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公园游客投喂野生动物的意愿、态度与行为研究

2024-05-12 11:35吴艳丽刘影张晋东
关键词:游客

吴艳丽 刘影 张晋东

摘 要:随着自然保护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投喂野生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行为在各景区屡见不鲜,然而此举会带来诸多危害。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于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对游客投喂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意愿、态度与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景区投喂现象常见,多发生在生态猴区和雷洞坪,游客投喂的食物种类繁多;(2)有投喂意愿的游客较多(55.81%),其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低于无投喂意愿的游客;(3)支持投喂的游客较多(66.11%),其受教育年限低于不支持投喂的游客,游客投喂态度与意愿之间具有明显地一致性;(4)男性、年龄小、受教育年限低、为了看藏酋猴、有投喂意愿或支持投喂的游客更容易向藏酋猴投喂食物;(5)向受访者科普给藏酋猴投喂食物的危害和风险后,其投喂态度及劝阻他人投喂的意愿发生了明显转变,支持投喂者比例从66.11%下降至19.93%,愿意劝阻他人投喂者比例从6.31%上升到35.22%。本研究旨在为自然生态类景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参考建议,以促进人与野生动物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游客;投喂野生动物;意愿与态度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5072(2024)02-0126-08

我国正在加快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自然保护地规划为三类,即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1]。自然公园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通常具有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或遗迹,并与人文历史及景观相融合,具备生态、游憩、文化传承、科普教育与科研价值,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为人类提供旅游、文化活动和科学研究服务。与其他两类自然保护地相比,自然公园数量最多,在所有自然保护地中占比超过70%,并且与人类活动区距离更近,关联更密切。人们在建设与发展自然公园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民生与人类福祉,期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成效[2-5]。所以,诸多自然公园(如风景名胜区)均开展了相关的旅游产业,主管部门也采取多种措施来提升景区的旅游品牌效应。基于游客的猎奇心理,投喂野生动物成为旅游地吸引游客的常见形式,其中非人灵长类与人类的形态和生理有较高相似性,在吸引游客方面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因此成为最常见的野生动物投喂对象之一[6-7],如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福建武夷山等风景名胜区皆采用人工投喂的方式吸引灵长类以供游客观赏[8]。随着野生动物旅游业的发展,向非人灵长类动物投喂食物已然成为众多游客对景区或景点的一种期待[9]。

在合理、有效的监管条件下,人工投食能带来明显的好处,如延长非人灵长类的寿命,增加其生育能力和种群数量,这有利于濒危物种及地方种群的保护[10]。此外,人工投喂能促进大众对灵长类的认识和了解,起到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作用,还能提升旅游地的知名度,带动当地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1]。然而,过度及不合理的投喂会引发诸多危害。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投喂降低了灵长类动物对人类的畏惧感,使其习惯性抢夺人类物品、破坏旅游设施、攻击游客等情况发生的频率增加[12-15]。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而言,投喂使其社会行为模式发生改变,如增加斗争频率、改变种群等级关系、延缓分群现象[10,16]等;投喂对非人灵长类种群数量的影响体现在缩短雌性性成熟时间、延长产仔期时间分布、增加出生率和成活率等方面[10,16];投喂还会对灵长类的生理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长期摄入高营养食物会使灵长类营养过剩,引发肥胖症,出现胃酸过多、肠胃胀气甚至压迫肺部呼吸导致个体死亡的情况[11,17],人工投食还会使其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发生改变,导致代谢功能降低[18-22]。人工投食增加了人类与灵长类动物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也导致人畜共患病在两者间传播感染风险的增加。例如,已有研究证明垃圾[23-25]及人类食物[26]中含有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而游客的投喂行为使灵长类动物接触垃圾及人类食物的频率增加,这使得抗生素抗性基因可能通过垃圾或食物传递到灵长类动物体内,对其健康造成影响[27-28]。

如上所述,非人灵长类观赏旅游存在诸多的生态与社会风险,然而在实践中,很少有管理者和游客关注并试图采取合理的行为规避此類风险。为此,本研究通过对峨眉山风景名胜区实地考察和游客抽样问卷调查,对游客投喂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的意愿、态度及行为特征等方面进行剖析,并对受访游客进行危害和生态风险科普。研究旨在通过揭示峨眉山风景名胜区游客的投喂意愿、态度与行为规律,为自然生态类景区投喂野生动物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以促进自然公园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健康相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南缘(图1),位于乐山市峨眉山市黄湾乡(103°10′—103°37′E,29°16′—29°43′N),占地面积约115 km2,国家5A级景区,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称。景区内物种多样性丰富,分布有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银杏(Ginkgo biloba)、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等珍稀濒危动植物[29-30]。峨眉山有着中国最大的野生自然生态猴区,景区内分布着约15群500余只藏酋猴[31]。该地“游人戏猴”已有很长的历史,最初主要是一些僧人和游客。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游客逐年增多,景区开始采取投喂招引的方式将藏酋猴吸引至固定景点以供游客观赏,猴群常蹲守于游道两旁向游客讨要食物,优美的自然风光及猴群讨食现象吸引了众多游客,推动了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

1.2 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法,调查时间为2022年8—10月,调查地点为藏酋猴数量较多的雷洞坪和生态猴区景点及其周围(图1)。首先询问受访者有无在景区内看见藏酋猴,若无则结束访谈;若有则开始正式调查。调查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客源特征,包括年龄、居住地、受教育年限、职业、月收入及旅游动机等;第二部分是关于游客投喂藏酋猴的意愿、态度及行为;第三部分是向受访者科普投喂野生动物的危害和生态风险,而后调查受访者的投喂态度及劝阻他人投喂的意愿有无转变。本研究共获得301份有效数据。

1.3 数据分析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处理调查问卷原始数据,并分析游客客源特征、人口统计学特征等基础信息。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对游客投喂藏酋猴的意愿、态度、行为以及投喂野生动物生态风险科普成效进行差异性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客源特征

2.1.1 游客来源地特征

本次调查的总样本数中89.04%为四川省内游客,来自于成都、乐山、眉山、内江等12个地级市,其中成都和乐山市的游客最多,分别占游客总人数的38.54%和31.56%。外省游客占总样本数的10.96%,主要来自重庆、贵州、湖北、陕西等13个省份。

2.1.2 人口统计学特征

受访者人口特征如表1所示。(1)性别比例:男性占45.18%,女性占54.82%,男女比例1∶1.21,女性游客略多于男性;(2)年龄结构:40岁及以下年龄的游客数量最多,占调查总数的76.41%,该年龄阶段群体多为学生和上班族;(3)受教育程度:主要以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游客为主,占41.53%,其次为初中及以下的游客,占38.87%;(4)职业特征:本研究调查时值暑假,且有优惠政策,因此学生群体占比较高,这表明学生群体虽然没有过多的收入,但有较充裕的闲暇时间可支配,正逐步成为旅游的潜力者和主力军;(5)月收入:剔除无劳动收入者(学生及无工作者)后,仅有99名游客愿意透露个人收入情况,就该样本来看,月收入在3~6千元的游客占比最多,该群体收入稳定,可用于旅游消费。

2.2 游客行为特征

1)旅游动机:本研究调查到的游客旅游动机丰富多样(图2),彼此间既各有不同,又相互交错,提及为欣赏风景而来的游客最多,占比49.86%;其次为看藏酋猴的游客,占比24.65%,峨眉山的藏酋猴胆大机警,不惧游人,已成为景区的招牌之一,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2)游客去过的景点:调查发现至少有90%的游客去过清音阁、一线天和生态猴区。清音阁地势险要,山环水绕,其整体布局体现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是我国佛寺园林建筑的典范;一线天是名山奇峰中常见的石景,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生态猴区是低山游览区观赏野生藏酋猴的绝佳位点,位于一线天附近,此地设有高架栈桥将人猴分隔开,也有管理人员巡护以防藏酋猴伤人,游客的安全得到一定保障,可安心观赏藏酋猴。这3个景点离景区入口较近,且分布在同一条游道上,庄严的佛寺、优美的风光及活泼的藏酋猴吸引了无数香客与游人。

3)观赏藏酋猴时的游客行为:在看见藏酋猴时,多数游客选择拍照和旁观(66.11%),32.89%的游客给藏酋猴投喂了食物,1.00%的游客作出了躲避行为(图3)。询问受访者看见他人投喂时是否有劝阻其投喂的行为或意愿,对于未看见投喂现象的受访者,采用情景假设的方式询问“如果看见别人给藏酋猴投喂食物,您愿意勸阻吗?”。结果显示,32.89%的游客会加入投喂,60.79%的游客选择旁观或拍照,仅6.31%的受访者有劝阻他人投喂的行为或意愿(图3)。

2.3 景区投喂现象

调查发现,生态猴区和雷洞坪是游客投喂(图4a,b)及人猴冲突事件(图4c,d)的多发地,有93.36%的受访者看见其他游客给藏酋猴投喂食物(表2)。据受访者描述,投喂食物者男女皆有,性别相差不大,其中年龄在40岁以下的投喂者最多,占比75.90%(表2)。经调查,游客向藏酋猴投喂的食物种类丰富,有香蕉、饼干、香肠等共46种食物,将其划分为水果类、花生和玉米粒、饮料类及其他,其中水果类最多,占比38.71%(表2)。

2.4 游客投喂藏酋猴的意愿及驱动因素

调查样本中有投喂意愿的游客略多于无投喂意愿者,占比55.81%。其中,从性别来看,女性略高于男性;从年龄来看,40岁以下的游客更具投喂意愿,这两点与受访者观察到的投喂现象相符合;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游客投喂意愿最高(表3)。

调查发现,受访者投喂意愿的驱动因素各有不同。有投喂意愿的受访者中出于好奇心想要投喂的最多,占比76.57%(图5a)。无投喂意愿的受访者中44.97%提到投喂不利于动物健康,28.86%的受访者认为投喂会威胁到自身安全(图5b)。

受访者投喂意愿的分析结果表明:有投喂意愿游客的年龄中位数(27)低于无投喂意愿的游客(32)(Z=-3.804,P<0.001);有投喂意愿游客的受教育年限中位数(12)低于无投喂意愿的游客(15)(Z=-5.049,P<0.001)。结合实际数据,说明有投喂意愿的游客年龄和受教育年限均低于无投喂意愿的游客。游客投喂意愿与否在性别、有无食物、旅游动机(是否为了看藏酋猴)等因素上均未显现出差异性(P>0.05)。

2.5 游客对待投喂行为的态度

调查样本中支持投喂的游客占66.11%,其中62.81%的游客表示想近距离与藏酋猴接触、互动或拍照;21.61%的游客认为按照景区的规定投喂水果,既不会影响到藏酋猴的健康,也能吸引游客、满足游客的体验感,一举多得(图6a)。不支持投喂的游客占样本总量的33.89%,其中60.58%的游客表示投喂不利于动物健康。值得一提的是,有10.22%的受访者提到给藏酋猴投喂食物有人畜共患病传播的风险(图6b)。

受访者对待投喂行为态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支持投喂的游客受教育年限中位数(12)低于不支持投喂的游客(15)(Z=-4.051,P<0.001)。游客投喂态度与年龄、性别、有无食物、旅游动机(是否为了看藏酋猴)等因素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但其投喂态度与投喂意愿之间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X2=126.848,df=1,P<0.001),支持投喂的受访者中78.89%有投喂意愿,不支持投喂的受访者中89.22%无投喂意愿。

2.6 游客投喂藏酋猴的行为特征

调查样本中有32.89%的游客向藏酋猴投喂了食物,67.11%的游客未投喂。男性游客投喂行为高于女性(X2=5.221,df=1,P<0.05);有投喂行为游客的年龄中位数(19)低于未投喂的游客(29.5)(Z=-3.609,P<0.001),受教育年限中位数(9)也低于未投喂的游客(14)(Z=-4.566,P<0.001);为了来看藏酋猴的游客投喂行为明显高于其他旅游动机的游客(X2=7.9,df=1,P<0.01);受访者的投喂行为与其投喂意愿/态度间均具有明显的一致性(X2=116.787,df=1,P<0.001/X2=50.816,df=1,P<0.001),这表明,男性、年龄小、受教育年限低、为了看藏酋猴、有投喂意愿或支持投喂的游客更容易向藏酋猴投喂食物。

2.7 生态风险科普对游客投喂态度和劝阻意愿的影响

结果显示(表4):19.93%的受访者仍然支持投喂;35.22%的游客表示今后愿意劝阻他人给野生动物投喂食物的行为,剩余受访者表示这是他人的权利和意愿,不便加以干扰;相比于劝阻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受访者表示更愿意将投喂的危害和风险转告给家人朋友。

向受访者科普投喂危害和风险后,其投喂态度发生明显转变(X2=137.007,df=1,P<0.001),支持投喂的受访者由66.11%下降到19.93%;劝阻意愿显著增强(X2=85.011,df=1,P<0.001),愿意劝阻他人投喂的受访者由6.31%增加到35.22%,说明向游客科普给野生动物投喂食物的危害和风险相关知识能有效减少投喂行为的发生。

3 讨 论

随着观赏野生动物旅游热潮的到来,人工投喂成为诸多景区吸引野生猴群进入观赏区的常见手段,有多处景区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32]、黔灵山公园及桂林七星公园[6]等并未严格禁止游客的投食行为,部分景区内甚至有商贩售卖用于投喂猴群的食物。虽然充足而丰富的人工食物能使非人灵长类的繁殖加快,数量增多,但这也导致公共设施被破坏,人兽冲突事件频发以及小区域内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给景区管理及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造成压力[33-34]。已有研究表明,长期被投喂的非人灵长类肠道中寄生虫的种类和数量显著高于野生群体[35],致使其生理健康水平下降。此外,非人灵长类动物与游客近距离接触,直接或间接从游客手中获得食物,大大增加了人畜共患病在两者间传播感染的风险[36-38]。

本次调查发现,虽然峨眉山景区设置有藏酋猴会抢夺物品、抓伤咬伤游客的警示牌,且景区内仅生态猴区允许游客给藏酋猴投喂水果,但仍有部分游客忽略景区的提示或对其视而不见,随处向藏酋猴投喂各种各样的食物。当游客与藏酋猴距离较远时,他们出于好奇和想与其近距离接触的心理而投掷食物将其吸引至离自己较近的地方,此举会刺激动物的乞食行为,如向游客伸出手臂,拉扯游客的手提袋或背包等,使游客更易与其产生共鸣,再次投喂,由此形成一种反馈效应,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39-40]。王叶等[40]研究发现,在劝阻游客投喂时,口头劝阻的效果最明显。本研究对受访者科普投喂带来的危害和风险后,其投喂态度和劝阻他人投喂的意愿发生了明显转变,这说明游客特别是为了观赏野生动物而来的游客并不十分了解投喂野生动物的危害和风险,所以有必要在景区加强管理和开展投喂野生动物的生态风险科普活动。基于本研究结果,建议:(1)严格禁止游客投喂;(2)在观赏野生动物的景点发放宣传资料;(3)安排工作人员讲解投喂危害及风险的相关知识,特别针对年龄和受教育年限较低、有投喂意愿及支持投喂的游客。投喂能增加游客观赏的趣味性和体验感,但会对野生动物的行为模式及身体健康造成极大损害,必须严格禁止,以促进野生动物旅游健康发展。

分享食物是人性的基本组成部分,贯穿着人类历史和文化,其动机复杂多样,涉及到宗教仪式、人类形成与关系维持、庆祝方式以及所有人类的自然育儿反应[41]。游客向野生动物投喂食物可看作是另一种分享食物的方式,这与简单地接近野生动物相比更为复杂。游客向野生动物投喂食物的动机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剖析其动机有助于景区开展相应的科普和管理工作,本研究仅初步将游客的投喂动机划分为从众心理、好奇心及其他影响因素。此外,本研究的科普环节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景区客流量大,调查对象来源广,受访者旅途行程属于个人隐私,因此无法对其后续行为进行追踪观察,不能确保所有受访者的投喂态度和劝阻意愿均有实质性的转变。课题组将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设置专题对游客向野生动物投喂食物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对受访者进行长期追踪,全面评估野生动物投喂危害和风险的科普成效。

致谢:西华师范大学盖玉林老师和李阳同学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给予了帮助,尹华康同学在文章修改过程中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唐芳林.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9(8):40-44.

[2] 王玉君,李玉杰,白文科,等.大熊猫国家公园拟建区生态旅游客源特征及行为研究[J].西華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0(1):7-14.

[3] 马冰然,曾维华,解钰茜.自然公园功能分区方法研究:以黄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9,39(22):8286-8298.

[4] 王尚慧.我国自然公园保护和开发协同共生路径研究[J].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21(3):7-13.

[5] 吴必虎,盈斌,杨秋风.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红线管控、旅游发展与文化表征[J].中国生态旅游,2022,12(2):208-219.

[6] 刘筝,李友邦,黄中豪.桂林七星公园猕猴对游客的行为反应[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8(6):114-121.

[7] 范鹏来,向左甫.旅游干扰对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影响[J].动物学研究,2013,34(1):55-58.

[8] 孙丙华,李进华,夏东坡,等.比较不同旅游管理模式对短尾猴(Macaca thibetana)分群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4 (5):104-108.

[9] 张鹏,段永江,陈涛,等.海南南湾猴岛景区内猕猴与游客接触行为的研究[J].兽类学报,2018,38(3):267-276.

[10]张鹏.人工投食行为对非人灵长类社会生态的影响[J].人类学学报,2008,27(3):274-283.

[11]邓怀庆.人工投食对黔灵公园“半野生”猕猴食物偏好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2):46-51.

[12]DITTUS W P J,GUNATHILAKE S,FELDER M.Assessing public perceptions and solutions to human-monkey conflict from 50 years in Sri Lanka[J].Folia Primatologica,2019,90(2):89-108.

[13]FUENTES A,KALCHIK S,GETTLER L,et al.Characterizing human–macaque interactions in Singapore[J].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rimatologists,2008,70(9):879-883.

[14]HSU M J,KAO C C,AGORAMOORTHY G.Interactions between visitors and Formosan macaques (Macaca cyclopis) at Shou-Shan Nature Park,Taiwan[J].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rimatologists,2009,71(3):214-222.

[15]纪欢,李进华,孙丙华,等.黄山短尾猴对游人攻击行为比较[J].动物学研究 ,2010,31(4):428-434.

[16]武梅梅.人为干扰对黄山短尾猴种群结构及社群行为的影响[D].合肥:安徽大学,2009.

[17]曾小琴.人为干扰下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皮质醇激素变化与行为适应策略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8.

[18]ARDESHIR A,NARAYAN N R,MNDEZ-LAGARES G,et al.Breast-fed and bottle-fed infant rhesus macaques develop distinct gut microbiotas and immune systems[J].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4,6(252):252ra120.

[19]陈婷.石山生境中野生与半人工投喂猕猴的肠道菌群及其季节性变化[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0.

[20]SCHURER J M,RAMIREZ V,KYES P,et al.Long-tailed macaques (Macaca fascicularis) in urban landscapes:gastrointestinal parasitism and barriers for healthy coexistence in northeast Thailand[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2019,100(2):357-364.

[21]WENZ-MCKE A,SITHITHAWORN P,PETNEY T N,et al.Human contact influences the foraging behaviour and parasite community in long-tailed macaques[J].Parasitology,2013,140(6):709-718.

[22]李蕾,秦明森,王瑶,等.人工辅助投食对滇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微生物学通报,2023,50(1):301-312.

[23]奚慧,孙金昭,谢冰.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中抗生素残留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300-309.

[24]张治川,许赛,叶蓉,等.填埋龄对填埋垃圾中抗生素残留特征的影响[J].环境卫生工程,2020,28(3):55-59.

[25]李中浤,李晓光,黎佳茜,等.垃圾填埋场中不同填埋年限固体废弃物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特征[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2,44(4):459-463.

[26]王慧平.食品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定量及沉默研究[D].廣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27]张波,叶玭婧,卢浪,等.生态旅游对川金丝猴肠道寄生虫的影响[J].兽类学报,2017,37(1):66-77.

[28]CHONG C W,ALKATHEERI A H S,ALI N,et al.Association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nd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human and non-human primates at an urban ecotourism site[J].Gut Pathogens,2020,12(1):1-12.

[29]裴林英.峨眉山藓类植物区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30]陈绪玲,余道平,方志强,等.峨眉山珍稀濒危植物珙桐群落特征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21,42(2):21-26.

[31]峨眉山管委会.观猴须知[EB/OL].(2020-03-26)[2022-12-14].https://emsjq.leshan.gov.cn/emsjq/tzgg/202010/68239963b2104bb6b69ced79938c12a4.shtml.

[32]蒋能,郑义锋,黄昀,等.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猕猴行为时间分配、利手性及人猴关系的初步研究[J].世界生态学,2021,10(1):90-99.

[33]郭艳清.黔灵山公园猕猴(Macaca mulatta)种群遗传学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9.

[34]朱源,卢志远,李达,等.贵州黔灵山公园半野生猕猴的种群动态[J].兽类学报,2019,39(6):630-638.

[35]叶吡婧.川金丝猴投食群与野生群秋冬季肠道寄生虫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36]CARNE C,SEMPLE S,MACLARNON A,et al.Implications of tourist–macaque interactions for disease transmission[J].EcoHealth,2017,14:704-717.

[37]MARCHAL L,SEMPLE S,MAJOLO B,et al.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tourist provisioning on the health of wild Barbary macaques in Morocco[J].PLoS ONE,2016,11(5):e0155920.

[38]ENGEL G,HUNGERFORD L L,JONES-ENGEL L,et al.Risk assessment:a model for predicting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of simian foamy virus from macaques (M.fascicularis) to humans at a monkey temple in Bali,Indonesia[J].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2006,68(9):934-948.

[39]程鯤,张楚翘,邹红菲,等.动物园游客观赏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北京动物园为例[J].野生动物学报,2016,37(2):138-142.

[40]王叶,陈志兵,吴桐.动物园游客投喂现象的成因及其劝阻措施的探究[C]//中国动物园协会华东协作区2017年年会论文集.2017:52-55.

[41]ORAMS M B.Feeding wildlife as a tourism attraction:a review of issues and impacts[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3):281-293.

Willingness,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Tourists in Feeding Wild Animalsin Nature Park:A Case Study of Mount Emei Scenic Area

Abstract:Follow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natural reserve,it is quite common to feed wild non-human primates in many scenic spots.However,this behavior will bring enormous hazards and risks.In this study,a questionnaire survey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willingness,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tourists in feeding Tibetan macaques(Macaca thibetana) in Mount Emei Scenic Area.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feeding phenomenon is common in scenic spots,occurred mostly at the Ecological Monkey Area and Lei Dongping,and a wide variety of food is fed by the tourists; (2) 55.81% tourists have the willingness to feed,whose age and years of education are lower than that of those who are not willing; (3) 66.11% tourists are supportive of feeding,and their years of education are lower than that of those who do not support feeding; there is an obvious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feeding attitude and willingness of tourists; (4) Tourists who are male,young,with low years of education,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Tibetan macaques,willing to or supportive of feeding are more likely to feed Tibetan macaques; (5) After popularizing the hazards and risks of feeding Tibetan macaques to the respondents,their feeding attitude and willingness to dissuade others from feeding have changed significantly; the proportion of those who support feeding has decreased from 66.11% to 19.93%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those who are willing to discourage others from feeding has increased from 6.31% to 35.22%.This study aims at providing reference suggestions for ecotourism management in natural ecological scenic spots so as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wild animals.

Keywords:Mount Emei Scenic Area; tourists; feeding wild animals; willingness and attitude

猜你喜欢
游客
导游的人格特征对游客的影响
我国旅游垃圾分类回收问题分析及建议
旅行社客户抱怨及服务补救行为研究述评
基于扎根理论的游客环保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社会心理承载力分析
平遥推光漆器商业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基于游客视角下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营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