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研究述论

2024-05-09 21:50孙耿悦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沂蒙学者精神

刘 慧 孙耿悦

(1.山东省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2.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1]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是新时代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要求,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源泉。 沂蒙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尤其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的弘扬提出新论述、新要求之后,沂蒙精神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数量上不断有新突破。如何从理论的高度、历史的厚度、现实的广度拓新沂蒙精神的研究视野,成为学界的着力方向。

“沂蒙精神”这一概念首次提出于1989 年12 月,以李祥栋在《临沂大众》报上发表《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沂蒙精神》一文为标志,此文公开提出了沂蒙精神的概念。 此后,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凝练沂蒙精神的内涵,先后由“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发展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最终凝练为现在的“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 最新基本内涵的概括和凝练,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临沂视察时提出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内涵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见,沂蒙精神基本内涵的提出、发展与完善是一个不断深化研究的历程,质言之,沂蒙精神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研究史。 沂蒙精神是具有较高政治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社会精神,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平台,以其收录的文献为研究的基础样本,回顾过去学界关于沂蒙精神研究的发展历程,从研究视角、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等多个方面来概述、评估其研究现状,尝试对未来进一步深化研究的主题进行展望,深入探讨沂蒙精神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和意义,并对其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潜在作用进行研析。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沂蒙精神研究的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挖掘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提供参考和借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审时度势“用好红色资源”[2]44,坚定不移“弘扬革命文化”[2]43。沂蒙精神作为极具价值和养分的优秀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代我们应该守护好、挖掘好、弘扬好的宝贵革命文化财富,具有极大的传播价值与育人功能。因此,如何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做好沂蒙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沂蒙红色血脉的赓续者,是沂蒙精神研究的重要着力点。总结并回顾理论界对沂蒙精神的相关研究成果,是当前一项必要的工作,有助于明晰沂蒙精神的研究方向,更利于使沂蒙精神研究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迈向时代新台阶。

一、沂蒙精神的相关研究概况

在刊文数量方面,关于沂蒙精神较早的研究刊发于20 世纪末,随着沂蒙精神内涵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各领域学者将其作为研究主题, 形成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沂蒙精神”为主题检索词,截至2023 年12 月1 日,学界已刊发沂蒙精神相关研究文章共计1300 余篇, 在文章标题中直接出现沂蒙精神字样的相关文章约为780篇,其中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 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的文章共100 余篇,在文章标题中直接出现沂蒙精神字样的相关文章约为60 篇。 从检索结果看, 在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 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发文中,《青年记者》《理论学刊》《山东社会科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党建》 等期刊刊发沂蒙精神相关文章较多, 分别占总发文量的16.04%、7.55%、6.6%、4.73%、3.77%。

在研究学者方面,沂蒙精神研究的持续升温引发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对其开展研究。 其中,韩延明、杨金卫、林学启、王成娟、庄纪旭、魏本权、刘延宏、孙海英、徐东升、陈永莲、苑朋欣、汲广运、刘涛等学者关于沂蒙精神的发文量较多,对沂蒙精神相关主题有较为深入的研究。文章的引用数量和下载数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关领域研究在学术界的关注度,也是相关研究成果在学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基于此,我们可以参考相关研究成果的引用数量和下载数量,从而探析沂蒙精神的研究趋势与主流方向。 在“沂蒙精神”的相关主题检索下,被引次数大于等于20 的文章有23 篇,大于等于15 的文章高达45 篇。例如,临沂大学苑朋欣刊发于《井冈山学院学报》的《沂蒙精神的内涵解析》一文被引数为56 次,下载量达1997 次。

在发文机构方面,临沂大学、中共临沂市委、中共山东省临沂市委党校、山东师范大学、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等机构发文量较多, 其中临沂大学作为沂蒙革命老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在沂蒙精神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涉及学科和领域方面,沂蒙精神的相关研究辐射的学科和领域范围较广,其中研究成果较为集中的学科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文化、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等学科和领域,文献量占比分别为32.00%、11.73%、9.69%、6.17%、3.93%,沂蒙精神在这些学科和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等方面。

在基金立项方面,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都将“沂蒙精神”的相关研究作为重点资助对象,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办设立了沂蒙精神研究专项课题,临沂大学也设立了沂蒙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较具代表性的项目有:2014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的沂蒙精神研究”,2019 年国家社科基金党的革命精神谱系梳理和图书编辑出版研究项目“沂蒙精神研究”,2020 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百岁老人的‘沂蒙精神’社会记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沂蒙精神的图像叙事”;2016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沂蒙精神研究”,2018 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维教学的探索与实践”;2016 年度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沂蒙精神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2017 年度山东省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沂蒙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 此外,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多项沂蒙精神相关研究课题,如“大中小学教师对沂蒙精神的认知与理解:一项混合方法研究”“基于受众理论的沂蒙精神传播机制研究”“沂蒙精神的时代性阐发及其弘扬路径研究”“沂蒙精神的政治文化价值研究”“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沂蒙精神与新时期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研究”“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的沂蒙精神研究”“‘众媒时代’沂蒙精神的阐释与弘扬研究”“沂蒙精神新媒体传播中的VR 空间构建与价值塑造研究”“沂蒙精神的影像建构研究”“沂蒙精神构建新时代党群关系研究”“沂蒙精神在当代艺术专业大学生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沂蒙精神进中小学课堂的关键点研究”“文化资源学视野下沂蒙精神传承路径研究”。 以上众多基金的立项也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沂蒙精神研究的高度重视。总体来看,沂蒙精神相关的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沂蒙精神的弘扬与传承、沂蒙精神的内涵、沂蒙精神与党的建设、沂蒙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等方面。

二、沂蒙精神的相关研究主题

理论界对沂蒙精神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沂蒙精神的生成背景及其生发逻辑、沂蒙精神的科学内涵、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的比较、沂蒙精神的弘扬与传播、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沂蒙精神的艺术鉴赏等方面展开。 围绕以上研究主题,学者们将沂蒙精神的研究与诸多领域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

一是关于沂蒙精神的形成背景及其生发逻辑的研究。沂蒙精神作为党和人民在沂蒙地区共同铸就的群体性意识与先进文化,其形成过程必然彰显鲜明的特色。 第一,有学者认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齐鲁文化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深厚文化根脉。沂蒙精神生发在沂蒙地区,深受鲁、齐、楚等文化形态的影响,受儒家文化的深度浸润,沂蒙人民身上流淌着崇仁尚礼、忠贞不渝、大仁大爱、敦厚沉毅的优良文化基因,这为沂蒙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3]第二,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带领沂蒙民众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进行的不畏强敌、敢于反抗的伟大斗争和生动实践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坚实历史基础。[4]第三,有学者认为,沂蒙精神是沂蒙地区多种文化交融互通的文化成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5]横贯于沂蒙大地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敢于斗争的革命文化与开拓创新的现代文化之间,其形成与完善是各类文化因素交融的必然结果。第四,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沂蒙地区的广泛传播是沂蒙精神的理论基点。[6]伟大建党精神是沂蒙精神生成、发展和完善的逻辑起点,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沂蒙精神的时代支点。

二是关于沂蒙精神内涵的研究。 以2022 年5 月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对沂蒙精神内涵进行高度凝练为界,沂蒙精神内涵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沂蒙精神是优秀的地域性文化精神,理论界对沂蒙精神科学内涵的研究多以其历史文化渊源和独特的红色土壤为研究背景。在第一研究阶段中,理论界多以地域文化为抓手,结合沂蒙地区的特有文化土壤来探析沂蒙精神的深厚内涵。 第一,有学者从多角度阐释沂蒙精神“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内涵要义。[7]第二,有学者指出,沂蒙精神具有崇高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开拓担当、无私奉献”[8]。 第三,有学者认为沂蒙精神是党群双向互动的结果,并从“党群同心、水乳交融、军民一家、生死与共”[9]方面阐释沂蒙精神的内涵。

在第二研究阶段中,理论界对沂蒙精神展开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探讨,以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为理论基础,运用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对沂蒙精神所包含的深刻内涵进行系统解析。 第一,有学者从历史生成及理论跃升等方面全方位探析了沂蒙精神的内涵,指出沂蒙精神内涵的新表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从实践层面上体现了沂蒙精神的创造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从理论层面上揭示了沂蒙精神的内在机理与生成逻辑,实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单向到双向、从外化到内化、从拓展到还原的学理性跨越和升华。[10]第二,有学者从沂蒙精神的文化根脉、历史渊源等层面深入剖析沂蒙精神的新内涵,并提出了弘扬沂蒙精神的新路径。[3]第三,有学者从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四个维度详细阐释了沂蒙精神的内涵。[11]党群同心是政治之基,体现在党为人民谋利益和人民群众坚决跟党走等方面;军民情深是动力之源,体现在人民军队爱人民和群众爱军胜亲人等层面;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是鲜明特质[5],体现在党政军民在相濡以沫渡难关、同生共死抗敌寇中所铸就的深厚且不可分割的水乳深情。

三是关于沂蒙精神的比较研究。 对于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其他精神、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比较研究也是学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形成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例如,学界将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伟大建党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沂蒙精神的独特性和发展性,还为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提供了参考。 第一,有学者从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沂蒙精神与此三者是一脉相承的,四部分统一于中国革命之中。[12]第二,有学者从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阐释,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在内涵要素方面上同质同向,在生成发展方面同源同流,在价值追求方面相向而行[13],弘扬传承沂蒙精神也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沂蒙精神是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14],将沂蒙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背景,不仅可以助力沂蒙精神的弘扬,更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实施,从而增强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精神文明水平。第三,有学者从沂蒙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指出沂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沂蒙大地的地域性表现,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沂蒙地区传承延续,沂蒙精神既承载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又在不断丰富中进一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15]第四,有学者从沂蒙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关系着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沂蒙精神在党的建设背景之中产生,而后又将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光大,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沂蒙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关系上,有学者认为,伟大建党精神是沂蒙精神产生的本质源头,而沂蒙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形象阐释,两者具有源与流、因与果的关系。[16-17]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是沂蒙精神产生存在的动力与基础,不断赓续沂蒙精神能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四是关于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 沂蒙精神既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又有巨大的时代价值,不仅立足当下,更指向未来,其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涉及诸多方面。第一,有学者从沂蒙精神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指导价值出发,认为沂蒙精神体现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铮铮铁骨、光辉形象。[6]第二,有学者认为沂蒙精神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他们从沂蒙精神资政育人的角度阐释其时代价值。 比如,有学者认为,沂蒙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素材库和基因库,具有极强的政治认同功能、品格塑造意义、实践淬炼价值,“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18-19]第三,有学者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优良作风、道德情操等党性教育角度探析了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20]第四,有学者认为沂蒙精神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价值,从推进社会政治化、提高党的威望和凝聚社会共识等角度阐释了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21]第五,有学者从党群关系、精神气质、政党基因等因素详细研析了沂蒙精神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时代价值。[22]第六,有学者认为,沂蒙精神能够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阐释了沂蒙精神对实现乡村振兴和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指导价值。[23]第七,有学者从沂蒙地区发展角度剖析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认为沂蒙精神是打造“商贸强市”“中国大集”“物流之都”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24],是沂蒙文化发展的精神坐标,是沂蒙革命老区蝶变的基因密码。

五是关于沂蒙精神传承弘扬的研究。 沂蒙精神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发扬光大。关于沂蒙精神传承和弘扬的研究也是学界在不断关注和努力思考的问题。 一是有学者指出要在现代化建设中打造“新沂蒙精神”,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坚持“两个结合”等多种方式传承沂蒙精神。[25]二是有学者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运用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了沂蒙精神的弘扬方法和路径,如从“场域”理论视角阐释沂蒙精神的多维传承路径。[26]三是有学者从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加强党的建设等多层面研究沂蒙精神的传承方式。[27]四是有学者认为,可以从立足于当代实践、深挖沂蒙精神特色资源、讲好沂蒙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等多种途径发挥好沂蒙精神的育人价值,以此拓展沂蒙精神的传承渠道和弘扬路径。[28]五是有学者将沂蒙精神的传承置于新媒体环境下,对沂蒙精神的传播提出新的见解和认知。其中有学者指出,沂蒙精神的传播研究与时俱进, 在传播介质的进步中找寻传播思路,“可以凭借互联网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优势,及时了解受众的体验并作出调整,以便推出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精品。 ”[29]43

六是关于沂蒙精神的艺术鉴赏和图像叙事研究。沂蒙精神植根于文化资源丰饶的沂蒙大地,鉴赏品评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是沂蒙精神相关研究的一大侧重点。 理论界对沂蒙精神的相关艺术鉴赏研究涉及戏剧、歌剧和影视剧等领域,其中,歌剧《沂蒙山》是学界较为关注的弘扬沂蒙精神的优秀作品和典型代表,其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 从图像学视角展开对沂蒙精神相关艺术成果的研究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有学者认为,对沂蒙精神进行深入的图像学研究,充分发挥图像叙事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作用,是当前与未来艺术发展的方向。[30]

诚然,沂蒙精神研究涉及的主题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相关研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除了上述研究主题之外,还需要学界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诉求不断扩展沂蒙精神的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未来展望

近年来,尽管沂蒙精神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在一定领域有所突破,但仍有可继续深入挖掘和研究的空间。 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弘扬仍然需要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第一,拓宽研究视角。 首先是要继续深挖沂蒙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地位,系统开展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其他重要精神的比较研究,比如开展沂蒙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精神的比较研究,立体阐释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其他精神的内在联系,并从生发基础、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发展完善等方面研析沂蒙精神的特色所在。其次要挖掘好、运用好、整理好沂蒙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史料,如尚未公开出版发行的档案资料、政策文献、革命书信等宝贵文化资源,用史料夯实沂蒙精神的研究基础,丰富沂蒙精神研究的文献来源。 最后,要努力将沂蒙精神的研究视野放宽,尝试国际化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31]这为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新遵循。 随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沂蒙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鉴于此,沂蒙精神的研究要更加注重国际化研究,讲好红色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以更好地展示沂蒙精神的国际影响力。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和交流,充分利用国际交流会议等渠道,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沂蒙精神的理解和认知情况。 同时,相关研究学者可以利用自身条件和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从而推广沂蒙精神的影响力和辐射度。

第二,拓展研究内容。 沂蒙精神生发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顺应时代需求不断发展、创新是沂蒙精神的鲜亮底色,所以沂蒙精神的研究内容需要结合时代的新发展和新要求不断拓展研究内容,丰富研究主题。首先是要深入拓展应用性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沂蒙精神的接受和期待不仅局限于理论宣传,对其应用性需求也日益增强,因此未来的研究内容可聚焦沂蒙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例如,研究者可以探究将沂蒙精神融入教育领域的有效方法, 如通过沂蒙精神来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可以研究如何将沂蒙精神应用于文化产品,将沂蒙精神嵌入中华文化,研发承载文化记忆的文创产品。其次是深挖价值观影响研究。由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沂蒙精神的理解和推广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沂蒙精神对现代人类价值观的影响,以更深刻地理解沂蒙精神的内涵。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和模型分析等方法,研究不同的价值观群体对沂蒙精神的认知和理解概况,对价值观和沂蒙精神的双向影响进行综合研究。

第三,拓新研究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研究方法也要发展和改进。 新的研究方法为科学研究带来解决方案和效率提升,所以沂蒙精神的研究要努力拓展科学研究方法。首先,要用数字技术创新研究方法,赋能沂蒙精神的研究深度。例如,通过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更加全面和科学的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沂蒙精神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 其次,要尝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需要多种路径共聚合力,倘若只是囿于单一学科开展研究,难免会产生视角不够宽、力度不够大、效果不够好等问题,所以学界可以开展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传播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更深入地了解沂蒙精神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不断拓新沂蒙精神的研究方法。

猜你喜欢
沂蒙学者精神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虎虎生威见精神
学者介绍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