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在线课程建设高质量发展探析

2024-05-10 21:12:05宋鑫鑫
知识文库 2024年8期
关键词:教材课程建设

宋鑫鑫

1 新时代在线课程建设形势

1.1 发展演变:政策延续、不断创新、与教育信息化发展同步

在线课程发展近20年,体现政策指引与创新牵引,遵循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规律,与高校教学改革紧密互动互促。

我国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始于2003年启动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优政策上不断变迁具有一定延续性,可以分为“精品课程”“精品开放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一流课程”四个阶段(见表1)。

在线课程肩负的使命随时间迁移不断变化。从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教育公平,到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再到出海为世界高等教育贡献中国力量。

1.2 在线课程评优情况

(1)高等教育

《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中提出一流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完成4000门左右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构建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类别更加全面的国家级精品慕课体系”。目前已认定第一批线上一流课程1875门,第二批线上一流课程1095门(见表2)。

(2)职业教育

2022年12月,教育部公示了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结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2〕18号)要求,在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遴选,确定了1160门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

1.3 效果显著:当前我国课程数量和学习人数体量世界第一

根据“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在教育部支持下,全国高校已建设了30余家综合类和专业类高等教育公共在线课程平台和技术平台。截至2022年11月,这些平台已上线慕课超过6.19万门,注册用户达4.02亿,学习人数更是达到9.79亿人次。此外,有3.52亿在校生通过慕课获得了学分认定。中国在慕课数量和学习人数方面位居世界第一,并且这一趋势还在持续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教育的发展,并通过持续努力建成了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这一平台集结了6757门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和2.7万门高等教育优质慕课和实验课,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这一举措旨在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的公平。如今,无论是身处城市还是偏远的山区,2.9亿在校学生都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一成就将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大希望。

在数字化时代,慕课已经成为承载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创新的重要工具。它正在深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院校的管理方式和教学形态。慕课的发展持续推动着高等教育领域的学习革命和质量革命。通过慕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反馈。这种创新的学习模式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并不断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4 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加强监管、标准化建设提上日程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化发展,并明确提出了数字中国战略。在这个背景下,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不再是一般的策略问题,而是一个涉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数字化战略的实施将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教学、研究、管理等等。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高等教育可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在线学习、个性化教育等创新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体验。数字化战略还可以促进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因此,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它将为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动力。

教育部在推动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推出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该平台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智慧高教)与21个国内慕课平台进行了对接,上线了2万门课程,涵盖了13个学科和92个专业类别。该平台具备公共服务和智慧治理两大核心功能,突出了智能化服务、数据精准化和管理全量化的特点。通过智慧高教平台,高等教育可以实现更加智能化的教学服务,提供更加精准的教育数据支持,以及全面化的管理手段。这将为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支持,推动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

2022年印发的《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对加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要求进行了明确。其中,文件明确了高校教学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求高校加强对教师、在线学习规范和考试纪律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该文件还提出了完善平台监督机制和健全监管机制的要求,要求各部门协同联动,共同推动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管理工作。通过这些举措,将进一步加强对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的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和规范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在线学习环境。

202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规范(试行)的通知》,该通知明确了数字教育资源审查的原则,即“谁主管谁负责、谁上线谁负责”。在这个原则下,通知明确了审核的具体要求,包括对教育资源内容的合法性、科学性、准确性等进行审查,并要求建立监督评价机制,对上线的资源进行监督和评估。这一举措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数字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可靠性,保障学生的学习权益。通过这一通知,将进一步规范数字教育资源的审核和管理,为教育部门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促进智慧教育平台的发展。

2023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发布了《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技术要求》等7项智慧教育平台标准规范。这些规范主要围绕平台、数据、资源和素养四个方面,为智慧教育平台的体系建设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平台方面,规范明确了平台的基本要求和功能,如用户界面设计、系统稳定性等。在数据方面,规范规定了数据的采集、管理和保护的标准,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在资源方面,规范要求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可靠性,包括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和科学性等。在素养方面,规范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数字素养培养,为他们提供了相应的培训和支持。这些标准规范的发布将为智慧教育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提供统一的准则,推动数字教育的发展,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我国的在线课程经历了从数量的积累到质量的飞跃的过程,现在在线课程及其应用已经进入了全面推进数字教育标准研制和加强监管的新阶段。随着数字教育的迅速发展,在线课程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为了推动在线课程的发展和应用,我国开始积极研制数字教育的标准,以确保在线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2 在线课程发展现状

2.1 学习场景变化推动师生对在线课程需求发生变化

2020年以来,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高校超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成为与线下传统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的有力举措,催生高等教育领域新的教育形态和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端,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成为人才培养“新基建”之一。在线课程推动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范式,促进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和院校管理新模式。部分高校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框架下布局和构建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主的在线课程群,形成结构合理、线上线下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学习端,在线课程与教材、题库等学习工具深度融合,极大降低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门槛。据艾瑞咨询2022年4月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白皮书》,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发达,工具富饶”的时代,他们更为适应在线化的工具或课程与传统线下教育融合的学习生态。他们一方面要求教材等工具产品越来越智能化,另一方面要求课程服务越来越人性化。

2.2 平台发展情况

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离不开平台支持。2012年国际上出现Udacity、Coursera、edX三大在线课程网站,2013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开始本土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学府先后加盟国际课程平台,同时国内高校、出版社及网络公司纷纷开始建设本土在线课程平台。

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课程平台的繁荣发展,为我国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分析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展示的21个在线课程网站,从专业分类上,综合性平台与专业性平台共存,既有以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为代表的涵盖理工农医文等大部分高等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平台,也有人卫慕课、中国高校外语平台等专注于垂直领域;从运营主体上看,主要可以分为高校主导建设(如清华大学建设的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建设的好大学在线)、出版社建设运营(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大学MOOC、人民卫生出版社人卫慕课、外研社中国高校外语平台)、互联网企业建设运营(超星集团超星尔雅和学银在线、阿里集团阿里云等)以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安徽省网络课程学习中心平台、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四种,不同背景的平台服务重点、地域不同,形成了当前在线课程百花齐放、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的良好局面(见图)。

2.3 在线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建设缺乏系统性

在线课程建设在专业体系建设方面还未能形成系统性规划。当前,在线课程建设多是由学校主导、教师执行、平台服务,对比教材建设具有系统性规划能力的组织对在线课程的目标、模式进行统筹。相较而言,教材建设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国家统筹规划、分级精准建设管理的模式。即由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全国教材规划建设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区教材的规划和建设管理工作,以国家规划教材为主体,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开展区域化教材的建设工作。

目前缺乏系统性规划、各自为战的建设现状导致在线课程呈现重复建设和课程不足两极分化的情形。公共课、基础课以及大专业主干课已经出现重复建设问题,而部分招生人数少的专业课程不足。

以高职护理专业为例,同为《高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外科护理学》在中国大学MOOC、人卫慕课等平台可搜索到不同院校建设的在线课程多达27门,而母婴护理、成人护理课程不足2门。

(2)应用不足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在线课程应用模式,纷纷开展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以及在线课程平台支持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形成了“1(门慕课)+M(所大学)+N(个学生)”协同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MOOC+SPOCs(大规模在线和小规模定制)+翻转课堂”等不同应用模式,但在线课程的应用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①公共平台上课程完成率不高,师生交互不足。在公共平台上,在线课程是由学习者自愿选择的,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动性才能完成课程。目前课程的高流失率,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时,更多考虑学习者的动机和期望;师生交互不足体现在MOOC平台上课程发帖总数偏低,教师参与不足。教学交互是学习过程的基本功能属性,是在线教学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在线课程学习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院校管理评价机制影响了在线课程的校内应用。一方面,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影响,对基于在线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内涵领悟不够透彻,没有将在线课程与教材、线下课堂的教学活动真正融合。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对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效果管理与评估机制不科学,导致教师实施积极性不高或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3)规范性不足

规范化体现在课程结构、资源形式及课程内容制作与审核规范化。在线课程规范化对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平台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课程建设高校而言,规范化使课程建设任务更清晰直观,有利于在线课程大规模批量建设和提升教师在线课程建设和应用能力;对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而言,规范化显著降低了管理沟通的成本,并规范课程评审工作;对于平台而言,规范化有利于平台内部和平台间的流程整合,有利于實现课程的互通互联与共享应用。随着《在线课程建设标准》《智慧教育平台标准》等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出台,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形式以及在线课程平台的规范化问题正得到逐步解决。

2022年5月印发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字教育资源内容审核规范(试行)》对包括网络课程在内的教育资源内容审核做出规范,其中规范性审核“应保证数字教育资源的内容符合语言、文字、符号,格式、样式、体例,设计与制作,知识产权,元数据标注,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广告、隐私、地图等规范性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在线课程监管提升,课程内容及审核的规范性问题越发突出。院校教师在前期课程建设时,为了丰富课程表现形式所引用的素材(包括来源于图书或网络的图片、视频等)是否具有明晰的知识产权成为较为棘手的问题。在后续建设中,院校及教师势必会建设或引用的教学资源知识产权及语言、样式、体例等问题更加重视。对课程制作要求也将会从影视技术层面的简单要求不断提升,向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要求过渡。

3 新时代在线课程高质量发展路径

3.1 思想引领:把好政治导向,坚持立德树人

新时代在线课程建设,应首先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弘扬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强化课程选用管理,实行严格的意识形态审查、内容审查和质量监督,确保课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符合科学性、适用性要求。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与建设中,将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专业课程原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学习者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3.2 体系建设:推动在线课程体系化、专业化、高阶化发展

新时代在线课程建设应更加体系化、专业化、高阶化,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相匹配。从基础课、公共课的同质化建设向专业垂直化、内容高阶化发展。一方面,在线课程建设应该与学科建设相结合,建设垂直学科的专业在线课程群;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的不断深化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新专业、交叉学科不断出现,而缺少与之配套的教材。在线课程建设应该从离散的单门课程建设向学科纵深的高阶性课程发展。

在体系化建设过程中,目前专业垂直领域课程平台的做法有一定借鉴意义。人卫慕课发起的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发起的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都是聚力平台在本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推动该学科垂直领域慕课课程建设,促进联盟成员间课程建设、使用与创新融合。

3.3 相互融通:在线课程与教材、线下课堂深度融合

新时代在线课程建设本质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课堂革命深度融合。在线课程的建设应该与教材建设、线下课程使用场景紧密结合,这就要求在线课程设计伊始就要充分考虑在线课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与教材和线下课堂的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

这种在线课程与教材和课堂的融通关系到在线课程内容的遴选、组织。考虑到应用场景的在线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内容与课堂和教材之间的关系理解。在线课程内容可以是课堂的内容翻版(基础讲解版)、可以借助动画、虚拟仿真等手段对线下课堂教学难点进行深度剖析讲解(精讲版),也可以是课堂或者教材内容的拓展,难以在教材和线下课堂深入讲解的内容(高阶版)。在线课程的建设只有基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与教材和线下课堂深度融合,才能提升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实效,甚至反过来促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先进教学策略应用,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猜你喜欢
教材课程建设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教材精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