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重视干部教育培训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延安时期针对革命形势发展和肩负历史使命,立足统一全党思想、提升干部服务抗战和边区建设能力这一根本目标,在党中央直接领导和毛泽东亲自指导部署下,着重对干部教育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制度体系建设等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构建了涵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机构、教育制度等在内的干部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此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产生了长远影响。近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为推动干部队伍建设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培养和造就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考察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历史史实,从干部教育视角探寻这一时期何以能创造“延安奇迹”的秘诀,总结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提炼延安时期干部教育对新时代加强党的干部教育的实践启示,对于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延安时期是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严峻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开展干部教育工作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直接关系着中国共产党能否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可见,延安时期干部教育问题的提出既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锻造一支坚强革命队伍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复杂严峻革命形势的现实需要和建设和谐民主抗日根据地的必然要求。
卢沟桥事变以后,领导全民族抗战成为中国共产党最紧要的历史任务,大量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力量成为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当时,大批青年和怀抱救国救民理想的爱国人士纷纷来到延安,壮大了革命力量。这些革命青年数量大、革命热情高,但新来到边区的这些青年干部由于所受教育和经历不同、在理想信念、政治觉悟、革命经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别是大批青年学生缺乏革命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在大量发展党员的过程中不少新问题也开始凸显,一些异己分子、投机分子以及奸细也乘机混入党内,给党组织的巩固带来了威胁。在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面前,如何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党的队伍,也更加凸显了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的重要性。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新党员革命积极性很高,但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缺少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1]毛泽东在分析了大批新党员理论水平不足问题的同时,又进一步剖析了当时党员队伍中存在着的本领不强的问题,指出:“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2]P178从这些阐释可以看出,能否解决干部理论不足和本领恐慌的问题事关党的自身发展壮大。为此,1939 年5 月20 日,毛泽东向广大干部发出了学习的号召:“无论党、政、军、民、学的干部,都要增加知识,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2]P184延安时期党的领导人之所以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前提是对党情的全面把握:“共产党在全国的党员过去是几万个,现在有几十万,将来会有几百万,这几十万、几百万共产党员要领导几千万、几万万人的革命,假使没有学问,是不成的,共产党人就应该懂得各种各样的事情。”[2]P177因此,“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2]P179并呼吁“要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3]P185。这不仅是完成革命任务的迫切需要,更是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内在要求。
延安时期,抗战局势急剧变化、革命形势日益复杂,要取得革命胜利迫切需要锻造一支强有力的革命队伍,空前的民族危机和党面临的前所未有严峻形势,都提出了亟待补充和加强抗战力量的紧迫问题。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前后,中国共产党又面临着更严峻的新挑战。一方面,日本侵略者将军事进攻的重点转向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抗日根据地。另一方面,蒋介石集团也不断给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制造各种摩擦和矛盾,这时候通过学习教育提升党的干部队伍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十分重要。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共中央将干部教育问题放在了同夺取革命胜利同等重要的显著位置,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我们的任务,是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的斗争。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我希望从我们这次中央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3]P146曾担任过陕北公学校长、中央干部教育部副部长等多种干部教育类领导职务的李维汉也提出“抗战时期的教育必须首先服务于坚持抗战的需要”[4]的主张。毛泽东更是深刻认识到“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5]“我们的干部不学习便不能领导工作”[2]P177、“没有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5]P526为此,1940年12 月,毛泽东在接见从前线来中央党校的学员时特意重申了干部接受系统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大量的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的干部,要完成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6]P249这不仅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更是应对复杂严峻革命形势的现实需要。
延安时期,局部执政陕甘宁边区的中国共产党在面临严峻革命形势挑战的同时,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这一背景下,要领导全民族的抗战取得胜利,将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模范是根本保障。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后,颁布了施政纲领,针对当时边区社会的现状和最紧要的民生问题,提出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健康、教育、乡村社会改造。移风易俗、社会救助等一系列内容的施政纲领。这些施政举措事关和谐民主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是紧紧围绕陕甘宁边区各项建设提出来的。贯彻落实好这些政策措施,对党的各级干部都提出了新要求,主要包括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文化水平、过硬的业务能力、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导力等。特别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停发了八路军的经费,对边区实行了严密封锁,使边区陷入了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中。在军民面临生存危机的现实困境下,加强干部教育、提升广大干部应对危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破解边区建设问题的能力,成为建设和谐民主抗日根据地的重点任务。与此同时,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根据地工作的干部中出现了不能胜任工作、无法运用理论知识开展革命根据地建设工作、不懂得如何开展农村工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凸显了通过加强干部教育提升干部实际工作能力的现实紧迫性。为此,党中央确立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教育方针:“在目前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3]P146并紧紧围绕革命和边区各项建设需要,对党政军广大干部提出了“一面学习,一面生产;一面作战,一面生产”[7]P290的具体要求。这不仅是革命战争时期提升干部综合素养的现实需要,更是建设和谐民主抗日根据地的必然要求。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6]P526在毛泽东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延安时期积极构建干部教育体系、成立干部教育机构,颁布了一系列干部教育文件、科学设置和规范了干部教育教学内容,多渠道多层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大规模干部教育工作。同时,延安时期随着革命政权的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的实施、陕甘宁边区相对和平的环境也为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创造了条件、营造了有利环境。
干部学校教育是延安时期教育组织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和党的领袖对办好干部教育工作高度重视,按照“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5]P526的要求开展干部教育工作。
1.成立干部教育领导机构。为了加强对干部教育的领导,1939 年春季,在党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成立了分别由张闻天、李维汉担任部长、副部长的教育领导机构——干部教育部,颁布了《延安在职干部教育暂行计划》,按照干部受教育程度、党龄等现实情况将干部划分为三类,根据各类型制定相应的干部教育培训计划。1940年1月党中央发出的《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提出分别在高、中、初三级党校和不同层次在职干部中进行高、中、初三级课程学习教育,并进一步要求在各党委机构中设立专门负责管理干部教育事务的干部教育科。这一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并提出建立干部正常学习制度,开启了党的历史上干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探索历程。
2.创办各级各类干部学校。干部学校是延安时期教育培养干部的主要机构,毛泽东号召革命根据地“都要尽可能地开办大规模的干部学校,越大越多越好”[5]P526,这一时期,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立足革命形势发展、抗战需要及和谐民主边区建设需要,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下文中简称“抗大”)、陕北公学等一大批干部学校,创造了吸纳和培养千万革命青年的良好条件。据统计,抗大建立后很快吸引了许多知识青年和干部,第2期就有450名知识青年来抗大学习,到第4期招生时抗大迎来了招生“黄金时期”,4655名青年学生报名学习,青年占本期“抗大”招生人数的83%。[8]P56同时,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学校.也在短期内培养了大批服务各方面建设和适应革命需要的人才。
延安时期干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服务长期抗战需要和边区各项建设的高素质干部,因而在实践中紧扣这一中心任务构建了集政治教育、军事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党的政策策略教育、文教卫生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和科技教育及工作方法等于一体的干部教育内容体系。
1.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是坚定干部理想信念、提升干部思想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中央军委曾指示抗大要按照“政治教育是中心之一环”的要求开展干部教育工作。[9]P124毛泽东也提出了“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任务”[5]P533,“必须加紧认真地提高全党理论的水平”。[10]P763由此,各级各类干部学校都设置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马克思主义的基础》《辩证唯物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作为干部学习的必修课。
2.开展文化及劳动教育。延安时期的干部来源广泛,既包括经过长征的老红军干部,也包括党中央落脚陕北之后从全国各地来到边区的年轻干部、投身革命的工农子弟,其中有大部分干部来自贫苦的工农家庭,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有相当一批干部是文盲和半文盲。针对这样的现实情况,党中央提出了“工农干部应该知识分子化”的教育问题和具体任务。[9]P228为此,扫除文盲作为干部教育的首要任务写进了干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抗大从第3 期就增加了文化课程,当时还开设了地理常识、自然常识、历史知识等方面的文化课。
3.开展国防、军事教育。延安时期,在特殊的革命形势下,军事理论教育、军事知识和抗战技能教育、抗战形势教育也成为干部教育的重点内容。延安时期的军事教育包括战略课程和实践体验。比如,抗大不仅设有战略学、步兵战术、游击战术研究等抗战教育战术课,还设置了射击、刺杀、投弹、构筑防御工事等战争技能训练课程。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和军事将领多次到抗大、陕北公学等干部学校做军事战略战术及抗战形势方面的专题报告。《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军事名篇都是当时干部军事教育的重点教材。
4.开展在职干部政策策略教育。延安时期党中央专门成立了由负责宣传教育的领导干部参加的策略教育研究会。这一研究会的职能就是在研究党的策略及运用实践的基础上讲解和宣传党的策略。在干部教育中开展党的策略教育,其目的是让各级干部在正确掌握党的政策策略的基础上有效开展工作。1940 年,党中央颁布《关于加强干部策略教育的指示》专门指导干部策略教育学习,要求把党的策略教育纳入全党在职干部教育,并详细列出了策略教育的材料。
此外,为满足边区各项建设需要,延安时期还开办了司法班、农业班、文艺班、会计班、医学班等多种适应性的实用人才培训班,培养了大批能够服务边区建设的多方面人才。
建立健全学习制度是干部理论学习教育的关键和根本,延安时期党中央积极组建干部教育领导机构、制定了一系列干部教育配套制度,构建了干部教育制度体系,强化了党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领导。
1.确立领导干部上讲台制度
早在1925 年创办的中共北方区委党校就采用了领导干部授课的做法,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的许多课都由党的领导人亲自讲授,毛泽东、张闻天、刘少奇分别讲授《苏维埃运动史》《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中国职工运动史》。[11]延安时期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将领导干部上讲台以制度形式确立了下来,中央党校及干部学校都沿用了这一办法。据史料记载,每当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或者国内外形势有重大变化时,“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就到陕北公学来做报告”[12]P29-30;陕北公学的“教员多为兼职的”、“洛甫等中央负责人也兼课”[13];陈云在延安马列学院讲授《党的建设》课时“每开一个班,他都不厌重复地讲几次,但每次都根据当时形势任务和工作实践需要而增添新内容新经验,深入浅出,结合实例,透彻而生动。”[14]刘少奇讲授哲学等多门课程、还作了《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等多场报告。毛泽东倡导政治局委员都应到各学校讲课,并将领导干部上讲台提高到加强全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高度。陕甘宁边区工作部门的负责干部占行政学院教员总数的92%,占自然科学院教员总数的69%。[15]这标志着领导干部上讲台已经实现了制度化和常态化,有效推动了干部教育工作,为后来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确立写笔记制度
延安时期,中组部部长陈云提出了写笔记等干部学习制度,阐释了写笔记的作用“一是让你多读几次,一是逼着你聚精会神,认真思索,使你了解深刻些,而不像随便看过去那样模模糊糊。”[16]实践证明,写笔记办法的推广运用,使得广大干部养成了善于坚持学习的良好习惯。延安整风开始后,中宣部要求干部必须逐件精读和记录学习文件[17]。并在学习实践中,写笔记制度不断细化成为了一项重要学习制度。为了方便干部写笔记,《解放日报》还开辟专栏发表了《记笔记的几种方式》《研究文件的时候怎样作笔记》《论写笔记》等文章,专门推广和介绍写笔记的好办法和典型经验。同时,《解放日报》还报道了边区高等法院规定的写笔记内容:中心内容、个人心得、理论依据;和工作的联系及提出问题;读后感想。[18]由此,写笔记逐渐形成了内容较固定的体系。李富春做了怎样总结学风方面的专题报告,围绕写笔记给出了指导意见:“笔记应当少而精”[19],这些都为提升干部学习教育实效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
3.两小时学习制度。两小时学习制度的模范实行和广泛推广,有效保证了干部理论学习的质量。1939 年3 月19 日,中共中央要求比较安定机关中的在职干部“应实行两小时学习制”,并以党的文件形式要求“建立在职干部平均每日学习两小时的制度”[7]P228,有效推动了这一制度走向常态化,包括下发《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严格贯彻落实两小时学习制度的纪律、提出非因革命战争或紧急事务“全党在职干部必须保证平均每日有两小时的学习时间。”[7]P334至此,两小时学习制度实现了法律化,有效推进了干部教育工作。
同时,为了确保各项制度得以有效地贯彻落实,党中央还建立了学习检查考核制度,提出并实施了学习经验交流推广等各项配套措施,督促干部学习,检验干部教育的成效。
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坚持“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究其原因,党中央高度重视、形成了一系列配套制度作保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等决定了干部教育的成功。
陕甘宁边区的干部教育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首先在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科学规划、统筹部署。干部教育是边区成人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党中央做出“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的定位[3]P146,毛泽东认为“如不把干部教育工作看得特别重要,把它放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第一等地位,就要犯本末倒置的错误了。”[3]P146干部教育领导体制的构建有力推动了延安时期干部教育工作。这一时期,一些党政领导干部既承担干部学校的讲课任务还直接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如,毛泽东、林伯渠、王稼祥等中央和边区政府领导人在亲自参加学校教育方针、教学计划制定工作的同时,还分别担任了中央党校校长、行政学院院长、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这都表明,党和边区政府领导人始终亲自参与到干部教育工作全过程中,为营造延安时期干部学校的良好学习氛围、培育优良学风校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延安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非常关心教员的健康状况,制定了优待教员、支持教员工作等一系列制度和措施。根据时任抗大政治部主任的莫文骅回忆:为了保障教员们的生活,“抗大每月给教员额外补助2斤大米、几斤面粉和1斤鸡蛋,还给抽烟的同志发几包‘风车牌’纸烟,后来,还会给他们发一点津贴费。”[3]P154这些举措有效保障了干部教育事业的顺利推进。
延安时期的干部学校从学制设置、教育方式选择等都十分灵活,不仅开办脱产的干部教育培训,还开展大规模的在职干部教育,实行分级分类教育,这是干部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指示》明确规定了干部分四类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合理确定学习时间、采用恰当教育方法等。同时,设置了适应性教育班级。比如,群众工作干部训练班、行政人员训练班等实践培训班。这些班级在学习时间安排上非常灵活,从几十天到半年不等,并规定学习时长可以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讲授课程的安排以适应革命实际需要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原则。而且,短训班根据需要可以在敌后根据地随时开班学习,也可以在战争前线开设短期训练班,及时教给干部和指战员紧要的革命本领和方法。实践证明,这些做法确保了干部教育工作的连续性和常态化。在各级干部教育培训中,采取了教学、研究、实验、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方法,做到了“教、学、做”统一。与此同时,为了适应干部大规模教育培训的需要,除正规的干部学校培训授课外,还设置了分专题、分级别的适应性短期干部教育实训班。正是这些灵活多样的培训教育形式、科学合理的学制设置,有效保障了在党的领导下、在短期内培养和训练了大批服务抗战和边区民主政权建设的优秀干部。
学风是决定学习是否奏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探究延安时期之所以能在生动活泼的干部教育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的密码,必然要回到贯穿这一时期干部教育始终的理论联系实际等一系列优良学风。延安时期,党中央在艰苦的环境中,紧紧围绕革命需要和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和各项民生建设需求,领导干部教育部门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班级、设置教学培训内容。当时创办的各级各类干部学校就体现了因需设置专业、因地制宜创新教育培训模式等显著特征。比如,战术、战斗技能培训类训练班的开设、理想信念教育课程的设置、在有基础的干部中培养教师和医务人员等,都集中体现了当时干部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能够培训出一大批政治、经济、卫生、文教等多领域的专业人才,服务抗战和边区建设。同时,在具体教学设计环节上“打破了旧学校脱离实际、脱离社会的老传统,贯彻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革命教育方法”。[12]P32延安时期还开创了“请进来”的干部教育形式,邀请一些做实际工作的干部走进课堂给干部讲课。比如,曾“请关中分区专员、县长等来分校作抗日政权工作的报告。”[12]P35这都鲜明体现了理论教育密切联系实际工作的优良作风。
此外,积极发挥榜样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也是延安时期干部教育能够走出一条成功道路不可或缺的因素。当时,发现和挖掘了一大批在干部学习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事迹、成功经验和创新方法,并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推动下得以推广,有效促进了干部教育事业的发展。
实践证明, 重视干部教育这一党的优良传统,是确保党的队伍健康发展壮大、充满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延安时期形成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层面干部教育格局,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延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历史及承载其中的党的红色基因,为今天开展干部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淀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诸如理论教学和革命建设实践需求相结合等一系列成功经验,为今天干部在职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探究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提升路径,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21]因此,延安时期的干部教育中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现场教学等一系列典型做法,都可以为创新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和干部教育的理念和路径提供实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