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 刘良鹏
音乐课程是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一个重要渠道,目前,高校在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育上还存在问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因素,并从科学设置目标,突出层次差异、调整课程设置,提高审美素质、拓展教育渠道,涵养音乐修养、改革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几个方面总结了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育策略。
在高校教学活动中,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方式,也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通过音乐教育,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1]。高校音乐教育经历了长时间的改革,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果,但在音乐审美素质的培育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无论是广度和深度均有待提升。
目前,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普遍偏低,纠其根本原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从很小开始,学生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尽管在中小学也开设了音乐课,但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学生在音乐课上的收获并不多,加之家长的态度,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音乐学习可有可无。
二是“就业难”问题的影响。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变得日益严峻,在2023年,大学毕业生数量达到了1158万人,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因此,学生在进入大学生后也更加关注学业,将音乐学习置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
三是高校育人理念的影响。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组成,具有良好的美育价值,对于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依然有部分高校的办学倾向侧重于“应用性”,对于音乐教育的关注度不够,这也导致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学习收获不多,音乐审美狭窄,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是学生的基础较差。大学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三观逐步成型,希望通过各种渠道来提升、充实自我。在进入大学生后,学生也有了更多学习音乐、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契机,但由于在中学阶段未打好基础,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较弱,对于各类音乐社团、音乐实践活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要培育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目标的设置十分关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也各有不同,并且大学生的个性化较强,具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如果音乐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自然不愿意参与。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需设置出层次性、差异性的教育目标,以总体目标作为出发点来进行细化处理,涵盖知识、技能、技巧几个层次[2]。考虑到多数学生对音乐内容了解并不多,可以普及音乐基础知识作为切入点,利用趣味的音乐欣赏激活学生的探索兴趣,避免“贪大”、“求多”,力求激活学生的兴趣。当学生逐步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后,即可从“情感”、“理性”方面来深化目标,致力于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收获创新力、批判力和审美素养。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音乐课设置可采用必修、选修的结合方式,因为大学生的理解力、接受力、社会阅历各有差异,将必修、选修结合起来,可兼顾到不同基础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在必修课程上,开设音乐基础课程,为学生开展关于音乐基础知识、视听练耳、音乐感训练、曲式结构、描绘手法等内容,突出实用性,以此作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突破口;在选修课方面,根据认知、情感、技能进行划分,比如为了让学生了解音乐史,可开设《西方交响乐赏析》、《民族乐器》、《民歌》等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可开设《合奏》、《合唱》课程。另外,还可根据高校的专业特点开设选修课程,如《计算机音乐》、《音乐社会学》、《音响学》、《音乐美学》等。通过必修、选修结合的方式,可更好的培育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
大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育不仅需发挥出理论课程的作用,还要积极拓展教育渠道,利用多元化的实践形式涵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比如,与音乐相关的文娱活动、娱乐晚会、电视、电影、社团等,都是学生颇为感兴趣的一种形式。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入流行音乐作品和电影艺术,为学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其中的音乐内容,让学生获取良好的视觉、听觉体验,从中收获审美能力[3]。还可为学生组织丰富的音乐文娱活动,如音乐社会、音乐文化节等,让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展示自我风采,接受音乐文化的审美熏陶。除此之外,还需用好“互联网+”资源,如,可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中开设专门的音乐审美教育板块,定期更新内容,利用网络中的资源来丰富音乐教育内容。教师还可为学生推荐专业的抖音账号、微信公众号等,引导学生获取海量资源,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目前高校使用的音乐教材是统一编撰,不符合个性化的教学需求,音乐教材需要突出民族性、地方性,因此,各个高校还可根据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培育要求来编写校本教材,不必要过于追求教材的“精”与“深”。校本教材的编写需要融入更多的地方性元素,符合高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体现出系统性、科学性原则。
音乐审美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它通过生动、具体、可感的美的形象,激发和净化大学生的感情。在教学方法上也需要具有创新性,打破传统整齐划一的音乐教学模式,注重扩大音乐教育视野,大胆引进各类内容,推行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前,为学生推送相关的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在音乐课堂上,通过引导、启发、讨论等方式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热烈的讨论中升华学生的理解。还要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合唱,感受声部的变化魅力以及音乐的律动。还可采用比较教学法,带领学生对比中外音乐、不同流派的作用,在教学时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法,利用这一措施在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之间搭建审美桥梁,让学生感悟音乐作品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通过音乐鉴赏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效果,让学生具备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可以热爱艺术、热爱生活。鉴赏与感受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举措,也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所在。一方面,可利用音乐作品开展审美鉴赏教育,在世界音乐的发展史中,有大量动人的音乐作品,带领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和主题,倾听音乐的情绪变化,熟悉不同器乐的演奏形式,可初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4]。另一方面,音乐鉴赏是逐步进步的阶段,要让学生获取到良好的艺术感受,需从“官能”、“感情”、“理智”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在教学活动中,要多为学生介绍作品的民族特征、时代背景、体裁、曲式等,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可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美、创造美。在这一过程中,要适当降低音乐鉴赏的难度,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根本,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育最关注的问题、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的发展。所谓“育人”,就是要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培育大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举措,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到:“借助于音乐,唤醒了人身上关于周围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伟的、美好的东西的观念”。鉴于目前大学生的特点,在音乐教育中需要关注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合理制定音乐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