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的陪伴——青岛书城

2024-05-10 08:00徐帅
青岛画报 2024年4期

徐帅

1998年10月1日,在刚刚贯通的香港中路上,一座像打开的书本般的建筑——青岛新华书店书城正式营业。

从这天开始,在城市最繁华的十字路口,这本“巨书”再也没有合上,全年365天无休,用海量的图书、敞开的怀抱,笑迎每天的读者,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青岛书城的前身,是曾经位于中山路和胶州路交界口的新华书店。六十多年前,作为青岛最大的书店,它是许多老青岛人挥之不去的青春记忆。数十年的相伴相随,书城已然成为了一种情怀、一种生活态度。每次买完书,在书页上盖下小小的印章,让买书这件事充满了仪式感。

老年人多会来这里选本书法字帖或安静地看一下午书;中青年来这里挑选岗位考试用书;学生一族在这里买新华字典、丢了的课本和带着香味的橡皮……在那个时候,没有手机和微信,书城的廣播成为了爸妈召唤回家吃饭的“传话筒”;长大以后,和朋友们出去玩,大家也总是说“书城见”,书城成为相约的第一站。

那时候,只有来书城,读者才能有与作家、名人见面的机会,作家王蒙、刘心武等,艺术家秦怡、台湾作家刘墉等,前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主持人倪萍、水均益、杨澜,演员陆毅、李冰冰等,歌唱家韦唯、羽泉、阿里郎等,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人,到书城就可以实现零距离交流。

走进书城,迎面看到“好书不寂寞,让书更好地与人相遇”之类的金句,以及“遇见、聆听、涵泳、启发、温润、玩耍”等关键词。随后便能感觉到一种“丰富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静止,不是封闭,不是没有声响,而是低低回旋的音乐背景下,氤氲的书香、秀美的文字、厚重的知识,带给人们内心的安宁和恬适的气息。

2015年4月,在没关一天门、整楼没有停业的情况下,走过17年历程的青岛书城进行了二次升级改造。打造成现在的体验式阅读空间。遇见、聆听、涵泳、启发、温润、玩耍成为了新的关键词。围绕着“城市书房”加“城市课堂”的核心理念,这六个关键词也对应着全露台艺术节、人文苑、黑胶音乐沙龙、生活美学馆、童趣园等多个文化版块。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兴起,曾几何时,实体书店的衰落,一度成为人们为之焦虑的话题。且不去评论人们阅读率变化的大背景,单是网上书城的诞生,就对实体书店形成了巨大冲击。有段时间,青岛书城也被冷落过。但很快就开始回暖,书城重新回归大众视野,重新获得大众读者的青睐。

书店,是反映城市人文风景的一扇窗,它是一座城市文化内涵的缩影。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书店并非一个买卖商品的场所,更像家一般存在。”仔细想一想,还真是这样。在很多青岛人的心目中,书城始终揣着一腔朴素的平民情怀,努力打造成千千万万读者的精神家园。在这个家里,各类书籍轴卷盈宝,油墨清香袅袅四溢,独居屋角,拥书潜读,丰富的是人的内心,安静的是人的生活,一幅多么温馨惬意的阅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