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主持人:吕文利
主持人话语:如何治理边疆不但是现在关注的主题,也是中国历朝历代所着力践行的主题。清朝既是中国传统王朝的集大成者,又是在清末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情况下的开创者,所以,在边疆治理方面,清朝既有继承性,又有开创性,系统研究清朝的边疆治理实践和经验,可为今天的边疆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本期《边疆治理现代化》栏目共有两篇文章,全部是关于清代边疆治理的探讨。一篇是吕文利、马周睿的《清末筹议放垦蒙地及在察哈尔地区的放垦实践》,这篇文章主要关注清末在西方殖民势力汹涌东来的大背景下,清朝统治者如何放弃原来对蒙古地区的封禁政策,转而实行放垦蒙地政策。山西巡抚岑春煊等大员开垦蒙地的奏议及随后清廷的实践,可以看到清廷为应对边疆危机,由“防边”思维到“边防”思维的转变过程。察哈尔地区是蒙地开垦的重点地区,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也体现了清廷的政治智慧。晚清的北部边疆蒙地放垦活动虽然出现了急功近利、顾此失彼的行为,但清廷仍能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不失时宜地开发边疆,这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对于促进内地与边疆地区形成不可分割的水乳交融关系,增强大一统中国的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篇文章是孙喆、王苏佳的《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以宫廷南疆匠役、艺人为考察中心》,则主要关注乾隆二十四年清廷一统天山南北后,从南疆迁移到北京的匠役、艺人群体。南疆匠役、艺人们在清宫中从事器物制作、舞乐表演、求雨祈晴活动等,这不仅使南疆技艺融入宫廷文化之中,促进了清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而且从器物与艺术层面揭示了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话语表达,突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同时,南疆“回人”进入京城居住生活,也加强了边疆和内地之间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交往,展现了清代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