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数字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标准表现形式的 数字化,通过标准数字化推动标准更快更好地应用; 二是标准化过程的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推动标 准制修订的快捷高效。
第一、国际国外标准组织进展情况
ISO和IEC都建立了相应的标准化技术组织,积 极推动标准数字化和机器可读国际标准研制、白皮书 发布、在线标准编制(OSD)平台开发等工作。
ISO联合IEC共同发起了“ISO-IEC SMART 标 准项目”,即无需人员参与可实现标准机器可读、可 用、可理解、可解析,这应该是标准数字化发展的工 作指南。从过去单纯的文字表达方式转变到现在的机 器可读以及未来的SMART。
IEC持续推进标准数字化工作。IEC MSB 成立 智能标准特别工作组SWG 14(市场和行业视角), 该工作组主要任务是评估SMART标准对业界的價值 主张,评估SMART标准可能面临的行业挑战,并找 出解决方案,分析专家和用户的技能和能力,评估 SMART标准的版权和许可模式。
此外,ISO和IEC合作开发了在线标准编制 (OSD)平台,支持标准编制全过程的在线协同,允 许多个作者同步处理同一文档。OSD采用基于XML的 标准标签组件(STS)模式进行文件编写,注重以数 字化技术提升标准编写的内容、质量和效率。平台为 标准工作者创建高效、便捷的在线工作环境,并为未 来增值产品和服务奠定基础。
另外,DIN、DKE区域标准化组织也在积极推动 区域国际标准研制,并将“机器可执行标准”视为实 现工业4.0的重要基础。
DIN和DKE在机器可读标准四级分级模型基础 上,增加了“机器可控内容”的第五级内容。在“机 器可控内容”中,标准的内容可以由独立工作的机器 修改,也可以由自动化(分布式)决策过程采用,以 这种方式采用的内容将通过标准化组织的发布渠道自 动审查和发布。这部分内容是人工智能在前几级中不 断增长的影响力的持续延伸,最终将机器可读标准发 展跃升到通用人工智能阶段。通用人工智能具有认知 能力,能够进行跨过程、跨阶段的优化和决策。除了 机器可解释性之外,还允许机器根据机器所掌握的知 识控制标准化过程,甚至可能不需要人工干预,实现 机器对标准的全智能的控制与操作。
第二、国内标准数字化情况
我国的标准数字化工作基本与国际同步开展,工 作模式以“行业需求牵引,政策措施保障,产业带动 推广”为特点。与国际国外标准组织通过标准自身的 形式变革推动标准数字化发展相比,我国标准数字化 发展是在领域数字化探索过程中,发现并梳理传统标 准管理与应用方式的不足,进而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各 种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内各部委的研发投入与先行 领域的探索,我国不仅在智能制造、航空、电力、建 筑工程等先行领域获得了标准数字化的应用实践,还 依托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组从机器可读标准路 线、机器可读等级模型、标准标签集、数据字典等各 个方向布局了系列国家标准,有力推动了标准化工作 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国内已建立了国内国际同步开展工作的标准数字 化组织架构。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秘书处工作的 全国标准数字化标准化工作组(SAC/SWG29),负 责组织标准数字化基础通用、建模与实现共性技术、 应用技术等标准数字化基础共性技术国家标准制修订 工作,重点开展“标准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由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担任秘书处 的机器可读标准国际合作组,负责组织各方面积极参 与ISO、IEC机器可读标准国际标准化活动,开展机 器可读标准双/多边合作和技术交流,研究国际国外机 器可读标准最新进展和工作成果,收集典型用例,编 写IEC白皮书,研制机器可读相关国际标准,促进机 器可读标准与应用领域深度融合等工作。
国内正在开展“基础通用+行业应用”标准数字 化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实践工作。2020年国标委组 织在智能制造(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 所牵头)和航空航天(航空301所牵头)领域开展了 机器可读标准试点等相关工作,正是由于机器可读标 准是由应用场景,特别是生产现场的装备按标准自动 执行流程提出的需求,所以对于智能制造相关的标准 数字化和装备数字化,构建企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 装备数据字典等技术路径已取得了诸多成果。但在标 准智能应用方面,理论研究还未能与行业需求紧密结 合,企业对机器可读标准的应用前景认识尚不充分, 且各领域对标准数字化的理解及等级划分不同,尚未 形成统一的标准数字化应用、推进路线与技术方案。
点评:于欣丽
通过欧阳所长的介绍,可以看出在标准数字化方面,我国的科研和实践进程与国际国外几乎同 步,这有助于我国更深入地融入国际标准治理体系,为标准数字化工作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