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琦 尹鹏飞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山西省 大同市 037000
shenqi datong shanxi Province 037000 China
yinpengfei datong shanxi Province 037000 China
heliangqing datong shanxi Province 037000 China
中图分类号:G80-05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07.00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紧缺领域教师技能技艺传承创新平台-无人机光伏巡检实习实训资源开发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无项目编号)。(无编号)。
备注:不增加赫亮清作者名字以及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申琦(1992—),女,硕士研究生,中级-讲师; 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普通作者:尹鹏飞(1997—),男,硕士研究生,初级-助教; 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控制。
赫亮清(2021—),男,在职硕士,无职称; 研究方向为S。
摘要:基于新的教育形势,中华体育精神成为重要的教学元素,其不仅包括中华体育发展历程,还涉及到中华体育坚定文化自信等思政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将中华体育精神作为思政课堂的重点建设对象,将其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借助中华体育精神提升思政课堂价值水平,有利于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优化思政课堂教学效果,符合思政教育发展方向,满足思政教学需求。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思政课堂;杭州亚运会精神;文化熏陶
The Practice Path of Integrating Chinese Sports Spiri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Taking the Spirit of the Hangzhou Asian Games As An Example
SHEN Qi YIN Pengfei
(Shanxi General Avi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atong, Shanxi Province,037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new educational situation, the spirit of Chinese spor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aching element, which not only includ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sports, but also involv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such as strengthen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n Chinese sport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regard the Chinese sports spirit as the key construction o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incorporate 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system, use the Chinese sports spirit to enhance the valu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promote the Chinese sports spirit, optimiz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s, conform t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KeyWords:Chinese sports spiri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The spirit of the Hangzhou Asian Games;Cultural influence
中國体育健儿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中华体育精神,向世界展示中华体育精神的磅礴伟力,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基于此,教师将中华体育精神元素融入思政课堂,有利于为思政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向学生传递中华体育精神,一方面,丰富思政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促进思政教学可持续发展,满足教育发展实际需求,凸显中华体育精神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价值。
1课堂解码:融入思政课堂主渠道
课堂教学属于社会发展的主渠道,其他课程需要与思政课堂齐头并进,形成协同效应。教师结合此内容,切实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基于教学内容层面,根据课程特点,精准确定中华体育精神的融入视角,从而达到阐释中华体育精神的目的,符合思政教育发展方向。
1.1加强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设计
1.1.1形成杭州亚运会精神教育范式
教师根据“三全育人”理念,明确思政教学方向和目标,总结思政教育体系,引入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机理和育人逻辑,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为目标,形成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范式。同时,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思政教学的主导,综合教育客观发展规律和现实教育工作,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客观规律,形成完善的思政教育框架,进一步落实中华体育精神的育人理念。学生根据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范式,积极参与思政学习活动,拥有学习活力,逐渐加深对中华体育精神元素的理解程度。
教师形成杭州亚运会精神教育范式,以“用心交融,互相包容,团结向上、紧密相拥的理想,传递自信乐观、不畏挑战、共迎美好的期许”为精神支柱,并将上述元素融入思政教学过程,打造集合中国特色、城市风采、杭州韵味的思政课堂,综合杭州亚运会包含的道德追求、科学精神、爱国情怀、优秀文化等元素,形成思政教育范式(如图1)。该教育范式围绕立德树人理念,以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目标,进一步达到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目的。
1.1.2落实杭州亚运会精神教育体系
教师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创建中华体育精神思政教育体系,生成适合学生深入理解思政知识、掌握中华体育精神的教育机制。除此之外,综合中华体育精神的价值机理和育人逻辑,尊重学生的客观发展规律和及思政教育元素,开展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主题的思政教学活动,明确学生身体素质和认知情况,创建新时代的中华体育精神思政教育体系,立足于中华体育精神的制度化、常态化、创新化和体系化元素,掌握中华体育精神思政教育主阵地,旨在发挥中华体育精神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作用,也符合学生的价值理念。学生结合中华体育精神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科学的中华体育精神思政常态机制,进一步达到优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教师落实杭州亚运会精神教育体系,根据杭州亚运会精神要素,创新、拓展教学范围,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引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通过阐述杭州亚运会精神的过程,加深对精神的理解程度。同时,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师形成积极互动,深入感悟体育精神的魅力和活力,符合思政教学改革方向。教师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明确思政课堂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以形成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意识。
1.2深化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认识
思政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思想认知体系,教师应该围绕思政教学目标,围绕中华体育技术精神的竞争、合作和拼搏元素,深入挖掘符合思政课程的宝贵精神财富,协调、整合、完善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和优化,以发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为核心,带动中华体育精神和思政课程融合发展,符合思政教学拓展原则和目标。同时,以思政课程作为现阶段思政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点,明确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育人作用,推动中华体育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保证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政课程元素可以实现充分融合,有利于提升思政教学水平,并为中华体育精神元素赋予一定的教育价值,真正做到改善思政教学现状。
教师认识到杭州亚运会精神的重要作用,将其与思政课程融合,保证杭州亚运会精神可以发挥思政教育的附属作用。第一,教师结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合适的思政课程,保证学生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发展情况和思政内容,真正接受思政知识。第二,教师深入挖掘杭州亚运会精神的育人作用和价值,组好主题凝练和内容选取工作,有利于学生接受合适、真实、有价值的思政元素。第三,教师形成杭州亚运会精神的思政系统观念,结合杭州亚运会精神和思政内容的教育合力,关注城市教育的空间结构,联合校内外、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实现教学发展目标。
2文化熏陶:融入课堂文化主阵地
课堂文化属于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重要元素,教师需要坚持课堂文化主阵地,结合中华体育精神和课堂文化,将中华体育精神元素逐渐渗透入课堂文化,保证学生可以通过接受课堂文化的渠道逐步掌握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有利于凸显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政教学融合的重要价值。
2.1建立中华体育精神教育评价机制
2.1.1丰富杭州亚运会精神教育评估内容
教师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为指引,充分带动团委、学工部、群团组织等多个主体力量,从多个角度丰富中华体育精神思政教育评估内容,使学生从中华体育精神角度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愿意主动优化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目标。学生成为思政课堂主体,根据课堂文化主阵地,将中华体育精神作为评价内容的要点,明确评价方向和规则,使思政元素和中华体育精神得到完整融合。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结合中华体育文化和活动,将中华体育精神滲透入课堂文化主阵地,保证学生可以全方位、全过程掌握中华体育文化元素,使他们可以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合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
教师结合杭州亚运会精神和思政教育,要求学生以课堂文化为主阵地,设计体育人物雕塑、文化墙、广播视频等内容。通过此过程,学生搜集与杭州亚运会相关的资料和内容,一方面,了解更多国家发展事件,另一方面,深入理解杭州亚运会精神,对其拥有正确的认知和理解方向。学生各自完成与杭州亚运会精神有关的课堂文化物品设计任务后,教师要求他们从作品的合理性、丰富性、美观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和其他同学设计的作品形成正确认识,并促进他们真正掌握杭州亚运会精神和思政内容。
2.1.2建立杭州亚运会精神教育评价量表
教师围绕中华体育精神,建立教育评价量表,明确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思政教育位置,从中华体育精神和思政角度出发,设计符合综合教育的评价体系,得到准确、完善的评价结果,学生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可以掌握自己对中华体育精神和思政内容的掌握情况,教师通过分析评价结果,可以明确教学方向和课堂文化建设目标,有利于凸显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创造的评价量表的重要作用。教师围绕中华体育精神、思政内容和课堂文化阵地元素,做好项目设计工作,保证学生可以通过具体项目掌握、深化了解中华体育精神和思政内容,有利于带动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
教师建立杭州亚运会精神教育评价量表,根据课程知识和杭州亚运会精神元素,以课堂文化为主要阵地,设计具体项目:学生根据杭州亚运会精神、课堂文化和思政内容,制作对应的课堂文化物品。为保证学生可以创建合适、正确的作品,教师明确教育评价量表,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2创新中华体育精神文化教育模式
教师创新以中华体育精神文化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做好教学支撑工作,凸显中华体育精神文化的教学价值。同时,从思政教学的角度,实现对中华体育精神的全面和综合表达,集中凝练中华体育精神要点,明确中华体育精神价值,致力于为思政课堂提供充足学习资源。学生结合创新的中华体育精神文化教育模式,将思政课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实现思政教学的重要性,满足思政教学发展需求[1]。
教师以杭州亚运会精神为中心,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将杭州亚运会精神思政教育元素渗透入课堂建设文化中心,以强化杭州亚运会精神的教育价值和效果为核心,找到课堂建设的立场。学生深入挖掘杭州亚运会实践、生动的思政元素,发挥自主学习作用,发现、总结杭州亚运会精神具有的社会属性和实践属性,将杭州亚运会精神元素融入班级时钟、班徽、口号、班旗等物品中,保证杭州亚运会精神被贯穿于整个班级,也展示杭州亚运会精神与思政的融合价值。
3网络引领:融入新兴媒介主战场
新媒体属于新时代重要的教学工具,教师推动思政工作与新媒体的高度融合,以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思政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联系思政知识和中华体育精神,还可以带动学生了解更多中华体育精神和思政知识,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理念,凸显建设新兴媒介主战场的优势[2]。
3.1挖掘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素材
3.1.1分析、整合杭州亚运会精神素材
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整合中华体育精神教育素材,促进他们将中华体育精神元素和思政课程知识紧密融入,有利于发挥中华体育精神对思政教学的辅助作用。同时,通过深入挖掘充足的中华体育思政教育资源,教师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和活动,总结思政教学理念和要点,明确中华体育精神对思政教学的支撑作用。学生发挥自主学习作用,主动投入思政课程知识搜集和整合活动,并将中华体育精神对应于思政课程知识,实现树立正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教师促进学生分析、整合杭州亚运会精神素材,要求他们通过寻找、整合多媒体资料的过程分析思政知识,进一步凸显杭州亚运会精神的教育价值。学生深入学习杭州亚运会精神凸显的生态文明思想与治国理念,并结合该理念积极开展活动,推动西湖等旅游景点垃圾不落地、实现“碧水共护迎亚运,开源减排育华章”为主题的土木工程等活动,持续发现、挖掘杭州亚运会精神蕴含的思政知识,有利于将晦涩难懂的思政知识借助杭州亚运会精神的渠道引入实际生活[3]。
3.1.2明确、贯穿杭州亚运会精神元素
教师明确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地位,将该精神贯彻入思政活动,并借助中华体育精神凝练思政知识的核心要素,有利于达到丰富思政教学内容的目的,体现中华体育精神的育人作用。教师借助新媒体工具呈现更多中华体育精神与思政知识的整合元素,从思政教育、多媒体等多个角度总结中华体育精神,使学生可以借助中华体育精神理解思政内容,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和中华体育精神相辅相成的综合教育目标。
教师明确、贯穿杭州亚运会精神元素,促进杭州亚运会精神元素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并借助多媒体平台搜集、整合更多思政知识和杭州亚运会精神元素,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理念。教师讲解杭州亚运会精神的相关知识,并将杭州亚运会举办过程制作为多媒体模拟视频,生动地展示杭州亚运会精神形成过程[4]。学生结合杭州亚运会精神元素和视频资料,生出民族自豪感,主动继承、传递杭州亚运会精神元素。
3.2拓展中华体育精神育人平台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现代化特点,拓展中华体育精神育人平台,一方面,将思政教育与中华体育精神完美融合,另一方面,将思政教育与多媒体平台稳定融合,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完善对思政教育过程和模式。除此之外,结合思政内容和中华体育精神元素,以“新媒体+中华体育精神+思政”为具体导向,形成合适、高效的多媒体育人网络空间,提升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播力、感染力和吸引力[5]。
教师基于杭州亚运会精神元素,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和微博等多媒体平台,对学生实现思政资源的精准投放,既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方便他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理解关于杭州亚运会精神的思政知识,推进“线上+线下”综合教学的发展,为优化基于杭州亚运会精神的思政教学奠定基础[6]。
4结语
综上,教师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的科学内容,结合该特点和思政教学情况,深入探索中华体育精神和思政课程融合的科学零,找准创新实践方法,利用多媒体等工具,明确中华体育精神的核心教育地位,拓展多条思政教育途径,有利于实现现代化教学发展目标。
在本论文的研究中,我们深入剖析了中华体育精神如何融入思政课堂,以杭州亚运会精神为实例进行了具体探讨。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认为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这一领域,特别是通过构建项目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以推动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项目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工具,有望成为体育教育中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平台,我們可以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更多的教学实践中,不仅仅局限于思政课堂。这将促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体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项目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有助于推动中华体育精神的创新发展。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上,更包括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创新,使中华体育精神更贴近当代学生的需求和生活。
此外,项目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也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教学平台,我们可以在学生中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传承中华体育精神。这不仅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也为体育教育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项目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我们有望在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实践中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这一平台将成为推动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和发展的有力工具,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文化自信的新一代青年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杰,李佳琪,张欣.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元素解析与推行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3,38(5):591-598.
[2]李陆.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逻辑[J].体育视野,2023,(15):29-31.
[3]黄甜,余喆.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10):101-103.
[4]王丹,梁广东.中华体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价值与推进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2):59-61.
[5]肖才坤.体育强国背景下中华体育精神融入运动防护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2,12(35):142-145.
[6]杜雅,李红霞.中华体育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以“体育思政”深化“体教融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6):14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