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萁馏

2024-05-09 02:35崔启昌
商周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泡发果腹崂山

崔启昌

春日,结伴爬崂山、逛即墨、游城阳,入酒店、进食肆、去便民食堂,顿顿吃到蒸萁馏,这令我和伙伴们好生纳闷:昔日,民众赖以糊口果腹的粗粮,在物阜民丰的当下,怎么成了众人追捧的珍贵吃食了?

乍听“萁馏”之名,大多数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而青岛崂山、即墨一带老老少少都耳熟能详,尤其上了岁数的人,对过去为了弄几个萁馏充饥而绞尽脑汁的情景记忆犹深。“只要有一口吃的,俺就不想嚼萁馏了。”这是当年不少人说过的话。不是不“饥困”,是让单一的萁馏把胃口折腾“草鸡”了。但凡有其他食物摆在眼前,谁不想换个口味?可是,旧时吃食匮乏,即使愿意尝新鲜、换口味,也多半是种奢望!

萁馏是粗粮,做法不难。去年秋天切好晒干的地瓜干,挑出无霉无虫的那些上石碾碾碎、碾细。黄豆泡发后上磨,磨成粗渣豆浆。两相融合揉搓成团,攥成大不过拳头,小不过鸭蛋般的椭圆状团子,再在团子底部钻一两个手指大小的“窝窝”,以便蒸制。注水入锅后,将椭圆状的萁馏依次摆放在竹箅上,盖锅后旺火蒸熟,熟悉的萁馏香味儿洇浸在升腾的热气中满屋弥散,饿极的人们趁热能吃五六个。缺吃的年代,一家老小围在炕桌边吃顿萁馏,其仪式感不亚于大年夜吃年夜饭,高兴而惬意,欢喜又幸福。

小时候,爷爷家的天井里置有一盘水磨。那时,奶奶已至暮年。每每有了新茬黄豆,会打理家人生活的奶奶即便裹着小脚,也会去村东崖的石碾上先碾好地瓜干面,之后再回家泡发豆子,在水磨上辛劳地推豆沫。我见她推豆沫不像往常一样随时加水,十分不解,奶奶便说:“加水的豆沫稀,可用来做老菜小豆腐,蒸萁馏的豆沫若添了水,攥萁馏时不容易成团,蒸熟的萁馏不光外形不中看,吃着还粘牙。”遵循着这个“法条”,奶奶蒸的萁馏软糯适中,口劲地道,家人说好,送给街坊邻居尝了,也都连声说好。

母亲也常做萁馏。记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当兵快走的时候,母亲做的萁馏较先前做的不一样,不仅口味有别,吃起来口感也有很大变化,原因是她将地瓜面改为了细玉米面,其中不只有豆沫,还加了花生碎、芝麻、一丢丢核桃仁儿,还有切碎的白菜叶。看着我吃得满口香,母亲道:“生活不是从前了,既然日子过得宽裕些了,就花些心思多弄些好吃的,不再一味憋屈自個儿。”

到了部队后,有一年连队为改善伙食,动员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士各显神通,把家乡物美价廉且易学适用的烹饪技艺贡献出来。山东兵历来有勤劳、能干、乐于奉献的意识。像青岛即墨的几位老兵,有的亲手做了“凉拌爬墙扁豆”,有的传授了“油煎土豆片”跟“蒜泥茄子”的成菜方法。我则与老乡合作,照着母亲当年的做法,一股脑儿蒸了好几笼屉菜萁馏。吃着分别用白面和玉米面做成的菜萁馏,连首长和战友都说好,为此,我还得了连嘉奖呢!

最近几十年间,市面上萁馏的踪迹日渐稀少。有时候回乡下老家,我猛地想起这口老味道,便问年轻的街坊,他们一听,好似当头淋了雾水:“萁馏是啥?”看到他们不解的表情,从旧时过来的人也都理解,毕竟,如今日子过得好,不再为一箪食、一瓢饮而操劳。既然物阜民丰,喝更好的、吃更好的倒也顺理成章。

如今,老味道回归,这是什么情况?我在崂山、高密、诸城等地问人家,答案几乎别无二致:生活富足,但人是怀旧的,乡愁是无法抹掉的。于是,大家便从镌刻在记忆深处的“库存”中找到旧时帮其果腹充饥的萁馏。日月更替中,在传承中创新,有人在烹制萁馏时施以不同菜蔬、不同调味料,有人还凭靠海优势,揉进了虾仁、蛤肉、贝柱,生生让昔时的普通萁馏拔高了身价,赚得了关注。

新时代下,把老味道捣弄得让人口舌生津,这不仅是念旧,更是爱生活、留乡愁的具体体现。往后,人们还会尝到多少曾经的老味道,会见到多少在老味道基础上创制的新东西,我觉得只会多,不会少吧!

猜你喜欢
泡发果腹崂山
这届年轻人怎么吃
蝗虫果腹
海参泡发时遇油不会溶化
崂山茶事
登崂山
伊贝瓦狗粮测试
快速泡发干香菇小妙招
编制崂山
光头神探
崂山又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