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负与使命

2024-05-11 09:39杜宁宇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4年14期
关键词:文墨河狸潜水器

杜宁宇

【主题阐释】

“抱负”是指个人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使命”多指国家民族等时代因素赋予个人的重大责任。如何确立个人抱负、彰显个人价值呢?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只有将个人的抱负同祖国和民族赋予的使命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勇于担当、砥砺前行,才能坚定信念、塑造美好品德,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创造非凡的成就。

方文墨:诠释大国工匠的使命担当

在工业化时代,尽管战斗机的大多数零件都可以依靠设备进行自动化生产,但是有的战机零件,由于数量少、加工精度高、难度大,还是延续着手工打磨的加工方式。方文墨作为一名航空工业的一线工作者,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国产航空器零部件加工的极限公差——“文墨精度”。20多年来,凭借一双手、一把刀,方文墨成功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航空零件质量的差距,保证了国产战机制造的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一丝一道中,方得技工始终;一锤一锉中,铸就大国梦想。”方文墨用自己的双手打磨出了航空零件的精度,更用一名航空蓝领青年的志向与毅力,打磨出了自己的人生精度。

“航空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亲手制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歼击机,捍卫祖国领空安全。那时候就知道我的理想是要造飞机,而且是战斗机。”笑谈起幼年时种下的航空梦想“种子”,方文墨仍满怀自豪。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方文墨所在的沈飞公司研制生产的歼击机以高机动性、精准打击的优越性能,成为空军航空武器装备中至关重要的杀手锏。如今,当新战机再一次掠过头顶,熟悉的声音仍能激荡方文墨的心。不同的是,他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只能仰望战机的小男孩,他成了战机的制造工匠,有了更大的梦想——做世界上最好的歼击机,用青春托起国产战机的新高度。

◆素材解读

匠心是平凡人的热爱。方文墨以盈尺锉刀为画笔,在航空报国的巨幅画板上泼墨点染。他从小立志要亲手打造战斗机,静下心来苦练技能,这一练就是20多年。方文墨创造出的“文墨精度”成为我国国产航空器零部件加工的极限精度。如今,他早已如愿扎根在航空装备研制一线,成为了航空工业首屈一指的专家,在自己热爱的航空领域施展才华和抱负,践行大国工匠的使命担当。

叶聪:做勇攀科技高峰的深海“奋斗者”

“奋斗者”号是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第一艘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自2021年交付之后,已经执行了近70次下潜任务。作为“奋斗者”号的总设计师,叶聪参与并见证了我国载人深潜事业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一步步跻身国际领先水平的全过程。

20年前,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式立项,当时大学毕业刚一年的叶聪被选入项目组,负责空间布局和作业流程设计。而那时,载人深潜在国内仍是空白。要做一个7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绝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加,高压、密封、耐腐蚀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叶聪潜心钻研,完成各阶段最重要的设计图纸。与此同时,我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同步立项,叶聪全面负责总体设计工作。历经八年艰苦攻关,2017年,“深海勇士”号顺利完成海试工作并交付验收,国产化程度达到95%。

有了“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的技术积淀,我国的深海极限装备制造能力也在不断突破。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10909米,再次刷新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叶聪表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多种型号潜水器的研发,实属难得,他很幸运能赶上中国载人深潜最好的时代。

◆素材解读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叶聪见证了中国深海事业的发展。出于对载人深潜事业的热爱,叶聪主动肩负起重担,以超出他人百倍的努力,最终让大国重器落地,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唱响新时代奋斗者之歌。

初雯雯:把青春奉献给大地的自然守护者

初雯雯是一名“90后”自然保护工作者。两岁时,她就被从事野生动物研究工作的父亲带到野外,在阿尔泰山度过了童年时光。大学毕业后,她追随父亲的脚步,回到家乡,投身自然保护工作。因为一直关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蒙新河狸”,初雯雯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河狸公主”。

过去的4年多来,初雯雯和团队其他成员在当地政府和全国网友的支持下,帮助蒙新河狸由162窝提升到190窝,种群数量增长20%。此外,他们还种下了41万棵灌木柳树苗,发展了190户牧民成为自然保护巡护员,建立了阿尔泰山在中国境内的第一所专业野生动物救助中心……更重要的是,在初雯雯的感召下,超过100万名中国“90后”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的自然保护公益活动。

“我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因为大家的热爱和专注,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初雯雯说。这个以“90后”“00后”为主的青年团队,怀揣着热爱与责任,投身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来。从开设“河狸直播”让人们直观看到河狸的真实生活,到举办“野生动物见面会”让网友实地参与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再到网上开放河狸认养名额让更多人成为“河狸守护者”……他们把创新创意引入日常工作,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进行探索,让生态保护工作既“有意义”也“有意思”。

◆素材解读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布满荆棘的高山丛林,在荒无人烟的大漠边陲,初雯雯和团队成员们为了共同的梦想努力,用热爱和担当写下青春华章。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抱负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是广大青年放飞青春梦想的最好时机,也是践行时代使命的最佳舞台。以初雯雯为代表的广大青年用实际行动证明:不悔青春,不负祖国。

王绶琯:从天文学家到科学“启明星”

1923年,王绶琯出生在福建福州。13岁时,一心想驰骋海疆、保家卫国的王绶琯考入马尾海军学校,但由于眼睛近视改学造船后公费到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进修,隔壁伦敦大学的格林尼治天文台渐渐吸引了他。1949年,王绶琯毛遂自荐,一封求职信,敲开了伦敦大学天文台的大门。1950年,王绶琯被聘为伦敦大学助理天文学家,从此开启了天文科学生涯。

1953年,王绶琯收到紫金山天文台台长邀请,义无反顾,回国效力。新中国百废待兴,回国后的王绶琯参与创建我国天体物理学科。1955年,他受命到上海承担“提高时间信号精确度”的任务,经过艰苦努力,将中国的授时精度提高到百分之一秒,自此“北京时间”响彻祖国大地。1958年,海南岛发生日环食,苏联天文学家带着射电望远镜来观测,王绶琯跟随学习。此后,王绶琯被调往新建的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前身),创建射电天文研究队伍,并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

晚年的王绶琯开始致力于科普活动。1999年6月,王绶琯倡议并联合60位著名科学家发起并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组织学有余力、有志于科学的优秀高中学生,利用课余和假期走进科学社会,体验处于学科前沿的团队科研实践活动。科学普及了,才能让更多孩子受益,王绶琯坦陈心迹:“我们尽力根植一片深厚的土壤,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从造船到观星,从国外到国内,从科研到教育,王绶琯的每一次选择有偶然,也蕴藏着必然——这是一位科学家对祖国最深情的表白。

◆素材解读

王绶琯从造船到改学天文科学,从研究天体物理到做时间授时、射电天文研究,从从事科学研究到投身科普教育,每一次的转变他做得都非常精彩和完美。他的一生,变得是手中的工作,而不变的是对天文学的钟情和对使命的忠诚。

猜你喜欢
文墨河狸潜水器
内爆是如何发生的
“钳王”炼成大国工匠:锉刀声声熔爱意,战鹰烈烈震九霄
Migration of weakly bonded oxygen atoms in a-IGZO thin films and the positive shift of threshold voltage in TFTs
假如人过河狸的生活
会啃树的河狸
方文墨,大国工匠的精度
《无人潜水器检验指南》将于2019年7月1日生效
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船开工
不一样的河狸
人死不毁信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