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利,高珊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康复医学与理疗科,广州 510000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目眩、如坐舟车、站立不稳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1]。眩晕的发生原因有很多,可能与脑血管疾病、颈椎病、耳源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等有关[2-4]。西医治疗眩晕主要是对症用药,如镇静剂、抗组胺药、血管扩张剂等,但这些药物往往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眩晕的问题[5]。中医认为,眩晕是由气血失调、风邪上扰、痰浊内阻等导致清阳不升、清窍不利所致。中医辨证可以根据患者的整体症状、体质和病理表现来进行辨证分析,找出病因和病机的所在,为治疗提供指导方向[6]。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整和平衡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是一种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的物理治疗方法[7]。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眩晕,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其病因、病机、证型,选取相应的穴位和手法,通过调和气血、平肝潜阳、化痰开窍等作用,达到止晕定神的目的[8]。近些年来为了提高治疗眩晕的疗效,临床使中医辨证与针灸结合进行治疗,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基于此我院选择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医辨证联合针灸的应用效果。
1.1 研究对象 2022 年8 月至2023 年8 月在我医院收集了80 例符合研究要求的眩晕患者,入组患者符合以下标准:①有明确的眩晕诊断,按照中医的标准进行评估,符合中医风阳上扰、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证型。②在参与本研究之前的2 周内,没有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③了解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精神疾病,导致无法正常沟通和交流的患者。②重要器官功能受损或发生病变的患者。③对本研究使用的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④中途退出研究。
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包含17 例男性患者与23 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42.36±5.31)岁,发病时间为1 d至12 周,平均发病时间为(4.02±1.64)周。试验组包含21 名男性患者和19 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43.12±5.61)岁,发病时间为0.5 d 至13 周,平均发病时间为(4.12±1.35)周。两组对比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平均发病时间无差异(均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首先给予西药治疗,包括每次静脉滴注生理盐水500 ml(生产厂家: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131)和维生素B6(生产厂家: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613)100 mg,肌内注射异丙嗪(生产厂家: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129)25 mg,以及爱茂尔针(生产厂家:山东方明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3895)2 ml(仅限于呕吐较重者)。西药治疗持续2 周。试验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与针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分为以下4 种证型。①风阳上扰型:表现为头晕、耳鸣、耳胀、面红、口渴、舌红苔黄等。治以平肝熄风、清泻肝火为法,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饮组成:天麻9 g,钩藤(后下)12 g,生石决明(先煎)18 g,山栀9 g,黄芩9 g,川牛膝12 g,杜仲9 g,益母草9 g,桑寄生9 g,夜交藤9 g,朱茯神9 g,眩晕头痛剧者,可酌加羚羊角、龙骨、牡蛎等各9 g,以增强平肝潜阳熄风之力;若肝火盛,口苦面赤,心烦易怒,加龙胆草10 g、夏枯草15 g,以加强清肝泻火之功;脉弦而细者,宜加生地9 g、枸杞子9 g、何首乌6 g 以滋补肝肾。②痰浊上蒙型: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胸闷、咽痰、舌苔白腻等。治以化痰开窍、降逆止呕为法,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物组成:半夏9 g,天麻6 g,茯苓6 g,橘红6 g,白术15 g,甘草3 g。用法是生姜一片,大枣两枚,水煎服;如果痰湿偏盛,舌苔白滑者加泽泻9 g,桂枝12 g,以利湿化饮。③气血亏虚型: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苔白等。治以益气养血、调和营卫为法,用归脾汤加减。药物组成:白术9 g,茯神9 g,黄芪12 g,龙眼肉12 g,酸枣仁12 g,人参6 g,木香6 g,炙甘草6 g,当归9 g,远志6 g。对于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则本方去龙眼肉,加白芍10 g,煅龙牡各15 g(打碎先煎))。④肝肾阴虚型:表现为头晕、耳鸣、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治以滋阴养肾、平肝潜阳为法,用左归丸加减。药物组成:熟地24 g,山药12 g,枸杞子12 g,山萸肉12 g,川牛膝9 g,菟丝子12 g,鹿角胶12 g,龟板胶12 g;真阴不足,虚火上炎者,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12 g、麦门冬10 g 以养阴清热;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5 g 利水渗湿。每日一剂中药,水煎后分早晚2 次服用。针灸方面,选取百会、风池、完骨、四神聪、神庭、头临泣、本神和头维等头部穴位为主穴,根据不同证型加配以下穴位:风阳上扰型加配血海、合谷;痰浊上蒙型加配丰隆、内关;气血亏虚型加配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虚型加配肾俞、太溪。如有合并颈椎病者,还可加用颈夹脊穴C2~6。统一针具,选择华佗牌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上述各主穴,选择0.13×25 mm 规格,其中百会、四神聪、神庭、头临泣、头维穴均进行平刺,进针深度大致为0.5~0.8 寸(头维穴可深至1 寸),风池穴在进行针刺时,要求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深度为0.8~1.2 寸,完骨及本神穴要求向下斜刺0.5~0.8寸。其他不同证型所选配穴,均可直刺进针,其中,血海、丰隆、三阴交穴可选用0.35×50 mm 规格针具,直刺1~1.5 寸;合谷、肾俞穴选择0.13×25 mm 针具直刺0.5~1 寸深度;太溪、夹脊穴选用0.13×25 mm 针具分别直刺0.5~0.8 寸、0.3~0.5 寸;内关与足三里穴分别选择0.6×40 mm、0.35×50 mm 针具直刺0.5~1.5 寸和1~2 寸。各穴位采用常规针刺法,平补平泻,留针30 min。每日上午行一次针灸,连续治疗2 周,观察疗效。
1.3 观察指标
1.3.1 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眩晕消失时间、头痛消失时间。
1.3.2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 包括血细胞积压(packed cell volume,PCV)、红细胞聚集指数(erythrocyte aggregation index,EAI)及全血黏度(plasma viscosity,PV)。血液采集及检测办法:一般患者空腹要求至少禁食8 h,以12~14 h 为宜,但不宜超过16 h,安排在检查日上午7:00~9:00采血。采血部位均选择肘窝处静脉血,每次2 ml。由化验室指定人员对标本进行化验、检测。应用全心功能血流动力检测分析系统检测上述指标(生产厂家: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型号:1BY-NoK 自动血液流变仪)。
1.3.3 评价两种干预方法的效果 显效:患者的眩晕和头痛完全消失,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到正常范围;有效:患者的眩晕和头痛减轻,血流动力学指标有所下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无效:患者的眩晕和头痛没有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没有变化。本文将显效和有效的百分比相加作为干预效果的总体评价。
1.3.4 不良反应 消化道反应,面红、瘙痒,血常规异常、肝肾功能异常,其他。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借助了SPSS 27.0 版本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的形式来展示,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假设下则使用t检验来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的形式来展示,在满足独立性和期望频数的条件下使用χ2检验来进行比较,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眩晕消失时间与头痛消失时间对比 试验组眩晕消失时间(9.89±1.89)d、头痛消失时间(10.06±1.06)d 低于对照组(13.69±2.35)d、(11.96±1.45)d,比较结果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眩晕消失时间与头痛消失时间对比(d)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治疗前,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治疗,两组的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黏度均降低,且试验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显效、有效、无效的人数分别为19 例、13 例、8 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0%,试验组显效、有效、无效的人数分别为21 例、17 例、2 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00%。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比较结果为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例(%)]
2.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两组均未发生血常规异常与肝肾功能异常,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5.00%,试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结果为P<0.05。患者的不良反应均相对较轻,未进行特殊治疗及干预。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例(%)]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与前庭系统功能障碍有关[9]。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位于内耳,与大脑、眼睛、肌肉等部位相连[10]。当前庭系统受到病理性刺激或损伤时,会导致人体感觉自身或周围环境在旋转或摇晃,这就是眩晕[11-12]。眩晕患者需要及时就医,保持水分和营养的补充,避免头部过度活动。西医治疗眩晕的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组胺药、止吐药和维生素等药物,但这些药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眩晕[13-14]。因此,许多患者转而寻求中医治疗的方法,希望通过中药和针灸等手段,调整身体的内在平衡,达到根治眩晕的目的。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所致[15]。其中肝、脾、肾三脏与眩晕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肝主疏泄,调节气血的升降出入;脾主运化水谷精微,生化气血;肾主藏精,化生髓海。若肝阳偏亢、痰湿内阻、气血不足、肝肾阴虚等情况出现,则会影响前庭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眩晕[16-18]。因此,中医治疗眩晕的原则是根据不同的证型,从整体观念入手,进行辨证论治,针对不同证型给予不同药物口服,并随证加减,辨证选用针刺穴位进行调理。
本研究通过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研究结果数据及其统计学描述,证明试验组采用中医辨证与针灸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眩晕的治疗总有效率。这是由于针刺不同穴位,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学流动力学的效果,主要体现在改善患者血液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全血黏度,从而缩短眩晕患者眩晕症状的消失时间,缩短头痛的时间,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医辨证中药口服及与针灸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调节前庭系统的功能,改善眩晕患者的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降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诱发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中药口服结合针灸治疗眩晕的办法,是一种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有效方法,具有很高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针灸治疗眩晕也要注意一些禁忌和注意事项,如急性发作期不宜针刺,孕妇、血液病患者、佩戴心脏起搏器患者等要慎用或禁用针灸,针刺过程中要避免感染、出血、晕针等并发症,针刺后要注意休息和饮食等。针灸时患者也存在晕针的风险。只有在正确的指导和操作下,才能发挥针灸治疗眩晕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