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群, 高 鑫
(1.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2.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涉及乡村各领域、各要素的提升。这也揭示了乡村振兴的内在复杂逻辑,乡村振兴需要以系统的视角推进,借助整体的力量撬动,因而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形成耦合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机遇。”[2]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如何高效利用广阔空间、抓住机遇是当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具体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发现乡村振兴的需求侧能够在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等方面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提供广阔空间,而其供给侧能够在物质供给、资源输出等方面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提供持续动能。产教融合多主体参与的复杂特征,也使职业教育这一基本办学模式跃升为服务乡村振兴的新定位、新期待,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如何借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而得以实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又将通过何种路径为乡村振兴服务,对以上问题的解答在我国迈向新征程的道路上很有必要。为此,本研究将深入剖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内在本质关系,从理论与实践双重视角明晰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并找寻相应的推进路径,从而更为充分地发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势,为其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照。
乡村振兴牵涉多主体、多领域、多要素、多单元,是需要协同共促、融合共进的时代发展课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虽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仍未得以明确。因此,只有深刻理解和领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本质与价值表征,才能为其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探寻一条有效路径。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交叉形成的产业链与教育链互融共生的复杂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开放性特征,它使产业发展与教育功能有效融合,无论是对产业发展的边界,还是对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都具有典型的效能价值。从作用路径上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通过教育手段促进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在不断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的同时,也不断地输送足够的人才,使乡村振兴因产业辐射而得到优化和持续。校企合作、以产助教、以教促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3]产业链、教育链的融合与乡村地区发展形成耦合,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推动教育进步、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服务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其目的在于能够激发产教主体的融合反应,以教育为手段、产业为路径辐射于乡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区域内各主体能够相互支撑和共生发展。当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助力乡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价值效用也在辐射中不断彰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产业为起点,促进乡村经济各要素间的整体平衡,有效推动了物质、精神等层面的质量提升,在培养乡民职业技能素质提高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持续助力乡村地区经济增长与乡民生活品质提升,实现产教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站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新起点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推动企业自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教育培养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对接的重要方式,让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不断提高产教融合的辐射能力。乡村振兴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产业发展不断进步,迫切需要高辐射能力的产教融合予以赋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主动适应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变革,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从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辐射效力,能够有效帮助乡村产业发展紧跟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生态,以融合的统整力覆盖乡村发展的多要素,提升乡村经济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助力。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通过产业与教育间的融通互生,激发了产业内部生产要素的能量扩增与劳动者的个体增值,使乡村振兴的内外部发展更具活力。乡村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支撑,而以产业振兴乡村经济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的共同参与。无论是产业发展的供给侧,还是乡村振兴的需求侧,都需要生产要素的全方位、全过程的流动与融合。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进而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发生改变。乡村振兴的实现同样需要高素质人才予以支撑,人才水平需要与时代进步相接轨、与社会生产发展相适应。以上说明,乡村振兴的推进离不开生产要素与劳动者的加持,而产教融合紧密地联系了两者关系。产教融合能够推进财富创造的价值转型,在生产要素层面、劳动者层面起到赋能效用。[4]生产要素通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企业生产、知识传播、技术创新、应用实践等不同环节流动。产教融合成为推动生产要素不断更迭创新与互融优化的催化剂,从而作用于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要素在企业、学校、乡村等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全面贯通,能促进不同利益主体形成共生体,从而激活乡村经济的发展活力。在劳动者层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借助教育、生产等方式培养培训能够满足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劳动者不断提升技能的同时,也滋养和发展劳动者创新创造精神,从而激活乡村经济的劳动力的供需与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层含义,是为了将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促进学校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水平提升,推动学校办学质量提升;是为了企业能得到所需的人才规格,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通过更加契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学生能力培养等方式提供区域(包括乡村)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帮助区域建设和乡村振兴在人才要素流动、资源补充等方面得到保障,以不断提升发展动能。总的来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乡村的产业、组织、文化、人口、生态等方面均具有激活效应。通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能够激发乡村企业的创新活力,唤醒企业技术与乡村人才的有效衔接,推动企业升级和产业转型,促进乡村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不同组织的发展,帮助乡村组织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提高乡村组织整体运行效率。当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提高人口素质、保护生态发展等方面同样具有活跃和提升作用。
时代的更迭让事物的内在本质逐渐发生变化。数字经济时代的产教融合本质上在于借助网络技术的进步,建立起有效的产学互动。[5]原本割裂的物理世界通过互联网技术形成有效连接,相互之间的沟通协作效率也因此变得更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将主体要素与客体要素联系起来,使不同要素形成联动效应。这种效应作用于乡村振兴,能够将学校、企业、政府、乡村等不同主体联系起来,构建起不同要素间的全面融合与协作运行机制。职业教育产教融使不同要素建立起有效联动,在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现状评估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地把握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践方向。
以乡村发展实际为基础,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进行联动,创建相应的体系平台和给予足够的人财物支持,进而高效推进乡村振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打破了学校、企业之间的壁垒,打通了校企合作的通道,能够将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等形成对接,真正促进校企之间的资源流通。学校、企业等通过产教融合进行联动,形成校企合作共同体,进而赋能乡村振兴。企业的新技术、新要求、新标准等与学校人才培养、知识生产、科学研究等形成互动,对乡村振兴主体之间的联动、优质资源的联动、城乡之间的联动、社会文化发展的联动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进效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数学实验材料往往能一物多用,像上文中的“超级七巧板”,除了用来“拼图形”之外,还可以用来研究“分类”“密铺”等。可以就同一实验材料展开不同的课题探究,是一种生成性的学习资源。相同的材料因为材质不同也会产生新的玩法。与“超级七巧板”类似,我们还常用一种透明材质的彩色图形片(见图3)。因为透明,所以学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图形的重叠比较,从而多角度地进行实验探究。我们利用“透明图形片”,曾在上海、重庆等地多次上过展示课。在上课伊始都提了一个相同的问题“从这些彩色图形片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即是实验的内容。比如: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形态的生成与学校、企业以及地区等多种场域紧密联系。虽然产教融合的发展受政策制度的宏观调控,但其自身的能动性特点帮助乡村与企业生产、教育培训之间形成互助共生的状态,促使产教融合在提振乡村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具有开放性、相对独立性、适应性等特点,[6]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融合促进乡村发展转型升级,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发展乡村经济。其中产教融合充当着调节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产教融合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破除学校、企业与乡村之间的壁垒,回归到三者互动共生的协同发展轨道,以满足三者发展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贯通全系统、全链条的同时,形成独立自主的运转模式,通过不断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反应,逐渐调节自身发展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这不仅包括对外部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适应,也包括对内部自我主体发展变化的积极调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保持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让产教融合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增强了学校与企业服务于社会经济的能力,让乡村振兴在其赋能下更具社会适应性;从教育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从政策的角度而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要求职业教育不断与企业发展相对接,从系统性、连续性、可操作性等方面不断拓展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能够调节自身内部关系以促进自身发展,调节外部环境以增强自身外在能量,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利的发展基础。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通过以教促产、以产助教,突破领域边界,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教育与产业的协调发展意味着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有效融合,在促进经济发展与产业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乡村振兴作为党中央立足于国情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指向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多元效应赋能于乡村振兴,二者的内在机理表现在理论与实践融合角度的目标一致、功能内嵌和行为贯通。
农业强国建设以乡村振兴为推动,鲜明地体现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以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进步为指向的战略提升。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虽然一直处于以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为特征的数量型发展状态,但发展的力度、强度、高度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面向时代发展要求,如何从农业大国转向农业强国,进而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与乡村振兴的内在本质有密切关系。乡村振兴的推进与实施服务于农业强国建设的目标,以农村、农业、农民为支柱的乡村产业发展可以助推农业强国建设。而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需要以产教融合为支撑,推进以乡村产业为基础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聚焦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具体目标,在培养乡村人才、促进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加强乡村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助力作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能够帮助乡村人才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提高乡村人才的知识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企业通过对接推动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促进乡村建设。乡村发展需要农业产业支撑,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帮助乡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帮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不仅在乡村发展的经济层面,在教育、文化等层面也是如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可以弥补乡村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通过产业转移等手段,服务于乡村居民的实践技能提升,更能够将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实现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要素支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每个主体均处在相对独立的生态位,掌握着不同的资源。”[6]学校、企业、地区等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资源条件,需要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式整合各主体所拥有的要素资源,实现资源聚集的最大化。乡村振兴借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式,将学校智慧资源与乡村拥有的天然农业要素资源进行整合,赋能于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进农业强国建设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强国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单纯依赖某一方面的投入显然是不科学的,需要针对乡村系统中的资源条件进行详细分析。乡村系统的资源基础决定了乡村振兴中乡村内部可投入的资源条件。[7]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自身拥有的资源要素条件,这些条件正是产教融合在乡村的关键优势。借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乡村现有的资源优势,可以为提升乡村产业质量奠定基础。当然,乡村内生发展是乡村高质量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路径。[8]乡村发展只有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增值,才有助于农业强国建设。
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技术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技术型教育。[9]在技术赋能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形成多链条的衔接与贯通,建构横跨产业、课程、教学等多方利益行动体,纵联学校、产业、地区等不同层级,形成一体化的旨在满足产业的人才需求和赋能地方的结构化配置。这种涉及多结构、多组织、多主体、多过程的实践,在赋能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具有重要的价值。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功能内嵌于自身,通过配置、整合、倒逼的效用赋能于乡村振兴,为推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以产业的增值拉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乡民增产增收,为乡村社会建设提供经济动能,这也是推动乡村系统性发展的关键路径。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的职业教育手段和方式。[10]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将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衔接,无论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还是就业推进,均与产业发展形成对接关系,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要素资源配置角度而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资源合理配置。产教融合通过整合不同场域主体所拥有的资源要素,借助于融合的手段促进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对乡村现有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由于配置过程涉及不同场域(主要包括政治场域、经济场域和文化场域等三种[11])主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产教融合的量与质,更要重视政府、企业、学校等不同主体的价值效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调动了乡村、企业、职业院校等不同主体的力量,借助整合的价值效用将三种力量集聚,共同参与乡村建设与发展。与此同时,整合力量的循环流动,倒逼乡村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和优化提升。面对整合资源的优化、力量的推进,各主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提供对乡村振兴人财物等的支持,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最后为区域乡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实施,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不断增长,刺激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学校、企业、乡村等共同推动着人才共育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教育链、产业链、乡村链在融合共生中推动着人才链的延伸与铺开,有效缓解了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人才供需矛盾。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要积极对接乡村振兴的战略发展需求,持续不断地供给高素质技能人才以服务乡村振兴,切实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转变为产乡教融合,将学校、企业与乡村等不同主体打造为协同共生体,从而为乡村振兴培养扎根乡村、热爱乡村、服务乡村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帮助乡村振兴由“输血”到“造血”,源源不断地为乡村发展提供适切性人才,保证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职业教育具有服务乡村人才培养的核心功能。[12]针对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紧缺的难题,紧扣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持续且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于解决乡村人才缺口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乡村振兴,也能够将传统的单一院校主导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为乡村、院校、企业等多主体协同推进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利于解决乡村振兴中所遇到的人才短缺难题。同时,只有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于乡村振兴,才能切实以乡村发展实际为出发点,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当然,数智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也迎来了重大转变。技术时代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要实现技术赋能,“最为根本的是呼唤乡村技术型人才”。[9]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与乡村发展需求相适应、与时代发展要求相衔接,有助于采用更为先进的技术、工艺流程等解决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新问题、新困难。从该意义出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行为逻辑与乡村振兴的行为逻辑一体贯通,促进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队伍建设,技术与智慧的加持提高了人才的技能和品质。
乡村振兴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而没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赋能推进,乡村振兴也将缺少持续动能。从该角度出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而如何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在搭建跨界融合平台、构建多元协作机制、创建理实互动生态、营建互惠共生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为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创新、共生、现代化、持续的力量支撑。
新形势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离不开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乡村现代化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需要提炼指导乡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要素的发展理念。围绕乡村振兴,以培育新动能、创新新模式、构建新机制的乡村创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乡村振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就要着眼于如何更好地实现城乡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13]这也就意味着,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与其他领域产生反应以推动其发展,而跨界融合平台便成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跨界融合平台作为一种基于智慧技术的多领域交融的有机整体,具有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特征,通过跨界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创新等方式形成相互联通的新型系统。该系统能充分发挥自身动能与势能,推动乡村借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现全面振兴。
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跨界协同,[14]更需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予以支撑,跨界融合平台的构建需要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关照乡村产业升级与体系构建。为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需满足新时代乡村发展对不断革新的技术需求。跨界融合平台建设以面向乡村振兴的产教融合为基本导向,联通不同场域的主体参与,引导各主体朝着乡村发展的轨道运转。只有树立正确的导向,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平台搭建,引导平台更好地赋能于乡村振兴,才能突显不同主体的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空间。同时,借助现代智能技术,联通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不同利益相关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要素交流更加便捷,跨界融合平台更加智慧化、智能化。深度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优势,在提供人才供需、教育培训资源、产业信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拥有10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的院校,在结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先后成立农民大学、农民培训基地等多个赋能乡村振兴的平台,通过系列论坛、教学资源库、专业学习平台等方式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动能。
共生理论认为,共生体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15]因此,推进乡村共生发展,需要采取扎实有效的策略促进乡村振兴不同要素的互动共生,但前提是需要明晰乡村振兴过程中所牵涉的不同要素单元。将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不同角色的要素单元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相互协作、互通有无的协作共生体。乡村振兴有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场域的要素单元,这些要素单元有内外部之分,内部如行政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乡村企业、人力、土地、乡村文化等;外部如行政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校、行业组织等。可见,共生体可大可小,可以是乡村振兴内部集成的小共生体,也可以是乡村振兴内外部合一的大共生体。
就职业教育产教赋能乡村振兴的运行机制而言,乡村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学校、企业等都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各主体平等地参与乡村建设,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生局面。在推进建设共生体的同时,形成多元主体间的协作机制,从而支持乡村振兴。乡村政府部门应切实履行为乡村振兴服务的职责,在发挥自身权利的同时提高监管效能,给予其他主体参与乡村振兴过程的足够空间和机会,使乡村振兴得到有序且平稳的发展。行业组织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社会力量,应不断增强自身能量,充分发挥中介调节效用,推动乡村政府部门与其他主体的沟通合作。学校、企业等作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典型主体,在乡村振兴中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应增强各自角色职能,促进相互间的融合共生,连同其他参与主体推动乡村的系统性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了先进技术和知识产品在乡村振兴中的落地,促进新资源、新产品等的不断产生,在不断满足各主体利益诉求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此,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通过各参与主体的协同合作,推动产乡教融合生态的不断完善,促进乡村内外要素的共生发展。
乡村发展在国家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实现了不同方式、不同类别的实践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缺少理论的建树和引导。为此,需要将理论与实践切实结合,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于乡村振兴提供动力。理实互动蕴含着先实后理、实中蕴理的行动逻辑。[16]创建理实互动生态意味着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规范进行有机统一,从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实施等层面形成一体化。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角度而言,理实互动需要推进多元主体目标的统一,促进跨界、跨领域的整合统一,增进问题驱动与情境发生的统一,形成校企地等不同主体单元的融合共生。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通过教育、产业、乡村等的共生发展,以此赋能乡村振兴。为此,乡村振兴的整体推进需要联合高校、企业、政府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以打造产教融合文化育人新范式,构建校企的协同共生生态。[17]从政府、学校、企业等三方面建设良好的互动生态,做好政府职能统筹,优化职业教育内部治理体系,激发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不同主体的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使乡村发展更加现代化。
一是政府层面切实做好职能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和督导评价。这里所指的政府既包括上级政府,也包括乡村政府。为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上级政府一方面应加大配套政策法规的有效供给,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做好统筹规划,使主体间合作空间更加宽广;另一方面应在针对各方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配套服务。而乡村政府一方面应主动融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过程,将有利于乡村发展的产业和教育资源融入乡村建设;另一方面应协同其他主体共同建立协调评价机制,对服务的内容、过程、效果等进行有效反馈,从而提高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
二是学校层面加强自身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完善育人机制,借助产教融合延伸育人链条,促进育人生态的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教育链条需要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职业教育应优化专业设置,关注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加强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区域需求、国家需求的联系,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区域建设相衔接,推进院校与企业、乡村之间的协同发展。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结合学校专业优势,注重地方文化的创意开发,通过结对帮扶团队深入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底蕴,结合现代旅游的创意,形成特有的旅游“卖点”。另外,学校应紧跟教学改革发展趋势,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以促进课程体系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三是企业层面增强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增强主动对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自身主体角色认知,推进自身与职业院校、乡村之间的合作,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动力基础。企业在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既能够帮助自身更好地深度参与,也能够促进职业院校突破已有认知局限,扩展育人边界,为构建更为宽广的育人体系而助力,还能促进乡村经济、人才、文化等的全面发展。当然,企业需要做好不同主体之间的协作机制建设,包括利益分配、资源共享、合作补偿等,以此助力企业更为长久且长效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让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价值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乡村振兴是由多主体协同共融而开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实践探索,强调乡村发展的动态持续性,注重乡村发展的内外一体性。这便要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内外兼修,在注重内部协同推进的同时,为乡村振兴外部主体提供和谐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环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仅仅依靠自身的主动性很难推动各方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之中,需要借助政策环境、生态环境等为其提供氛围刺激。
一是加强乡村政府部门与上级政府部门之间的联动,形成上下贯通一体式服务地方发展的机制。乡村政府在分析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合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出台。这不仅需要根据乡村发展实际进行法规制度建设,也需要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切实履行政府职责。另外,政府部门需要增强乡村与其他参与主体之间的链接,明确各自的权责边界,为促进乡村振兴发挥各自作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涉及多个不同主体,主体的角色和地位不同,也决定了其发挥的作用不同。政府帮助各主体明确角色地位,方能厘清职责,有效行动。
二是增强可持续动能的支持力度,这就需要各主体提升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认同。以主体认同引领乡村振兴的动能环境建设,推动单元主体沟通、要素流通等在内的整体发展,为促进乡村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尤其是对职业院校而言,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增强自身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在优化自身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做出教育改变,并在产教融合行动上做出成绩。当然,企业也是如此,在追求利益的同时需要有所牺牲,需要在自身发展结构上与乡村发展形成对接,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利益的做法,做好更加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调整和改变。
三是提高乡村资源的利用效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要结合自身角色精准对接乡村振兴发展需求,探索乡村振兴的资源条件。产教融合在将企业生产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的同时,学校教育资源也可为企业生产发展所用。[18]企业生产资源又在充分结合所在乡村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恰切地将学校教育资源与乡村资源进行有机结合,以此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资源基础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优势,但乡村发展的资源条件往往缺少挖掘的方法和渠道。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角色地位决定了其在精准分析乡村资源条件的前提下,借助自身优势实现与乡村资源间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乡村资源优势最大化,为乡村振兴赋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