现出了超越文本本身的建构时代记忆、重塑工业历史与弘扬红色精神的文化意义与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李佳奇: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刘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