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平
近年来,国风服饰频频“出圈”,引领时尚潮流,催生新的消费热点。
3月23日,在兵圣孙子故里东营市广饶县,第三届孙子文化园汉服花朝节开幕当天,战国袍复原、甲胄演武、兵圣归来国风文艺大秀等沉浸式演艺节目与风林市集、古风运动会等特色活动的举办,吸引了1万多人次打卡游园,参与活动的漢服爱好者来自北京、江西、云南等地。
花开时节,菏泽曹州牡丹园里游人如织,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子与牡丹亲密接触的画面,让人仿佛有穿越回大唐盛世的感觉。类似的场景,在各大景区也十分常见。而尽显国风古韵的传统服饰,沉淀出繁复美丽的万种风情,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以汉服为代表的国风热潮兴起,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感的体现。从文化旅游的视角来看,其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能够形成一种完美且顺畅的融合,融入到休闲生活的方方面面。”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文旅系教授王广振如是说。
年轻人穿华服的热潮,源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回望,而传统文化则为华服热的兴起提供了丰厚土壤。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在《服饰潮流与服饰文化》一书中指出,传统服装不再只是老一辈“压箱底”的纪念与回忆,更是当下年轻人表达文化身份、建立生活仪式感、塑造自身个性形象的选择,形成了跨越网络与现实、文化与旅游、影像与叙事的多元表达。
在儒家文化发源地曲阜,“老三孔”与“新三孔”的新老组合,让这座“东方圣城”更具魅力。“老三孔”如陈年老酒,醇香甘冽,令人回味无穷,而“新三孔”则彰显着儒家文化新的生命力。
孔子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来源于孔府旧藏,其中,“商周十供”、战国黄玉马、《三圣像》等已然成为明星网红藏品。孔子研究院兼有文献收藏、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五大功能,规划建设成为世界研究孔子思想的中心。在尼山圣境,人们不仅能观看大型节目《金声玉振》,到了夜晚,还可以欣赏灯光秀、烟花秀、无人机表演。
从老到新,文化传承有了新载体,古韵新章更有精气神。
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文化以变革、开放、务实、包容、创新为鲜明特色。前不久,大型纪录片《寻齐记》在央视热播,再次引发人们对齐文化的强烈兴趣,而如何让古老的齐文化走出历史、活在当下、照耀未来,这就需要创新思维和新的作为。
3月15日,山东文脉工程建设重点任务《齐鲁文库》之《齐典》编纂工作正式启动。《齐典》将首次对齐文化文献进行全面系统整理,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文化工程。编纂工作完成后,《齐典》将与此前出版的《儒典》共同构成《齐鲁文库》“一体两翼”之“两翼”。
让齐文化照耀未来,除了整理文献典籍、阐发齐文化核心要义,还要以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为基础,做好长远规划,建设永久性的体现齐文化精神、理念、面貌的标志性重大景观。
当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已成为许多国货潮品持续火爆的思维逻辑。
4月19日,第4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盛大开幕。在万人风筝放飞活动上,各式风筝在空中飘扬,“筝”奇斗艳,创意满满,让人不禁赞叹:“在潍坊,万物皆可上天!”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享誉世界,风筝文化底蕴厚重。如今,潍坊人设计的风筝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造型,充满想象力又极具时代感的大制作越来越多。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港珠澳大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国空间站”……随着时代发展和工艺演进,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也在不断丰富和改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赋予现代风筝题材多元、造型奇巧等时代特色。
淄博有着悠久的制瓷历史,积淀了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在这里,一代代陶瓷匠人用勤劳与智慧,将“瓷都”的荣耀传承至今。
走进位于淄博市淄川区的汉青国瓷艺术中心,浓郁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在样式繁多的陶瓷作品中,一套名为《江山如画》的瓷器让人眼前一亮。
据了解,这套瓷器取材于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设计师将《千里江山图》中部分青绿山水截取出来,利用相对年轻时尚的青色和绿色于瓷器上进行描绘,收到了绝佳的效果。瓷器之上,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成为淄博陶瓷专注于东方美学的一个缩影。2022年,在“振兴传统工艺·鲁班杯”大赛中,《江山如画》夺得全场大奖。
不止潍坊风筝、淄博陶瓷,山东各地有代表性的手工技艺还有许许多多。传统文化的加持以及现代元素的注入,使这些传统工艺焕发出了新活力。
编辑/郭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