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理念与实践∗

2024-05-09 09:25:26刘中民徐张敏
国际安全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东地区中阿阿拉伯

刘中民 徐张敏

【内容提要】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倡导构建中东安全新架构。在参与中东传统安全治理、化解地区冲突方面,中国始终推动对话协商,致力于公正合理解决中东热点问题,构筑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的集体安全架构。在改善地区安全环境方面,中国抓住中东地区主要安全矛盾,顺应地区国家寻求缓和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取得了促成沙特与伊朗复交的重大成果。在参与非传统安全治理方面,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同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在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过程中,中国形成了以共同安全破解独享安全、以综合安全破解分割安全、以合作安全破解竞争安全等理念和经验,在中东安全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对于安全环境脆弱、安全威胁复杂多样的中东地区来说,安全治理既需要地区国家、地区组织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通力合作,也需要世界大国的积极参与并发挥建设性作用。进入21 世纪以来,伴随中国中东外交从总体超脱转向有所作为,中国对中东事务的参与逐步增多。新时代以来,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建设性作用日益增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编织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网络,推进“一带一路”等外交理念和实践,特别是近两年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都与长期饱受战乱对抗、民族冲突、宗教争端和文明隔阂困扰的中东人民的需求高度契合。①刘中民:《中国促成沙伊和解 推动中东和平发展新潮流》,《光明日报》2023 年4 月5日,第4 版。伴随中国对中东事务参与的不断增多,积极参与中东安全治理已经构成中国中东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治理理念和实践,进而在2023 年取得了推动沙特阿拉伯(以下简称“沙特”)与伊朗实现和解这种极大改善中东地区安全环境的巨大成就。

对于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国内外已经有一定的研究。例如,将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置于中国中东外交或大国与中东关系的视角下进行分析,②相关成果参见李伟建:《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念及其在中东的实践》,《阿拉伯世界研究》2021 年第3 期;汪波、姚全:《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思想构建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2019 年第2 期;仝菲:《海湾地区安全局势的特征、趋势及中国参与治理的路径探析》,《世界社会科学》2023 年第4 期;牛新春、李绍先:《乘势而上:中国斡旋沙特伊朗复交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23 年第3 期;Andrew Scobell and Alireza Nader, China in the Middle East: The Wary Dragon,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16, https://www.rand.org/content/dam/rand/pubs/research_reports/RR1200/RR1229/RAND_RR1229.pdf; Mordechai Chaziza, “China’s Mediation Effort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Constructive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c Analysis, Vol. 42, No. 1, 2018; Martina Ponížilová, “Foreign Policy Activities of China in the Middle East: Establishing Energy Security or Being a Responsible Emerging Power?” Journal of Balkan and Near Eastern Studies, Vol. 21, No. 6, 2019; Ashiley L. Rhoades et al., Great-Power Competition and Conflict in the Middle East,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23, https://www.rand.org/content/dam/rand/pubs/researchreports/RRA900/RRA969-3/RAND_RRA969-3.pdf。或对中国参与中东非传统安全治理的个别领域进行了分析,③相关成果参见朱威烈:《中东恐怖主义、全球治理与中国的反恐政策》,《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 年第2 期;邵雪婷、荣正通:《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东海域的安全机制建设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4 期;刘胜湘、李云鹏:《地区治理与大国责任:中国中东抗疫合作论析》,《阿拉伯世界研究》2022 年第6 期;章远、於宾强:《国际秩序变动与霍尔木兹海峡能源运输安全》,《阿拉伯世界研究》2023 年第4 期;曹峰毓:《论中东能源地缘政治中的海上通道问题——对霍尔木兹海峡安全问题的再思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1 年第2 期;Yahia H. Zoubir and Emilie Tran, “China’s Health Silk Road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Amidst COVID-19 and a Contested World Orde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31, No. 135,2022。只有少数研究对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进行了相对全面的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的中东安全治理观、中国对中东地区冲突治理的参与等。①参见孙德刚:《中国参与中东地区冲突治理的理论与实践》,《西亚非洲》2015 年第4期;李伟建:《中东安全形势新变化及中国参与地区安全治理探析》,《西亚非洲》2019 年第6期;孙德刚:《从顺势到谋势:论中国特色的中东安全治理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5 期;孙德刚、吴思科:《新时代中国参与中东安全事务:理念主张与实践探索》,《国际问题研究》2020 年第4 期。但是,对于新时代以来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思想与实践尚缺乏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理念既塑造了中国对中东安全问题根源和出路的系统认识,也为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提供了遵循;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丰富实践既是新安全观、全球安全倡议等理念在中东的运用,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经验。因此,本文拟结合中国外交特别是中东外交的政策文件、报告、领导人讲话以及丰富的外交实践,对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理念与实践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一 中东地区安全的复杂性与治理困境

由于深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内部矛盾等因素的影响,中东地区安全体系具有典型的依附性、冲突性特征。依附性主要是指中东地区事务长期受到外部强权尤其是西方大国的控制;冲突性突出表现为域外大国争霸中东和地区大国矛盾对抗引发地区冲突连绵不断。无论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格局下的数次中东战争和两伊战争,还是后冷战时期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战争,都是殖民主义历史遗产、大国干预与中东地区内部矛盾交互影响的产物,也是中东地区安全体系依附性、冲突性特点的具体表现。

长期以来,在具有依附性和冲突性特征的地区安全体系下,中东国家发展缺乏自主性,更缺乏和平发展的地区环境与地区机制,形成安全与发展之间的长期恶性互动,即地区国家重安全、轻发展的传统根深蒂固,导致安全困境制约、掣肘发展,而发展缺失又加剧安全困境,导致中东地区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猖獗,进而使中东地区成为全球安全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②刘中民:《重构中的中东地区格局:迎来和平发展“新气象”?》,《世界知识》2022 年第18 期,第15 页。

从安全的角度看,一方面,中东地区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传统安全威胁,并突出表现为国内冲突、国际冲突、大国干预战争甚至是三类冲突的混合叠加,以及对抗性的地区环境和战略文化造成的安全信任缺失、安全环境脆弱;另一方面,中东地区还存在着层出不穷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如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难民问题、海盗问题、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水资源纷争等。

进入新时代以来,恰逢中东地区形势因阿拉伯剧变急剧动荡并发生深刻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中东地区既出现了叙利亚危机、利比亚危机、巴以冲突、也门内战、苏丹内战和地区大国对抗等传统安全威胁,也面临“伊斯兰国”恐怖主义肆虐、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环境危机加剧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更为严重的是,以冲突性、对抗性为特点的中东地区安全环境,导致中东地区长期深陷零和博弈盛行、安全信任缺失的困境。概括起来,中东地区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

第一,脆弱的安全环境。首先,地区大国对抗导致中东地区安全环境脆弱、安全信任缺失甚至是代理人战争频仍。其突出表现是沙特和伊朗的阵营化、教派化对抗,①刘中民:《中东地区的冷战化趋势及其影响》,《当代世界》2018 年第2 期。以及沙特领导的“反穆斯林兄弟会阵营”与土耳其领导的“亲穆斯林兄弟会阵营”之间的对抗和竞争,②刘中民、赵跃晨:《从相对疏离到权力竞逐——土耳其与沙特阿拉伯争夺地区领导权的逻辑》,《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 年第8 期。而伊朗和以色列对抗的不断固化和升级更是成为影响地区安全的结构性矛盾。其次,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中东战略对地区安全环境具有破坏性作用。美国一方面总体上在中东进行战略收缩,另一方面又为维持中东霸权而策动中东地区国家进行阵营化对抗,组建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对抗伊朗的盟友体系,片面推进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亚伯拉罕协议”。此外,美国还不断把大国战略竞争引入中东,极力排斥中国、俄罗斯对中东的影响,强调“美国应该采取竞争行动”,“对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活动予以反制”。③Becca Wasser et al., Crossroads of Competition——China, Rus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Middle East,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22, p. x.总之,阿拉伯国家、伊朗、土耳其、以色列之间的复杂对抗,美国不断挑拨和激化地区大国对抗并把大国战略竞争引入中东,都导致中东地区安全环境不断恶化。

第二,传统安全威胁。其主要类型包括:首先,民众抗议浪潮、内战(准内战)与外部干预相交织,严重冲击中东国家政权安全,导致国家发生政权更迭或陷入严重冲突,如突尼斯、埃及民众抗议浪潮导致原国家政权倒台,也门、叙利亚和利比亚局势长期动荡不安。④刘中民:《关于中东变局的若干基本问题》,《阿拉伯世界研究》2012 年第2 期,第7 页。其次,大国军事干预后遗症、战后国家重建失败导致的国家政治转型艰难、族群和教派冲突频仍、宗教极端主义泛滥,如伊拉克和阿富汗局势长期动荡。最后,传统热点问题复杂化、长期化并导致冲突周期性爆发。其突出表现是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僵持、巴勒斯坦问题不断被边缘化和周期性爆发的巴以冲突,以及受叙利亚危机、伊拉克动荡、打击“伊斯兰国”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库尔德人问题复杂化。总之,中东地区的传统安全威胁主要表现为以国内冲突、国际冲突和大国干预冲突为表现形式的各种冲突,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中东热点问题。

第三,非传统安全威胁。主要表现为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难民问题、海洋通道安全(特别是海盗问题)、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安全、生态危机和气候变化等形形色色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在中东地区,非传统安全威胁和传统安全威胁互动或叠加的情况非常突出。例如: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危机和利比亚战争等传统安全问题滋生难民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恐怖主义、极端主义问题作为非传统安全威胁,又引发或加剧地区冲突、民族冲突、族群冲突和反恐战争等传统安全威胁,如域内外国家围绕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复杂矛盾斗争。

综上所述,中东地区的安全威胁复杂多样、盘根错节,其原因具有历史根源与现实矛盾相互交织、内生矛盾与外部干预交互作用的特点,进而使中东地区传统安全的治理异常困难。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作为中东地区安全治理的主导者,把军事干预、政权更迭、民主改造、盟友体系和经济手段(援助或制裁)作为中东安全治理的主要方式。①详尽论述参见刘中民、范鹏等:《中国热点外交的理论与案例研究——以中东热点问题为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 年版,第26-31 页。美国的治理方式显然具有军事强制性、政治胁迫性、意识形态渗透性、垄断排他性等消极属性,不仅未能解决原有的中东安全威胁,而且导致了一系列新生的安全威胁。此外,美国采取的民主改造、政权更迭、反恐战争扩大化等做法,也是导致其国力衰落,在中东地区国际形象不断下跌的重要根源,给域外大国参与中东治理留下了十分沉痛的教训。

二 倡导新安全观:中国推动构建中东安全新架构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基于对国内国际安全形势变化的深刻认识,首先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继而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推出《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形成了中国关于全球安全治理的思想体系。它不仅为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南,同时也在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2014 年,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赢得国际社会普遍响应和广泛认同。①习近平:《积极树立亚洲安全观 共创安全合作新局面——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4 年5 月21 日,http://xinhuanet.com/world/2014-05/21/c_126528981.htm。十年来,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新安全观。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22 年年会时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领土完整;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等,为实现世界持久安全提供了中国方案。②习近平:《携手迎接挑战 合作开创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 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网,2022 年4 月22 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2/0422/c1024-32405432.html。

2023 年2 月,中国政府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这是中国全球安全治理思想系统化、理论化的重要标志。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作为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内容,主张秉持共同安全理念,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重视综合施策,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协调推进安全治理;坚持合作之道,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谈判来实现安全;寻求可持续安全,通过发展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全的土壤;只有基于道义和正确理念的安全,才是基础牢固、真正持久的安全。③《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22 日,第15 版。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既与中国对包括中东安全在内的全球安全问题的深入认识和探索有关,也为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提供了指南,并在中国中东外交中得到具体体现。2016 年1 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埃及时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化解分歧,关键要加强对话。武力不是解决问题之道,零和思维无法带来持久安全”;“破解难题,关键要加快发展。中东动荡,根源出在发展,出路最终也要靠发展”;“解决热点问题,停火是当务之急,政治对话是根本之道”。④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6 年1 月22 日,第3 版。同年1 月,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倡导在中东实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支持阿拉伯和地区国家建设包容、共享的地区集体合作安全机制,实现中东长治久安与繁荣发展”。①《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人民日报》2016 年1 月14 日,第13 版。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了中国运用新安全观对中东安全问题根源和出路的深刻认识。

2018 年7 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要坚持对话协商。中东很多事情盘根错节,大家要商量着办,不能一家说了算,一家说了也不可能算。我们要坚守主权原则,反对搞分裂割据。我们要倡导包容性和解,反对搞压制性妥协。我们要反对恐怖主义,加强综合施策,抓好民生建设”。②习近平:《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7 月11 日,第2 版。这段讲话更加具体地体现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

2019 年11 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组织召开首届中东安全论坛,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阐释了解决中东安全问题的“中国倡议”,提出打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中东安全架构:一是要坚持政治解决的正确方向;二是要捍卫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三是要发挥联合国的关键作用;四是要形成地区和国际社会的一致合力。③《王毅阐释中东安全问题的中国方案》,央视网,2019 年11 月27 日,https://m.news.cctv.com/2019/11/27/ARTIPVVLhq9TVyp2Jf9aXT2c191127.shtml 。2021 年3 月24 日,王毅访问沙特,在接受阿拉比亚电视台采访时提出了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即倡导相互尊重、坚持公平正义、实现核不扩散、共建集体安全、加快发展合作,明确提出“探讨构建中东信任机制,逐步打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中东安全架构”,并且把“排除外部施压干扰,以包容和解方式,构建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的安全框架”,作为“中东由乱向治的根本出路”。④《王毅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中国外交部网站,2021 年3 月26 日,https://www.mfa.gov.cn/web/wjbzhd/202103/t20210326_9137065.shtml。

2022 年12 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强调“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中东安全架构”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运用全球安全倡议促进中东地区和平安宁的“中国智慧”。⑤习近平:《弘扬中阿友好精神 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2 年12 月10 日,第4 版。2023 年2 月,中国政府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把“落实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作为全球安全倡议的“重点合作方向”之一,倡导相互尊重,坚持公平正义,实现核不扩散,共建集体安全,加快发展合作,共同推动构建中东安全新架构。⑥《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22 日,第15 版。

中国提出“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中东安全架构”,并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之际,正值2022 年年底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召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战略伙伴关系提质升级、中国正在积极推动沙特和伊朗复交之时。因此,“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中东安全架构”既是新安全观在中国中东外交中的具体运用,也为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提供了指南。相对于过去依附性、冲突性的地区安全结构,中国提出的中东安全新架构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系统性。中东安全新架构突出体现了系统性思维,用相互联系的观点强调了实现安全、发展、文明等各领域良性互动的重要性,具体问题则涉及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公正解决巴勒斯坦等问题、防止核扩散、通过包容性对话实现地区和解、打击恐怖主义和去极端化、维护能源设施和通道安全、加强发展合作等一系列内容。这种思维与那种片面从地缘政治博弈出发谋求政治和军事安全的思维和做法有着本质区别。

第二,自主性。中东安全新架构特别强调中东国家自主性的重要性,其核心内容是:中东是中东人的中东,中东由乱向治的根本出路在于摆脱大国地缘争夺,以独立自主精神,探索具有中东特色的发展道路;在于排除外部施压干扰,以包容和解方式,构建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的安全框架。①《王毅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中国外交部网站,2021 年3 月26 日,https://www.mfa.gov.cn/web/wjbzhd/202103/t20210326_9137065.shtml。总之,构建中东安全新架构有赖于在发展方面探索具有中东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安全层面排除外来干涉,不断“壮大维护地区安全的内生力量”。②《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22 日,第15 版。

第三,包容性。长期以来,冲突性、对抗性构成了中东地区格局的特点,中东地区也成为当代世界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对抗思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构成了中东地区根深蒂固的战略文化,进而使中东国家缺乏互信,导致中东地区发展缺乏应有的和平环境。③刘中民:《中国促成沙伊和解 推动中东和平发展新潮流》,《光明日报》2023 年4 月5日,第4 版。因此,中东安全新架构的包容性既包括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包容互鉴等内容,也包括运用政治方式解决中东热点问题,通过政治对话实现包容性和解,构建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的安全框架。

伴随中国中东外交从“有所作为”到“积极有为”的变化,面对中东地区的复杂安全威胁和对抗性的地区安全环境,中国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为指导,积极参与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治理,努力推动中东地区和解、重塑地区安全环境,彰显了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不懈努力,并且取得了促成沙特和伊朗实现和解的历史性成就,为改善中东地区的安全环境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下文主要围绕中国参与中东传统安全治理(以推动政治解决中东热点问题为例)、推动地区和解以及中国参与中东非传统安全治理等问题作重点论述。

三 坚持公平正义:中国积极推动政治解决巴以问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中东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更加严重,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做法对中东安全环境的毒化和破坏,中国在中东热点问题上的政策更加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坚持公平正义,并在巴勒斯坦问题、叙利亚危机等中东热点问题上得到了持续的体现。这也恰如习近平主席2014 年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讲话所言:“中国将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地区事务,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同阿拉伯国家一道,推动通过对话找到各方关切的最大公约数,为妥善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提供更多公共产品。”①习近平:《弘扬丝路精神 深化中阿合作——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网,2014 年6 月5 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606/c1024-25110600.html。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主张在《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中得到了更加系统的阐释,具体内容包括:鼓励当事国坚持通过坦诚对话沟通,化解分歧,寻求热点问题的解决之道;支持国际社会在不干涉内政前提下,以劝和促谈为主要方式,以公平务实为主要态度,以标本兼治为主要思路,建设性参与热点问题政治解决。②《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22 日,第15 版。下文主要以巴以问题为例,说明在中东和平进程受阻,巴勒斯坦问题被边缘化的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公平正义、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政治解决的不懈努力。

(一)长期坚持以“两国方案”为基础政治解决巴以问题

在巴以问题上,中国一直主张在联合国有关决议和“土地换和平”原则基础上,通过对话公正、合理地解决中东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巴以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更加积极主动,并为促进巴以问题的解决作出了一系列连续努力。在中国看来,在中东实现公平正义,最突出的标志就是解决好巴勒斯坦问题,落实好“两国方案”。③《王毅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中国外交部网站,2021 年3 月26 日,https://www.mfa.gov.cn/web/wjbzhd/202103/t20210326_9137065.shtml。

2013 年5 月6 日,习近平主席会见了来访的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并就推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应该坚持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巴以两国和平共处这一正确方向。同时,以色列的生存权和合理安全关切也应该得到充分尊重。第二,应该将谈判作为实现巴以和平的唯一途径。第三,应该坚持“土地换和平”等原则不动摇。第四,国际社会应该为推进和平进程提供重要保障。面对巴勒斯坦问题被边缘化的危险,习近平主席强调指出,“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巴勒斯坦问题,必须把解决巴勒斯坦问题放在重要而突出的位置”。①《习近平同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举行会谈》,中国政府网,2023 年6 月14 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6283.htm。同年5 月9 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时也指出,通过政治途径化解争端是符合各方根本利益的战略选择。

2016 年1 月,中国政府首次发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文件针对巴勒斯坦问题指出,中国“支持建立以1967 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②《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人民日报》2016 年1 月14 日,第13 版。这一主张旨在改变中东变局以来中东和平进程不断被边缘化的状况,彰显了中国对巴勒斯坦政策的道义高度。2016 年1 月19 日至23 日,习近平主席对沙特、埃及和伊朗进行国事访问。1 月21 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埃及时在阿盟总部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巴勒斯坦问题不应被边缘化,更不应被世界遗忘。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和平的根源性问题。国际社会定分止争,既要推动复谈、落实和约,也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二者缺一不可。没有公道,和约只能带来冰冷的和平。国际社会应该坚持以公道为念、以正义为基,尽快纠正历史不公。……我们理解巴勒斯坦以国家身份融入国际社会的正当诉求,支持建立新的中东问题促和机制,支持阿盟、伊斯兰合作组织为此作出的努力。”③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6 年1 月22 日,第3 版。

2018 年7 月10 日,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再次强调:“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和平的根源性问题。……我们支持召开新的巴勒斯坦问题国际会议,支持探索创新中东促和机制,以‘两国方案’和‘阿拉伯和平倡议’为基础,推动巴以和谈尽快走出僵局。”④习近平:《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7 月11 日,第2 版。

2022 年12 月9 日,在沙特利雅得召开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针对巴勒斯坦问题被边缘化和无限搁置的风险,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了巴勒斯坦问题的重要性,重申了中国的“两国方案”立场。他充满感情地指出:“巴勒斯坦人民遭遇的历史不公不能无限期延续,合法民族权利不能交易,独立建国诉求不容否决。国际社会应该坚定‘两国方案’信念,坚守‘土地换和平’原则,坚决致力于劝和促谈,扩大对巴勒斯坦人道主义和发展援助,促进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公正解决。”①习近平:《弘扬中阿友好精神 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2 年12 月10 日,第4 版。

2023 年月6 月14 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时宣布建立中巴战略伙伴关系,同时提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三点主张。第一,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以1967 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第二,巴勒斯坦经济民生需求应该得到保障,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巴勒斯坦发展援助和人道主义帮扶。第三,要坚持和谈正确方向。尊重耶路撒冷宗教圣地历史上形成的现状,摒弃过激和挑衅言行,推动召开更大规模、更具权威、更有影响的国际和平会议,为重启和谈创造条件,为帮助巴以两国和平共处作出切实努力。②《习近平同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举行会谈》,中国政府网,2023 年6 月14 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6/content_6886283.htm。

自2023 年10 月7 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中国一直在为缓解和结束加沙冲突,避免加沙出现严重人道主义灾难而不懈努力,并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为缓解冲突、停止暴力进行积极的外交斡旋。在联合国框架内,中国不断为实现加沙停火、避免人道主义灾难作不懈努力。2023 年11 月,中国担任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11 月15 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关于巴以问题的第2712 号决议。这是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安理会首次通过决议,也是2016 年年底以来安理会就巴以问题通过的第一项决议。决议内容聚焦加沙最为迫切的人道主义救援问题,彰显了中国在联合国框架内为缓解巴以冲突发挥的建设性作用。③刘中民:《为推动巴以冲突降温发挥建设性作用》,《文汇报》2023 年11 月21 日,第4 版。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习近平主席多次就巴以局势阐明中国原则立场,强调应立即停火止战,保障人道主义救援通道安全畅通,防止冲突扩大,根本出路是落实“两国方案”,凝聚国际促和共识,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2023 年11 月21 日,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并发表题为《推动停火止战 实现持久和平安全》的重要讲话,呼吁尽快召开更具权威性的国际和会,凝聚国际促和共识,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①《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人民日报》2023 年11 月22日,第1 版。

2023 年11 月29 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中国的倡议下,安理会举行了巴以问题高级别会议,中方向会议正式提交了《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强调联合国安理会承担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责任,应当在巴以问题上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并且提出了全面停火止战、切实保护平民、确保人道救援、加大外交斡旋、寻求政治解决等五大建议。②《外交部发布〈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人民日报》2023 年12 月1 日,第2 版。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外交官员多次赴中东与地区国家进行积极接触,参加在埃及召开的巴勒斯坦问题国际会议,而且与来华访问的阿拉伯伊斯兰国家联合代表团就推动巴以冲突降温、保护平民、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进行了深入沟通和协调。

综上所述,在近年来巴以问题不断被边缘化、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停滞、巴以冲突周期性爆发的情况下,中国在政策主张方面始终坚持公平正义,持续坚持以“两国方案”为基础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二)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举措推动巴以问题的政治解决

首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特使机制。中国外交中的特使机制产生于2002年设立的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迄今为止已任命五任特使,他们均为有丰富经验的资深大使。二十余年来,中东问题特使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积极宣传中国政府的政策主张,在巴以之间进行斡旋,积极沟通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巴以问题多边机制等。针对巴以问题的中东事务特使机制还拓展到其他热点问题领域,中东问题特使与叙利亚问题特使、阿富汗问题特使等频繁穿梭于相关国家之间,积极劝和促谈,与各方面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特使工作机制。③汪波、姚全:《新时期中国中东外交思想构建研究》,《阿拉伯世界研究》2019 年第2期,第88 页。

其次,利用各种方式声援巴勒斯坦的正义事业。例如,中国已举办四次巴以和平人士研讨会,并呼吁召开更大规模、更有权威、更具影响的国际和会,切实推动巴勒斯坦问题解决进程。又如,中国长期支持联合国“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习近平主席更是连续十余年向联合国“声援巴勒斯坦人民国际日”纪念大会致贺电。

再次,长期为巴勒斯坦提供援助,缓解巴勒斯坦的民生困难。2016 年1 月,习近平主席在开罗阿盟总部讲话中承诺向巴方提供5 000 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并为巴勒斯坦太阳能电站建设项目提供支持。①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6 年1 月22 日,第3 版。在2018 年的第八届中阿合作论坛上,中国承诺再向巴勒斯坦提供1 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用于支持巴勒斯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并向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追加捐款。②习近平:《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7 月11 日,第2 版。在2023 年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中国很快通过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和联合国机构提供了200 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通过埃及向加沙地带提供了价值1 500 万元人民币的食品、药品等紧急人道主义物资。③习近平:《推动停火止战 实现持久和平安全——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巴以问题特别视频峰会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2023 年11 月21 日,https://www.gov.cn/gongbao/2023/issue_10866/202312/content_6918866.html。

总之,新时代以来,在中东和平进程陷入停滞,美国和以色列单方面推进“亚伯拉罕协议”,巴勒斯坦问题面临边缘化风险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始终强调巴勒斯坦是“中东和平的根源性问题”,坚持通过“两国方案”政治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并通过双边、多边机制积极倡导和推动,同时还多次为巴勒斯坦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供经济援助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④刘中民:《中国是巴勒斯坦正义事业坚定支持者》,《文汇报》2023 年6 月13 日,第7 版。

四 重塑中东安全环境: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和解

近年来,中国十分准确地抓住了中东地区安全中的主要矛盾,顺应地区国家寻求缓和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中东地区实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进而取得了促成沙特与伊朗复交的重大外交成果。2023 年3 月10 日,中国、沙特和伊朗在北京发表三方联合声明,沙特与伊朗同意恢复外交关系。此后,沙特与伊朗已经实现互派大使、高层互访、经贸合作、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保持沟通协调等一系列复交和开展合作的成果。尽管沙特和伊朗有改善关系的内生动力,但中国无疑为双方复交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全球安全倡议的一次成功实践。沙特与伊朗和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直接带动了伊朗、叙利亚与阿拉伯世界关系的缓和,各方改善关系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此外,沙特与伊朗和解也将对双方长期争夺的叙利亚、伊拉克、也门等热点问题产生积极影响。①刘中民:《中国促成沙伊和解 推动中东和平发展新潮流》,《光明日报》2023 年4 月5日,第4 版。中国成功促成沙特与伊朗复交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的安全理念和政策契合中东地区的需要

长期以来,受复杂内外因素的影响,中东国家多从自身安全出发,强调排他性安全,多侧重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进而使中东地区国家陷入零和博弈的安全困境,也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安全架构,沙特与伊朗的长期矛盾对抗就是这种安全困境的产物。尽管中东地区拥有海湾合作委员会和阿拉伯国家联盟,但却缺乏有实质意义的地区安全安排,其冲突解决能力和机制安排甚至远远落后于非盟。②Dr. Amichai Magen, ed., The Crisis of Governance in the Middle East: Implications for Democracy,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Jerusalem: Konrad-Adenauer-Stiftung Israel, 2013, p. 24, https://www.kas.de/c/document_library/get_file?uuid=e95f3785-9c7e-17f8-6ca7-7f2182d77df2&groupId=252038.

因此,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对于改变中东地区的安全困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014 年3 月13 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时任沙特王储兼副首相萨勒曼时指出,海湾和中东形势具有全球性影响,本地区国家在维护海湾安全稳定方面负有共同责任。2014 年8 月16 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指出,巴以、叙利亚、伊拉克等问题彼此交织,相互影响,复杂难解,推动中东和平需要群策群力。③杜尚泽、赵成:《中国以建设性姿态参与地区事务——习近平主席关于中国同中东地区以及中阿关系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16 年1 月17 日,第3 版。

2018 年7 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强调,“要摒弃独享安全、绝对安全的想法,不搞你输我赢、唯我独尊,打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架构”。④习近平:《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7 月11 日,第2 版。2022 年12 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强调“要维护地区和平,实现共同安全。中方支持阿方运用阿拉伯智慧推动政治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中东安全架构。中方敦促国际社会尊重中东人民主人翁地位,为中东安全稳定增添正能量。中方欢迎阿方参与全球安全倡议,愿继续为促进中东和平安宁贡献中国智慧”。⑤习近平:《弘扬中阿友好精神 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2 年12 月10 日,第4 版。这两次主要论述不仅强调了在中东推行新安全观、构建中东安全架构的重要性,而且表达了中国愿为中东安全“贡献中国智慧”的良好愿望。2023 年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更加明确地指出,中国“支持中东国家加强对话、改善关系的积极势头和努力,照顾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壮大维护地区安全的内生力量,支持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区域组织为此发挥建设性作用”。①《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22 日,第15 版。总之,在对中东的外交实践中,中国不断贯彻新安全观和全球安全倡议,对于影响中东国家树立新的安全理念,重塑地区安全环境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二)抓住地区安全主要矛盾 顺应地区缓和的历史潮流

2011 年阿拉伯剧变以来,冲突对抗、零和博弈构成了中东地区国际关系特别是地区大国关系的核心特征,并呈现出阵营化、意识形态化和代理人化等典型的身份政治特征,形成了民族、教派等矛盾相交织的集团对抗,其核心矛盾是沙特和伊朗的对抗。②Daniel Byman, “Sectarianism Afflicts the New Middle East,” Survival, Vol. 56, No. 1, 2014, p. 80.

自1979 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以沙特和伊朗两大地区强国为核心形成的阵营化对抗构成了海湾乃至整个中东地区格局的重要特点,③Shaul Bakhash, The Reign of Ayatollah: Iran and the Islamic Revolu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4, p. 232.双方的主要矛盾包括民族矛盾、教派矛盾、争夺地缘政治主导权的矛盾,以及双方在诸多地区热点问题上的代理人战争或竞争,但争夺地缘政治主导权的矛盾是双方矛盾的核心。沙特和伊朗的对抗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 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至冷战结束,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是伊朗输出革命与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抵制革命的矛盾、波斯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矛盾,海湾合作委员会的成立和两伊战争都与此密切相关。第二阶段,2003 年伊拉克战争至2010 年“阿拉伯之春”之前,双方的主要矛盾是伊拉克战后重建、伊朗核问题,沙特、约旦等阿拉伯逊尼派国家提出“什叶派新月地带”的概念,高度警惕伊拉克战争后伊朗崛起的势头,“伊朗拥核”成为沙特最大的战略焦虑。第三阶段为2011 年“阿拉伯之春”爆发以来,集中表现是沙特与伊朗双方围绕阿拉伯国家转型,以及地区热点问题如巴林问题、也门问题、叙利亚问题上的矛盾。④刘中民:《中东地区格局的冷战化趋势及其影响》,《当代世界》2018 年第2 期。2016 年沙特与伊朗断交事件导致双方的对抗具有阵营化、教派化和代理人化的特点,特别是双方在巴林、叙利亚和也门展开了激烈的代理人竞争。⑤陈翔、申亚娟:《伊朗介入中东地区事务的动力及限度》,《阿拉伯世界研究》2021 年第1 期。

此外,沙特与土耳其的矛盾、以色列与伊朗的对抗也是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但就地区大国矛盾对中东地区安全结构的影响来看,沙特与伊朗矛盾对抗的影响最为广泛、深刻,其不仅阻碍双边关系,而且对整个阿拉伯世界与伊朗的关系以及叙利亚、伊拉克和也门等地区热点问题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2021 年以来,复杂的内外因素导致地区大国的战略透支处境加剧,“阿拉伯之春”迸发的诸多矛盾得到相对缓释,进而使地区大国关系出现缓和,伊朗与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土耳其与沙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海湾合作委员会内部关系、阿拉伯国家与叙利亚的关系都出现了对话、缓和的积极互动。①刘中民:《2021 年中东地区形势》,载余泳主编:《中东地区发展报告(2021—2022)》,时事出版社2022 年版,第27 页。

鉴于沙特与伊朗的矛盾是影响中东地区安全的主要矛盾,并且地区国家出现了寻求缓和的内生动力,中国不仅高度赞赏和肯定地区国家缓和关系的努力,而且积极做沙特、伊朗方面的工作,进而赢得了两国的信任。2021 年3 月24 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沙特时特别指出,促进中东安全稳定,需要兼顾各方合理关切。应推动海湾(波斯湾)地区国家平等对话协商,相互理解照顾,改善彼此关系;中国倡议在华举办海湾(波斯湾)地区安全多边对话会议,从保障石油设施和航道安全等议题入手,探讨构建中东信任机制,逐步打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中东安全架构。②《王毅提出实现中东安全稳定的五点倡议》,中国外交部网站,2021 年3 月26 日,https://www.mfa.gov.cn/web/wjbzhd/202103/t20210326_9137065.shtml。这些建议无疑明确表达了中国愿意为建立中东地区安全架构提供帮助的愿望。

2022 年12 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峰会、中国—沙特峰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召开,习近平主席出席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2023 年2 月,伊朗总统莱希访问中国。在中国与沙特、伊朗的互动中,沙特、伊朗都表示欢迎中方提出的实现中东安全稳定以及促进波斯湾地区国家对话的倡议;中方表示支持地区国家加强团结协作,通过对话化解分歧,实现睦邻友好,愿同沙特、伊朗一道,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安全和稳定。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22 年12 月10 日,第6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联合声明》,《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17 日,第2 版。由此可见,中国倡议打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中东安全架构,得到了沙特和伊朗的高度认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斡旋沙特和伊朗复交,并为双方复交提供平台和机制,对于双方建立信任和持续改善关系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中国中东外交奠定的深厚历史基础和道义基础

中国与中东国家的长期友好关系,中国秉持公道、不偏不倚的中东政策,是中国促成沙特和伊朗复交的深厚的历史基础和道义基础。

历史上,中国与中东地区创造了长期和平交往和文明交往的佳话。从1956 年中国与埃及建交到1992 年中国与以色列建交,中国与所有中东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长期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与所有中东国家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包括沙特、伊朗在内的十多个中东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进而与中东各方力量都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合作,建立了较为通畅的沟通协调通道。

在对中东国家的外交政策方面,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干涉中东国家内政,从未把任何国家称为“失败国家”“专制国家”“流氓国家”,更没有对任何国家实施过经济制裁;中国不在地区冲突中选边站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在中东没有军事基地、驻军的国家。①牛新春、李绍先:《乘势而上:中国斡旋沙特伊朗复交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23 年第3 期,第47 页。中国与中东国家长期友好的历史为中国在中东进行斡旋外交奠定了基础,也是中国在沙特、伊朗复交过程中赢得双方信任的基础所在。这也恰如一位国外学者的分析评价所言,与西方大国不同,中国在中东并没有宗教、政治、历史或殖民的包袱,它是打破地区冲突僵局、扮演“诚实中间人”(honest broker)角色的理想选择。②Mordechai Chaziza, “China’s Mediation Efforts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Constructive 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c Analysis, Vol. 42, No. 1, 2018, p. 29.

尽管沙特与伊朗长期对抗,但中国始终与双方都保持着长期友好关系。中国一直秉持平等对待沙特和伊朗的基本原则。2016 年1 月,习近平主席对沙特、伊朗、埃及三国进行访问,当时恰逢沙特和伊朗断交,但由于中国与双方的长期友好关系,中国领导人仍在同一次出访中访问了这两个国家。在沙特与伊朗断交后,中国从未在对抗的双方中选边站队,而是利用自身与双方的友好关系,平等对待双方,并劝说双方捐弃前嫌,不断为沙伊复交创造条件。

实践表明,正是2022 年底到2023 年初中国与沙特、伊朗的频繁互动,最终促使双方实现了复交。反观美国政府特别是特朗普政府,一直极力把伊朗塑造成中东地区威胁的核心,并挑拨沙特、以色列等地区国家组建对抗伊朗的联盟。因此,中国在处理沙特与伊朗关系中采取的平等对待、劝和促谈的做法,与美国对沙特与伊朗对抗采取推波助澜的做法有着天壤之别,也对中东地区安全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因此,尽管“中国不是在中东具有重要影响的唯一大国,但却是对沙特和伊朗保持平衡外交的唯一大国。正是长期积累的外交信誉,让中国成为最可靠的斡旋者”。①牛新春、李绍先:《乘势而上:中国斡旋沙特伊朗复交及其影响》,《国际问题研究》2023 年第3 期,第47 页。

中国与沙特、伊朗保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在关键时刻使中国在沙特与伊朗复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也是中国中东外交坚持公平正义、相互尊重等道义原则的结果。2016 年1 月,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强调,中国的中东外交要“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我们在中东不找代理人,而是劝和促谈;不搞势力范围,而是推动大家一起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谋求填补‘真空’,而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网络”。②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6 年 1 月22 日,第3 版。2018 年7 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当前,中东面临消除和平之殇、破解发展之困的紧迫任务,中国的中东政策顺应中东人民追求和平、期盼发展的强烈愿望,在国际上为阿拉伯国家合理诉求代言,愿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发挥更大作用”,“中国将与阿拉伯国家共同做中东和平稳定的维护者、公平正义的捍卫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互学互鉴的好朋友,努力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③习近平:《携手推进新时代中阿战略伙伴关系——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7 月11 日,第2 版。2022 年12 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中方支持阿拉伯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把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愿同阿方深化战略互信,坚定支持彼此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双方要共同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④习近平:《弘扬中阿友好精神 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2 年12 月10 日,第4 版。这一系列论述都强调了中国中东外交的道义高度。因此,中国能够赢得沙特和伊朗的信任,本质上取决于中国在中东事务中秉持公道、不偏不倚的原则立场和外交政策。

五 综合施策:中国积极参与中东的非传统安全治理

“非传统安全”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体现了安全现实和安全理论的变化和拓展,主要涉及军事、政治领域之外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和信息等更广泛领域存在的生存性威胁。①余潇枫主编:《非传统安全概论》(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年版,第28 页。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安全观以及全球安全倡议,都认为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倡导世界各国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共同应对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和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完善规则,携手寻求长远解决之道,推进全球安全治理,防范化解安全困境。②《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22 日,第15 版。在与中东国家以及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地区组织的合作中,中国不仅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非传统安全治理的理念,而且围绕非传统安全的治理与中东国家和地区组织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下文选择主要领域略作总结。

(一)综合施策 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

习近平主席始终强调恐怖主义根源的复杂性,提出绝不能把恐怖主义同特定民族宗教挂钩,打击恐怖主义需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他明确指出:“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需要凝聚共识。恐怖主义不分国界,也没有好坏之分,反恐不能搞双重标准。同样,也不能把恐怖主义同特定民族宗教挂钩,那样只会制造民族宗教隔阂。没有哪一项政策能够单独完全奏效,反恐必须坚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③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6 年1 月22 日,第3 版。习近平主席还提出了一些具体安排,比如,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内召开文明对话与去极端化圆桌会议,加强网络安全合作,共同参与制定网络空间国际反恐公约,开展执法合作和警察培训等项目。

2016 年发布的《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提出了多项支持阿拉伯国家反恐、加强中阿反恐合作的理念和举措,主要包括:支持阿拉伯国家在加强团结、抵制极端思想蔓延、打击恐怖主义等方面的积极努力;搭建双多边宗教交流平台,倡导宗教和谐和宽容,探索去极端化领域合作,共同遏制极端主义滋生蔓延;坚决反对和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将恐怖主义同特定的民族、宗教挂钩,反对双重标准;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反恐努力,支持阿拉伯国家加强反恐能力建设。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人民日报》2016 年1 月14 日,第13 版。

在反恐合作机制方面,中国在国际、地区及双边层面支持和参与中东反恐斗争。在国际机制方面,中国积极发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用,支持联合国反恐努力,支持落实《全球反恐战略》和《防止暴力极端主义行动计划》;作为全球反恐论坛的创始国,中国已在论坛框架内倡议并举办了两次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研讨会,凝聚国际共识,拓展务实合作,取得重要成果。①《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在全球反恐论坛第十一次部长级会议上的书面发言》,中国外交部网站,2021 年10 月8 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2020/kjgzbdfyyq_699171/202110/t20211008_9591908.shtml。中国重视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机制进行跨境反恐。中国还关注防范网络恐怖主义,强调加强打击利用互联网传播恐怖主义思想的必要性,积极在地区机制内举行网络反恐联合演习。

在地区及双边合作方面,反恐合作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及中东国家合作的重要领域。《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指出,中方愿同阿拉伯国家加强反恐交流合作,建立长效安全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对话和情报信息交流,开展技术合作和人员培训,共同应对国际和地区恐怖主义威胁。②《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人民日报》2016 年1 月14 日,第13 版。2022 年12 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再次指出,中国将同阿拉伯国家支持彼此反恐和去极端化努力,抵制“双重标准”,合力打击联合国安理会列名的恐怖组织。③《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中国外交部网站,2022 年12 月1 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tytj_674911/zcwj_674915/202212/t20221201_10983991.shtml。

(二)积极参加亚丁湾护航 维护海洋通道安全

构建和平安宁、合作共赢的海洋秩序,④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总体国家安全观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 年版,第126 页。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新安全观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以来,中国一直倡议国际社会携手打击海盗、武装抢劫等海上跨国犯罪,合力维护海洋和平安宁和航道安全。⑤《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22 日,第15 版。索马里和亚丁湾海域的海盗问题一直是中国在联合国框架下高度关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是中阿合作论坛长期关注的问题。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同支持根据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以及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打击索马里海域、亚丁湾海盗活动及其他对航运安全、国际贸易、地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国际地区安全和平构成威胁的行为。⑥《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公报》,中阿合作论坛网站,2012 年6 月1 日,http://www.chinaarabcf.org/lthyjwx/bzjhywj/diwujiebuzhangjihuiyi/201206/t20120601_6836957.htm。支持国际社会打击海盗的努力,继续派遣军舰参与执行维护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国际海运安全任务,构成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的重要内容之一。⑦《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人民日报》2016 年1 月14 日,第13 版。

自2008 年中国参加亚丁湾海域护航任务以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不仅在维护亚丁湾和印度洋海洋通道安全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保障联合国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协助中国和其他国家撤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中国为维护亚丁湾海上通道安全作出重要贡献。2008 年12 月,中国首次派出护航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①金永明:《海洋问题专论》(第一卷),海洋出版社2011 年版,第385 页。截至2023 年11 月,中国已累计派出45 批舰队。护航亚丁湾15 年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多次顺利护送包括注册国为中东国家在内的外籍船舶驶抵预定海域,也多次开展反海盗演练以提升应急处突能力,为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提供了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的海上安全公共产品,为维持红海地区的航道畅通等作出了贡献。

其次,在保障联合国销毁叙利亚化学武器、协助中国和其他国家撤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3 年,中国响应联合国和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号召,派出盐城舰参与护航,以保障叙利亚化学武器销毁顺利进行,进而为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创造有利条件。②《为销毁叙化武护航体现大国担当》,《新华每日电讯》2013 年12 月20 日,第3 版。2015 年3 月,也门安全局势严重恶化,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赴也门亚丁湾海域,首次直接靠泊交战区域港口,安全撤离621 名中国公民和279 名来自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新加坡、意大利、波兰、德国、加拿大、英国、印度和日本等15 个国家的公民。③《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中国国防部网站,2019 年7 月24 日,http://www.mod.gov.cn/gfbw/fgwx/bps/4846424_3.html。

(三)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加强在传统和现代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重视防治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等相关工作,特别是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监测等合作,推动双方专家互派互访,是中国与中东国家合作的重要内容。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人民日报》2016 年1 月14 日,第13 版。2019 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暴发后迅速席卷中国和中东国家,成为中国和中东国家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安全治理难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与中东国家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在疫苗研用、联防联控、经验共享、医疗药品等方面高效合作,成为全球抗疫合作的典范。

在疫情初期,中东国家对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给予了大力支持。沙特国王萨勒曼是第一个致电习近平主席支持中国抗疫的外国元首;阿盟是第一个同中国共同发表团结抗疫文件、集体肯定中方抗疫成就的重要区域组织;阿拉伯国家在病毒溯源问题上坚定同中国站在一边,反对将病毒溯源政治化。⑤《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中国外交部网站,2022 年12 月1 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tytj_674911/zcwj_674915/202212/t20221201_10983991.shtml。

伴随中东疫情日趋严重,中国在多边、地区和双边框架内为中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在2020 年3 月中方担任安理会轮值主席国期间,中国便支持并共同提出联合国大会关于团结应对疫情的决议草案,参加“77 国集团加中国”声明,呼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和投入,强调向叙利亚、巴勒斯坦等频发冲突的地区提供抗疫支持。①《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大使:中方支持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外交部网站,2020 年4 月10 日,https://www.mfa.gov.cn/web/zwbd_673032/wshd_673034/202004/t20200410_5843155.shtml。中国还以实际行动参与疫情防控国际合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和协调作用,特别是帮助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有效应对疫情。

2020 年7 月,第九届中阿合作论坛在约旦安曼以视频方式举行,中阿共同发表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团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联合声明》,双方重申加强团结、促进合作、相互支持,携手抗击疫情,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并达成以下共识:强调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的最有力武器;强调多边主义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行动配合,开展疫情防控交流与合作;强调面对全球卫生危机,负责任的公共信息传播至关重要;利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卫生合作机制开展抗疫合作;鼓励在防控疫情的同时,继续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合作。②《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团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联合声明》,中国政府网,2020 年7 月7 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0-07/07/content_5524804.htm。

中国在抗疫物资采购、抗疫指导、疫苗研制和生产、难民救助等方面向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中国向阿拉伯国家提供大量抗疫援助,协助其在华采购药品、呼吸机、口罩生产设备等抗疫物资;向阿拉伯国家派出近百人次的医疗专家组,通过远程医疗等方式对相关国家抗疫进行指导。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疫苗合作取得重要成果:同阿联酋及巴林开展全球首个新冠灭活疫苗三期国际临床试验;同埃及合作建成非洲首条新冠疫苗联合生产线;同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开展疫苗本地化生产及药物研发合作;通过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向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国境内的巴勒斯坦难民提供疫苗援助。截至2022 年10 月,中国已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新冠疫苗超过3.4 亿剂。③《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中国外交部网站,2022 年12 月1 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tytj_674911/zcwj_674915/202212/t20221201_10983991.shtml。

总之,在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维护海洋通道安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中国与中东国家不仅始终通过平等合作共同提高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并为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结 论

在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过程中,中国以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安全观和全球安全倡议为指导,并且紧密结合中东地区的具体实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念和经验,在中东安全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第一,以共同安全破解独享安全。秉持共同安全理念,就是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中国主张“任何国家的正当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重视和妥善解决,不应被长期忽视和系统性侵犯。任何国家在谋求自身安全时都应兼顾其他国家合理安全关切”。①《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22 日,第15 版。在中东地区,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地区国家的冲突对抗,都旨在建立排他性的独享安全,进而使中东地区长期陷入安全困境。中国斡旋沙特与伊朗实现和解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共同安全的重要性,支持地区国家加强沟通对话,举办地区多边对话会议,构建中东安全信任机制,进而以共同安全破解独享安全。

第二,以综合安全破解分割安全。中国主张重视综合施策,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协调推进安全治理。如前文所述,在中东地区,不仅存在形形色色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地区安全环境也异常脆弱,形成了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国家安全与跨国安全、地区安全、全球安全联动,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相互渗透的复杂局面。因此,中国主张秉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则,倡导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不可分割,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不可分割,安全权利与安全义务不可分割,安全与发展不可分割,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从而实现普遍安全、共同安全。②《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22 日,第15 版。这种综合安全观对于破解中东的安全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在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实践中得到了贯彻,如中国强调统筹维护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打击恐怖主义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从发展的角度认识地区冲突的根源并运用发展手段解决地区冲突,都是综合安全观的具体体现。

第三,以合作安全破解竞争安全。竞争安全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安全思维,也是中东地区盛行的战略文化。长期以来,中东地区既是大国战略博弈的场所,也是地区国家对抗的舞台,中东地区被纳入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轨道,中小国家和地区力量沦为大国的“代理人”和势力范围,使地区力量和域外大国陷入双重安全困境。①孙德刚:《从顺势到谋势:论中国特色的中东安全治理观》,《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5 期,第183 页。中国倡导合作安全观的核心是坚持合作之道,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谈判来实现安全,其主要方式是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②《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22 日,第15 版。针对中东的安全治理,中国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公正合理解决热点问题,构筑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的集体安全架构,维护地区长治久安。③《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中国外交部网站,2022 年12 月1 日,https://www.mfa.gov.cn/web/ziliao_674904/tytj_674911/zcwj_674915/202212/t20221201_10983991.shtml。围绕巴勒斯坦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以及伊拉克、利比亚、苏丹和也门等热点问题,中国始终推动通过包容性的政治对话寻找解决方案,而斡旋沙特与伊朗实现复交,就是中国不断支持中东地区国家加强沟通对话,妥善解决分歧取得的重要成果。

总之,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公正合理解决中东热点问题,积极统筹维护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致力于构筑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的中东集体安全架构。同时,中国参与中东安全治理起步晚,理论创新能力、机制统筹能力、智力支持能力、议题设置能力和话语主导能力等仍显不足,并迫切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增强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的能力。当前,尽管新一轮巴以冲突对中东地区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但中东地区谋和平、求安全、促发展的历史潮流并没有改变,中国在未来中东地区的安全治理中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中东地区中阿阿拉伯
开启中阿关系“新时代”
金桥(2023年1期)2023-01-13 06:14:36
《窄门》中阿丽莎的爱情悲剧探析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西域察合台文史籍中阿闌豁阿感光而孕故事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电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0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中东地区未来商业航空领域缺口巨大
世界知识(2016年17期)2016-12-03 03:26:01
中东地区硫磺报价继续上调
中东地区9月份硫磺合同价格上涨
中东地区当前的宗派地缘政治格局与冲突
国际观察(2014年3期)2014-09-15 07: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