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蒙 吕佳瑞
摘 要:以江南灶壁画为研究对象,从数字化的角度探讨将数字技术与江南灶壁画相结合的保护与创新的思路,研究江南灶壁画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的方法。使江南灶壁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能够获得新的数字信息储存方式、新的用户与民间艺术交互方式,打造非遗IP文化创新产品。使用多种方式塑造人们对灶文化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使江南灶壁画以一种新的方式延续其艺术的生命力,为其他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提供可参考的设计思路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江南灶壁画;地域艺术;数字化;保护;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面向民族装饰图案风格迁移设计研究”(2022SJYB074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江南灶壁画的概述
(一)江南灶壁画的民俗特征
江南灶壁画是灶台衍生的民间灶画,也是中国传统巧匠的百工技艺之一[1]。兴起于明清时期,尤其在江南地区,乡村农户在安置新房时,厨房中烧水做饭的灶头不可或缺,人们以灶头为载体,邀请乡村里建造房屋的能工巧匠,凭借对灶文化的认知和对生活的虔诚热爱,他们用手中的画笔绘制出一座座集祭祀性、装饰性、象征性为一体的吉祥灶台画[2]。
由于灶头的形状不同,匠人们绘制灶画的位置也略有不同。一般而言,普通灶头绘制图案的部位从上到下,主要在烟囱、烟帽、烟山、灶箱、灶台、灶身、灶脚等部位(如图1),而且不管是圆形、方形或是花篮形,从烟箱到灶脚画满多彩的纹样和图案,呈现出灶头一片色彩夺目,喜庆吉祥的效果[3]。
(二)江南灶壁画的文化特征
江南灶壁画具有丰富的内容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文化特征方面,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理念、生活情趣、民间信仰的追求。江南灶壁画常采用寄情寓意的方式,通过多种意象表达内心的期望和祝福,将情感外化于形。常见的灶画图案分为六大类型:花草类、动物类、神仙故事类、风景类、线条类、文字类。如以喜鹊与梅花表示喜上眉梢,以石榴代表多子多福、吉祥长寿[4],以鱼儿戏水、娃娃抱鱼代表早生贵子。虽然有些图案如今已注入很多现代文化元素,但其本质上对于祖先的崇拜观念的继承仍然是江南灶壁画最为重要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江南多彩的民间信仰文化,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祈愿[5]。
(三)江南灶壁画的艺术特征
江南灶壁画艺术价值颇高。首先,其构图具备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可概况为散点构图和单幅构图。在散点式构图中,灶壁画的图案通过大小对比、横竖对比、方圆对比,体现艺术和谐与统一的美学境界。在单幅构图中,灶画体现整体意象,通过各个灶头的部位将不同题材属性内容加以表达,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其次,灶壁画的造型艺术,匠人们在造型创作方面缺少艺术理论认知,大多凭借主观感性认知和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绘制的造型多显得朴拙和生活化,追求情感上的真,忽略于现实客观的形象,最后是色彩方面,也因地域不同而稍有变化[5]。在江苏南通等地,灶壁画颜色多借鉴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大多采用灰度较高的蓝灰色与砖红色,凸显灶壁画整体上的朴素淡雅风格;在浙江嘉兴与上海等地则用红、黄、绿等饱和度较高的传统吉利色,色彩艳丽,取积极进取和祈福纳吉之意。整个画面极具张力与刺激性,更富立体感[6]。
二、江南灶壁画的现状
(一)传承与发展江南灶壁画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涌入,农村逐渐失去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传统生活,灶頭也随着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进行过渡,越来越多的家庭舍弃了灶台,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高效的液化气灶的普及。原本粗糙的泥瓦土墙,也已经被更加简洁易打理的花纹瓷砖所替代。但瓷砖上仍然保留灶壁画艺术精髓的影子,可见灶壁画在江南地区给百姓带来的艺术影响力和精神力量。失去了市场的灶壁画匠人们不得不转型,选择了其他的谋生之路。大多数灶壁画匠人也几乎没有了传承的后人,能欣赏灶壁画背后艺术价值的人更是寥寥无几[7]。因此,对灶壁画艺术的发掘和复兴已经刻不容缓。
(二)江南灶壁画的保护与创新现状
如何让历史文化重新焕发往日光彩,在这个信息化时代紧跟人们的审美与需求,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进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与创新。非遗数字化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却能带来非同小可的影响力,数字化的创新也对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很高的契合度。通过现实中对非遗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纳,再加以包装创新加工成数字资源。例如在滩头年画数字化创新中,技术人员通过虚拟现实、3D动画等技术,把年画的制作技巧和工艺进行可视化处理,使民众更好地了解滩头年画在兴盛时期的原本面貌,确保了传统文化基因的完好保存[8]。
反观江南灶壁画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已经有前人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但大多杯水车薪。分析其成效显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灶壁画的线上传播方式仍然借助于传统媒体形式,并没有成立一个专业的数字化平台。在浏览器搜索“灶壁画”“灶画”之类的关键词,出现的内容仅仅是有关灶壁画浅显的介绍与图片,有关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内容更是少之又少,人们缺少相关专业的渠道了解这项非遗文化。其二,灶壁画的传播效果缺乏深度与广度。灶壁画作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地区民俗特色,但是灶壁画目前在数据下的文章报道篇幅短,信息量少,很难对江南灶壁画的价值观念进行深层次的报道。浙江嘉兴市近几年大力扶持发展灶头画,打造例如国家级非遗项目灶头画主题村等新闻报道,但地区效果明显,传播范围有待扩大。其三,灶壁画的受众群体较为小众。大多数现代家庭对厨房的装潢审美偏向于北欧风格、现代风格、新古典风格等,传统灶壁画绘画风格显得过于传统,很难与家庭整体装修风格相匹配契合[9]。
三、数字化保护与创新设计思路
(一)研发建立江南灶壁画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
针对分析得到江南灶壁画在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中成效甚微的原因,为江南灶壁画打造新的数字化平台是数字化保护的重要路径。借鉴壁画的数字化保护措施,对壁画进行高精度、全方位的数字采集,通过覆盖式拍摄手法获取高清图像,建立数字化信息库,为日后的研究提供充足的数字化资料库[10]。同理,针对江南灶壁画的数字化保护方法,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搜集江南灶壁画的相关资料,匠人的实物画作、工艺手法的记载、民俗馆资料、宣传报道等,进行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如分门别类地存档处理,利用和管理信息资料,为实现全面的信息化保护和利用奠定基础。此外,随着全息影像、信息存储、虚拟增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其相较于传统民间艺术保护优势也越来越明显[11]。利用技术方面的进步获取灶壁画信息,使渠道更加便捷,又给人强烈的代入感,增强内容的充实性以及趣味性。这将在未来对江南灶壁画的保护和利用不再局限于浅表的内容堆叠,为江南灶壁画最纯真的一面进行还原与重塑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
(二)模拟与构建艺术与用户交互的场景
针对江南灶壁画传播深度和广度较弱的情况,模拟构建艺术与用户交互的场景,可以更好地推动其在社会和民众间的传播。以目前市面上的一款“一起玩陶艺”(Let's Create! Pottery)为例,它是一款制作陶瓷器的游戏。在游戏中,用户可以充分地发挥创造力与想象力来制作陶器,选择粘土的类型,颜色的搭配和纹样的组合。制作完成后,用户可以在社交平台上与家人朋友们分享成品。此外,成品还可在市场上出售,出售获取的金钱可以换取新的中国风、欧美土著、欧洲古代等风格的花纹图案。进而极大地增强了民众对陶艺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在北京顺义区的九鼎灶王文化博物馆,是以征集收藏灶王历史文化实物、传承灶王传统文化的民间博物馆,馆内运用数字采集3D建模、VR全景拍摄等先进技术,以360度环绕方式全方位呈现出灶文化盛宴。参观者通过PC端鼠标点击或移动端手指操作,即可纵览展馆的空间布局。此外,还可以通过交互方式观看详尽的文字解说,更直观地了解灶王文化历史以及地方风俗、人文风情,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江南灶壁画也可尝试类似陶艺制作和灶文化博物馆的虚拟互动实践,让民众深入体验VR场景体验绘制灶壁画,重塑民众对灶壁画的记忆。可将虚拟平台的内容分为“赏观”“探寻”“实践”三大版块:“赏观”是百姓认识灶壁画的第一步,包括灶壁画的历史介绍、作品赏析、制作工艺,让人们初步了解灶壁画的历史渊源与现状保护。第二步是“探寻”,可了解江南灶壁画背后的民间故事,比如灶神的传说、神话故事以及相关的农村饮食文化等。最后一步是“实践”,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民众体验绘制灶壁画的过程,体验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想法选择不同的色彩组合,激发创作灵感绘制出图案,后期可以将创作的图案印制在实物的载体上,让民众获得传统民间艺术的教育。整个过程让民众感受一个类似民间艺术家创作过程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将远远超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局限和传播范围,并且更易被民众尤其是年轻、青少年观众所接受,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江南灶壁画的传承与发展播下希望的種子。
(三)结合非遗IP打造数字文化创意产品
目前,文创产品与非遗IP的结合市场的反响一直很积极。设计师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将非遗中的文化内涵转化为设计意象,设计出符合当代民众消费意识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师出色的创意设计不仅为非遗带来了流量,更将产品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突破了刻板的文献记载,增强了民众对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意识。
2023年7月,在由枫泾镇中洪村与上海寺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行的《金山农民画》系列数字藏品在艺术平台上上线,面向全球正式发售,其农民画是将生活中灶壁画、剪纸、印染等艺术巧妙融入绘画作品中。作为一种限量发行的虚拟文化创意产品,比起传统藏品,数字藏品的品类更加丰富,它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进行呈现,每一份数字藏品都有独一无二的序列号作为所有权凭证。这是一次将传统文化艺术以新潮的方式进行创新、传承的探索,不仅有利于宣传当地的非遗文化,还带来了乡村振兴的一次发展机遇,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农村文旅领域起到带动作用。
鉴于《金山农民画》采取的形式启发,笔者与学生团队尝试吸收、提取灶壁画中典型的灶王爷以及和“食”有关的设计素材,进行变形、创造设计。结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现代室内装饰风格特点,用电脑数字化的表现方式设计开发了一款以“灶之味”为主题的家居产品系列,以期将灶文化融入现代家居生活设计中(如图2)。“灶之味”系列产品既可以上传至数字设计平台,供用户下载并批量生产,也可将其以手工创作的形式生产制作。例如,另一项非遗技艺蜡染的手工制作,为民间传统艺术走进现代生活空间提供了可参考的形式和案例。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为江南灶壁画的保护和创新设计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而构建信息平台、打造艺术与用户交互场景平台,进行数字化文创产品的实践,利用非遗IP的效应打造文创品牌。三种思路下的数字化途径为用户得到集想象性、互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体验,数字技术的助力使江南灶壁画这项优秀的民间艺术重新焕发生机与光芒。
参考文献:
[1]计慧.江南灶壁画的艺术浅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张觉民,仲美文.华夏民俗志 江南灶画[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9-11.
[3]周美玉,郑姚洁.江南灶画的承载[J].美术教育研究,2016(24):8-10,12.
[4]包茜雯,刘蒙,陈季龙.江南灶壁画与现代厨房融合的创新设计[J].美与时代(上),2021(2):57-59.
[5]朴基成.嘉兴灶头画的民俗文化内涵及传承与保护[J].现代经济信息,2014(9):433,439.
[6]陈夏贤.南通沙地灶头画的艺术特征及民俗意蕴解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69-71.
[7]周美玉,帅如.上海与浙江嘉兴地区灶画的形成与发展[J]. 美术教育研究,2016(14):10-12.
[8]朱俊.民俗文化下的江南灶台画研究[J].美术大观,2010(3):62-63
[9]杜杰,郜雨佳.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J].包装工程,2019(22):219-225.
[10]闫雪,全香春.非遗视角下龙江农民画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山西档案,2017(6):81-83.
[11]王舒,孙可,陈帅.毗卢寺壁画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丝网印刷,2023(15):82-85.
作者简介:
刘蒙,硕士,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讲师、中级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民间装饰设计及产品设计(非遗文化方向)。
吕佳瑞,常州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