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云 陈兰荣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基本内涵的沂蒙精神的形成,与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运动有着密切关系。 在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广大沂蒙妇女以积极而独特的行动参与其中,妇女运动与抗日根据地几乎同步发展起来。 身处封闭山区的沂蒙妇女是怎样逐渐觉醒的、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灵活而有针对性的组织动员方式、在艰苦的妇女运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哪些经验和教训,这些问题都有待进行深入的考察和探究。 目前,关于沂蒙抗日根据地的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主要集中于革命斗争、党的建设、文化建设、医疗卫生等方面[1],而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该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充实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其他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同时,该研究也有助于更系统、更全面地理解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
沂蒙山区妇女的革命觉醒是沂蒙精神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随着日军对山东侵略的不断加剧,沂蒙山区的广大妇女逐渐觉醒。在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前,山东处于国民党韩复榘政府的统治下,沂蒙山区妇女基本没有什么革命活动。“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开始大规模进攻山东,韩复榘政府不仅不积极抵抗,反而率领国民党军仓皇逃跑。 德州、济南等地相继失守,包括沂蒙山区在内的整个山东很快处于日军的铁蹄之下。 日军对山东人民进行残暴的屠杀和疯狂的掳掠,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的妇女,更是备受敌人惨无人道的摧残和蹂躏。日军残暴的、灭绝人性的侵略行径,激起山东广大人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极大的仇恨和愤怒,这些感性认识不断蓄积和酝酿,逐渐上升为理性的民族意识与抗争意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沂蒙山区妇女普遍开始觉醒。
沂蒙山区妇女早期的革命觉醒,从她们反抗日军的实际行动中充分体现出来。 面对敌人的残暴行径,看似柔弱的沂蒙妇女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她们以毫不畏惧的勇气做好自我防卫的准备,随时准备抗击敌人的侵犯。如有的妇女平时将菜刀藏在腰里,准备遇到敌人侵犯时与其拼命;还有的妇女故意把日军引进家里,等日军刚一进门,她的丈夫即从门后出来乘其不备将其砍死[2]50,此类事例在沂蒙抗日根据地非常普遍。 在不断高涨的全民族团结抗战浪潮的冲击下,有着不畏强暴和抗争传统的沂蒙山区妇女,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抗日斗争中。虽然这一阶段沂蒙妇女的有些抗日行动是出于自发、下意识的反应和行动,但从总体上来说,在中国共产党积极有力的革命宣传和动员下,沂蒙妇女绝大部分的抗日行动已经是源于自觉的革命觉悟和民族意识。
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沂蒙妇女的抗战行动只有形成大规模、广泛的妇女运动,才能成为发挥出重要作用的抗战力量。因此,必须将这些零散的妇女抗日行动组织起来,置于革命政权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这项工作的实际开展,主要依靠扎根乡村的基层妇女干部。在沂蒙抗日根据地,以女学生为主体的知识女性群体,是基层妇女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山东抗战进程的不断推进,八路军山东纵队在山东境内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这就使沂蒙山区民众的抗战信心大大增加,抗战热情也日益高涨。沂蒙知识女性作为妇女群体中的先锋者,较早地了解并接受了革命思想,有着相对其他女性群体更高的革命觉悟,而且她们的流动性较小,因为其家乡大多就在这里。 在抗战热潮的感召和推动下,她们中的许多人毅然走出家门,与男子一样投身到抗战工作中。这些知识女性参加抗战工作后,大部分被安排到各地去开展妇女运动,因为妇女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她们来负责更方便,也更具优势。她们成为地方妇女工作的主要干部,自然也成为妇女运动的实际组织者。最初,她们跟随部队无计划地做一些零碎的妇女工作,这可以说是根据地妇女运动的萌芽阶段。 1938 年5 月之后,随着沂蒙抗日根据地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各项工作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妇女工作也逐渐走上有序和正规的道路。 在上级组织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她们开始有计划地在各地组织妇女运动。[3]2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运动就是这样发起和促成的。
沂蒙精神形成于沂蒙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具体实践。 换言之,沂蒙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实践历程,也是沂蒙精神孕育、萌芽、成长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运动,是从1938 年下半年开始的,根据妇女运动的开展情况和特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1940 年8 月前,是沂蒙抗日根据地开始建立和初步发展阶段,根据地各项工作都在初创和摸索过程中,同样,妇女运动也处于刚刚开辟和艰难探索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为更广泛地发动和组织群众,推动全民族团结抗战的进程,上级开始关注并着意推动根据地的妇女运动。为此,上级开始有计划地从部队中抽调部分女同志到各地去做妇女工作,以解决基层妇女干部短缺的问题,推动地方妇女运动的全面开展。
沂蒙根据地妇女运动的开辟是非常艰难的。 一方面,这些妇女干部缺乏甚至毫无妇女工作的相关经验,而且大多是学生出身,在生活习惯、言行举止及衣着打扮等方面都与一般农村妇女有很大差异,因此,她们很难与当地农村妇女打成一片,工作也无从下手。 另一方面,一般妇女虽然都痛恨日本侵略军,也明白进行抗日斗争的道理,但她们头脑中的封建思想还非常浓厚,革命意识和民族意识尚未占据主导地位,对抗战动员尚存观望态度,况且一直以来,国民党的强制或变相强制的征兵方式给群众带来的反感和畏惧,使她们看见上级派来的妇女干部,就认为是来征召女兵的,因此不敢与她们接近,不相信她们。[2]52这种印象短时间内很难消除,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耐心地去解释和说明,并要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抗战理念和政策上是截然不同的。这就对妇女干部的革命素养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显然,这个标准和要求对刚刚接触妇女工作的干部来说是不具备的,因此导致妇女工作的开展非常艰难。
面对妇女工作的种种困难和障碍,这些经过上级精心挑选的妇女干部,毕竟有着较高的革命觉悟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她们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主动走进和融入乡村妇女的生活中,与她们打成一片,了解她们的所思所想和利益诉求,对她们进行耐心的说服和引导。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沂蒙根据地的妇女运动逐渐开展起来,到日军第一次大“扫荡”时,根据地范围内已经组织起大量妇女,她们的革命觉悟也普遍得到了提高。 如“太河惨案”发生后,沂蒙根据地妇女有组织地行动起来,以召开群众大会、追悼会等形式来伸张正义。 有的妇女还主动登台演讲,慷慨激昂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反响。[4]除此之外,在根据地组织的各种纪念会上,妇女代表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发表演讲,这对其他妇女产生了很好的动员效果,同时,各地还发动妇女开展帮助军队、募捐、慰劳等工作。从整个山东根据地来看,尽管这一时期妇女工作覆盖范围不大,但沂蒙抗日根据地属于工作开展比较好的地区之一。[3]3
这一时期,沂蒙根据地的妇女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工作不够扎实、浮于表面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有的地方对妇女的组织与动员有名无实,缺乏细致耐心的说服动员工作;有的地方动员妇女时存在强制或变相强制方式;有的地方组织妇女募捐慰劳时存在摊派的现象;还有的地方组织妇女给军队缝衣服时存在雇佣现象,这些做法都是非群众路线的组织动员方式。 更离谱的是,有的妇女干部到村子里召集妇女大会,到会仅30 多个人,却向上级汇报说到会50 多个人;有的甚至连数也不数,估计一下到会人数就算了;甚至有的向上级汇报说,一周内组织了1000 多个妇女,其实一个也没有。[3]3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表面化、不深入、不实际。 因此,这样的妇女组织自然经不起打击,在敌人的大“扫荡”中大部分都垮台了,部分妇女干部只能在老百姓家中隐蔽起来,妇女运动一时陷入混乱,工作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1940 年8 月后,是沂蒙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步入正轨并得到很大发展的阶段。 敌人大“扫荡”结束后,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组织也逐渐恢复,并开始进行全面的整理和巩固,没有妇女组织的地方也陆续建立起妇女组织。 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组织和领导下,包括沂蒙山区在内的整个山东的妇女运动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妇女组织的会员从几万发展到几十万,各级妇女组织也日益得到巩固;妇女参战等各项工作普遍开展起来,妇女的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工作也比以前更加实际;组织妇女开展了各种斗争活动和反妥协投降运动,使妇女的斗争勇气得到很大提高;妇女团体的各级领导机关大多已经建立,并在妇女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领导机关的成立推动和加速了山东妇联的成立,这对统一山东妇女运动有着重大意义。[2]53总之,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实践和探索,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运动在各个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有了很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妇女干部力量得到不断充实和扩大,能力和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一时期提拔和培养了大批妇女干部,尤其是注重提拔和培养劳动妇女干部,以满足乡村妇女运动开展的客观需要。这些劳动妇女干部长期生活在乡村,对当地社会风俗习惯等非常熟悉,对乡村妇女也比较了解,她们的参与自然更有利于乡村妇女运动的开展。同时,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实践和斗争考验,妇女干部的实际工作经验日益丰富,整体素养和组织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她们对妇女工作的信心也大大增加,曾经不愿意从事妇女工作的人,现在却不愿意调到其他工作岗位去。 这些经受过艰苦斗争考验和锻炼的妇女干部,能够扎根乡村并倾力投身妇女工作,是根据地妇女运动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妇女运动的组织动员方式有了很大改变。 在妇女运动初期,强制或变相强制的组织方式逐渐转为耐心且务实的思想动员和说服方式。 这样,乡村妇女与上级派驻的妇女干部之间的关系得到缓和,原来是普遍害怕和故意躲避妇女干部,现在则是喜欢接近她们,并愿意与她们进行思想交流,甚至有些村子还主动邀请妇女干部去给群众作演讲。由此可见,群众路线的组织动员方式非常重要,不仅直接影响着妇女运动的成效,也关系着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
三是妇女运动的组织领导逐渐得到统一和加强。原来妇女组织大多是散漫的、自发的,现在逐渐实现了统一有序的组织领导,克服了各自为政、互不联系的现象。 这样,妇女运动就逐渐走上了有计划、有部署的规范化道路。妇女运动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也得到拓展,原来主要集中在参战工作,现在则扩展到参战、参政等更多工作,使妇女运动的革命内涵得到全面诠释和展现。
总之,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运动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不正规到正规逐步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沂蒙根据地的知识女性发挥了带动和引领作用,她们创造性地开展妇女组织和发动工作,不仅使妇女干部队伍的整体革命素养得到提升,也使封闭落后的沂蒙山区妇女勇敢地走出家门,以各种形式投身到抗战工作中,进而逐渐形成一股妇女运动的潮流,融汇到根据地人民同心协力、团结抗战的势不可挡的洪流中。沂蒙地区女性甘于自觉奉献的精神品格,代表了中华女性自立、进取、奋斗不息的高尚情操。[5]
面对严峻而残酷的抗日斗争形势,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运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由于干部力量的不足以及斗争经验的匮乏等因素,妇女运动曾出现了种种问题,走了一些弯路。但中国共产党具有勇于自我批评和自我革命的优良传统,面对问题时能够做到不回避、不退缩,善于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最终结果都能使革命走出困境、走向胜利。 沂蒙根据地的妇女运动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教训,主要表现在组织、工作、宣传教育及干部等方面。
一是要将组织工作与妇女教育及实际斗争结合起来。 将妇女动员和组织起来,只是妇女运动的第一步,而不是妇女运动的结束,还必须对组织起来的妇女进行革命教育。刚刚组织起来的妇女阶级觉悟和革命素养普遍不高,很多妇女是受身边姐妹的影响出于从众心理加入妇女组织,对革命道理的认知还比较模糊,这样的妇女组织缺乏坚实的思想基础,自然就经受不住残酷斗争环境的考验,难以持久和巩固。 因此,对组织起来的妇女进行深入、系统的革命教育十分重要。教育不能只是单纯、空泛的理论说教,必须与实际工作和斗争结合起来,例如,要结合妇女的切身问题、民主问题、抗战斗争及帮助军队等实际工作进行教育等,否则就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实践证明,只有将妇女教育和实际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妇女组织才能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在敌人大“扫荡”中大半妇女组织垮台就是非常惨痛的教训。
二是妇女组织要多样化、实际化与社会化。妇女组织必须多样化,这样才能适应客观的具体环境,才能把各界、各阶层、各个不同地区的妇女团结到抗战中来,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才能得到很好落实。 沂蒙抗日根据地之所以能够组织起大量妇女,正是与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密不可分。 也有个别地方妇女统战工作做得不好,如不允许顽固分子家属参加妇救会,募捐慰劳时拒受她们送来的慰劳品等。[3]23在斗争形势严峻时,对敌人保持必要的警觉是十分必要的,但顽固分子的家属未必也是顽固分子,因此不能搞对立,应该大胆地吸收她们参加妇救会,争取她们、教育她们,使她们的思想转变过来,甚至可以通过她们去争取顽固分子的思想转变。 同时,妇女组织还必须实际化和战斗化。 如在滨海区,有个别地方的妇女组织只是在形式上组织起来了,缺乏实际的工作内容,这样的组织既不会巩固,也不能实际地担负起抗战任务。另外,妇女组织还必须实现社会化。要根据斗争形势等实际情况去组织妇女,在特殊环境下妇救会是不能公开活动的,这时可以灵活地利用社会上旧有的组织形式,如善人救国会、伊斯兰妇女救国会、姊妹团等,但利用的只是它们的形式,不是原封不动地来组织落后团体,必须积极地改造它们的实质,领导它们前进。 个别地区没有把握好这一点,只是机械地把妇救会改为姊妹团,这完全是错误的。[3]29
三是要实现宣传、组织、教育与领导等各项工作的辩证联系与统一。 妇女运动中的宣传、组织、教育与领导等各项工作,必须以辩证、联系的思维去认识,不能孤立地或按先后顺序分别去开展。 如在鲁南区各地,此类现象就较为普遍。 在宣传组织上,有的地方将宣传与组织工作割裂开来,进行宣传时为了宣传而宣传,只管宣传,其他组织工作一点不管;进行组织工作时不经过宣传和解释工作,直接找村长登记上名册就算完成工作,表面上似乎已经组织了妇救会,而实际上一个人也没有;还有的这几个月只宣传,那几个月只组织,没有将宣传与组织工作辩证地联系起来,没有认识到宣传是为了组织、组织必须经过宣传。在教育上,有的地方不能将妇女干部的教育与斗争结合起来,要么只是一味地表扬和肯定,过分夸大其优点,对其思想意识中的缺点或错误一字不提,不能在斗争或批评中进行教育,造成干部的自高自大;要么在教育干部时一味地进行斗争,甚至一点小事也要斗争,没有认识到斗争与批评的目的在于教育,结果形成打击干部,而不是教育同志。[3]29在领导上,有的地方没有将妇女的组织与领导辩证地统一起来。 组织妇女是为了领导与推动妇女参加抗战,因此将妇女组织起来后一定要去领导她们,否则就等同于没有组织;反过来,要想妇女运动领导得好,就必须通过组织去领导,个别地区把妇女组织起来以后就不管不问了,没有去有计划地领导妇女开展各项工作,任其自由发展。 以上这些将各项工作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四是要大力开展敌占区和顽固区的妇女运动,发动和领导妇女斗争。 由于敌占区和顽固区的斗争环境比较恶劣,妇女工作更加复杂,因此妇女运动的开展往往比较困难。顽固分子本身是中国人,与人民群众之间没有民族仇恨,所以他们往往会用巧妙的欺骗方式使群众不易辨别是非,但事实会教育广大妇女,让她们看清顽固分子的真面目。沂蒙根据地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枉悲伤,破被子烂衣服,拾踏拾踏一扫光! ”[2]80这充分证明妇女是痛恨顽固分子的。 因此,在顽固区只要正确地开展斗争,妇女运动是可以向前推进的。 如沂南县青驼附近是顽固分子的根据地,经过开展陡沟反贪污村长的斗争及其他一些斗争以后,妇女工作就逐渐打开了局面。
一是妇女工作要有内容,内容要有中心。妇女工作必须有具体而实际的内容,要落脚于扎实的抗战行动,如参战、慰劳、募捐、动员参军等,否则,妇女工作就会流于表面形式,不能促成广大妇女的真正觉醒。妇女工作的内容十分庞杂,而现实条件和力量毕竟有限,因此在特定时期内必须确立一个工作中心,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此中心展开。 这个中心并非一成不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及发展的要求,随时进行转换或调整。 如滨海区的妇女工作,还停留在缝补衣服、募捐慰劳的阶段,没有更高的发展,原因就在于没有及时转变工作中心。 因此,在妇女运动中,僵化的、一般化的工作内容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必须抓住中心工作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作出调整或改变。
二是妇女斗争要有计划、有组织、有布置、有目标、有具体口号及具体要求。在妇女运动开展初期,妇女斗争很多是自发起来的,然后上级才安排妇女干部去领导,因此斗争事先没有计划、组织和部署,更谈不上有明确的目标、口号和要求,往往跟着群众的自发行动跑,导致“左”倾等现象的发生。 如鲁南区有个村庄组织群众开展购粮斗争,事先不与该富户协商直接就开始斗争,妇女儿童坐在其家门口喊口号,妇救会员则直接跑进其家中做饭吃,最后该富户被迫出借了六千斤粮食,少了六两都不愿意。 实际来说,购粮斗争本身没有错误,主要问题在于斗争方式上存在过“左”现象。 又如泰山区有个媳妇被她婆婆用钢条打伤,她婆婆本身是妇救会的一个小组长,妇救会只是找她婆婆说合一下就结束了,没有就此事件展开斗争来教育其他妇女和妇救会员。 鲁西有个顽固分子经常破坏阻挠群众工作,每次妇救会开会时都去恐吓干扰,妇女们联合工农青对他展开了斗争,并将其押送到县政府要求枪决。 县政府因顾及统战关系,而且她们事先未与县政府进行沟通,所以没有同意。 她们又向行政委员会请愿,行政委员会同样没有同意,这导致群众情绪非常低落。[2]82因此,妇女斗争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如此才能通过斗争更广泛、深入地组织和发动妇女,将妇女运动推向更高的层次和阶段。
三是提高妇女地位要从组织妇女参加抗战和生产入手。妇女地位的提高是妇女运动的一个重要任务,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法令,而是需要通过组织妇女积极参与抗战和生产来实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只要妇女仍然被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限于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6]。可见,从家庭劳动走向社会的生产劳动,是妇女实现解放并获得与男子平等地位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妇女只有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才能脱离对男子的依赖,提高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妇女只有走出家门,积极参加抗战活动,才能提高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同时,妇女参加生产也是抗战时期的客观需求。 由于大批青年男子参加军队或服务于各种抗日工作,加之战争造成大量壮丁伤亡,致使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减少,部分农田因无力耕种而荒芜,直接影响农村的经济收入,转而造成抗战物资供给困难。 因此,提高生产以保障供给,粉碎敌人“以战养战”的阴谋,进行持久抗战,成为沂蒙根据地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广大妇女成为这一繁重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她们积极投身生产的实际行动为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大幅提升了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彻底改变了轻视妇女的传统认识和观点。[7]因此,广大妇女的实际行动十分关键,是妇女运动的力量之本和动力之源。
四是妇女运动中要处理和协调好发展与巩固的关系。 在妇女运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有大刀阔斧的作风,这样妇女运动才能有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也需要有脚踏实地的作风,这样才能保证妇女运动的扎实和巩固,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只有将两种作风配合运用,才能实现妇女运动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巩固的目标。 从实际操作来说,就是在斗争环境有利时,要抓住时机大胆地去开展妇女工作,同时不能忽视扎实的巩固工作,否则环境不利时工作就会垮台;在斗争环境恶劣时,要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做巩固工作,同时也要注意把握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大量发展组织,否则妇女运动就会陷入停滞不前的被动状态。[3]33
一是突击工作要与广泛的宣传解释和说服工作相配合。 妇女运动过程中,在特定阶段根据斗争需要提出某一项突击工作,是推动运动不断发展的有效举措。 通过提出突击工作的口号,可以调动和激发广大妇女的热情,营造出一种高涨的革命氛围,进而影响和带动其他群众,最终使突击工作取得预期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对妇女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和耐心的说服教育十分关键。只有让广大妇女真正明白革命的道理,形成对妇女解放、民族解放的正确认识,才能使她们自觉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妇女运动中。如在沂蒙根据地,上级提出妇女放足运动的口号后,各地立即在妇女中进行大力宣传,发动妇救会员在小组会上讨论放足办法,妇女们讨论得非常热烈,因此妇女放足工作取得很好的成效。但也有个别地方做得不好,上级发出一个号召后,不去做深入的政治动员和广泛的宣传工作,而是以强迫或摊派的方式去推行,没有在妇女中形成热潮,因此影响了上级号召的如期完成。 例如,在鲁南地区曾发动妇女为部队准备两万双鞋子的运动,由于宣传动员不够,结果延期好几个月才完成。
二是妇女训练班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等要根据妇女实际做出调整,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客观上来说,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妇女与男子有很大不同,她们参加革命活动的时间少,在体力精力上也相对要差,因此妇女训练班的课程要少、内容要相对简单,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启发及配合文化娱乐,这样才能适应妇女的实际情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的训练班仅开设政治常识、妇女问题、工作方法三门课程,妇女们既掌握了一些革命道理,也学到了一些斗争方法,效果就比较好。 而有的妇女训练班开设了七八种课程,又在一周内讲完,结果很多学员只是学会了几个新名词,实际上并没有理解。 在教学方式上,可根据妇女好胜心强、比较爱面子的特点采用启发竞赛的方式。例如,在鲁南区有一个妇女训练班,让学员到台上把学到的字写到黑板上,她们因怕写不出来丢人,所以拼命地练习,这样不少妇女一天能认识十几个字,并且还能写出来。[2]84
一是选拔妇女干部要有严格的标准和条件,并对选拔出的妇女干部进行培训教育。 妇女干部是妇女运动的具体组织者和操作者,她们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妇女运动的开展情况。 因此,在选拔妇女干部时,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考察和了解,既要看其出身和阶级成分,也要了解其整体革命素养、在群众中的威信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等,经过各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后,才能确定为妇女干部的培养对象,或直接选拔为基层妇女干部。有的地方在选拔妇女干部时,只看表面不看本质,或者只看一时的表现而忽略了其阶级成分;还有的地方提拔了妇女干部后不进行教育,导致干部虚荣、骄傲起来,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二是要使劳动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干部工农化、地方化。 在根据地的妇女干部队伍中,主要有劳动干部和知识分子干部两大类。这两类干部由于出身、成长环境及受教育程度等存在一定差异,对问题的认知和处理方式会有所不同,在工作协作或沟通方面容易出现分歧,影响妇女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使劳动干部知识化,知识分子干部劳动化,从而实现妇女干部队伍整体革命素养的提升, 使她们成为妇女运动强有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劳动干部知识化,要是本质的变化,而不是表面的,有的劳动干部明明一字不识也去带上一支钢笔买上个日记本,这并不算是知识化。同样的知识干部工农化,也是要学习工农干部的艰苦泼辣,深入实际,而不是穿上老百姓的衣裳,挽上个小籫就算工农化了。 ”[3]36
三是领导和培养工农干部要善于研究其特点和心理。 在抗战时期,沂蒙根据地的妇女干部一直存在短缺的现象,无法满足妇女运动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大量提拔和培养工农干部成为充实妇女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 工农干部有着自身的特点,只有深入了解她们的特点和心理,才能更好地领导她们,最大程度地发挥她们在妇女运动中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刚刚提拔上来的工农干部,需要具体地给予帮助。工农干部往往比较注重面子,因此在帮助的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她们的整体素养和能力,以满足根据地妇女运动不断发展的现实需要。
总之,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争取民族解放的大背景下,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妇女运动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民族解放,而妇女解放是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社会解放实现不了,妇女解放也就没有可能。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及妇女解放思想的,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妇女运动的指导思想。 在滚滚向前势不可挡的抗战洪流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勤劳淳朴的沂蒙妇女毅然走出家门投身到抗战工作中,以果敢无畏的勇气和毫不退缩的革命行动彰显出沂蒙妇女的独特风采。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中,沂蒙妇女既实现了自身价值也实现了社会价值,既推动了自身解放也为民族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伟大的革命实践必然会孕育伟大的革命精神,沂蒙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的革命实践,为沂蒙精神的萌芽、成长与不断发展完善提供了深厚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