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数字人才建设,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05-11 10:32肖晓兰陈凯逸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数字人才

肖晓兰,陈凯逸

(1.广州工商学院,广州 510800;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195)

1 引言

在数字经济迅速崛起并逐渐成为助推经济增长新引擎之际,数字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2022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高达41.5%,彰显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然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剧了全球数字人才的虹吸效应,导致国家间“数字鸿沟”和综合国力差距扩大。面对数字人才短缺和发展不平衡的挑战,高等教育需深刻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并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守正创新,主动作为,担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1]。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数字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建设,确保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旨在通过SWOT 分析法深入探讨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发展机会与挑战,据此指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路径,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2 我国数字人才建设现状分析

本文运用SWOT 分析法,对我国数字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内部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全面阐述我国数字人才的发展现状。具体如图1 我国数字人才队伍建设SWOT 分析。

图1 我国数字人才队伍建设SWOT 分析

2.1 我国数字人才建设优势分析

2.1.1 数字人才储备规模庞大且年轻化趋势显著

作为全球最大的人才库,我国数字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大量青年才俊纷纷投身于数字产业,使得我国数字人才的储备规模持续扩大。在年龄结构上,我国数字人才队伍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征。《中国数字化人才现状与展望》的报告数据显示,数字化管理人才中,31~45 岁的占比高达80%,凸显了中坚力量的成熟与稳健;而数字化应用人才和数字化专业人才中,21~30 岁的占比分别高达55%和58%,充分展现了年轻一代的活力和创新潜力,具体如表1 所示。此合理的年龄梯度和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结构,为我国数字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表1 数字人才年龄分布表 单位:%

2.1.2 数字经济相关专业蓬勃发展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展现出前瞻性和战略眼光。众多高校纷纷设立数字经济、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专业,旨在培养与数字产业紧密对接的高素质专业人才。2023 年4 月,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22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全国共有71 所高校成功申报并获批数字经济专业,这一数字不仅代表了专业设置的广泛性,更体现了国家层面对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在数字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职业教育机构为数字产业培养大量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的培养模式,为我国数字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有力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1.3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的高效运作与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简称高校联盟)自2018 年5 月26 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汇聚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多所顶尖高校及海豚大数据科技等业界领先企业的庞大交流平台。目前,该联盟已拥有300 余家会员单位,其影响力遍布全国20 余个省市。联盟的核心使命在于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协同育人,与我国数字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据此构建坚实的合作桥梁,共同致力于数字技术的研发与人才培养,显著提升数字人才的培养效率和质量,并为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应用提供强大的动力,为我国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2.2 我国数字人才建设劣势分析

2.2.1 数字人才培育体系尚待健全

当前,我国数字人才的培育体系在多个维度上仍需完善。从教育层面来看,尽管高校在数字人才培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过于传统,未能及时跟进数字技术的最新发展,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2]。《中国数字人才教育报告(2023)》显示,仅有不到40%的高校数字相关专业课程包含了最新的数字技术内容。此外,教学方法上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导致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师资力量方面,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素养的教师比例不足60%,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2.2.2 数字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我国数字人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矛盾。从质量维度来看,高端数字人才严重匮乏,如具备国际视野的数字管理人才、掌握核心技术的数字研发人才等。据统计,我国数字研发人才中,具备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0%,拥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不足5%。与此同时,基础操作层面数字人才供给过剩,导致了数字人才市场供需失衡的现象。据《中国数字人才市场供需报告(2023)》统计,基础操作层面数字人才供给已超过市场需求30%。此结构性矛盾不仅影响了数字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也制约了数字人才的职业发展。

我国数字人才队伍的结构配置亦不尽合理。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特点,即高端人才和初级人才相对匮乏,而中间层次的人才数量较多[3]。此结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经济的创新潜力和发展动力。《中国数字人才发展报告(2023)》显示,高端数字人才在整体数字人才队伍中的占比仅为10%,而初级人才占比仅为15%,中间层次人才则占据了75%的比例。此人才结构配置不利于我国数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我国数字人才建设机遇分析

2.3.1 我国数字人才规模增长态势良好

我国数字人才规模近年来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据统计,2017 年我国数字人才规模已近400 万人,2018 年成功突破400 万人大关。至2021 年,跨越500 万人的重要门槛[4]。2022年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数字人才规模已达529.2 万人,相较于2012 年增长了137.5%,这一数字不仅突显了我国数字人才队伍的快速增长,更彰显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见图2)。

图2 我国数字人才规模数量图

2.3.2 数字经济市场潜力巨大,需求持续增长

我国数字人才发展正迎来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持续增长需求。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 年)》统计,2022 年中国数据产量高达8.1 ZB,同比增长22.7%,占全球数据产量高达10.5%,稳居世界第二。另外,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超1.5 万亿元,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1.2 万亿元,5G 终端用户超4.5 亿户,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都为数字人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5]。同时,全国网上零售总额超过13 万亿元,显示数字经济对消费市场的强大拉动作用。

2.4 我国数字人才建设面临的挑战分析

2.4.1 数字人才地域分布不均,制约行业全面渗透

我国数字人才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显著的集中性,主要聚集于经济发达、产业密集的区域。权威报告《泛行业数字化人才转型趋势与路径蓝皮书(2022 年)》显示,2021 年我国数字人才数量排名前十的地区中,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名列前茅。特别是北京,以其占全国数字人才数量的19%独占鳌头,与其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地位密切相关。

然而,地域性集中的数字人才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数字技能在不同行业和地域的广泛传播与应用。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需要数字人才在各个行业和地区的均衡分布,以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地域集中现象不仅加剧了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也制约了数字技能向传统行业的全面渗透,从而影响了数字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速度。

2.4.2 数字人才供需失衡问题凸显

从数量角度看,我国数字人才的供需失衡问题愈发严重。据统计,从2013年到2021 年,以高校与专业数量作为评价指标的数字人才指数从初始的1 000快速增长到6 440.46,呈现出6.44 倍的增长态势。然而,这一增长速度仍然难以匹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据《中国数字经济报告》统计,预计2025 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达60 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然而,现有的数字人才储备却难以满足这一快速发展的需求。《中国数字人才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数字人才缺口已超过2 500 万人,且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

2.4.3 区域间数字人才供需错位现象亟待关注

数字人才的地理分布与数字经济发展正相关,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成为人才汇聚地。《中国数字经济人才发展报告》显示,2022 年下半年,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数字人才需求上名列前茅,武汉、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紧随其后,共占全国数字人才75%的份额。一线城市对C++人才、半导体技术专家等岗位需求旺盛。然而,欠发达地区因经济和教育资源薄弱,面临数字人才短缺挑战。这种供需失衡加剧了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制约了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化转型进程,导致其发展受限。

3 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发展路径如下。

3.1 明确数字人才的定义与分类,确立精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猛崛起,数字人才已成为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为应对这一挑战,必须首先明确数字人才的定义与分类,从而确立精准的培养目标和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

3.1.1 界定数字人才的内涵

数字人才指熟练掌握数字化技能与知识,具备前瞻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个体。不仅拥有扎实的数字技术基础,更能够将这些技术灵活应用于实际工作和创新实践中,推动数字经济的稳健发展。

3.1.2 划分数字人才类别以确立精准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根据职责和专长的不同,数字人才可分为三大核心类别,如图3 所示。

图3 数字人才三大核心类别

①数字管理人才:具备数字化战略思维、项目管理和运营能力,负责数字经济的战略规划、组织实施和运营管理,具体职位如:CIO、CTO、CDO、CEO 等。

②数字技术研究与开发人才:专注于数字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创新工作,是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具体职位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建模、数据采集等。

③数字应用人才: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将数字技术与实际业务相结合,具体职位如:网络/在线客服、商业数据分析、数据运营、应用交互设计[6]。

为应对数字经济对数字人才的需求,高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应密切合作,共同构建完善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明确数字人才的定义与分类,确立精准的培养目标和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为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3.2 完善数字人才建设体系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构建高效、专业的数字人才队伍成为关键。为此,必须全面优化数字人才培育体系,确保其与市场需求和应用导向紧密相连。高校作为数字人才培养的摇篮,应优先倾斜资源,加强数字经济核心学科的建设,如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等。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我国已有超过70%的高校开设了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专业,招生规模同比增长超过15%,这充分展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响应数字经济人才需求方面的积极进展。为进一步优化数字人才培养,高校应倾斜资源,加强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等核心学科建设,并依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丰富课程设置,特别是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此外,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中锻炼能力,也是提升数字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同时,需明确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结构与数字经济发展需求相契合。通过这些举措,能够有效构建高效、专业的数字人才队伍,为数字经济的持续繁荣提供有力支撑。

3.3 加强数字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深化校企合作与产学研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是培育实践型数字人才的关键路径。通过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资源,构建理论教育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高校、企业应共同发力,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调整课程设置,为数字人才提供实践平台。同时,培养顶尖人才应重视国际视野与市场洞察力的提升,通过国际合作与市场竞争,激发其创新能力,为数字经济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3.4 发挥企业在综合型数字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主体作用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不仅是实践的主体,更是受益的核心。天然具备在数字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和优势资源。特别是在产业、知识、技术和技能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企业应当承担起对单一专业人才进行深度遴选和进一步培养的责任。培养模式应强调将专业人才转化为既具备信息通信技术专长,又拥有行业知识和经验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培养他们具备数字化思维和管理能力。此转变能够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高度契合,从而增强人才供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5 大力引进海外高素质数字人才

为增加我国数字人才储备,必须大力引进海外高素质数字人才。为此需完善海外引才制度,制定明确的海外数字人才引进规划和需求清单,以不断扩大引进规模。同时,建立全球范围的引才网络平台,支持本土猎头机构的发展,鼓励其积极引进国内急需的高素质数字人才。在引进过程中,应优化数字人才结构,重点关注引进全球优秀的青年数字人才、关键核心数字技术人才以及实用型数字人才。此举措将为我国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4 结语

在深入探讨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以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多个层面后,不难发现,数字人才已成为当前最宝贵的资源之一。通过精准识别数字人才需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企业核心作用以及持续完善培育体系,将构建一支高素质、具备创新精神的数字人才队伍。不仅为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更为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必须继续深化对数字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适应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数字人才
人才云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答数字
数字看G20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