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现实依据、内在意蕴与实践要求

2024-05-10 01:04
关键词:胸怀世界历史

孙 开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突出强调,“必须坚持胸怀天下”[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并将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既是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我情怀与责任担当的现代性诠释,也是连接历史传统、民族智慧、人文精神、思维方式、道德理念,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其在当代的运用与转化的重要维系,科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博大胸襟与深邃视野,进一步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2]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坚持胸怀天下,既彰明了在坚守中国本土立场下中华文明所蕴蓄的深厚民族基因与鲜明特征,又放眼于世界舞台而表现出符合人类发展整体格局的一般性特征。本文拟从现实依据、内在意蕴和实践要求进行整体分析与探讨,以厘清坚持胸怀天下应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现实依据

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视角理解坚持胸怀天下由宏观到微观的具体转换,是一个脉络清晰的承接理路。从某种意义而言,大潮流、大格局、大历史都是厘定作为“主体的人”“现实的人”所处的时代境况或历史方位的客观表达,体现为规律的不可逆性。马克思、恩格斯所言“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3 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6.,表明坚持胸怀天下要以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为根据,顺应人类历史发展潮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党的具体实际与阶段性特征,应势而动、应势而谋、应势而变,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

(一)立足人类社会发展潮流,应势而动

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要宏观把握人类发展潮流之“势”。这一潮流之“势”可理解为人类整体的发展实际,包括过去发生的、现在正在发生的和未来即将要发生的情势。中国共产党以崇高的责任担当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为全人类发展描绘了美好蓝图,为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而不懈奋进。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求得人类解放作为根本任务,“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4]习近平.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6.,并将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憧憬的长远理想。恩格斯以社会革命论思想阐发无产阶级必将打破各国人民间的民族隔阂与对立,从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剥削中摆脱出来,“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5]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而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普遍化”趋向,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不仅给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贡献资金、技术、资源的支持,使其国力极大提升,也将全人类命运紧密交织。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不以某个政党、国家、组织意志的改变而改变,相反,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渐趋频繁而密切,相互之间产生利益的依赖也逐步增强,从而“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6]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未来社会将成为一个人与人之间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状态。人类自由解放这一价值目标的实现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概念中得到阐扬,这得益于人们物质生活、精神境界、智识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升。由此看出,在尊重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已然成为当前世界形势日益复杂化下人类的普遍共识。摒弃零和思维,抵制西方社会在虚假民主制度的掩映下所宣扬的“普世价值”,以人类普遍适用的价值准则为依循,尊重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水平的差异,共同维系国家根本利益,实现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交流合作中的良性互动。

(二)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势而谋

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本质、发展动力、必然趋势等进行了深邃阐发,这也构成其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内容。世界格局的急剧调整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透射出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建立人类社会的“真正的共同体”——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目标指向。面临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升,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涌现叠加,表明世界百年变局不再以单个国家的称霸为主要特征,而是将世界各国人民连接为一个命运共同体,也说明坚持胸怀天下的现实紧迫性。纵览全球整体视野,世界格局从单极称霸向多极联合加速演变,处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历经世界民族独立运动而开始从全球治理体系的边缘向世界舞台的中央靠拢,通过自主发展与他国战略合作而实现民族振兴,世界经济重心也逐步向非西方国家发生偏转,打破了以美国为首的单极世界格局,国际力量处于相对平稳均衡的态势,这预示着一种更为公平、普适、多元的世界体系的来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本质上看,当今世界乱象纷呈,是因为发展、思想、治理出了问题,归根结底是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没有解决好的反映。”[7]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习近平外交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99.毋庸置疑,世界各国因具体国情、发展道路、思维模式的差异,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推移拥簇下牵涉诸多矛盾与分歧,影响了国家主体利益的实现,加之诸如生态环境恶化、同盟分裂等不和谐因素的出现,各种矛盾激化的可能性不断增加,主要表征为西方资本主义极力在世界变局不定的情势中凸显自身政治话语体系的统摄性与排他性。在如此迷乱的发展境遇下,首先,中国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既要坚守中国立场,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也要利用自身制度的优越性寻求机遇,于变局中开拓新局。其次,认清国际格局的复杂多元及在各种文明交流中不同思想文化碰撞的现实处境,认真吸取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审视当前时势,顾全大局,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确保人类利益获取的公平性。再次,充分利用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世界总体发展稳定贡献力量,以防止在芜杂丛生的国际环境中迷失。

(三)立足党的具体实际与阶段性特征,应势而变

坚持胸怀天下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当代继承与弘扬,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经验依循。坚持胸怀天下不仅要清晰中国所处的具体实际和总体目标,同时还要瞄准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特征并予以经验总结和战略制定。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融入人类社会发展理论并予以具体化而应用到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探索实践中,清醒意识到推动世界历史向前迈进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度关联,从而归结出以坚持胸怀天下为重要经验。

从党的应运而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到引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顺应时代之变,以胸怀全局的战略视野分析革命具体实际,找到适合属于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道路前提。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前仆后继、英勇拼搏,取得了全面抗战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也是顺应时代大潮的产物”[8]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反映出坚持胸怀天下所涵括的将本民族解放置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大潮中并以此为出发点的内在要求。鉴于当时国力不稳、生产不济的现状,党和国家以对内将恢复发展生产力作为主要任务;对外则参与一定国际事务,但因受限于意识形态影响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并未完全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应有效用。党以胸怀天下的情感立场,审时度势地制定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际相适应的对外交往政策,开展同外部世界的互联合作,并根据变化着的外部环境调适战略策略,保持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以获取更多的外部支援力量和发展机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稳固的外部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支援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等重大外交事件,足以突出我国在冷战格局的激烈对抗中保持战略主动、赢得更多国际话语权的显著优势。邓小平指出:“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9]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党对时代形势科学研判与深刻洞察,也是顺应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明智选择。这正合乎党坚持胸怀天下从主体自觉迈向主体自信的发展轨迹,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毫不动摇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为中国逐步参与国际事务、增强综合国力奠定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以及同世界关系的根本转变作出的重大论断,也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0]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9.,这一目标指向表明在新发展阶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实质性转变,从追求单一的高速度发展到注重质量与效益整体协调发展的根本转变,体现出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贯彻创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坚定决心,以及为世界总体发展注入鲜活动力、提供更多发展机遇的独特优势。“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1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世界各国人民的联系必然会因时代的向前推移而日益紧密,这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趋势。当前,我国已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实现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完成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谱写了人类反贫困事业新篇章。立足新时代,挑战和任务更为艰巨,仍不可松散懈怠,一方面,要将重点致力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为主要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清醒认识我国正处于从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壮大自身实力,更好地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融合,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相统一,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更大的历史性成就。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意蕴

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科学内涵,要准确把握其内在意蕴,即以坚持开放、不搞封闭为基本依循;以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为核心要旨;以坚持尊重包容、交流互鉴为价值诉求。理解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意蕴,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一)以坚持开放、不搞封闭为基本依循

坚持开放、不搞封闭,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总结的重要镜鉴,体现了坚持胸怀天下历史经验所秉持的忠诚立场。回望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联动的发展轨迹,历经从曲折被动到顺遂主动的发展理路,表现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鸦片战争被迫国土沦丧,一度陷入完全被动无权的境地。林则徐、魏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志士仁人奋袂而起,直面民族危机,致力于“睁眼看世界”,将目光转投国外而进行从器物、制度、技术等层面的效仿复制,以此来寻求救国救民的思想和道路,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究因于领导阶级的软弱、群众基础的乏力和社会制度的腐朽。随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但也未能有力撼动社会根基。探寻适合中国革命道路落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身上,诸如陈独秀、周恩来、刘少奇等人积极求学于国外,以宏阔的世界视域思虑摆在中国的现实问题。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早期知识分子观察世界的思维与视角,五四新文化运动虽有本身的历史局限性,但“它开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光大传播的道路”[12]吴葆朴,李志英,朱昱鹏. 博古文选·年谱[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281.,给国人以精神鼓舞与思想启迪。毛泽东肯定了以俄为师的合理性,从而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鉴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性,加之苏联模式的弊端渐露端倪,开始强调以苏为鉴,走好自己的路。由于当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缺乏而走了不少弯路,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促使中国与世界市场的接轨,利用国外技术资金壮大自身经济发展。党的十二大提出“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我们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35.的重要命题,以独立自主的精神原则推进改革持续深入,在空间布局上逐步形成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并向内陆拓展;在决策部署上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改革模式,充分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将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更高台阶。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跨世纪之交对世界多极化形势予以深度剖析,认真思量如何同世界继续深化合作的重要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洞悉审视中国同世界关系日益紧密的前提下,提出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和谐世界的伟大构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前进,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目标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以胸怀天下的非凡气度和深远智慧继续保持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互鉴,搭建畅通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动力。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开放的姿态同世界展开交流合作,才让中国逐步从弱小到强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角。

(二)以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为核心要旨

马克思曾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4]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 2 版.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勾勒的未来图景中,中国与世界,世界与中国,彼此勾连,相辅相成。中国古代社会的“天下一家”思想为中国与世界的沟通交往提供了文明借鉴,厚植“以和为贵”理念才能在当下逆全球化思潮的裹挟激荡中站稳脚跟。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是在中国与世界交融的关系基础上作出的理智选择,更是旨在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交往理念下促成更多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协作,打破单边主义、自由主义旧有框架的逻辑束缚,为维护世界各国的和平发展提供系统解决思路。从理论维度看,一方面,谋求互利共赢要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主要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处理对外交往关系所遵守的基本准则,是突破单一性思维、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根据,彰显中国共产党主动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不懈努力与坚定追求。另一方面,谋求互利共赢是基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对共同发展观的践行与遵从。共同发展观超越了零和博弈对利益获取的绝对性,而是紧密围绕共同协作、战略对接,让资金、技术等要素充分涌流,以实现各个国家的整体联动。“共同发展需要提供全球发展的公共物品。”[15]鄢一龙. 中国道路与中国道理[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21:271.公共意味着共享,共享联接着不同主体的利益实现。从实践维度看,中国不断同周边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摒弃小圈子的束缚,破除了一些不良势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阻遏。新时代,中国仍坚持以亲邻、睦邻、安邻外交方针增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交流,用对话合作取代零和博弈,合理吸取西方实现现代化的有益经验,提升自身整体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并积极支援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彰显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担当。

(三)以坚持尊重包容、交流互鉴为价值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85。.胸怀天下是建立在对本民族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不仅蕴蓄着强大而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智慧凝结,更是肩负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发扬光大中华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使命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体现中华文明的独树一帜与世界文明的丰富多彩。因而可以在不同文明对话的场域中扬长避短,增进以文明互鉴推动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事务中恪守公平正义的价值立场,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言发声。其一,坚持胸怀天下须坚守民族性立场与方向,即如何运用底线思维合理有效地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而坚持独立自主、维护民族利益和尊严则是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所秉持的原则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99.不容许他国插手和阻拦,坚决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此外,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还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科学审视与其他国家的往来,杜绝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条件相结合,制定出符合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利益的合作框架与战略协议。其二,倡议以和平公正为准则的全球普遍交往秩序。其中,和平意味着安全稳定、公正意味着利益获取的均衡和谐,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8]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6.相耦合。

纵览中国在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话语体系,如何让身处不同文化的国家和地区达到彼此尊重、认同与互容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关键议题。文明交融观恰好提供了一种适应不同文明间交流对话的可行方案,是维系多元文化差异样态的重要纽带,“超越了文明冲突论与多元文化主义”[19]鄢一龙. 中国道路与中国道理[M]. 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21:272.,凸显了文明之间的包容性。譬如,2019 年在中国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就是一场关乎文明多元共存、互通有无的盛会,打破了某些西方政客极力鼓吹普世价值的文化专制和忧惧打压,以及阶级偏见和文化拘囿,进而转到以实现价值共通、贡献各国智慧与方案的实践进路上来。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要求

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贯穿于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引航动力。因此,要将历史经验落实转化到实践行动过程中去,深化理解对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认知,以目标与过程相统一的方法论作为有效指导,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要求,即要以借鉴国外经验与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济,提升文化自信;坚持立足中国国情,以大历史观思维同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并举,推进民族复兴;坚持以推动自身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进,共建和谐世界。

(一)以借鉴国外经验与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济,提升文化自信

胸怀天下既表现在对中华文化的自我体认层面,又涵盖对外国先进理念与经验的合理借鉴。胸怀天下本身就包含着对中外文化的科学认知与有效取鉴。首先,泱泱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0]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83.,也是我们搏击惊涛骇浪时代考验的重要筹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蕴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韬光养晦,以海纳百川的胸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与养分,先后继承了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和合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改革思想,德主刑辅、礼法兼治的法治思想等,并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中华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发展。其次,以俄为师、以苏为鉴道路经验的辩证吸收,为我们提升道路自信及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理论准备。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21]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另一方面,坚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22]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厚实文化底气,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此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有益精髓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精神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强大智力支持,也为我国在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激烈的文化交锋中筑牢根基。

(二)以大历史观思维导向与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并举,推进民族复兴

推动民族复兴伟业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质言之,胸怀天下从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作用,即作为主体的人依据已有的客观事实,通过发挥主观能动建构联系而进行的自觉的能动性活动。坚持胸怀天下要以大历史观为思维导向,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23]习近平. 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N].人民日报,2023-07-02(1).,把握历史与现实和未来的比较,用发展的、长远的思维审视问题,进而做出合乎实际的、符合社会走向的正确判断。同时,还要顺应世界整体发展潮流,统筹本国具体实际,结合唯物史观原理,将发展主体的根本利益作为践行目标,通过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横纵比较,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判和有效应对,从而掌握主体对象对未来走向的逻辑思路,拓展其对人类历史脉络的全局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24]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这是我国当下及未来在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国际国内整体格局所应秉守的历史思维和方式方法。因此,首先,需要在认清世界局势的复杂性及各种风险挑战高度频发的境况下,提高战略定力和分析能力,以大历史观为科学导向,破除各种疑虑猜忌倾向,把准发展路向与时代脉搏,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理性分析中国崛起是凭借政治昌明与经济繁荣,“而且来自其享有的政体文明的正当性与文教智慧的优异性”[25]张广生. “文明-国家”的自觉:中国道路与中国政治话语建构[J]. 浙江社会科学,2017(2):13-19.。其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不良思潮的浸染,加强思想引导,并以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车轮向前发展的主体力量,充分发挥其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将全面深化改革落向实处,为民族复兴行稳致远贡献力量支撑。再次,积极转变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角色定位,担当起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时代重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真正握紧制定国际规则的话语权,逐步成为引导世界发展潮流的中坚力量。

(三)以推动自身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进,共建和谐世界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将国内经济发展作为主要任务,从而在壮大自身整体实力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方面,打开国门,面向世界,将本国发展融入世界发展,拓宽战略眼界,开诚布公地同世界其他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另一方面,立足国内发展,锚定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积蓄强大能量。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让国际格局深刻调整、重新洗牌,彻底改变了西方国家以资本逻辑为主导谋求经济利益,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由此观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理想追求,“这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世界文明秩序提供了不同于‘民族-国家观念’的另一种文化选择”[26]马军海. 从文明自觉论中国道路的意蕴[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0-85.。基于友好交往、合作共赢的价值吁求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打破了西方人固有的地缘政治思维,转而以架构交流发展平台,以平等的身份权利互相磋商,造就了双赢或多赢的良好局面。此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保证本国经济社会的和谐有序发展,以解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诉求,同时胸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远理想,秉持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交往准则捍卫了国家核心利益,“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27]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四、结 语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坚持以胸怀天下为历史经验而不断守正创新的历史。实践表明,无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脱离世界整体而存在。坚持胸怀天下为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并谋求共赢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是丰富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有效经验。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党和国家一方面要继续坚守胸怀天下的历史经验,尊重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确保党和人民始终沿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人间正道行稳致远;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普遍共识下与世界整体发展共融共通,以期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引领支撑下探索更辽远的未来。

猜你喜欢
胸怀世界历史
胸怀军旅梦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新历史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