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寒
《蒙娜丽莎》太有名了。
500年来,人们沉迷于她的微笑,穷究她的原型,试图揭开她那神秘的面纱,却总是离真相差那么一点。无数的猜测、论断被层出不穷的新发现和研究成果推翻。
达·芬奇究竟画的是谁?佛罗伦萨富商弗朗西斯科·德·焦孔多之妻丽莎·格拉迪尼?朱利亚诺·美第奇情妇帕奇菲卡·布兰达诺?是某位不知名的孕妇?妓女?变装男性?还是如法国光学工程师帕斯卡·柯特所言:
“《蒙娜丽莎》并不是一个人的肖像,那是四幅画像叠加的呈现。她可能仅仅是个想象中存在的人。”
“隐藏在《蒙娜丽莎》画像下的,才是真正的丽莎·格拉迪尼,她与我们现在看到的蒙娜丽莎长相截然不同。”
艺术史上最早关于“蒙娜丽莎”的记载,出自乔尔乔·瓦萨里所著传记《艺苑名人传》。它出版于1550年(达·芬奇去世后31年),囊括了14世纪至16世纪260多位杰出艺术家的生平及重要作品。书中,米开朗基罗的学生——乔尔乔·瓦萨里第一次使用了“文艺复兴”一词,以此统称发端于意大利的新文化。
在瓦萨里的眼里,达·芬奇“英俊潇洒,风度翩翩,无人能敌;他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似乎无所不能”。1500年,离乡多年的达·芬奇回到他生长的城市佛罗伦萨,不久,依瓦萨里所言,他“为弗朗西斯科·德·焦孔多画了一幅他的妻子蒙娜丽莎(注:意大利语中,“蒙娜”是对“女士”的尊称,蒙娜·丽莎即丽莎·格拉迪尼)的肖像,在冥思苦作四年后,又未能完工”。
这是《蒙娜丽莎》的第一次亮相,瓦萨里形容它的描绘方式足以让最大胆的艺术家绝望:
“那双湿润明亮的眼睛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典型,不经过最精细的刻画,是无法表达出来的。眼睑也自然得体,睫毛浓密,每一根都经过细致的描绘,曲折自如,宛如出自皮下,极为逼真。嘴唇微翕,从玫瑰红唇到鲜嫩的粉颈,无处不是生动的肌肤而非颜料堆砌。如果人们凝神观看喉头的凹陷之处,仿佛还能感受到脉搏的跳动。”
为了避免人物肖像画中出现的阴郁神情,“达·芬奇为蒙娜丽莎画像时,专门请来乐师、歌手、小丑进行表演,使她始终保持欢快状态”。瓦萨里淋漓尽致的描述仿佛带我们回到了五百多年前,达·芬奇的作画现场。
只是,瓦萨里的说法可靠吗?
2006年,海德堡大学图书馆内一本手稿的发现,证实了达·芬奇曾为丽莎·格拉迪尼绘制肖像一事。
这本手稿是一位名叫韦斯普奇的佛罗伦萨地方官留下的,他与达·芬奇私交甚好,经常去他的画室做客。1503年10月,他亲眼见到达·芬奇为格拉迪尼作画的情形,并在手稿上记录下来:“莱昂纳多·达·芬奇就像古希腊画家阿佩里斯,他正在创作三幅画,其中一幅是格拉迪尼的画像。”
答应为丽莎·格拉迪尼绘制肖像前,《最后的晚餐》已让达·芬奇颇负盛名,他在佛罗伦萨接了好几个为教堂画画的活,未能完工,时人对其“流于口头表态,并未真正动手”的做法早已习以为常。毕竟,达·芬奇的工作重心在军事研究上,军事工程师才是他的正职。他把大部分時间用来做科学研究,所得收入除维持自己和家庭外,还可做实验基金。如果实在找不到军事工程师之类的工作,他就以画家的身份维持生活。
这一时期,达·芬奇沉浸于对打击和声学的实验中,继续从事他的数学研究。“他的笔记本中充满了防御装置和不寻常的武器设计。他精心地研究如何更好地建筑墙体,以便避开敌方并保护防御者抵御飞弹和炮火。他还设计了可移动的防线、可以拆卸和长途运输的桥梁,设计了秘密转移通道和带有内部暗室的要塞。”为此,达·芬奇拒绝了很多达官显贵邀其作画的请求,却单单接下了富商弗朗西斯科·德·焦孔多的订单,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除“蒙娜丽莎本人十分美丽”(瓦萨里语)这一因素外,丽莎·格拉迪尼家与达·芬奇家互为邻居,弗朗西斯科·德·焦孔多为达·芬奇父亲的重要客户,也是导致达芬奇愿意作画的重要原因。关于这个世界上最神秘的女性——丽莎·格拉迪尼,我们所知不多。
一直到几年前,意大利艺术史专家朱塞佩·帕兰在圣洛伦索教堂的档案柜中发现了丽莎·格拉迪尼的死亡记录,世人才知,这位“蒙娜丽莎”死于1542年7月15日,被安葬在圣乌苏拉修道院,出殡当天,几乎整个圣洛伦索教区的人都参加了她的葬礼,场面十分壮观。
根据瓦萨里的描述,善于“挖坑”的达·芬奇没有真正完成与弗朗西斯科订下的订单。在他的笔下,蒙娜丽莎的眉毛也未出现在卢浮宫镇馆之宝——《蒙娜丽莎》里。曾于1517年拜访过达·芬奇的德·贝蒂亚斯坚称,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实为达·芬奇受朱利亚诺·美第奇所托,于晚年完成的作品。难道达·芬奇不止画了一幅《蒙娜丽莎》?2012年公开亮相的《艾尔沃斯蒙娜丽莎》为上述猜测提供了可能。
同样的题材,绘制出不同的版本,达·芬奇又不是没干过这样的事。最典型如《岩间圣母》,一幅为油画,藏于巴黎卢浮宫;一幅在木板上,藏于伦敦国立美术馆。
1914年,英国艺术品交易商人休·布莱克在萨默塞特郡的一座古老庄园里发现了一幅沉睡一百多年的作品,据说从意大利而来,出自达·芬奇之手,休·布莱克断定它将超越早期达·芬奇的作品,便将其买下,收藏于伦敦艾尔沃斯的工作室里,《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由此得名。
布莱克去世后,画作辗转到美国收藏家亨利·普利策手中,后又被国际财团收购。2008年,在该财团的委托下,蒙娜丽莎基金会与科学家合作,对《艾尔沃斯蒙娜丽莎》进行研究,通过测定画布碳元素、对微小的颜料样品进行测试和对画作进行X射线、红外线和紫外线扫描,得出“《艾尔沃斯蒙娜丽莎》是卢浮宫《蒙娜丽莎》的 ‘早期版本,是达·芬奇在1503年前后所作的一幅未完成作品”的结论。至少“达·芬奇画了《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的头和手,而另一位画家则画了那些拙劣的背景”。
一眼看上去,《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简直就是年轻版的《蒙娜丽莎》,她们身着类似的衣服,长相、姿态相似,同样有着淡淡的、迷人的微笑。达·芬奇为丽莎·格拉迪尼画像时,拉斐尔曾受他启发,为丽莎画了一张素描作品,几乎与《艾尔沃斯蒙娜丽莎》构图一致,两幅画均以两侧廊柱和山林为背景。
这从侧面再次证实达·芬奇可能创作了两幅《蒙娜丽莎》的论断:
一幅创作于1503年前后,应画中人物丽莎丈夫弗朗西斯科之邀所画,但由于达·芬奇作画缓慢,画作还没彻底完成就被弗朗西斯科抢走,另找他人填涂剩余部分,丽莎的脸部神韵被保留了下来,但《艾尔沃斯蒙娜丽莎》画作中不乏粗加工的用笔和背景。
另一幅创作于达·芬奇晚年,受赞助人朱利亚诺·美第奇请求而作,达·芬奇依据早年为丽莎·格拉迪尼绘制肖像的记忆,最终完成了卢浮宫《蒙娜丽莎》这一巨作。
尽管越来越多的艺术史学家开始认同《艾尔沃斯蒙娜丽莎》为达·芬奇所画,但其自身疑点和问题依旧很多。没有任何资料表明弗朗西斯科是否拿到了达·芬奇未完成的画作,即便拿到了,他人对达·芬奇画作的再加工能否称得上是达·芬奇的作品?这一切,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一样,成为难解的谜题。
那么,如瓦萨里所述,达·芬奇所绘的年轻丽莎肖像到底在哪里?难道真如帕斯卡·柯特所说,共存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中?帕斯卡·柯特的头衔很多:光学工程师、物理学家、绘画分析的权威专家,他曾耗时三年,对达·芬奇《抱银鼠的女子》进行过分析研究,发现在同一幅画里,达·芬奇画了三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没抱银鼠的,一个是银鼠略小、颜色较灰的版本,以及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这一发现惊呆了艺术界,有学者称,这有助于人们更充分地了解到“达·芬奇在画画的时候,他的想法是怎样的”。
依据同样的研究方法,柯特又对卢浮宫的《蒙娜丽莎》进行了解析。2004年,卢浮宫邀请帕斯卡·柯特对《蒙娜丽莎》进行扫描。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柯特对《蒙娜丽莎》进行复杂的解密工作,他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下它那神秘的面纱。柯特使用的技术被称为“分层放大技术”,该技术采用一系列强光投影到画作上,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由此产生的放射光将帮助研究者了解画像背后隐藏的东西,从而能够分析出画作的每一层都画了什么。
柯特用多光谱摄影机对《蒙娜丽莎》进行扫描,13种不同颜色波长投影到图像上,每个波段都以不同的深度穿透颜料,由此产生的反射光线被摄像机捕捉到,生成超过30亿比特的数据和上千幅图像。通过分析每个黑白图像,柯特得以完成《蒙娜丽莎》每个图层的重建工作,最终得出令人惊讶的结论:卢浮宫的《蒙娜丽莎》是由四幅画像叠加出来的。
第一层是一副肖像草稿,从轮廓来看,它的头部和手较大。
在第二层画像里,柯特的“魔法相机”发现了肖像头部佩戴有精心制作的头饰,这种头饰一般只会在圣徒或圣母头上出现,达·芬奇可能打算以此为创作主题,只是后来头饰被他擦掉了。
到了第三层画像里,佩戴头饰的肖像画被一个女人的肖像画所取代。柯特认为,这个女人就是瓦萨里所说的“蒙娜丽莎”,弗朗西斯科·德·焦孔多的妻子,丽莎·格拉迪尼。画中,丽莎的双眼看向不同方向,她有眉毛,一双小嘴,微笑得很勉强,她的头转向左侧,在脸部的细节描绘上,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大致类似,只是后者的脸向右转了14度。柯特称,通过在第三层丽莎画像头部及身体上巧妙地覆盖一层面纱,遮盖住之前的衣着和发饰,《蒙娜丽莎》最终定稿,成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
其实,柯特所做的工作不过是一步步还原了达·芬奇作画的步骤,并不能百分之百确保此《蒙娜丽莎》非彼“蒙娜丽莎”,对他结论持反对和怀疑态度者大有人在,如牛津大学艺术历史系名誉教授马丁·坎普所言:“柯特的画像巧妙地展现了作画过程中达·芬奇的思考演变过程。但是如果认为画像背后还隐藏了画像,是站不住脚的。我不认为不同的图层代表了不同的画像,应该是绘画时的持续演变过程。”
也有持支持态度者声称,如果真如柯特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称呼多年的《蒙娜丽莎》可能需要改名了,毕竟,它已经超越了丽莎·格拉迪尼肖像画。究竟《蒙娜丽莎》的谜底为何,其实不重要,在达·芬奇生命中的最后时光里,他将所有的情感、知识、哲学都倾注在这位完美的女人身上,她已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富商妻子升华成了一个理想化的女人。她的微笑,一次次地驱使着人们去寻找画作背后的答案,也许哪天找着了,也许永远也找不着。
2015年,“天才达·芬奇”世界巡回互动大展将他草图、蓝图上的设计,复制成75件原比例机械发明装置,包括第一台概念车、脚踏车、直升机、滑翔翼、降落伞、水肺、潜水艇、军用坦克以及理想城市等,完整展现了艺术家身份之外的达·芬奇。
达·芬奇涉足领域广泛,雕刻、建筑、音乐、数学、工程学、文学、解剖、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他都感兴趣,他被称为古生物学和建筑之父,提出了很多概念性的构想,比如降落伞、直升机、坦克等,但在他生活的时代,只有少数能建造出来或具体可行。达·芬奇曾说过,“最不幸的事情就是你的思想超前于你的工作”。有人因此戏称达·芬奇为“史上最杰出的穿越者”。
30年间,达·芬奇解剖了30余具不同年龄性别的人体,留下了约600幅描画人体主要器官、骨骼、肌肉和血管的草图。他通过解剖一名自然死亡的老人,发现动脉硬化的秘密。他进行胚胎研究,成为近代医学和生理学先驱。
基于人体解剖,达·芬奇设计出史上第一个机器人。他试图建立新的光学理论,通过观察,几乎提出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的看法。达·芬奇做过抛物柱面镜和从太阳获取能量的实验,以工程师的身份负责建造城防要塞,对街道和排水系统进行规划,有时还要参与运河、水利和建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他将全部科研成果有保留地保存在手稿中,以镜像文字写成,有时为了不被人发现,达·芬奇还会故意写错。这些大批未经整理的手稿在达·芬奇去世两百多年后重见天日,约13000页的笔记手稿里,含有1500幅精致的图画和一些科技模型,至今仍在影响科学研究。爱因斯坦曾说,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至50年。
但是,请记住,达·芬奇并不是文艺复兴时代唯一的一位全才,15世纪的意大利,到处都是像达·芬奇一样的多面手:布鲁内勒斯基、乔尔乔·马尔蒂尼亚、列奥·阿尔贝蒂、多纳泰纳、马萨丘、乌切罗等,他们同达·芬奇一样,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工程师兼艺术家群体。一方面,他们用自己的艺术作品为所到地区增加荣耀和文化魅力;另一方面,又以工程师的技能指导城防修固、军火制造和市政水利设施的修建。
布鲁内勒斯基,佛罗伦萨科技界的领袖,不仅设计了包括佛罗伦萨大教堂在内的意大利多座著名大教堂,还设计制作了精美的钟表、起重机、齿轮、车床和运河闸门;乔尔乔·马尔蒂尼亞设计制造的民用和军用器械包含有火炮、传送装置、船、自动车甚至潜水服等;列奥·阿尔贝蒂主张“画家应该掌握所有对他艺术有用的知识”,每次做实验,他都会把结果记录下来,他的这一习惯深深影响了达·芬奇,被人赞扬为一名“自然科学家”。
乔治·莫兰德将16世纪科学进步“部分归因于像莱昂纳多·达·芬奇这样的高级工匠,部分归因于对技术和工艺进行概括评述的学者”。“自古罗马以来建筑师、工匠和艺术家合为一身的传统”延续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因此当我们越来越仔细地试图区分艺术家和科学家时,如托马斯·库恩所评论,“我们的任务就变得越艰难”。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