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误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叙事话语与价值判断

2024-05-09 08:06:01祝大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祝大勇,彭 娜

(河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保定 071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如果说“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话语表达上更加注重基于“中国国情”的制度性探索,那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述更加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全球语境下推进民族复兴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与此同时,既然在全球语境中,就需要倾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回声与反响。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未过多使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完整确定表述,但并不意味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缺乏关注,他们的种种误读从某种程度上包含和反映了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叙事话语和价值评判,值得我们慎思明辨。

一、西方国家关注中国式现代化呈现矛盾交织的复杂认知心态

西方主要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种种误读,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复杂认知心态,反映着不同的认知立场和认知动机,如万花筒般呈现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在海外受众心理上产生的多重影响与调试应对。西方国家以现代化视角审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由来已久,比较代表性的著作是20 世纪80 年代初期美国人吉尔伯特·罗兹曼完成的《中国的现代化》,全面地分析研究了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和影响要素。值得一提的是,罗兹曼试图在现代化概念界定上避免将其简单等同于“工业化”和“西方化”,指出:“(先行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决不是非西方国家莫属,况且也不是所有西方国家都已实现了高度的现代化”。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5.但由于罗兹曼完成书稿的时代正值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从中国漫长历史发展中找寻某些现代社会特征的论据和论证并未对国际社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击或者心理反应。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引起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伟大变革,客观要求作为“他者”的他们来观察思考和消化吸收。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不管以何种方式表达中国发展道路,国际社会整体上还是普遍承认和肯定中国经过40 多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认为中国 “致力于外贸、创新、科技等方面的长期战略,并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上演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济革命”“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国家走上了现代化的新道路”②[西]何塞·路易斯·罗德里格斯·萨帕特罗.为完善全球治理作出重要贡献[N].人民日报,2021-08-19(003).。但国际社会由于存在西方发达国家与非西方的发展中国家区分,因此在这一问题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认知立场和动机。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更多希望理解并发展有别于传统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有效方式,从而更多地希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汲取和增强摆脱依附、探索自主道路的力量和信心。他们注意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未简单照搬套用马克思主义的框架,也没有机械复制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而是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始终牢牢掌握着中国发展进步的主动权,所以才能成功地开创、推进并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如亚美尼亚国民会议议员、外事委员会副主席艾克·马米扎尼杨所认识和总结的:“中国发展经验的独特之处在于不照搬照抄他国模式, 而是牢牢立足本国国情, 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③[亚美尼亚]艾克·马米扎尼杨.立足国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N].人民日报,2022-06-02(003).。

而对于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左翼群体,则是基于复兴社会主义运动心态,更加注重总结概括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就的政党因素和制度根源。比如,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将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全面进步概括为“维护了国家统一、独立及自由”“战胜贫困”“完成孔子的遗训”(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发展科教文化事业)“成为世界工厂”“地缘政治火车头”等五个方面,而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关键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党的领导下由“14 亿多人民用勤劳、智慧和汗水创造出来的”。①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思想之窗[N].人民日报,2021-11-12(017).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伊万·伊万诺维奇·梅利尼科夫认为,在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发挥思想的力量、民族意识的力量、勇于创新的力量、自我完善的力量、自我净化的力量、权力约束的力量、效率的力量等七种力量来实现和加强其坚强领导。所谓 “思想的力量” 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所谓“民族意识的力量”就是成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②[俄]伊万·伊万诺维奇·梅利尼科夫.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实践助益世界[N].人民日报,2021-12-09(003).,而这些力量对原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很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即使在西方国家,政要首脑、商界精英和智库研究者之间也未必如铁板一块,呈现比较借鉴、自我反省与抹黑打压、焦虑不安等矛盾交织的心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成就不容否认,甚至连长期对华持有偏见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 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庆典之际刊发长文,用数十张标志性照片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若干重大成就及其世界贡献,并承认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地位。就西方发达国家政要和保守派知识分子而言,因意识形态、价值立场、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差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可避免地被“他者”置于误读与质疑之境地。即便国外有左翼学者抱持参照中国式现代化反思自身困境、比较借鉴经验的开放性心态,尽管心态开放,甚至充满赞誉,但认知理论视角和价值评判却未必客观理性。

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在接受《参考消息》专访时谈到,中国在现代化道路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现代化必须有一种欢迎多样性的心态,而中国在接受这一理念的时期取得了最大的成功”③“中国以民为本推进高质量发展”——欧洲专家点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N].参考消息,2022-03-31(009).。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国际复杂交织的认知心态,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也正是争取国际社会一种平视的视角和开放的心态。然而遗憾的是,中国以开放心态灵活包容探索自身发展路径,国际社会特别是部分西方国家却难以同样开放心态认知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打破西方现代化唯一性的世界历史意义。

二、西方国家误读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角存在路径依赖

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关注并未局限于“中国式现代化”词语本身④注:在各种外文数据库以A New Road to Chinese Modernization/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Chinese style modernization road/ a new and uniquely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为关键词检索,所获外文文献寥寥。,也没有系统整体上谈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是聚焦某个具体方面概括出几个方面,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简单套用西式现代化尺度衡量中国,惯性沿用西方社科理论假设推导中国。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几个关键要素: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循序渐进的发展战略、试点推广的改革路径、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元素都是越来越引发关注的议题。只不过他们关注角度切入方式存有差异。关于党的领导,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更多围绕执政党合法性问题展开,认为如果没有采取西方式多党轮替和全民普选,就不具有合法性;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更执着于从儒家传统价值找到与现代西方价值相似之处而为中国最终将走向西方自由民主的结论做论证依据;关于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他们只是关系在程序上是否真正贯彻了一人一票普选式的西方民主,而如果没有实行西方式选举制度就意味着没有贯彻民主权利;关于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更多则讨论中国是要继续在现行国际秩序体系中发挥作用,还是要改变现行国际秩序、国际规则而带来更大威胁等;关于循序渐进、试点改革等更多地与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政策与发展命运作比较预测等等,比如纠结于“休克疗法”的跨国移植问题。

西方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判断大多来自于现代化理论的逻辑。所谓的现代化理论(modernization theory)是西方学者根据西方社会发展道路进行概念提炼和理论推演出来并试图将其普遍化,用西方主要国家的发展路径和经济社会目标作为欠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然而这套理论的分析方法暴露出“传统—现代”机械二元对立思维、过滤掉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体多元特征的简单抽象化,深层次暴露出西方在认知过程中内嵌的理论框架和假设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以下最为典型:第一,意识形态中制度属性的分析框架,直接质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属性是否还是社会主义,甚至以“列宁式”国家资本主义、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界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认为最终将殊途同归完成西方“普世价值”的制度设计和发展指标;第二,政治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分析框架,以此框架着眼分析中国改革的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进程,由此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第三,社会控制力分析框架中的政党—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由此认为所谓的中国公民社会发育不完善;第四、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利益—力量分析框架中的中国会领导世界吗、中国将如何领导世界等类似的问题。而这些理论视角本身假设前提是存在许多严重问题的。比如人是理性的、程序是万能的、权利是绝对的,以诸如此类为假设前提,推论出普选选民都是理性审慎负责的、西方式普选是真正民主的、市场是至高无上的、政府即使必要也是恶的等等结论,并简单套用评价和质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

然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直接挑战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及内含的理论框架,简单照搬西方式理论框架无法解释包容看似不可能共存的辩证关系的中国道路现实实践。比如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既能运用资本,又要遏制资本逻辑的泛滥;比如中国不采用西方所谓多党普选政治体制却依旧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有效执政离不开对人民民主的有效实践探索,比如协商民主、全过程民主的贯彻实施;比如西方有人提及中国就是古老传统的代名词,现代化是西方独有的普世主义的归宿论上的社会发展状态,二者似乎不能相容,然而西方有些人看来“中国”与“现代化”看似不可能共生并存的词汇,却能实现相互促进。即使有的专家认可和赞誉某些方面,仍难跳脱出上述某种理论框架。比如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斯图尔特商学院经济学教授哈伊里·图尔克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的崛起为它们提供了另一种可以用来参考借鉴的模式,这一模式更适合发展中国家”①中国式现代化堪称“奇迹”——美国专家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N].参考消息,2022-03-31(009).。虽然是肯定了中国现代化成就,但弦外之音是中国式现代化大有向外输出的可能。事实上,中国并非输出确定模式和具体道路,而是提供一种独立探索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道路的可能、勇气和实践精神,而非让广大发展中国家放弃拷贝西方道路而照搬中国道路。总之,因为路径依赖而产生思维惰性和理性霸权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已经严重滞后于全球现代化实践,更加无法有效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反而说明西方现代化理论面临自身被抛弃的危机。

三、西方国家误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叙事话语具有典型西方中心主义特征

西方复杂的认知心态与惯性的理论框架直接影响了叙事话语的逻辑体系,暴露了中西双方话语的差异,其中最典型的是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凭借现代化发端的时间优势及其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拥有颐指全球的霸权地位,试图塑造“一元化世界”,将全球化等于西方化、美国化。以至于长期以来,世界流行的现代化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唯一可行的现代化模式,西方社会之外的所有民族和国家只能按图索骥、亦步亦趋,老老实实遵循西方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将西方化等于美国化,这种观点在叙事视角是全知全能的,用一元化垄断了现代化叙事;在主体上是精英主义的,充斥了西方中心式精英主义的优越感;在叙事安排上是选择性,按其所需编排材料,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无视整体、夸大细节;最终在叙事话语上体现为政治层面民主与威权、经济层面市场化与非市场、文明层面的先进与落后、现代与传统的二元对立。这种西方界定的二分法奠基于资本逻辑至上的单维向度的历史进步观①景跃进.民主理论的发展:超越与重构[J].政治学研究,2022(01).。作为现代化的先行者,西方以其自身经验为依据,在建构自身的同时也建构了对立面,其要义在于,二分法的前项被认为据有道德制高点且运行良好,因而是可行的;后者则在否定的意义上得到界定。借此,两者各自成为善与恶、优与劣的符号象征。不难发现,在这种二元划分、二元对立的叙事话语中,没有为中国道路的生存留出任何的空间。但现实给西方带来的困惑和疑虑是,如何看待一个经验事实——经过40 多年的发展,中国在现代化国家建设方面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现代性因素越聚越多,然而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却与西方现代化模式明显不同。约翰·耐斯比特曾准确描述西方社会的这种心态,“本着在所有国家建立西方民主的目标,西方国家迅速计划好了正在崛起的中国摸着石头过河到达西方彼岸的步骤,因此当他们发现中国并没有遵循自己的指导时感到非常震惊甚至愤怒”②[美]约翰·耐斯比特,[德]多丽丝·奈斯比特.魏平,译.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128.。正是出于这种心态,各种各样新式变种的中国威胁论由西方炮制扩散出来。

从中国寻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作为后现代化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一员,中国也曾长期受困于“后发劣势”及与之关联的种种情结,历史上的“全盘西化”论调就是典型代表。这种无论是现代化路径还是现代化最终目标归宿上都应向西式现代化靠拢看齐的主张可称为“同途同归论”。历史上,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率先睁眼看世界的部分知识精英开始意识到古老中国必须实现现代化,但路子怎么走、目标是什么,只能全部向西方看齐,尝试向英国学、向俄国学、向美国学,从“采西学”“制洋器”,到实业救国、科技救国,再到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但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另外还有一些人,虽然承认中国历史文化、国情的特殊性,因此主张应该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不过仍然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式现代化最终达到的终点依然是西方所展示的“图景”。这种观点可称为“殊途同归论”。不论是“同途同归论”还是“殊途同归论”,实际都暗含西方现代化叙事的一元化的普世化的话语霸权。而强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追求目标在本质和内涵方面的不同,实质在于主张独立探索全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则可以概括为“殊途殊归论”,以此彻底打破西方对现代化叙事的终极垄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原则和价值的现代化新观念。

事实上,已经有相当部分国际社会专家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其鲜明特点,更具包容性①注:比如巴西瓦加斯基金会法学教授、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埃万德罗·卡瓦略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注意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时没有放弃本国的文化财富和民族智慧。,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比如“北京共识”的提出者乔舒亚·库珀·雷默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完全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现代化路径,中国正开辟出一条通往发展的新道路,“这条道路是建立在创新、聚积非对称性力量、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和注重个人权利和责任的平衡基础之上”②黄平主编.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46.。而西方国家企图通过全球化来推行它们的价值观,无视其他国家人民在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是典型的殖民主义思维。基于中国的实践,应有必要引发对现代化内涵本身的全新思考:关于什么是现代性、现代化该如何建设的问题,应有更加开放的话语探索空间,不能把基于少数国家的实践而形成的标准固化、绝对化,各国都有权利和义务作出自己的回答,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最大公约数”,凝练出更具包容性的现代化内涵界定。从某种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道路在某种意义上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拓展了现代化叙事的发展路向和全新空间。

四、西方国家误读中国式现代化大多因为价值判断先入为主

中国探索走向民族复兴的道路采用了国际通约的现代化叙事话语,在表述上没有出现社会主义的措辞,但并不意味着弱化制度属性,恰恰相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包含了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定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制度基础和根本方向,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的制度价值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实现14 亿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传承了以民为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同时又对其实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以民为本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传承着谋求世界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世界大同的目标理想具体转化为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资本至上的逻辑;主张美美与共的和谐世界,谋求世界和平发展,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超越了西式现代化“国强必霸”的逻辑,无论是对于国内繁荣稳定或国际和平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尽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取得的成就,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而积极的关注,但仍有少数西方精英人士或者是部分普通民众并未做出正面评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样且复杂,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价值主体、价值取向、价值逻辑和价值标准的认知理解,导致其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中国式现代化所承载的丰富价值意蕴,如人民至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合作共赢等。而西方国家遵循“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基于“零和博弈”思维将中国的成功视作对其利益的威胁,自居于价值高地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贬低甚至抹黑。

西方国家在现代化问题上的立场价值先行是其现代化理论一个重要症候,就是强调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主张价值观的转变是社会实现变革的前提,由此对现代化后发国家采取一种教化和传道的态度,存在先入为主的道德优越感,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误判基本来源于此。首先,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制度价值上应走向“普世价值”的论调,即中国最终若想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转变价值观念,放弃自身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拥抱“普世价值”;再比如忽视中国式现代化背后制度价值属性,走向价值虚无论,无视或解构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利益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动力因素,错误认为中国只不过是搭了全球化便车、占了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便宜;再比如混淆和置换价值内核的“价值复古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包含西方自由民主等价值观因素,所以最终也必将走向西方式现代化;最后就是认为中国崛起必然导致中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塑造世界,给国际秩序和某些国家地区带来威胁,甚至引发冲突战争等等。

西方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误判,有立场先行带来的偏见与误读,也有缺乏深入关注和了解带来的价值误判,包括历史文化、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地缘结构以及国际舆论所处格局方面的差异。除此之外,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落地,带动企业加快“走出去”战略,发展中国家得以近距离真实感知中国企业和中国价值,但由于在经济结构相似、经营方式差异、贸易纠纷摩擦、中国海外个别企业政策和管理失当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误判①祝大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的国际认知及传播策略探讨[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01).,容易被西方媒体抓住把柄进行渲染传播。

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种种价值误判,凸显了向海外准确传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背后蕴含的丰富价值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式现代化彰显全球价值比较优势,不仅要继续完善发展——实现“做”得好,还是改进呈现方式——实现“讲”得好,这意味着需要明确向全球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指导原则、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及时有效清晰明确地澄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内涵,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用中国价值背书中国式现代化。

五、关注西方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态势和特征的基本启示

把握和辨析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认知,具有丰富的镜像反观审视价值,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表达和阐释,追求精细化的传播效果,消除误解隔阂,增加国际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对于他者视角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路径仍然有待提升的具体方面环节,也可以针对性的发展完善,毕竟中国式现代化是正在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断努力奋斗。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完善学科理论体系,突破西方理论框架,基于中国现代化实践创新提炼新的社会发展理论,使中国的现代化理论跟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用全新理论向世界阐述中国成功道路;二是掌握现代化叙事的话语权,打破“全球化等于西方化、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现代化等于市场化”的一元叙事体系,用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话语打破西式现代化话语垄断,为世界各国基于自身具体实际进行现代化探索提供精神动力;三是强化重申和传播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内核,将“人民至上”价值理念超越于资本逻辑的历史进步意义和价值比较优势呈现和实践扎实到位,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确定性逻辑;四是继续独立自主地探索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应有勇气承认中国式现代化是进行时,并非毫无缺憾的完成时、完成状态,应不断根据变化发展了的情况进行调整完善。与此同时,在实践中继续完善走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充分倾听关注国际回声,检视自身,扬长避短,避免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全球化议题中自说自话、盲目自大,真正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中国式失败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