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05-10 13:51姚毓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东北现代化体系

姚毓春 李 冰

2023 年9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以下简称“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1〕。东北①东北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划分:狭义上的东北是指今东北三省(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广义上的东北则包括东北三省和旧为东北三省管辖的今内蒙古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以及河北省的秦皇岛。为了便于统计,本文所涉及的图表数据中的东北均指狭义上的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因产业率先布局而兴,又因产业转型滞后而衰。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考察调研,多次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并作出重要指示,为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亲自把脉定向。东北地理位置特殊,资源禀赋优势显著。在新时代,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就要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出发,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推动东北产业振兴,要以东北资源禀赋条件为依托,以新时代东北历史使命为导向,着力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般特征与东北特色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支撑,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它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具有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具体特征。

(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般特征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以实体经济为载体,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为内核,以创新引领和协同发展为特征的产业发展结果。具言之,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下,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产业开始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聚合,它们在位置上较为集中,在功能上相互支持,共同形成一系列紧密联系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形成后,一方面,各企业之间能够通过合作关系共享公共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信息资源等,有效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在产业集聚区的同类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企业为了生存就需要通过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2〕在个别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率先将自身竞争力提高之后,由于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整个行业的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也会随之得到提升。由此,相关产业便形成了以创新引领为特征的正向反馈发展模式。协同发展是指在一个开放经济环境下,各个企业或者产业集群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在发展过程中寻求整体效益最大化的过程。〔3〕在产业集聚发展初期,不同企业或产业群之间的行为通常是无序的,甚至会给整个集群带来破坏性影响。随着集群内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磨合,整个产业集群开始呈现出层次分明、秩序井然的特征,集群内各主体在强调各自差异的基础上,又共同推动着整个集群向前发展。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呈现的具体特征不同,但创新引领和协同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般特征。从全球层面来看,自二战结束以后,不同国家或地区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集群,并构成了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一方面,世界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系统性危机与动荡。从国家层面来看,先行工业化国家普遍经历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并最终形成了一个以创新引领和协同发展为特征,各产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且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为了在大变局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在新的时空条件下构建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也是落实在新发展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牢牢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要跳出西方式现代化的固有模式,转而以“四化同步”为总抓手,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4〕并且,整个产业体系应该体现出鲜明的系统观念,具备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三大时代特征,满足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三大要求。〔5〕

(二)东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点

东北产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备、科教资源富集、区位优势独特,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东北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既要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把握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也要立足自身在历史发展、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特殊性,打造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区域尺度产业层面的生动体现。〔6〕

第一,在发展目标方面,要以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为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突出强调了东北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产业安全方面的战略作用,指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从全国层面来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使命任务在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到东北,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更好地发挥东北在工业、农业、生态和能源方面的传统优势,稳固东北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地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第二,在产业特色方面,要以发展现代化制造业和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要紧密围绕稳固实体经济根基目标,在先进装备制造、机器人、智能化网联汽车、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产业、冶金新材料等行业率先发力,加快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进颠覆性技术研发应用,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早在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就已经指出,“要深化国有农垦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7〕。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8〕。东北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发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优势,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智慧化、绿色化和服务社会化,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9〕。

第三,在“四化同步”方面,要将信息化应用作为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10〕。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是“四化同步”的内在要求。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虽然逐渐放缓,但依旧保持着正向增长,而东北的城镇化率已经先于全国平均水平,开始趋于饱和(见图1)。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东北工业化发展时间较早,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制造业转型乏力,这也进一步制约了东北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因而,加快信息化应用是东北“四化同步”的突破口,也是东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突破口。

第四,在开放合作方面,要依托“一带一路”打造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11〕。东北长期担负着我国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重任,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和持续,俄罗斯等国对向东发展的愿望和需要更为强烈,这有利于深化中俄在粮食和能源方面的合作,也能够进一步夯实东北在维护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为东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动力。〔12〕

二、东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优势与困境

东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既有自身所特有的优势,也面临自身所特有的困境。前文论述了东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特点,上述特点便是充分考量了东北优势与困境后的结果,需要对这些优势与困境进行系统地分析,进而为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理清思路。

(一)东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优势条件

第一,农业资源得天独厚。东北拥有我国最大的平原和天然林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分布区之一,加之人口相对较少、开发相对较晚,使得东北拥有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代化大农业不仅仅是经营规模大,它还表现出组织体系大、科技贡献大、机械化水平高、产业链条长、农业服务全、生产效率高、综合竞争力强等特点,它以大规模农业经营为基础,并衍生出农业科研和转化、农机研发和生产、农产品物流服务、农业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由此形成一个集种植业、养殖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化”标志着它的发展水平,“大农业”体现了它的发展特征。〔13〕例如,北大荒集团已经形成规模化特征突出、组织化程度高、产业体系健全的独特优势,正在加快打造以大基地为“树根”、以大企业为“树干”、以大产业为“果实”的农业领域“航母”。〔14〕东北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另一方面,现代化大农业对大型智能农业生产装备、农业生产性服务等行业有着巨大的需求,这对于推动信息化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产业集聚、发挥产业协同效应作用显著。

第二,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基础雄厚。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东北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传统工业区,虽然面临发展转型的困境,但东北设备种类多、数据量大,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明显,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市场空间巨大。与此同时,东北在先进制造业方面也开始崭露头角,当前,沈阳市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哈尔滨市的哈南机器人产业园也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关键装备是工业机器人,这意味着东北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生动力强大。以哈电集团为例,其前身为“一五”时期建设的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三大动力厂,当前正在加快实现自动化代替手工操作、机器设备替代人工劳动、远程运维替代现场值守,为实现生产的安全运行、绿色低碳、优质高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智能化改造,哈电集团正在加快从传统制造企业向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运维服务商转型,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远程运维、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服务。〔15〕此外,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对于维护我国产业安全意义重大。

第三,能源供给多元,能源储备丰富。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和重要动能,东北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然需要稳定和充足的能源供应。首先,在传统能源方面,东北能源储量丰富,不仅可以满足自身需求,而且也为我国工业整体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当前,东北的传统能源依旧发挥着主导性作用。例如,大庆油田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三次采油生产基地,油气产量当量连续20 年稳定在4000 万吨以上。〔16〕其次,在新能源方面,东北正在依托资源优势加速布局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东北拥有我国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松辽清洁能源基地,其突出特点在于风多、光多、未利用土地多。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东北新能源产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不仅能够加速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而且能够在新形势下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继续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吉林省已经规划实施多个千亿级新能源项目,并着力打造“陆上风光三峡”工程。该工程预计2025 年可实现新能源装机3000 万千瓦、年发电量800亿千瓦时,届时两项指标均将超过水上三峡。〔17〕在“陆上风光三峡”工程的带动下,吉林省白城市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现已形成闭合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电力送出系统发展完备,正在向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快速迈进。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既可以为东北制造业发展提供新动力,也可以有效降低东北各产业发展的能源成本。

第四,地处东北亚核心位置,区位优势明显。东北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与俄罗斯、朝鲜、蒙古国等国接壤,与日本、韩国相邻,拥有众多港口以及铁路、公路、航空口岸,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明显,仅黑龙江一省获准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就已经高达27个〔18〕,是我国对外开放一类口岸较多的省份之一。在俄乌冲突的影响下,东北的区位重要性更加凸显,目前已经达成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建设、中俄粮食贸易、中俄水电合作等一系列经贸合作。这使得东北可以依托区位优势深化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推进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完成战略性资源、产业资源的融合,打造“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19〕与此同时,通过发展陆海联运、转口贸易,东北可以进一步加强同国内其他经济圈的对接,促进东北更好地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拓宽东北与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空间,以此形成具有东北区位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和产业体系。

(二)东北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实困境

第一,新质生产力动能不足。新质生产力的突出特征在于能够运用新技术形成新产业或全面改造传统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动能。以互联网技术为例,近年来,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数字农业、智能化生产、互联网服务蓬勃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兴产业不断兴起,但东北在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明显滞后。〔20〕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相关数据,2022 年,东部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13244亿元,中部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570.8 亿元,西部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721.1 亿元,而东北地区完成互联网业务收入仅为53.6 亿元,区域差距悬殊。〔21〕新质生产力动能不足的后果是各产业利润偏低、发展滞后。首先,在农业方面,东北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常年维持在20%左右,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反映出东北农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利润低。其次,在制造业方面,突出表现为传统制造业所占比重较高,现代制造业总体规模明显偏小,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尚未形成具有重要支撑力的经济增长点。此外,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基础严重不匹配。研究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水平相对较低,东北又处于国内的低水平地区。〔22〕其中,现代金融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东北难以形成“金融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性循环,导致产业政策收效不佳、资金效益低下和产业转型升级困难。〔23〕

第二,创新能力不足。经过多年发展,东北在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工业、航空航天等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创新力。但总体来看,东北的创新能力不足,对现代化产业体系难以形成有效的推动力。衡量创新能力的指标有很多,首先,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方面来看,国家及地方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平均水平为2.54%,而辽宁省为2.14%,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4.3%;吉林省为1.4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3%;黑龙江省为1.37%,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9%。其次,从授权专利数方面来看,国家及地方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平均水平为10.58 万件,而辽宁省为6.4 万件,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5%;黑龙江省为3.66 万件,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6%;吉林省为2.95万件,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9%。

第三,民营经济薄弱。近年来,随着营商环境的逐步优化,东北的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民营经济明显偏弱。首先,从民营经济发展规模来看,2021 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民营企业占比的平均水平为61.5%,而辽宁省为52.9%,吉林省为39.2%,黑龙江省为38.3%;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收入民营企业占比来看,2021年全国平均水平为73.3%,而辽宁省为55.2%,黑龙江省为49.8%,吉林省为37.3%。〔24〕可以发现,不论是总资产还是总收入,东北民营企业占比都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从发展质量方面来看,东北民营经济也处于弱势,根据《2022 中国民营企业500 强榜单》,东北总计上榜的民营企业只有7 家,而浙江省有107家、江苏省有92 家、广东省有51 家、山东省有50家。〔25〕由此可见,东北民营经济总体实力偏弱,缺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龙头企业。

第四,人口和人才外流严重。产业工人特别是拥有先进生产技能或知识储备的产业工人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导者。然而,东北由于缺乏足够多的产业可以吸纳高技能人才和普通劳动力,近年来东北的人口持续外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从2010 年至2020 年这十年间,东北三省人口累计减少了1099 万人,人口增长率为-10.04%,是全国人口负增长最严重的地区。〔26〕从代表高端人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来看,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以吉林大学2016 届毕业生择业情况为例,在16887名毕业生中,吉林省本地生源占比33.5%,然而留在本地就业的仅为18.9%。〔27〕加之东北三省偏低的生育率、偏高的人口老龄化率,使得人口和人才问题成为制约东北构建现代化产业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为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东北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北大荒精神,充分把握和利用自身的特色优势条件,弥补自身不足之处,着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东北版本。

(一)强化实体经济载体,打牢产业根基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依托粮食多、秸秆多、牧草资源丰富的特点,东北要着力打造涵盖种植、养殖、培育、加工、流通、销售等诸多产业链条相融合的种养一体化产业集群;依托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东北要着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集群,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依托大豆种植传统优势,东北要通过实施黑土保护、种业振兴、农业科技推广、机械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大豆产业工程,探索大豆全产业链发展思路,构建千亿级大豆产业集群。第二,强化现代制造业。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现代制造业对资源禀赋的依赖程度显著降低,转而更多依靠技术创新来维持自身发展。东北要改变过去依靠资源和国家投资发展制造业的传统模式,要通过技术创新打破“资源诅咒”,实现传统制造业现代化转型。此外,在强化现代制造业过程中,东北要特别关注和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例如,黑龙江省和辽宁省要重点关注工业机器人、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吉林省要重点关注新能源、轨道交通、卫星服务等产业的发展。

(二)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一,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而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进而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为此,要着力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环境,依托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建设科技产业创新基地、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通过各类科技园、产业园汇聚一批创新型人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积蓄力量。第二,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东北拥有众多的“老字号”“原字号”企业,要通过科技创新,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要把科技创新落实在企业发展和整个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东北产业发展定位从中低端领域拓展到高端领域,瞄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自主创新激活发展动能,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第三,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要重点发展包括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市场价值大、发展潜力深、示范效应强的信息化方向,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加快工业互联网、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仿真等新模式应用实施指南类标准的研制和推广,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模式和商业范式深刻变革,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三)推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良性互动发展,提升市场主体地位

第一,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大做强国有企业。一方面,要引导国有企业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引导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集中,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另一方面,要围绕完善监管服务深化改革,进一步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要坚持授权与监管相结合、放活与管好相统一,深化分类改革,推动分类考核与企业功能使命更加精准适应,国资监管与公司治理更好衔接。第二,坚定不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一方面,要在融资、税收等方面给予照顾;另一方面,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优化政商关系,为民营经济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保证产业人才支撑

第一,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提升全民受教育水平。东北人口密度小,加之人口外流和生育率偏低的影响,乡村教育迅速萎缩。面对这一状况,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大力发展远程教育,既能节省师资资源,又能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第二,开展现代化产业人才培训项目。现代化产业的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要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有针对性地对当地从业者开展培训工作,提高从业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储备人力资源。第三,精准引进现代化产业人才。对于一些技术含量高、培育难度大的高级产业人才,要结合自身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精准引进相关产业人才。此外,要通过提升城市活力、完善保障性住房、为年轻人提供生活补贴等配套人才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猜你喜欢
东北现代化体系
边疆治理现代化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大东北的春节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