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疫病的诊断与防控

2024-05-09 08:30刘艺
新农民 2024年10期
关键词:生猪

刘艺

摘要: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加强,在生猪饲养过程中,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流行性程度不断蔓延,给生猪养殖造成很大冲击,且已严重影响生猪养殖成本及成活率。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对其进行及时防控、建立起良好的药物及生物安全防御体系理念尤为重要。只有建立起一整套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避免生猪养殖过程中猪传染性胃肠炎疫病的蔓延与交叉感染,避免猪群疫病出现大面积暴发。本文通过对该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防控措施、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阐述,论述饲养管理、药物预防及新型疫苗防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生猪;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预防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生猪养殖过程中的一种常见传染性肠道疾病。该病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临床症状表现以重度腹泻、呕吐和脱水为主要特征。在生猪生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出生2周龄内仔猪、6周龄断奶仔猪的易感率和死亡率较高,个别猪场死亡率可达100%。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我国就有了关于该病发生的报道。由于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猪传染性胃肠炎疫病的蔓延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 临床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在结构上与其他病原相似,能在生猪小肠中迅速复制,导致小肠内消化酶活性降低,小肠吸收功能下降,进食食物得不到完全消化,料肉转化率下降,增加了肠道压力。患病生猪表现为皮毛粗糙、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粪便稀薄等症状[1]。

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方法主要采取临床症状及病理分析等诊断方式。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会对生猪肠道、肝脏及脾胃等器官造成伤害,该病发病前期体温一般不会有升高或降低变化,但有腹泻症状,拉水样粪便,粪便颜色发黄或发黑,pH试纸测试呈碱性。同时,猪只免疫力下降,断奶仔猪有呕吐现象,且带有未消化完全的凝乳块,脱水严重。消化系统紊乱,腹泻粪便恶臭,病程持续7 d左右,死亡率较高。

笔者所在辖区内有一规模养猪场存栏能繁母猪300头,2023年8月初发现:有5%育肥猪群出现食欲下降、腹泻症状,1周后约10%妊娠母猪出现相同症状。间隔3 d后哺乳仔猪开始出现呕吐现象,拉水样粪便,脱水严重,出生15 d以内仔猪无一幸免,全部得病。保育猪经治疗后无死亡,但掉膘严重。经与该养猪场技术人员交流讨论,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情况,疑似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确诊结果须病理实验室检测。

通过对病死仔猪解剖发现:病猪胃黏膜有出血点,内遗留有未消化凝血乳块,小肠肠壁病变变薄,内容物有含有气泡的黏性液体,小肠系膜淋巴管充满污血状液体。

2 实验室检测

实验室检测对PCV-2与PEDV的病变SI基因片段扩增,病理组织显微镜观察到2型圆环病毒,通过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出大肠杆菌。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该养猪场猪群疫病为猪传染性胃肠炎与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加剧了肠道腹泻病情,刚出生的仔猪由于抗体较弱,感染病毒后患败血死亡,主要原因为继发猪传染性胃肠炎感染。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一种肠道急性传染性疾病,以消化道传播为主,在结肠内引起病变,病猪以腹泻、呕吐为症状,常伴有少食、脱水等特征,15日龄以内哺乳仔猪为易感染群体,患病仔猪死亡率可达100%。

3 表现症状

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生时主要表现症状分为:猪流行性腹泻、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仔猪红痢、猪痢疾,以及仔猪副伤寒等疫病。

(1)猪流行性腹泻主要感染出生3 d内的仔猪,腹泻症状不明显,但患病1周内死亡率高达90%以上。猪群患病后流行时间较长,无周期性反复发作特点。

(2)仔猪白痢主要感染10~30日龄的仔猪,病猪全程无呕吐症状,拉白色有腥臭味粪便,少数病猪体温升高。仔猪白痢对抗生素类药物较为敏感,口服效果最佳。

(3)仔猪黄痢主要感染1周龄左右的仔猪,发病早期有嘔吐症状,拉黄色稀便,患病仔猪死亡率较高。此病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与猪大肠杆菌病毒混合感染继发患病,可在能繁母猪怀孕期间注射大肠杆菌多价苗,预防效果较佳。

(4)仔猪红痢主要感染1周龄以内仔猪,患病仔猪无呕吐症状,拉红褐色稀便,患病仔猪患病过程较短且死亡率高。解剖病猪肠,可见内有暗红色内容物,小肠有出血点,局部有坏死灶。预防该病可在能繁母猪受孕后期注射猪红痢疫苗。

(5)猪痢疾主要感染4月龄以内的育肥猪,患病育肥猪排鲜红色黏液状稀便,治疗痊愈难度较大,常出现大群急速死亡现象。

(6)仔猪副伤寒一年四季在生猪生长发育全程都易发病,病猪全身皮肤出现暗红色斑点,呈败血症状。

4 防控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措施

养猪场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养猪场实际情况,结合外部环境,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制定严格的卫生清洁制度,早晚各

1次对猪舍进行清理,保持猪舍内清洁干燥卫生。每天定期清扫猪粪。做好猪舍通风保温,确保舍内空气流通。冬春季由于早晚温差较大,致病因素增多,病毒蔓延,应对能繁母猪及刚出生仔猪做好药物保健(如添加电解多维、微生态制剂、葡萄糖氨基酸)等增加疫病抵抗力。炎热的夏季在日粮饲料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维生素C可有效缓解热应激,提高猪群抗热应激生产性能。增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配比,能有效缓解生猪肠道感染症状,减少生猪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率[2]。

4.2 保证饲料品质

养猪场要从正规饲料生产厂家购买饲料,保证饲料品质及安全,并妥善保存。禁止饲喂过期或霉变的饲料。刚出生仔猪此时抗体较弱,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主要侵蚀对象,仔猪很容易受风寒侵扰或者受病毒和细菌感染而发生猪是猪传染性胃肠炎,饲养管理过程中,要仔细观察仔猪的进食和排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诊断。一旦确诊患病,要立即进行隔断治疗,防止出现猪群交叉感染。

4.3 强化哺乳母猪基础防疫

强化哺乳母猪基础防疫,提高能繁母猪免疫力。根据近2年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性病学调查发现:能繁母猪加强对猪瘟(HC)、猪圆环病毒(PCV)和猪伪狂犬(PRV)的基础免疫尤为重要。提高能繁母猪的免疫力,哺乳母猪奶水营养,提高新生仔猪抗体水平,可有效降低仔猪发病率。

能繁母猪的初乳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大量抗体,对仔猪生长发育和抗病防病有很大作用,因此要使每个仔猪都能足量采食,满足营养供应。对一些体格较弱,抢不到奶的仔猪应采取人工辅助的方式帮助其吃奶。仔猪出生后,可让其根据出生先后自主选择奶头,然后按照体重大小、体质强弱进行调整,让每一只仔猪受食均匀,使其健康生长。

5 加强饲养管理

(1)养猪场要制定严格的人员和饲养管理制度。对饲养人员要定期培训,提高饲养员养殖管理技术水平。养猪场要定期进行疫病净化,清除外部传染源,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出饲养场区,切断传染途径。

(2)坚持“全进全出”饲养管理模式,分群饲养,杜绝不同畜种混合饲养,防止混合交叉感染,育肥生猪进场前隔离观察3 d,确保无疫病风险方可进场。分群饲养要保证合理的饲养密度,密度过大会产生争食撕咬现象。猪只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25℃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保持圈舍通风和猪群活动场所清洁干燥卫生。

(3)在生猪,特别是能繁母猪饲养过程中,搞好日粮营养配方的科学搭配,为生猪生长发育提供充足营养。同时,摄入充足的脂肪、蛋白质、微量元素,以及各种机体生长发育所需维生素。对饲喂的饲料严格把关,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霉变的饲料中的霉菌分泌的霉菌毒素会诱发免疫抑制,污染生猪肠道环境,导致生猪发生猪传染性胃肠炎。

(4)生猪饲养过程中,每年要至少进行2次流行病学检测,每季度进行1次生猪机体抗体水平检测,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仔猪的易感病,且死亡率较高。只有定期进行生猪机体抗体水平检测,及时对疫苗免疫程序是否合理、免疫效价作出合理评估,对免疫效果不到位的状况进行及时补救,才能有效提高生猪自身免疫力,减少疫病的发生概率。

(5)养猪场兽医技术人员要经常对猪舍进行巡查,观察猪群动态,发现腹泻、少食等要及时处理。对能繁母猪状态要有详细了解,当发现母猪有繁殖障碍及时进行药物干预,确保按时配种、妊娠、生产,提高能繁母猪生产性能,提高受孕率和仔猪成活率。

(6)猪对病死猪只要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不能随意丢弃,对有代表性病情的病死猪进行剖检,根据对其肠道病变,肝脏、肾脏等器官病变的观察,确定病死原因,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最大限度降低死亡率,避免养殖场经济损失。

6 药物预防保健

为控制猪传染性胃肠炎疫病的发生发展,在饲养过程中要搞好饲料配方的科学搭配,提供尽可能多的营养物质积蓄,满足猪群生长发育所需蛋白质、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需要。日常饲喂中,在饲料中拌入中草药制剂、饲料添加剂来提高猪群自身免疫力。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氨基酸、抗菌肽等微生态制剂,都能有效提高生长速度,减少疾病的发生。鱼腥草、板蓝根、黄芪多糖等中草药制剂加入多西环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等西药制剂对此病有良好的治疗效。

7 生物疫苗预防

免疫抑制是由一种或多种因素相互影响使生猪身体内免疫系统受到损伤,导致免疫应答机制出现紊乱发生的疫病,患病猪群病症表现为对病原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力低下大群生长发育不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容易引起传染性胃肠炎疫病的暴发。致病因素分为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2个方面。传染性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非传染性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药物因素、营养因素、疫苗免疫因素、理化因素、应激因素等,严重影响生猪健康,也降低了养殖效益,影响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免疫抑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滥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等,如长期过量添加会破坏生猪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免疫系统延缓或缺失。

疫苗免疫是控制猪流行性腹泻疫病发生传播的主要手段。按照合理的免疫程序注射疫苗能使猪体产生免疫抑制,有效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生。

猪传染性胃肠炎在确诊之后的较长时间,大部分养猪场采用母猪强毒免疫的预防方法。即在能繁母猪分娩前1个月内进行口服感染,通过干预能繁母猪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分泌型IgA和IgG,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对分泌型IgA起保护作用,因IgA对消化酶有抵抗力,持续作用时间长。但强毒免疫妊娠能繁母猪对仔猪虽会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但强毒会导致能繁母猪免疫力下降,易使仔猪发病,有疫病控制难度大的危险,现阶段已很少使用。

200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猪病毒性腹泻二联疫苗”(包括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及二联活苗)灭活苗,解决了强毒疫苗对疫病蔓延扩散的潜在危险,但其缺点是不能快速激发产生以IgA抗体为主的黏膜免疫反应,未能及时产生免疫应答,且疫苗生产成本较高。临床实践证明:二联灭活苗正常免疫条件下免疫保护率为96%,如果是疫情影响下的被动免疫,保护率也达到85.1%。现大部分养猪场使用的疫苗主要是弱毒活苗,常规主动注射二联活疫苗免疫保护率为95%,被动免疫为88%。弱毒苗能快速刺激机体黏膜产生免疫应答且肌内注射产生抗体时间快,抗体水平较高。

8 结语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目前生猪养殖中危害较大的肠道感染疫病之一,仔豬易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物疫苗对该病的预防与干预取得了很大进步,通过疫苗注射可有效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疫苗研制的最佳构想应该包括安全、有效、多价、成本低及保存使用方便等,但要达到上述目标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市场上常见的疫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只能诱发体液免疫,免疫效果有限;减毒疫苗虽能诱发全面的免疫,但存在毒力恢复的危险性;核酸疫苗兼具亚单位疫苗的安全性及减毒活疫苗的有效性。但核酸疫苗也存在整合到宿主染色体、致突变、产生抗DNA 抗体等危险性,虽然目前尚未发现这些问题,但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总之,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疫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随着人们对轮状病毒致病源认识的不断深入,研制的病毒疫苗也在不断完善中。

参考文献

[1] 姜久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防控方法[J].新农业,2023(8):66-67.

[2] 兰培英,王文娟,刘冠博,等.浅谈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综合防控[J].农业与技术,2018,38(18):1.

猜你喜欢
生猪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生猪 广西生猪自成一极
生猪期货离我们还有多远?
辉煌过后的生猪市场将走向何方
玉米和生猪 冷热之变
生猪9种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生猪五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
广东生猪育种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