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店谈判述论

2024-05-10 20:31孙闯文星豪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1期

孙闯 文星豪

【摘要】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双十协定》墨迹未干的情况下,即调集重兵围攻中共中原军区。为粉碎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的阴谋,解救被围困在宣化店的中原军区部队,中共代表周恩来与国民党政府和美国代表展开谈判斗争,三方于1946年5月10日签订了《汉口协议》。宣化店谈判推迟了全面内战的爆发,帮助中原军区军队成功转移伤病员,为中原军区坚持斗争和组织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键词】宣化店谈判|《汉口协议》|中原突围

宣化店本是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礼山(今大悟)县境内的一个小镇。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和平建国的呼声,一心挑起内战,消灭共产党。1945年底至1946年初,国民党将中共中原军区部队围困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的狭窄区域内,宣化店谈判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目前学术界关于宣化店谈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原突围等方面,本文拟根据当时的报刊资料对此事件进行专门的论述。

一、中原内战“一触即发”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迫切希望建立一个和平、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意愿,向国民党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主张,毛泽东主席亲赴重庆进行和谈,与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国民党反动派为独占抗战胜利果实,继续实行专制独裁的统治,不顾《双十协定》,大举进犯解放区。

中原军区的存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高度重视,在国共和谈刚结束,蒋介石就于1945年10月13日颁布“剿匪”密令,国民党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令豫鄂边区挺进军杜元中率69军、41军、20师及豫鄂边区挺进军主力,向泌阳、伏牛山地区作大规模“进剿”。

杜元中部所到之处,极力摧残解放区的各种民主建设,烧杀抢掠,惨不忍闻。中原军区部队为了和平,处处退让,反而使国民党军队得寸进尺。国民党10余个正规师,配合地方团队,大举向平汉路两侧的鄂豫边境地区猛烈进攻。在国民党的猛攻之下,中原军区部队被迫于12月20日退出鄂北枣阳,28日退出豫南桐柏,但国民党军仍不罢休,继续实行其所谓“消剿”计划,中原军区主力被迫转移至鄂北豫南大洪山、桐柏山一带。

面对中原军区的困境,周恩来督促国民政府军事调处执行部执行小组,制止对中原军区肆无忌惮的进攻。1946年1月19日,军调部成立第九小组,负责中原地区的调处工作。23日,国共双方在河南罗山达成本地区停战协议,规定双方军队“停留于各自所在地区”“不得向对方前进”;国民党军队不得干涉中原军队“在其所住地区之间运输给养”[1]。协议签订后,中原部队的严峻形势得到暂时缓和。

二、军调组视察宣化店

1946年2月,国民党方面再次出尔反尔,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步步紧逼,将中原军区6万人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东西200华里,南北仅50华里的狭小区域之内,并实施经济封锁,致使中原军民的生活发生严重困难。为求得生存和坚持斗争,中共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不得不领导军民开展生产自救运动,上山打猎,下水捕鱼,开荒种地,以渡难关。但时至青黄不接,战士们经常以野菜果腹,生活极为困难。

为解决中原地区国共摩擦问题,军事调处执行部第九小组2月20日由汉口往宣化店,视察。此次会谈历时2日,就中原军区补充给养上达成初步意见,但董必武等中共代表多次与国民党交涉借粮都没有结果,后来还是承张治中之情,权且暂借1亿元法币,以解燃眉之急。但此款连还债都不够,以之购粮,尚不足该地五万军队十日之用。

中共中央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原局势的变化和中原军民的斗争,在最困难的日子里特派德高望重的董必武到宣化店慰问中原军民。董必武带来了华北、华东等解放区军民节衣缩食向中原軍民捐赠的3亿元法币,大大缓解了中原军区的生存压力。后来,在董必武持续地努力下,超过价值9亿元法币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宣化店。

1946年4月下旬,国民党再次撕毁停战协定,向中原军区逐步蚕食侵扰,缩小包围。国民党的步步威逼,使《罗山停战协定》化为乌有,中原内战有演变为全国内战的趋势。为使停战协定得到遵守,5月1日晚9时30分,周恩来会晤国民党代表徐永昌,谈2小时后,致电美国代表马歇尔。“周恩来将军提议中之一项,为彼愿与徐将军及美方代表同至宣化店监督。徐将军允立即将此项情报电告蒋主席”[2]。5月5日,周恩来抵达南京,就国共和谈答记者问,表示谈判重开时,希望首先停止中原内战,以免牵动全国,发展成为全国内战。

为制止流血,中共代表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徐永昌、美方代表白鲁德(军调部执行处长),组成军事三人小组,率领随员于5日下午分别由南京、北平飞抵汉口。次日,周恩来、白鲁德和国民党武汉行营副参谋长王天鸣,以及各报社记者等四十人由汉口出发,共同到宣化店视察。8日中午,视察组抵达宣化店,周恩来不顾舟车劳顿,立即让中原军区领导人李先念汇报了中原军区及周边国民党的情况,随后与国民党展开谈判。

1946年5月10日下午,军事三人小组就赴鄂调查军事冲突达成协议,在汉口签订停战协议。《汉口协议》规定:“双方指挥机构之指挥官应即下达命令,制止本地区之小规模战斗及步哨冲突……凡违反原停战协定部队移动,应立即停止……该地区内应立即停止新碉堡及永久性工事之构筑……同意遣送中共军伤病兵一千名,眷属一百人及照顾医务人员共六千人”[3]。

三、《汉口协议》的破裂

根据汉口协议规定,汉口第九执行小组中共代表薛子正、国民党代表李聚才及联总派的医务主任贺达等,于14日自汉口往广水处理中原军区伤病员乘平汉专车北运事宜。李先念、郑位三、王震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及时抓住暂时缓和的时机,将中原军区的伤病员、眷属及医护人员等计1000多人顺利运往位于安阳的晋冀鲁豫解放区,并以合法形式安全化装转移上千名干部,复员安置近万名年老体弱战土,从而精炼了主力部队,提高了部队战斗力,为中原部队突围作了充分的准备。

《汉口协议》的签订,迫使国民党当局暂时放弃围歼计划,从而推迟了中原内战爆发时间。但该协议并未能阻止国民党消灭中原部队的步伐。军事三人小组的汉口协议墨迹未干,而国民党当局即于5月16日悍然违约,进攻平汉路西安陆、应山解放区。中原军区部队向三人军事小组提出,要求立即制止国民党反动派此种背信弃义的进攻。宣化店三十二执行小组,立即召开会议,发表宣字第一四号命令,约束国民党军,“在本小组未行调查所报之军事调动及军事冲突以前,兹命令你们所属部队停止开火”[4]。

中原军区表示,如执行小组不能予以有效制止,则新四军为维护和平保卫人民利益及求得生存起见,将随时准备起而自卫,一切后果,概由国民党军方面负其全责。汉口执行小组接获中原军区司令李先念将军之宣字第六号备忘录后,决定派一特别小组,于5月26日前,到江汉地区一带,调查国民党军在安陆、应山、寿山等地区围攻中共军队之情形。该特别小组美方代表为白洛特中校,国民党代表为关文植中校,中共代表为马寒冰少校。

中原军区王震将军负责接待特别小组代表,对其连日辛劳表示慰问,并盼执行小组能根据《汉口协议》,制止国民党军的进攻。驻汉口的第九执行小组,根据特别小组赴平汉路各地的调查结果,向国共双方将领发布临时协议,要求双方立即停止射击。结果国民党军队对临时协议置若罔闻,不顾执行小组的命令,向中原军区持续发动进攻。

为避免内战,中共中央多次同国民党政府交涉,表示愿意让出中原解放区,将部队和平转移到其他解放区去。但蒋介石认为消灭中原军区的时机已到,一意孤行,于6月26日拂晓,向中原军区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这是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起点。中原军区部队在完成把守中原大门、内线滞敌的战略任务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分三路突围。中原突围,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

宣化店谈判虽然无法阻止蒋介石发动内战的脚步,但它延缓了内战爆发的时间,为中原突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宣化店谈判中,在党中央的指示下,中共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将解放區的军事斗争与谈判桌上的政治斗争,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中原军区部队以极小的代价,冲出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转移到安全地带;又通过谈判将国民党反对和平、挑起内战的真面目在全国人民面前揭露无遗,帮助全国人民认清了其假和平、真内战的真面目。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罗山停战协定签订[N].新华日报,1946-1-28(2).

[2]为政府密令围攻中原军区事,周恩来将军昨晤徐永昌同时电告马歇尔[N].新华日报,1946-5-2(2).

[3]中原问题初步协议[N].解放日报,1946-5-12(1).

[4]宣化店执行小组下令停止开火[N].人民日报,1946-5-2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省级民办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闯,信阳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文星豪,信阳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