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杰
“牛舍是村集体的牛舍,牛是村民的牛,村民把牛送到村集体的牛舍集中喂养,每头每年租金仅100元,这些牛可是乡亲们致富的‘金钥匙。”3月22日,伴随着“哞哞”的牛叫声,《科学导报》记者走进忻州市繁峙县金山铺乡农发村能繁母牛养殖小区,标准化的养牛棚干净整齐,体型健硕、毛色油光水滑的肉牛正大口地吃着草料。
农发村地处繁峙县中部腹地,是由24个小村落集中搬迁后组成的移民新村,最初的农发村因人均耕地少,且旱地居多,农民以种植玉米、小杂粮为主,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发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刚开始,因为缺少土地、缺乏技术,村民们的收入只能靠种植来勉强度日。2016年,针对村里耕地少、发展受限的情况,农发村商定了‘养殖为主、种植为辅、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因为不少村民在搬迁前养过牛,就选定以肉牛养殖作为特色产业,采取‘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模式运行。”农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常喜介绍道。
郝常喜回忆,当时一头能繁母牛8500元,为帮村民买得起牛,繁峙县委、县政府针对贫困户养牛出台补贴政策,村民买一头能繁母牛縣里补贴2000元,定点帮扶单位补贴1000元,企业再补贴500元,在多方带动下,农发村带动42户贫困户脱贫。为进一步壮大主导产业发展规模,2017年农发村又以“五位一体”模式贷款170万元购买了159头能繁母牛,带动71户贫困户脱贫。不到两年的时间,村内平均每户贫困户都能拥有两头牛。
“我们的牛都是野生放养,从5月开始,一天4元钱将牛交给放牛人统一放上山,10月再将牛带回来,中间几个月还能出去打工增加收入,这样下来一年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村民田阿姨一家以前一直靠种地和外出打工赚钱,看到村民们靠养殖能繁母牛赚了钱后,也加入了养牛队伍当中。
在发展能繁母牛养殖为主导产业的同时,农发村还发展了无公害黑木耳种植、香菇种植、光伏发电等一系列脱贫致富的辅助产业,逐渐念响了属于自己的“致富经”。2022年,农发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3万元,户均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不但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也成了全县乡村振兴路上产业富民的典型,村民们靠着发展现代农业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产业旺,则百姓富。养牛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和福祉。谈及未来发展,郝常喜信心满满地表示:农发村将继续深化养牛业的发展,大力推动养牛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不断带领村民做强、做大牛产业,让大家一起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