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手记

2024-05-09 19:41甘莹莹
摄影之友 2024年5期
关键词:阿尔勒终南山集美

正是这些不眠之夜,为我在北京三影堂即将举办的“燃烧之路”展览注入了生命。作为一名从摄影师到多媒介艺术家,再到独立策展人的创作者,我学会了接受挑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了质的成长。每一次展览都是一个飞跃的机会,而我的 5D 视角正逐渐成形。

专栏作者Columnist

甘莹莹 策展人

生于广西,工作、生活于朱家角,获得英国创意艺术大学(UCA)摄影硕士学位。艺术家、策展人、撰稿人。

《南山回響》展览海报

《南山回响》现场照片

写这篇文章的现在,已经是 3D 建模软件在这个短暂的夜晚的第 10 次跳 bug,我早就没了脾气——在为“燃烧之路”在北京三影堂的落地展览加班。记得上一个展览在最赶着出展陈设计图的时候,这个软件一天可能会跳 100 次吧。学会接受,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可能是我在这个展览里得到的最大的收获。从一个摄影师到多媒介艺术家,再到独立策展人,然后获奖,我的视角也从 2D 变成 3D 再变成 5D。每一次办展览都是一次抓紧机会产生质的飞跃的过程。

策展的种子在 6 年前就已经埋下了。2018 年我参加了终南山艺术驻留计划·冬,由武强组织,彭祥杰主持,超清禅师作为驻地嘉宾,加上我一共 7 位驻地艺术家,基本上都是女性影像创作者。主办方希望从中找一位作为“团长”,负责与各方进行协调沟通并运营、编辑公众号,如此重大的决定,大家竟然是用掷骰子来选择,最后还轮到了我头上。考虑到我当时除了创作之外确实时间比较多,就欣然应允。没想到这个“团长”干下来,激发了我的各种潜能,无论是跟主办方、嘉宾、艺术家沟通,活跃气氛,还是策划驻地运营内容,撰写摄影文章——既与驻地艺术家周仰合写了《面对现实,摄影能做什么》这样具有学术思考的文章,也做了关于摄影器材、摄影书的推荐以及摄影师如何赚钱等摄影社群非常关心的问题的讨论。后来驻地结束,大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主办方提出要在西安的原美术馆做一次驻地总结展览,由于前期我所做的工作与策展人别无二异,大家一致推选我为展览的策展人。就这样,从来没有任何展览策划、空间设计、展览撰稿经验的我,就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上了,当时一个人自学并设计了展览的海报、展册(很可惜最后没有打印出来),与大家沟通展览方案,又根据大家都拍摄了“终南山”的主题,将展览命名为“南山回响”。为了设计一份集体的海报,我邀请每位艺术家一起拍摄了自己的下巴(也是一个非常有女性特征的位置),再层层叠叠地拼贴在一起,像起伏的山峦,每一座山头上标明对应参展艺术家的姓名,这件作品也成了我们的集体创作,起名叫《仰起头颅》。记得当时设计展陈的时候真的是怎么大胆怎么来,艺术家吴梦媛的一件作品误报了尺寸,本来她希望是与墙同高,结果打印出来比墙还长了一大截,与其重新打印,我说不如把它拖到地上吧,刚好照片里的她蜷缩起来,墙角刚好给她的身体提供了一个安稳的角度;我的作品《魄》是 UV 打印在菲林片山的,我用鱼线拽着照片的四周,像蜘蛛网一样挂在天花板和地面上拉扯,远看就像半空中漂浮的面孔,但是这个展陈真的太费人工了,最后是大家与我一起布展到凌晨才回去。这次来了很多西安本地的摄影师,对我们的展陈感到很惊奇,“原来摄影作品还可以这样展示”,这让当时的我很骄傲,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鼓励成分更多,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认可和支持。更让我感激的是,这一次驻地,我主动承担的额外工作,给我带来了长远效应——因为撰写公众号,我的写作能力被更多的摄影杂志、机构和媒体发掘,被邀撰写专栏,而艺术家和普通观众也更喜欢我平易近人的文风,希望看到我在文字上对展览的解读或撰写策展前言。现在回想,能够走上策展人的道路,是不是要感谢那一颗神奇的骰子?

整理好“南山回响”的策展资料之后,2018 年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中国律动”单元开始招募展览,艺术家和老师们纷纷给我转发并鼓励我投递,确实,现在回看,2018 年,终南山艺术驻留计划·冬是国内唯一一个招募女性影像创作者的驻地,它既自带有“女性”的话题标签,也带着“摄影”这个在当代艺术范畴里颇受争议且始终边缘的媒介,尤其独一和特殊。在截止日期之前,有一位驻地艺术家突然深陷抑郁,驻地作品没有进展,我曾经也有这样的经验,抱着将心比心的态度,用最温和的办法鼓励她创作,然后看着她一天天好起来,并开始行动,最后在截止日期之前给我发来了 4 个完整的视频创作,我感觉真的很有成就感!那位艺术家很感激我,同时我也很感激她,是因为她没有放弃,才促成了我们展览的完整。其实这样的事情后来发生过不止一次,在不同的参展艺术家身上,并不是每一位艺术家都能够在鼓励之下就能恢复创作,它与一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对创作的热爱,对人生方向的肯定,对朋友和环境的信任等都有关系。很快,我们就收到了好消息,我们的展览从众多方案中突出重围,入选了,而且最终入选的只有两个展览,我们是其中一个!我当时还很不可置信地回复主办方邮件,“请问你们确定吗?除了‘南山回响,我没有任何策展经验,我也不是科班出身的策展人或者艺评人。”说是问别人确不确定,其实也是自己心里面没有底。当时摄影季的艺术总监,也就是两位著名策展人黎静和零零回复说,“莹莹,我们认为你的展览方案非常好,我们相信你会成为一位非常专业的策展人,恭喜你入选!”并正式发来一份邀请我担任“中国律动”单元策展人的邮件,并通知包括我在内的 5位摄影师都入围了集美·阿尔勒女性摄影师奖。

我立刻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驻地的艺术家们,大家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初出茅庐的摄影师,名不见经传,甚至好几位都是“野生”的——没有科班学习过摄影的经验,我更是一位“野生”策展人,可以入选集美·阿尔勒这样一个享誉国内的大摄影节并入围奖项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多大的鼓励和肯定啊!虽然是以“南山回响”的艺术家阵营入围了摄影季,但我还是想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毕竟在西安的展览是在一个大家都了解我们是一个驻地且创作是与“终南山”有关的语境下,既然我们走上了更广阔的舞台,那么展览的概念要更具有深度和启发性,我把“山”的概念转换成了“起伏”,由具象变成抽象之后,它也就多了很多可解读的方向。翻到以前的策展笔记,我为这个概念做了一些解构和联想:

“山峦是地表的起伏,情绪是多巴胺的起伏,呼吸是人体的起伏,表情是脸孔的起伏,兴衰是历史的起伏,波纹是海的起伏,声音在空气中起伏,年龄是生命的起伏,运气是概率的起伏,阴阳乃起伏,善与恶是一念之起伏……

从微观上看,起伏是一个波谷到波峰,从低谷到高潮……从宏观上看,起伏是一种恒长的不稳定状态,即最稳定的状态,平静的海面由最细小的起伏组成,稳定的生命由心脏的每一次起伏组成。

起伏是一个动态,告诉你某些看似平静的状态下其实有生命力的存在。

起伏是挣脱束缚,例如嫩芽的起伏,是摆脱地心引力的束缚。

起伏是跨越重重困难,一种周而复始的状态。

起伏带来了生命力。”

根据新的概念,我重新挑选了每位艺术家的作品,让作品源于山而又不局限于山,并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无趣的日常中发现有趣的起伏,“变化”与“不同”是如何体现的?如何展现在观者面前?影像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提出了这些问题后,再去梳理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便清晰了很多。在展陈设计中,集美·阿尔勒给予了极大的自由,我在当时将近 300 平方米的空间中隔出了7 个大小不一起伏的“小山头”,对应七位艺术家的作品。在开幕的当日,我用中英双语向包括法领馆大使夫妇在内的近百位嘉宾和观众介绍了整个艺术展的作品,对于一个在一年前还害怕当众演讲的我来说,算是又开拓了一个新的能力。不管怎么样,这一次参加集美·阿尔勒,算是给我们参加终南山艺术驻留计划·冬的七位女摄影师在业内一个完美的集体亮相,我记得当时的评委、著名艺术家姜杰对我们说,艺术家抱团取暖很重要,我们七个人作为一个团体去呈现,更容易引人注目,我们应该要继续这样团结下去。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更加关注艺术家社群的生态,比起单打独斗,我开始更喜欢与不同的艺术家、创意人士进行合作。

回想起这些策展经验的时候,我很感慨这些年一直很幸运,有这么多的机会、资源可以支持我这个“野生”的策展人从零开始实验性地做项目,而且同行的艺术家合作起来也非常顺利,大家对彼此的作品和方案都尽全力地去理解和支持,大大节约了沟通成本。我也在这样的回顾中找到了自己的初心,那就是在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的时候,都抱着必胜的心态大胆往前冲,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助你!

“起伏”現场照片

这次参加集美·阿尔勒还有一个很重大的收获,那就是结识了同为艺术家、策展人,还一起入围了女性摄影师奖的周一辰,我们俩的作品都是与行为艺术相关,后来发现我们除此之外都还热衷于搭建艺术小组,一辰长期在国外,所以她搭建了一个线上艺术家小组 MIA Collective,经常会发布一些主题性的话题招募艺术家创作。我长期在朱家角,这里有一个自发的艺术社群,我所隶属的“不急宇宙”艺术小组就是致力于研究郊区艺术家生态的组织。在这些机缘巧合之下,我们默默地保持着联系。从这一次策展经历开始,我便常常陷入一种时间分配与身份问题的困境,我到底是艺术家还是策展人?显然,作为独立策展人,在没有任何机构策展经验,没有团队协作的情况下要完成一个大的策展项目,等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学习、积累,是要消耗巨大的精力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独立的艺术创作就尤为艰难。所以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尽管一直都有人找我做策展项目,但我依然只把它当成一个干完一单就是一单的任务,而非持续投入的事业。除了策展,我还作为项目总监和艺术总监,与不同的主办方合作,开展过两次女性艺术驻地项目,作为终南山艺术驻留计划·冬的延展。

其中一次,是 2021 年,是与正荣基金会合作的福州中山社区“冶山艺术驻留”项目,当时我负责为项目建立框架、招募艺术家、策划活动和邀请嘉宾。为了让整个驻地生动有趣一些,我想找一位跨界的艺术家一起办一个集体创作的工作坊,这时候我就想到了周一辰,她二话不说就来了。通过这一次工作坊的合作,我们俩意识到艺术家之间的合作除了在作品上,也可以在策划活动上充满创意,而最终艺术家参与工作坊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做一本有趣的艺术书。

这次合作后,我们就一直在网上偶尔互相问候,保持联系——因为她在北京,我在上海,我们平时的交流都保持在线上。我们也常常会看到一些策展或者驻地的申请项目,就分享给对方,看能不能合作一把,但一直都苦于俩人的时间都凑不上。终于,2023 年,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又开始了招募,这一次我们俩终于找到了时间。

至于我们是如何开启新的合作,请听下回分解。

猜你喜欢
阿尔勒终南山集美
终南山别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致歉凡·高:一个城市的忏悔
凡·高与一座城市的忏悔
致歉凡·高:一个城市的忏悔
悼念许集美同志
勿忘初心不改其乐——许集美同志生平简介
许集美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榕举行
卡马尔格斗牛节
论剑集美 2014COC总决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