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互嵌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内在机理与多维遵循

2024-05-10 10:37:22李少霞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李少霞,魏 莉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口流入城市,但是城市居住空间的封闭性以及受语言、生活习惯、资源分布、对环境的熟悉度等因素的影响,城市中容易滋生新的民族问题,不利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交往中参与主体的缺位势必会带来城市凝聚力和认同感的缺失,不仅会制约城市和谐民族关系的培植,不利于良好城市氛围的生成,而且会对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产生阻碍。城市民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关涉居住空间的统筹规划,更关涉就业、教育、生产、生活和文化等多重维度。因此,做好城市民族工作,需要坚持协调、综合、全方位的思维,在城市推进全方位互嵌,使生活于城市的各族人民更好地交流合作、资源互补,建立起联结纽带和关系网络,营造交往互动、心理认同、情感互依的和谐氛围,开创城市民族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一、问题缘起

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城市民族工作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其立论依据在于:随着各民族人口流动的加剧和城市人口的激增,一方面,城市空间呈现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图景;另一方面,人口的激增也滋生了一系列民族矛盾和纠纷,例如,由于民族习惯不同引发的情感伤害和管理摩擦,由于信教群众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不同引发的不认同、利益纠纷等,给城市民族工作的顺利推进带来了新的挑战。进入新时代,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流入城市的人口日益增多,城市民族关系日益复杂,城市民族工作的任务也更加艰巨。特别是伴随人口流动性的加剧和城市开放性的增强,城市结构日益分化,“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人在这里交汇;从纵向的角度来看,是指人们在资源和机会上占有的差别”[1]。城市内部的民族问题日益复杂,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2014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2]。由于城市社区的特殊性,大多数学者将“互嵌式社区”中的“社区”理解为城市中以基层单位形式存在的、具有明确空间边界的社区。立足于居住空间问题,学者们围绕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概念、社区治理、建设以及民族心理基础等维度进行了较多讨论,为城市民族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理论指导。例如,卢爱国和陈洪江从地理、社会和精神空间三个维度论述了城市多民族社区互嵌式治理的内涵、模式和路径等[3]。单菲菲和罗晶通过对西北地区四个社区的田野调查,在互嵌语境下阐释了社区的共性特征以及互嵌程度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社区互嵌的路径[4]。杨鲲飞从空间关系和精神关系角度论述了民族互嵌式社区的属性和特征,认为城市的空间分布是对城市民族关系和情感关系的折射[5],此外,他还指出民族互嵌式社区“既有社区的一般性特征,也具有民族社区的多民族混居的特征”[6]。来仪和马晓玲聚焦成都的多民族合居社区,对其互嵌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这种互嵌状态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浅层次的,有待深化,并且据此提出了构建互嵌式社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7]。这些研究中,有些属于实证研究,有些属于理论研究,对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进社区善治,搭建互嵌式的社区关系网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推进民族社区互嵌并不等同于“混居”,因为互嵌式社区不仅指各民族在空间区位上的交错居住,而且包括各民族成员在空间交错基础上搭建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主动包容和接纳关系。第二,不能将社区的空间互嵌等同于社会结构的互嵌。如果仅仅将互嵌聚焦于对居住问题的阐释,则有碍民族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民族关系的妥善处理。社会结构的本质是“在社会活动中被反复不断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规则和资源”[8]87,体现的是各种社会要素的组合状态,是社会要素之间稳定的联系模式,社会结构的境域要远远广于社区空间环境。社会结构互嵌是助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宏观机制,是统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一体化结构。社区空间互嵌是社会结构互嵌在居住空间层面的缩影,属于被包含的部分,不能将两者等同。虽然在互嵌式居住空间中,居住关系的亲密和居住区隔的弱化可以创设各民族接触的机会和条件,架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在密切接触和微观互动中搭建情感纽带,在共享的社区文化中构建共通的心理联系,实现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但是,社区居住空间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体现着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对社会结构的微观表达。因此,在阐述互嵌这一问题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居住的互嵌和社区环境的互嵌。

二、内涵解析:从空间结构互嵌走向全方位互嵌

高永久和杨龙文指出,“民族互嵌概念的内涵大致历经了从社区空间与社会结构互嵌到全方位互嵌的丰富演进,大体而言则是从空间结构互嵌转变为全方位互嵌”[9]。从空间结构互嵌到全方位互嵌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对民族互嵌的认识日益深化。全方位互嵌就是在居住格局、文化生活、经济生活、社会交往和心理意识上形成各民族团结互助、相互包容、共生共荣的心理认同,实现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因此,从更深层次上讲,从空间结构互嵌走向全方位互嵌,其本质就是搭建积极的关系网络,推动各民族积极互动和理性交往,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全方位互嵌的提出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10]247。从空间结构互嵌转变为全方位互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民族工作规律把握的日益深化,凸显了一种全方位协调处理民族关系的新模式,有利于各民族在社会互嵌的基础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群际接触理论认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偏见在很大程度上受信息不对接、认知误解的影响,而信息不对接和认知误解会加剧居住隔离和心理疏离,使民族关系陷入紧张状态,而民族关系的紧张又会强化居住的隔离和心理的疏离,以至于陷入“信息不对接、认知误解→居住隔离、心理疏离→接触、交往减少→民族关系紧张→认知误解加剧→居住隔离固化、心理不认同→民族关系更加紧张”的恶性循环。跳出空间结构层面的互嵌,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维度阐述民族互嵌,形塑一种多元性充分表达和一体性日益强化的社会结构联结,能使一定空间、社会、文化边界之内的各民族参与共同的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文化交流,从而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共通的心理联系纽带。以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助推城市民族工作,旨在拓展和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城市中各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和谐民族关系,建构起支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动力和心理共识,使城市民族工作制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

(二)全方位互嵌的内涵

“嵌入”一词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是由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一书中提出来的。波兰尼和格兰诺维特对“嵌入”概念的使用存在区别,波兰尼关注的是一种整体性嵌入的思想,体现出明显的社会理论意义;格兰诺维特则将嵌入作为一种可操作性的工具加以使用,体现为一种“形式嵌入”[11]。黄志辉在波兰尼嵌入思想的基础上概括了其意涵,认为嵌入涉及政治、经济、空间等多重向度,体现了共生性和交互性两种特征[12]。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学者对“嵌入”概念的探讨和研究并没有囿于波兰尼等西方学者的思路,而是基于我国的民族关系、人口流动状况和社区关系的实际进行了研究。例如,吴月刚和李辉指出,民族互嵌包括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维度的互动,体现为各民族之间交往联系的一种状态,他们将民族互嵌的内涵概括为两个维度,即物质形式层面的互嵌和精神文化层面的互嵌,后者是支撑民族互嵌的核心要点[13]。一般意义上说,互嵌内含一种关系的变迁过程,是不同主体基于某种内在的关联而形塑的一种复杂的协调关系和交汇性的互动现象。比之于空间结构互嵌,全方位互嵌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体现的是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嵌置和构建起的联通渠道和联结纽带,其目标是在民族关系的互动演进中培植价值共识,形塑良序的认同关系和互通有无的联结方式,擘画各民族“空间互构、文化互鉴、经济互补、社会互助、心理互认”[9]的交往交流交融图景。

全方位互嵌既凸显了民族关系的多维性,也彰显了民族关系的整体性,是实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科学路径,勾勒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和谐图景。以全方位互嵌打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情景,能够统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地理、文化、经济、社会和情感共同体,使各民族的互动交往更具情境性,有利于推动各民族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广泛交流和深度交融。同时,全方位互嵌也为各民族平等交往搭建了平台和渠道,能够帮助各民族最大化地形成交流共识,培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习惯,在尊重差异性的基础上增进各民族在政治参与、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和利益互动上的共同性,齐心协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依存与彼此关怀而生的积极关联性”[14]的命运共同体。

(三)从空间结构互嵌走向全方位互嵌:搭建积极的关系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民族的居住格局呈现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但是受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之间仍旧存在文化边界。交往和互动的匮乏势必固化彼此间的印象,影响各民族的友好相处。只有打破区隔,增进认知和了解,消除偏见,各族人民才能在经济交往、分工合作、社会治理等公共事务的参与中增进互动交流,为积极的关联互动和理性交往创造条件。从空间结构互嵌走向全方位互嵌,其本质是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渠道,使各族人民在交往中形成“密切、微观互动及因此产生的个人情感和行动抉择”[15]21,搭建起健康积极的交往交流交融关系网。

其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全方位互嵌体现为各民族在空间、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嵌入,能够消除各民族在空间分布、语言沟通、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屏障,搭建合作交往、互补交流、共生交融的渠道,使各民族逐渐培植求同存异的包容心态,而且各民族在相互学习与借鉴中也会日益消解因文化习俗和价值观不同造成的刻板印象,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第二,空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嵌意味着社会关系的互嵌,因此,从空间结构互嵌走向全方位互嵌的实质就是实现社会经济关系、人情关系、治理关系等的嵌合,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命运等共同体中形塑紧密相依的关系网络,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互利互惠的规则意识,培植共同的价值旨趣和精神志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为搭建良好的民族关系网络注入持续动力。第三,“生活世界中交往共同体的主体绝非抽象的人类,而是具体的个体或多样的族群……这样的共同体也绝非任由我行我素的自在世界,而是有方向、有规范的社会世界”[16]。全方位互嵌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等层面推进各民族的嵌合,旨在理顺人、文化、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多维关系,通过各民族之间的结构协调和关系联结,建立起“空间的一体化”“民族关系的一体化”和“文化的多元一体化”,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持续向更深层次、更广维度推进。

三、内在机理: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的整合逻辑

各民族全方位互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民族成员,旨在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设条件,搭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平台,使各民族在协同合作中增进认同和信任,相互依赖、相互依靠。从更高层次上看,民族互嵌的本质就是不断增进共同性和共生性。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五个维度不是单一的、互不干涉的,而是呈现出相互交织的整体性特征,以全方位互嵌助推城市民族工作,有利于发挥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相互支撑和交织融合的作用,使城市各族人民广泛联动,开展对话交流,培植互惠规则,走向共同富裕,集聚社会资本,促进情感共融,增强空间、文化、利益、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共同性和共生性,在此基础上实现城市民族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推进,构建城市生活共同体。

(一)空间互嵌:拓展交往的空间渠道,增进对话交流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群体可以看作不是界限明确的团体,而是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变动的边界,限定着其生活的各个不同层面。这些界限可以是刚性的,也可以是柔性的。”[17]64在5 0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打破边界、消除隔阂、增进共识,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空间边界是柔性的,空间形态的变化和构筑对于理顺和修复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当各民族积极互动时,必然会推动城市民族工作的稳定发展。如果各民族在空间层面存在明显的区隔,则会加剧城市民族工作的难度,不利于城市的和谐稳定。

空间互嵌对于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空间是各民族之间搭建社会关系、培植共同价值的重要场域,通过空间互嵌能够构建一个包容性的环境,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推动城市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上主动融入。这种融入能够消除各民族之间的壁垒和隔离状态。其次,“人们在生活世界中碰到问题的时候,就会在公共领域中进行交流……在现代社会中要建立一种正当的规范、制定有效的政策,都必须通过对话来实现”[18]。有效的对话和交流是消除刻板印象、拉近各民族心理距离的“钥匙”,空间上的互嵌则为这种有效的沟通交流搭建了平台,提供了相互理解、寻求共识的机会。“接触中的族群维持不仅仅意味着认同的标准和标志,而且也意味着允许文化差异迁延的互动的构建。”[19]265在居住空间中,各民族可以通过近距离接触相互关心,从而产生共情。同时,在分层结构和从业结构互嵌基础上形成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能够增加各民族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具有重要的行为导向功能,它不仅可以为各民族平等有效的交往提供平台,消除刻板印象,而且可以培植文化、情感纽带,激发各民族共有的情感记忆和历史记忆,强化各民族之间的情感依附。最后,城市的公共空间对于城市交往形态的重塑和城市空间记忆的感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城市规划推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营造良好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氛围,能够为人们增进了解机会,在共同活动、互动认知、交流理解的基础上增进心理沟通和情感交融,最大限度地增强心理归属感,提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品质。

(二)文化嵌入:培植互惠规则,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对于共同体而言,文化互嵌是最为重要的精神纽带。”[20]文化互嵌关注的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与维护,以构筑和培植共同的价值理念为目标遵循。中华文化的内在根基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追求和独特文化优势,培植了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奠定了基础。因此,建基于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础上的共同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文化自觉是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标志,也是联结我国各民族历史记忆、增强情感认同的现实基础。文化互嵌并不是单纯地让某一民族接受和学习另一个民族的文化,进行单向度或单方面的嵌入,而是彼此间互相学习,在相互接触、交流互鉴中兼收并蓄,从而增强共同性。

文化互嵌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文化互嵌能够使城市各族人民构建起一种弱化血缘和地缘的新型关系网络,形成一种立足居民日常生活和城市社会治理基础上的文化共同体,这种新型的关系网络和文化共同体能够提升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化解城市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因为文化互动可以缓和文化张力,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其次,互惠的规则意识和理性的交往共识是保障各民族有效交往的前提条件。文化互嵌的本质是在各民族之间搭建共同的联结纽带,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建立互惠的规则意识和理性的交往共识,助力城市民族工作的推进。最后,文化互嵌可以引导城市居民在互惠规则的指导下共同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社团活动,通过有效交流增进了解,在文化互嵌中树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睦共处的日常生活价值理念,系牢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为城市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经济互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各族人民生活品质

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了一个经济共同体,茶马互市、丝绸之路等均是最好的例证。马克思指出:“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21]107因此,经济互嵌是助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首要前提。“以民族为基点,揭示交往或交换借助于不同的形式而表达的事实,为我们摆脱现代有关‘交换’的局限性规定,去探索交换因素在人们的经济生活甚至社会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基础性地位,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22]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只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带领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才能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坚实的基础。经济嵌入“将各民族纳入现代经济结构体系、制度规则,不断完善各民族经济发展模式,无论面对内部经济社会的变化,还是面临外来经济危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活动都不会受到影响,始终保持完整的经济共同体”[23]。

在城市,经济互嵌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济互嵌能够保障城市各民族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待遇,引导各民族转变就业观念。其次,经济互嵌使得城市中的物流往来、人员交往、资讯信息等日益密切,有利于构建一种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城市经济工作跨地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为各民族就业创业提供有益环境,改善各民族的生活质量。最后,经济互嵌能够有效缓解城市各民族在子女教育、语言交流、法律权益、劳动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城市资源和利益的公平分配,有利于提升各民族的幸福感和对城市的认同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心理互嵌和情感联结。

(四)社会互嵌:集聚社会资本,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

罗伯特·D.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效率”[24]195。其作用在于缓解冲突、减少矛盾,在激发公民共治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序运转和善治。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睦的情感关系是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因素。推进各民族社会互嵌的目的在于,提升各族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集聚社会资本,共同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使各族人民的安全感得到有效提升,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信任和认同。同时,在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各族人民相互帮助,形成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社会互嵌关系。

社会互嵌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各族人民通过行使投票选举权、表决意见、出席会议等方式推进城市内部的社会互嵌,城市居民主动参与到城市治理中,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建立直接的联系,各族人民在社会互嵌中感受民主氛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约自己的行为,主动培植公民意识,调适公民身份。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政府和社会激发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提高各族人民的公共精神和互助观念;在推进城市社区治理中,社区倡导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在构建良好社区环境的同时消解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培植良好的民族关系。二是政府和各级组织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打破就业结构、教育结构等方式,推进城市中的社会互嵌,使各族人民平等地享受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和权益,为消除民族隔阂、推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设条件和环境。

(五)心理互嵌:促进情感共融,缩短社会心理距离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在于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推进各族人民心理互嵌,其目标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民族心理认同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民族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是凸显民族情感的核心要义。

心理互嵌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心理互嵌的核心评价指标是情感互嵌,在推进民族互嵌过程中,民族情感对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导向作用。当各民族的情感依附性较强时,情感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正向的激励作用,是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的核心纽带;反之,则会加剧各民族之间的冷漠与涣散,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因此,推动心理互嵌的关键在于搭建各民族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城市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增进共同性。同时,建立在心理互嵌基础上的情感纽带是培植同理心、共情心的重要基础,只有培植正向的情感纽带和价值共识,发挥情感认同在民族互嵌中的包容性作用,城市各族人民才能立足于其他民族的立场和价值选择,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化解城市中阻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不利因素,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供有效支撑。其次,“如果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的人们能够自由而真诚地交往,那些紧张与困难、偏见与困惑,都会消失;如果人们不能彼此交往而是相互隔离,那么偏见和冲突就会像疾病一样疯狂生长”[25]245。民族之间的心理互嵌是消除心理偏见和区隔,推进各民族持续有效交往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的核心逻辑和行动准则。因此,实现城市各民族心理互嵌可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创建平台和场景,能使社区、社会团体等一系列自治性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共同为城市民族工作的推进贡献力量。

四、多维遵循: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的整体构想

民族互嵌是各民族之间的双向互动、接触和融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各民族在心理上认同、情感上接纳,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的整体构思在于:从空间、文化、社会、经济和心理五个层面推动城市各民族的互嵌,使城市各族人民在居住格局上交错居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经济上互依共生,在社会生活中紧密交往,在心理上彼此认同。要推进城市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城市民族关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好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整合作用,助推城市各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就是要实现各民族在城市中比邻而居、交错而居,在生产生活中互嵌,为各民族的接触和实质性交往创造条件,使各族人民可以依托社区这一空间和平台发展自主嵌入的能力,推动各民族互通联动,增进理解和包容,为构建城市生活共同体培植内生动力。城市民族互嵌式社区通过“空间—人口”的布局调整,能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机会和平台。民族互嵌式社区可以有效协调城市民族关系,使城市居民主动接触、相互交流、彼此团结,培植“大家同属于一个城市、同属于一个社区”的理念,彼此认同,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搭建起情感纽带。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由多个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杂居、融合的数千年历程……形成了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性的多元一体格局”[26]。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需要充分发挥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整合作用,在居住空间和生活空间创建良好的民族关系。因此,城市要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区公共空间,拓展各族群众互嵌的空间场域,使各族群众能够充分利用地理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进行最大化的互动交流,增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频率和机会,不断消除民族隔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需要指出的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过程中要尊重这一规律。民族互嵌不是简单地将各族人民汇聚在一起,在居住空间、生活空间上实现一体化,而是涉及人际关系的互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社会结构的重新整合以及价值理念的相互对话,每个层面均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是推进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合理的互嵌式居住格局对于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作用,仅仅依靠行政手段或外在力量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民族互嵌涉及价值理念的交流碰撞,较之空间上的互嵌,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认同和心理接纳是影响互嵌式社区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尊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规律,围绕增强“五个认同”,妥善应对,灵活处理。

(二)以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厚植城市居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是所有认同的核心,也是其他认同的基础,体现的是个体对共同体的文化确认。文化认同的基本特性是秉持共同的文化理念,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思维模式和价值准则。文化认同体现为人们对以文化联系为基础的群体的归属,即对自己属于哪一个群体的确认。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亲密感和亲近感,可以在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与之密切相关的民族文化心理,包括价值上的是非判断、审美上的美丑之别、情感上的亲近与否、认识上的正误之分。有效统筹城市民族关系,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必须构筑符合城市各民族团结一心的整体性文化结构和知识图谱,不断激活城市各族人民共有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自觉,培育和厚植城市居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氛围。既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性,又要在城市各民族生产生活的社会空间实践中形塑集体精神,坚持共同性与差异性的有机统一,创建各族人民认可和接受的文化符号,使城市各族人民能够加强合作交流,增进信任和认同。其次,以城市各民族的文化互动为抓手,培植公共精神。一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满足城市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基础上增进文化交往交流;另一方面,鼓励各族人民共同参与集体文化活动,增进文化体验,营造和谐的民族关系氛围,使守望相助的公共精神在城市各族人民心中得到积淀,厚植城市各族人民的情感信任和尊重。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城市各族人民公民身份的转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体现,能够为城市各族人民公民身份的转换把握方向、把控准则和树立理想。要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城市各族人民向上、向善、向好,不断开阔视野,转变公民身份,培育公民素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推动城市公共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质量

“民族心理具有脆弱性的一面,利益天平的些许倾斜,就可能给民族的认同造成难以逆转的困难。”[27]社会需求的合理满足、良好的生存和发展体验、公平的社会环境、合理的社会分配结构是增强各民族城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保证。在城市空间中,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在劳动就业、生活保障等方面仍旧面临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诱发矛盾,影响城市民族关系。因此,要开创城市民族工作的新局面,必须优化配置城市公共资源,提升各族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首先,政府要扶持民族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各民族提供平等的就业平台和机会,缓解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民族疏离感,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与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加强对城市各民族全方位互嵌的制度供给,实现社会资源和公共权力在嵌入民族中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进入新时代,各族人民对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注重对自身物质利益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因此,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依据人们的需求推动资源配置和制度供给,向城市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不断满足城市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对城市各民族流动人口进行就业培训,搭建各族人民联合创业的渠道,使各族人民在工作中厚植互利合作意识,构筑利益共同体。

(四)培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城市氛围,有效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治理模式

格里高利·斯通指出,社会互动可以帮助个体获得认同,随着社会情境的变化,社会认同也会汇聚成集体的潜意识,有助于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28]245~246。要理顺城市民族关系,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仅仅依靠政府、社区或者某一群体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汇聚全体城市人民的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协作机制。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需要引导城市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工作,通过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交往,使城市各族人民之间形成紧密的交往关系,培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城市氛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首先,在城市治理过程中,要善于吸收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一方面,政府不再是现代城市治理和推动公共事务的唯一主导者,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和机制,能够有效处理民族关系,维持和保障城市的公共秩序。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了丰富的智慧和经验,积极采纳各民族的智慧推进城市治理,可以激发各族人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降低城市各族人民对城市的冷漠感和彼此之间的疏离感。例如,在武汉,政府创建了民族团结的“百步亭模式”,旨在打造“党建引领、服务先行、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积极调动城市各族群众参与城市治理,改变了城市治理困难的局面。另一方面,“城市社区公民只拥有空间实践中的空间生存权和消费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空间生产过程中城市政府与城市居民的矛盾和冲突”[29],吸收各族人民的集体智慧推动城市治理,能够增进城市各族人民的主人翁意识。其次,有效发挥社会团体的力量。有学者指出,“学会与社会力量合作,合力推动理想的民族间嵌入式社会结构与社会环境,是理性国家的必要选择”[30]。社会团体是民族关系的黏合剂,它既能兼顾民族因素,也能兼顾公共因素,使两者在推动公共事务治理进程中有效结合,在公共性空间中弱化民族因素。最后,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城市治理中,坚持民主对话、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成立规范化的民族事务领导小组,有效解决各族人民急难愁盼的事情,使各族人民切身感受城市发展利益与自身利益的一致性,构建城市共同体。

(五)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消除各民族心理层面的偏见

库尔特·勒温的社会心理场理论提出,“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心理需要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或者说人的行为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或结果”[31]59。因此,人的行为与心理情景、外在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辩证影响的,其中,心理层面的认同和情感上的依赖对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在各民族的交往互动中,心理层面的认同和排斥蕴含着民族互嵌过程中的情感吸纳与情感排斥的张力,心理层面的认同和包容是民族互嵌的最终目标。民族互嵌的过程就是“接触与磨合→信任与开放→接纳与认可→互动与嵌入”的过程,体现的是自我与群我在互动过程中的有机统一。要开创城市民族工作新局面,关键是消除城市各民族在心理层面的认知偏见,使各族人民在交流互动中产生新的情感认知体验,搭建情感桥梁,将积极正向的情感融入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过程中。首先,要妥善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符号,以文化符号推动城市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和互动,厚植情感基础,培植各民族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精神动力。其次,坚持共同性与差异性的有机统一,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环境,丰富和优化各民族参与城市民族互嵌的空间设计,增进各民族对彼此历史、文化风俗、民族心理等的认知和理解,培育“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城市文化,消弭各民族之间的心理界线。最后,要坚持自我与群我的有机统一,在推动城市各民族全方位互嵌过程中,既要关注民族成员个体的感受和体验,也要注重培植群我的集体情感,在正确处理自我与群我的关系中实现两种身份的兼容,扩大各民族交往的柔性边界,为增进共识和情感奠定基础。

五、结 语

城市是人口和生产资料集聚的重要场所,为人们的就业、交往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机会,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城市的内部结构既关涉各民族的共同性,也凸显各民族的互嵌性。以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五个维度的全方位互嵌推进城市民族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创设各民族接触的机会和条件,使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搭建情感桥梁,在共享的城市文化中厚植共通的心理联系,凸显各民族在空间、文化、利益、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共生性和共同性,促进心理互融和情感共融,系牢互嵌性关系纽带;另一方面,有利于为城市各民族紧密关系网络的搭建奠定基础。严庆指出,“理论与实践更多地面对交往中的‘共’势、嵌合中的‘隐’势、实践中的‘细’势”[32]。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互嵌基础,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总结民族工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积极营造和制定助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积累了巩固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深度交融的丰富经验。从空间结构互嵌到全方位互嵌,深刻昭示了新时代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共同性要素、系牢互嵌性纽带、培植紧密性关系的新方向和新要求。从微观的城市发展维度看,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民族工作以及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化、现代化水平,使城市民族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的现实需求,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五个维度相互交织创生的整体性作用,以制度设计和政策完善保障城市民族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推进,深化城市各族人民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构筑充满凝聚力和活力的城市生活共同体。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度看,必须最大程度发挥全方位互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凝聚作用,使各民族在全方位互嵌过程中结构相连、利益相关、情感相通,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增强凝聚力,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