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在21世纪依然备受研究者和翻译家的关注。本文将基于CiteSpace知网期刊文献可视化分析总结《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情况。通過对相关核心期刊文献的综合分析,研究者对21世纪以来的《红楼梦》英译研究热点和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研究发现,21世纪的《红楼梦》英译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注重翻译理论的构建;其次,研究者从文学、传播学等多个角度深入探索《红楼梦》的英译,进而研究典籍的翻译与传播;此外,英译研究也呈现出权威译者和权威译本研究的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为传播和推广《红楼梦》这一典籍著作提供了重要支持,但也呈现出研究单一的特点。不过,通过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21世纪的《红楼梦》英译研究有助于将这一经典作品的魅力传承给更多读者,并推动中国文学在国际的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红楼梦》;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英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8-006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8.021
一、引言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一直以来都备受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关注。红学研究在国内外学界都具有重要地位,而对《红楼梦》的英译研究更是其中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线资源的广泛应用,研究者们拥有了更多的数据和工具来深入探索《红楼梦》翻译的话题。本综述旨在通过使用CiteSpace知网期刊文献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国内21世纪以来的《红楼梦》英译研究进行综述和评估,并全面了解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与主要研究方向。同时,笔者也希望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总结和归纳,能够促进《红楼梦》英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红楼梦》英译研究的趋势和特点。CiteSpace知网期刊文献可视化分析系统结合了文献计量学和网络科学的方法,能够帮助笔者掌握相关文献的引用情况、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研究主题的演化等信息,从而为综述提供数据支持和分析依据。本综述的目标是通过对21世纪以来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系统梳理和分析,了解目前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笔者希望通过对多个维度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整理,揭示红学研究的新动态,并为相关翻译工作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借鉴与参考。
然而,本综述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笔者主要以知网北大核心和CSSCI数据库21世纪以来的期刊文献可视化分析作为研究方法,仅覆盖了国内的研究成果,可能忽略了其他的相关文献。尽管如此,笔者仍希望通过对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综述,可以了解到国内当前的研究动向和热点,为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红学研究的发展作出微薄贡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文尝试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1.21世纪以来,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在核心期刊发文数量、发文机构与作者分布上呈现的特点。
2.《红楼梦》英译研究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的特征。
3.《红楼梦》英译研究的热点话题和热点话题主要特征。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笔者运用CiteSpace工具,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呈现相关文献的发文特征等情况,同时结合突显性高频关键词等特征,呈现21世纪以来,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热点话题和趋势。
(三)数据来源与纳入标准
文献数据源自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和北大核心数据库。笔者在CSSCI和北大核心数据库中以“《红楼梦》英译研究”“《红楼梦》译本”“《红楼梦》翻译”“《红楼梦》英译”等为主题检索词,检索范围为“全文”,设置检索时间区间为2000年至2023年,共获得521篇有效期刊论文,导入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发文量情况
笔者整体把握21世纪以来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发展趋势来看,21世纪以来,有关于《红楼梦》英译研究相对较多,发文数量虽然波动幅度较大,但在2019年以前总体是上升趋势,在2019年后,《红楼梦》英译研究相关发文量呈现下降趋势。
(二)作者分布与研究机构
通过对作者发文量的统计,笔者发现,排名第一的作者为刘泽权,发文24篇;排名第二的作者为唐均,发文16篇;排名第三的作者为文洪涛,发文15篇;排名第四的作者为张丹丹,发文12篇;排名第五的作者为李晶和冯全功,发文各11篇。研读发现,这些发文作者的研究方向各有不同和侧重,包括并不限于平行语料库英译研究、文化英译研究、翻译对比研究、翻译规范与缺失等方向。另外,从机构合作网络图谱来看,国内文化翻译相关研究的主要聚集地在高校,其中《红楼梦》英译研究的主力军为各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或英语系。从布局排名分布,前四的发文高校分别为西南交通大学,发文45篇;上海交通大学,发文16篇;燕山大学,发文14篇;南开大学,发文7篇。
(三)高频关键词及其中心度对比分析
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起点,研究者能根据首次出现年份分析研究热点的出现。笔者得到《红楼梦》英译研究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获得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关键词出现频次及中心度分析,见表1。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21世纪对《红楼梦》英译研究主要集中于译者与译本分析和翻译技巧与理论研究。
1.重视翻译技巧与翻译理论的研究。在2003年首次在关键词中加入“归化”和“异化”之后,研究热点聚焦于讨论“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中心度为0.05),在其后又加入了“语料库”等关键词,随科学技术与设备的发展,翻译策略也不断被推陈出新,总体为翻译理论的构建提供了必要条件。
2.聚焦于译本和译者的研究。关键词中出现频次较多的译本有霍克斯译本、林语堂译本、哈斯宝译本和包腊译本。除霍克斯译本出现较早,其他译本均在2010年之后出现,尤其是林语堂《红楼梦》英译本原稿于2015年在日本发现之后,其后研究大多转向对手稿的研究。
(四)高影响力文献分析
高影响力文献展示了某一研究领域内知识基础的代表性研究。通过研究知网北大核心和CSSCI数据库中被引用次数较高的文献,引用次数位于前十名的高被引文献,如表2所示。
笔者通过分析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十篇文献和其对应作者,发现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点:
1.《红楼梦》翻译理论研究各有侧重。引用次数最多的马红军研究了翻译补偿手段与策略,同时还讨论了霍克斯译本中补偿策略的使用,陈宏薇和江帆则对《红楼梦》英译进行了描写性研究,陈刚和胡维佳讨论了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合文学翻译的问题。
2.《红楼梦》英译研究主题差异明显。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主题主要有翻译补偿手段研究、描写性研究、基于语料库研究、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文化翻译、习语翻译等研究。
(五)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热点主题分析
笔者进行共被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大核心和CSSCI数据库共形成6个具有统计意义的聚类,显示了重要聚类指标:网络同质性评价指标(Silhouette,S值)为0.936(S>0.5),表明該聚类结果显著,聚类效果较为合理。
1.《红楼梦》翻译理论。自从“文化转向”以来,红学家们不再停留于翻译领域文字本身的简单转换,更多的红学研究者选择把英译研究置于民族历史文化交流的背景里面考察,例如刘晓天、孙瑜通过对霍克斯译本的分析与研究,探讨了解释补偿、替换补偿和零补偿三种跨文化阐释方法的运用。
2.典籍文化传播。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传播背景下,典籍翻译与传播一度成为研究热点主题。汪庆华指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不仅需要中国译者偏向异化的译本,也需要国外汉学家偏向规划的翻译,倡导“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思想。
四、讨论与结论
结合文献计量法,基于以上研究与分析,笔者对分析结果呈现的差异与问题开展更进一步讨论。
(一)发文时间节点分析
1996年赵家琎已经把“文化转向”及其文化翻译观的研究引入国内研究。这提醒笔者虽然数据分析手段对于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有非常巨大的帮助,但是文献计量统计的知识图谱分析必须要与文献精读或语料库分析相结合,才能正确地呈现该领域内的深度基础知识,否则无法保证其研究的精确性。同时,最近几年《红楼梦》英译研究相关文献显示出下降的趋势。从2010至2017年,只有一年发文量低于30篇。而从2019年发文24篇,2020年发文23,2021年发文19篇,2022年15篇,2023年上半年发文14篇来看,《红楼梦》的英译研究虽然始终是研究热点,但是由于《红楼梦》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等,更多好文章彧待学者进行撰写发表。
(二)《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多样化需求
根据表1关键词知识共现网络分析,国内主要研究对象有霍克斯译本和林语堂译本,这反映出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的特点是对权威译者和权威译本的集中研究,从而造成了其他译本的研究的缺乏。相关领域研究应该分散分析并研究各个译本的价值与缺失。
对《红楼梦》译本的研究也缺乏语料库数据支撑,极大部分文献没有运用相关统计学知识对《红楼梦》英译进行分析研究。英译研究者应该注重运用跨学科知识,创建语料库并利用语料库对《红楼梦》各个译本进行研究。
(三)结论
英译研究自从“文化转向”以来,文化翻译的实践作用推动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典籍的翻译与传播就变得极为重要,同时对《红楼梦》的英译研究就更加有必要。本文讨论的三个问题可概述为:第一,21世纪以来,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发文量由于各种政策、环境原因,波动幅度较大,尤其在最近几年整体呈下降趋势,彧待相关研究者进行此领域研究。第二,通过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分析,总体呈现出权威译者和权威译本研究单一,基于语料库的实证性研究缺失等研究特点。第三,《红楼梦》英译研究聚焦于翻译理论研究和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如何构建系统的典籍翻译理论框架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框架或可成为未来英译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刚,胡维佳.功能翻译理论适合文学翻译吗?——兼析《红楼梦》咏蟹诗译文及语言学派批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02):43-45.
[2]陈宏薇,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J].中国翻译,2003,24(05):7.
[3]郭高攀. 国内外文化翻译研究热点与趋势(1991-2021)——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分析[J].语言与翻译,2023(02):53-62.
[4]刘晓琳.《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J].外语学刊,2010(03):161-163.
[5]刘晓天,孙瑜.《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J].红楼梦学刊,2018(05):236-253.
[6]刘泽权,刘超朋,朱虹.《红楼梦》四个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初探——基于语料库的统计与分析[J].中国翻译,2011(32):60-64.
[7]刘泽权,闫继苗.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与翻译策略研究——以《红楼梦》中报道动词及英译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87-92+128.
[8]马红军.翻译补偿手段的分类与应用——兼评Hawkes《红楼梦》英译本的补偿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0):37-39.
[9]汪庆华.传播学视域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与翻译策略选择——以《红楼梦》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5(36):100-104.
[10]闫敏敏.二十年来的《红楼梦》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2005(04):64-68.
作者简介:
赵慧荣(2000.3-),女,河南濮阳人,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