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基于习近平新年贺词的分析

2024-05-09 21:50秦立海郭晓磊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主席命运共同体

秦立海 郭晓磊

(天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准确把握当今中国实际和世界未来发展大势,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给出了中国方案。十年来,中国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一起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如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当今世界“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1]。 新年贺词作为中国国家主席在每年辞旧迎新的特定时刻向海内外公开发表的年度总结和展望性讲话,近年来随着其传播途径的拓展和受关注程度的增长,越来越成为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在习近平主席每年发表的新年贺词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都蕴含其中,传递给国际社会的是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所彰显的大国担当。

一、扩大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

当前,全球正处于加速演进的百年变局之中,世界面临新一轮的动荡与变革,在此背景下,国际格局正发生重大调整。 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全球一体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日益突出,逆全球化浪潮此起彼伏。在当今这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充满了矛盾,各国都在思考世界的前途和命运。面对挑战,中国的回答是坚定的:“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发展的理想所在”[3],共同繁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之一。 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推动共同繁荣的关键,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共同繁荣的原动力。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一环。生产力的发展,从微观来看,是指其结构及运动速度发生正向变化。 实行对外开放,将大量引入系统外生产力要素,使原有的生产力结构实现快速升级,从而使生产力高速发展,这同单纯依靠生产力要素的自身发展与积累引起生产力结构的变化相比,无疑要高效得多。 中国改革开放40 余年的生动实践成功证明了以对外开放带动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新时代,中国继续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无疑将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健康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逐步走向共同繁荣的理想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全球化背景下,扩大对外开放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4]自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奉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持续加大开放程度。 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到重要推动者,中国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彰显大国担当,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注入了强大动力。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与先行者,中国一以贯之地奉行对外开放战略,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与国际社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人类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宣示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 特别是在历年的新年贺词中尤其强调扩大开放。2016 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深情讲道,“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5]为此,中国作出了切实努力,我们“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启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习近平主席再次庄严承诺:“我们改革的脚步不会停滞,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6]2020 年新年之际,习近平主席继续向世界介绍中国扩大开放的实际行动: 我们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及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继续“张开双臂拥抱世界”,此外,又有一些国家同我国建交,做到了“朋友遍天下”。[7]2023 年元旦,习近平主席再次介绍中国扩大开放的最新成果: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各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蓬勃兴起……[8]这些为扩大开放做出的切实行动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注入了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迅猛发展。 1978 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GDP为3679 亿元,仅占世界经济比重的1.8%;到2022 年,中国GDP 已经突破121 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9-10]正是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大量外资、扩大进出口贸易、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关系发展的里程碑,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开始高度融合,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成绩。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世界的繁荣亦离不开中国。40 多年来,中国对外开放既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开放的中国犹如高速行驶的列车,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 从2006 年起,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连续16 年稳居世界第一位,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2020 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对外投资国和外资流入国。[11]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极大助益,中国已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作为全球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为拉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更是主动与其分享发展红利。 通过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中国连续14 年成为最不发达国家最大出口市场, 占最不发达国家总出口份额的五分之一。[12]201990—2016 年,中国仅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就创造了多达180 万个就业岗位,切实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12]19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 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深度融合,互相影响,彼此成就。实践证明,对外开放才能获得发展,交流合作方可迎来进步。

当今世界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世界经济复苏仍面临诸多挑战。 有些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实行保护主义,进行自我封闭,企图与世界脱钩,逆历史潮流而动。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毫不动摇地坚持继续扩大开放,在逆流中击水前行。 从2015 年改革境外投资管理体制,到2018 年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再到2021年申请加入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 和 《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坚如磐石。 在2021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要以更大的气魄扩大开放,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13]这不仅展现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贸易国的责任与担当,更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持续动力。

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开放与合作,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将继续展现出推进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与决心,坚持以扩大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构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不断探索切实有效的开放合作路径,使扩大开放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源泉。

二、“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

“一带一路”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年变局背景下深刻思考中国与世界人民前途命运、深入洞察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大势作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密不可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4]510。 2015 年,中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一带一路”由倡议构想进入实施阶段。 2016 年元旦,“一带一路”首次出现在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中,此后便成为新年贺词中的高频词。 2016 年,汇聚了57 个国家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中国的推动下正式开业,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六大洲的109 个成员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15]在2017 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满怀信心地讲道,“一带一路”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世界将会更加繁荣。[16]2017 年和2019 年,中国连续举办了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些举措与成绩都出现在习近平主席的新年贺词中。 2020 年新年之际,习近平主席继续呼吁各国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共享发展成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此,“一带一路”已连续5 年被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提及。

习近平主席如此重视“一带一路”,在历年新年贺词中连续提及,正是因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自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继承创新、主动作为,强调求同存异、兼容并蓄,注重把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与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相结合,致力于打造世界文明和谐相融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和世界各国的合唱。 ”[17]300“一带一路”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将中国的发展和沿线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同沿线国家分享中国的发展机遇,使各参与国与中国实现了互利共赢,不仅造福中国人民,更造福世界人民。

“一带一路”是中国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生动缩影,充分展现了中国在推动全球合作与发展方面的不懈努力。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中国始终遵循开放、透明原则,站在全人类的视角,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充分考虑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为沿线国家带来巨大商机。 正因为如此,“一带一路”建设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靓丽的数字成绩单就是最好的证明:截至2023 年8 月,已有152 个国家和32 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200 多份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协议文件,十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实现了从1.04 万亿美元到2.07 万亿美元的跨越式增长,年均增长率高达8%。[18-19]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显示,“一带一路”建设将有望使相关国家760 万人从极端贫困状态中摆脱出来,并帮助3200 万人告别中度贫困状态,推动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同时带动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20]91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在中外经贸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19],其交流互通涵盖了公共卫生、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各方面。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与共建各国建立起紧密的卫生合作伙伴关系,为当地培养数万名卫生管理、公共卫生、医学科研等专业人才,向58 个国家派出医疗队,赴30 多个国家开展“光明行”,为近万名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22]为加强文化交流,2012—2019 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连续举办9 期“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媒体负责人研修班”,邀请沿线国家的百余家媒体人员齐聚新疆,进行参观、考察、交流,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23-24]中国还借助“一带一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 通过开展中非高校间“20+20”合作计划、设立“原子能奖学金”项目,中国与相关国家实现科研合作和人员互访,携手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25]38-39中国还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为1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了3000 多人次的绿色人才。[22]作为互联互通理念的“一带一路”,通过各种途径把不同国家的人民紧密相连,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民生福祉增进,从贸易投资合作到科技人文交流,“一带一路”惠及世界人民,赢得普遍信赖。“一带一路”建设切实增进了沿线各国的政治互信,经济纽带得以稳固,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沿线各国正朝着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不断前行。

三、以人民为中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讲道:“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要求。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我们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4]510,公开呼吁各国“把人民福祉放在首位”[26],“让所有国家的人民都过上好日子”[26],这明确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鲜明的人民性和主体性。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为民造福为根本目的,人类的美好未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归宿;另一方面,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造主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全体人民携手努力,践行这一理念必须紧紧依靠世界各国人民。 这意味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原则,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为根本遵循,在这一点上,中国已经做出了表率。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27]纵观习近平主席历年的新年贺词,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 在2014 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讲道,我们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8]。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致力于提升民生水平,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持续奋斗。 奋斗就有成绩,2017 年的新年贺词讲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更加便利,贫困地区适龄儿童就读条件得到改善,无户口人员可以办理落户……[16]2018 年的新年贺词继续介绍中国的民生成绩单: 全国城镇乡村新增就业超过1300 万人, 社会养老保险覆盖9 亿余人,13.5 亿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9]在中国,以人民为中心从来不是一句空话。2019 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性: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也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伟大事业, 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世界最大的不幸,中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国一盘棋,毅然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再次生动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 人民至上的精神永不过时,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始终坚持。

中国共产党不仅始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致力于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崇高人类情怀。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30]朋友有困难,我们就要鼎力相助:“非洲发生了埃博拉疫情,我们给予帮助;马尔代夫首都遭遇断水,我们给予支援。 ”[31]2015 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深情讲道:“我真诚希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让所有的人民免于饥寒的煎熬,让所有的家庭免于战火的威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和平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31]倡议伴随行动,同年,中国对已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大批输华产品给予零税率待遇,向部分发展中国家提供零政治条件的援助[14]222,免除大量发展中国家债务[14]250-251。2016 年新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再次向国际社会发出呼吁:“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5]中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头将呼吁落实为行动。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南南合作是中国在国际上开展发展合作的基本取向。 为此,中国成立了总额40 亿美元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自身发展。 作为中国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国家治理经验的重要举措,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于2016 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为发展中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25]192017 年,中国与古巴联合制定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向格林纳达交付国家发展战略规划。[25]53-54中国秉持授人以渔理念,不断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和能力。截至目前,中国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达成21 项自由贸易协定,合作交流遍及世界。[22]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感叹道:“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体会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13]据此,中国秉持人民至上思想,与各国和衷共济、携手抗疫。 2022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继续强调:“世界各国风雨同舟、团结合作,才能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27]2023 年元旦,习近平主席再次讲道:“我们始终如一珍视和平和发展,始终如一珍惜朋友和伙伴。 ”[8]从国内到海外、从细节到全局,中国不仅关照本国各族人民,亦关切世界各国人民,展现出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中国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胸怀天下,真诚地为人类共同的前途命运努力奋斗,用实际行动诠释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

贫困是世界性的难题,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朴素而真诚的愿望,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2020 年,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和夙愿终于成为现实。这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也是中国对全世界的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力量”[32]3。中国所追求的共同体,不是贫困的共同体、落后的共同体,而是富裕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中国首先发展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33]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著缩减了全球贫困人口版图,回顾中国的脱贫历程,堪称世界奇迹。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贫困人口多达7.7 亿,到2012 年,下降到不足1 亿,再到2020 年,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短短40 多年时间,中国克服一系列艰巨挑战,解决了这个困扰世界各国的历史性难题。 中国用事实向全世界证明了脱贫致富的光明前景,鼓舞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决心,为人类反贫困作出了重要贡献。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底线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脱贫工作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点,困难群众始终是他心头的牵挂,他在新年贺词中经常提到困难群众的脱贫问题,一再强调:“要做好扶贫开发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让农村贫困人口、城市困难群众等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31];“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5]。 让所有困难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迫切愿望。 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脱贫攻坚的进程开始加速推进。在随后几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都对脱贫攻坚的任务提出新要求,对全面小康的进程作出新期许。 2018 年新年贺词讲道:“到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是我们的庄严承诺。 ”[29]党中央的承诺掷地有声。2019 年新年贺词讲道:“全国又有125 个贫困县通过验收脱贫,1000 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6]党中央对脱贫工作抓铁有痕、踏石留印。2021 年元旦,习近平主席庄严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13]以此为标志,中华民族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小康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实现。 2022 年元旦,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现身说法”:“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对贫困有着切身感受。 ”[27]正是基于此,习近平主席难掩对全面小康实现的激动之情,自豪地说道:“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 ”[27]全面小康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我们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7]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朝着更加宏伟的目标昂扬向前。

中国始终将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在致力于自身脱贫的同时,不忘承担自己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所肩负的责任,积极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摆脱贫困。 为此,中国持续投入大量资源,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政策性扶持,启动援助资金,提供人员、技术及方案支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14]5152018 年,中国同巴基斯坦分享农业发展经验,开展农业领域合作;2020 年,中国援助尼日利亚的莱基港项目开工;2022 年,中国承建的毛里塔尼亚高压输电线路配套变电站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极大地提高了对该国企业的电力供应能力;2023 年1 月,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项目竣工,切实提升了非洲医疗卫生水平、造福当地人民。 这些都是中国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缩影。 2023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非洲地区,再次为非洲国家人民带来福祉,承诺“推动更多积极、有效、可持续的发展举措在非洲落地,拓展在农业、制造业、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助力非洲实现经济一体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34]。今天,数以万计的中国科技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医务工作者等正奋斗在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与当地人民手拉手、心连心,助力他们奔向自己的“小康”,这是中国以实际行动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巨大贡献。

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中国已经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并按照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追求。在此过程中,无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都坚持以人为本,最终实现的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二者具有内在价值追求的一致性。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进一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断推进,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二者相辅相成、良性互动。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把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密联系起来,与各国团结合作、携手同行,不断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也必将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走深走实,达到更高更广的层面。

五、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当今世界复杂多变,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主宰世界,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自应对各种挑战。 全球治理作为人类为应对各种现实挑战而提出的政治理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在全球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导向作用;全球治理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和路径,通过国际组织、多边机制和国际法等方式,在全球层面推动国家间的协调与合作。随着全球性挑战的不断加剧,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重塑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中国作为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发展中大国,理应积极参与其中,不能在此问题上缺位。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6 年新年贺词中所讲:“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5]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中国对参与全球治理的态度日益积极,努力将全球治理体系推向更加公正合理的发展方向,拓宽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行路径。

在新年贺词中, 习近平主席经常对前一年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行动进行梳理总结。 2016 年,中国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16];2017 年,中国举办了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在厦门实现第九次会晤, 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 个政党及政治组织领导人参加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习近平主席在瑞士出席了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并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29];2018 年,中国举办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等主场外交活动[6];2019 年,中国举办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7];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习近平主席没有参加线下国际会议,但仍出席了多场“云会议”[13];2021 年,习近平主席继续多次同外国领导人以及国际组织负责人进行电话或视频沟通[27];2022 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接待了不少新老朋友,也多次走出国门讲述中国主张[8]。 在这些活动中,习近平主席都积极向世界宣传与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努力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其中,2017 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系统阐释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内涵和实现路径,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赞同。 此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多份重要决议, 这一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得到普遍认可。

中国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的负责任大国。 早在2013 年习近平主席就指出:“不管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发挥建设性作用。 ”[35]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中,首次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实现了对传统资本主导下全球化发展模式的超越。 在此过程中,中国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 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同和支持。 从2021 年9 月的全球发展倡议,到2022 年4 月的全球安全倡议,再到2023 年3 月的全球文明倡议,习近平主席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思考人类文明前景。这一系列全球倡议伴随实践行动,进一步丰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拓展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为人类更好地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中国方案,充分展现了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最活跃因素之一,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和支持。展望未来,我们应当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把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实际成效,努力提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我们相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话语权的不断增强,中国必将在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更大力量, 也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拓展更多新的实践路径。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36]62这一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契合了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诉求,是我们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彰显出璀璨的真理光芒。 十年来,从理念到实践、从构想到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行动不断深化;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取得长足进展。 自2013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首倡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以来,中国已与老挝、巴基斯坦、泰国、南非等十余个国家就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发表行动计划、联合声明或达成重要共识;为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提出并推动构建了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中非、中拉、中阿、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等十个地区层面命运共同体,形成了各国携手共进的新局面;在全球治理层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全球发展共同体等多个领域共同体建设或稳步推进、或响应积极。各种不同层面的共同体建设,进一步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样态,不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向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方向发展。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首倡者与推动者,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承担责任,充分展现了大国应有的担当。 不可否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面临诸多挑战,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习近平主席才通过新年贺词等方式不断向国际社会积极宣传阐释这一重要理念,并在实践中持续扎实推进这一重要倡议。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我们相信,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被吸引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中来,这是历史前进的逻辑,也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大国责任应对共同挑战,以大国担当开创美好未来,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猜你喜欢
主席命运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跟着”习主席去大阪
命运秀
主席致辞
我最想对习主席说的一句话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