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帆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党建教研部,海淀 100091;中共吉林市委党校,吉林 32000)
政党意识形态,亦可称为政党政治理念或政党主张,是政党构成的关键要素,它是政党的灵魂和旗帜,是政党的安身立命之本。意识形态是保持政党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是增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动能力量。意识形态是一把双刃剑,充分利用并发挥其优势才能对执政合法性形成长效保障。政党意识形态是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党建设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因此,探究意识形态有效性与政党执政长效性的动态机制可以为执政党的意识形态政策提供理论与现实的双重依据,并且有助于在执政过程中正确处理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变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保障政策决策的可行性与国家治理的科学性。
政党的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明显的政治倾向、立场或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唯物史观的角度提出意识形态的概念,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是一定阶级社会结构中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并“耸立”其上的“政治的上层建筑”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这就注定了意识形态与政治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政党作为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活跃主体,自然成为意识形态的最主要载体之一。凡是政党必然代表某一阶级的利益,这种立场便集中体现于政党的意识形态中。政党内部成员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通过政党意识形态得以体现,党内成员与党外民众之间的凝聚力通过政党意识形态得以形成。一方面,它能够使政党成员群体产生彼此共有的情感、认知与利益表达,另一方面,能够为政党成员与普通民众的沟通提供衔接性介质。政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表现性作用、规范性作用以及工具性作用。根据其功能发挥的范畴,可以将三类作用划分为政党内部功能与政党外部功能,双重功能同时作用并且统一服务于政党的政治意图,这便是政党意识形态的功能二重性,功能二重性的协同作用才能够促进政党(尤其是执政党)的目标实现。
政党意识形态的内部功能,是指意识形态在政党内部发挥的使党内成员之间产生价值认同的作用集合,主要包括表现性作用以及规范性作用。表现性作用,即意识形态突出体现政党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的功能。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具有其内在本质属性,也就是政党的性质和品质,而这些内在属性需要以某种实际载体传递给党外民众,这种表达的过程体现意识形态的表现性作用。政党意识形态表现的内容是最基本的,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回答政党是什么的问题,解决政党不是什么的困惑,所体现的不是政党的行为或政党的目的,这也是政党意识形态功能与政党本身功能之区别。实践中各国政党意识形态表现有所不同。如果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复杂,对立明显,则政党意识形态斗争比较激烈,左右离心倾向很大。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共识多,强调意识形态的包容性,阶级合作就占上风,左右之间距离也较小。②沈云锁,潘强恩.共产党通史第一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16.虽然意识形态是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意味着它是空洞的不可理解的,因为它一定具有现实指向性,这种指向性可以通过表现性功能体现到政治生活中。比如不同的政党意识形态表现出不同的观点倾向以及政治取向,保守或激进、先进或落后、积极或消极等不同的态度与政党政治立场相结合,再以政治主张的形式表达给公众,从而形成对于政党意识形态内部作用的表达。毫无疑问,不同政党具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倾向,所表现出的意识形态也会大不相同。
政党意识形态的规范性作用,是指意识形态为党内成员的思想起到整合作用,使其能够产生符合逻辑、客观真实、满足政党政治取向的价值认同。政党内部的成员(党员)是不同的个体,必然有个性,存在不同的思想取向,有不同的个人想法,对问题的思考与表达会有差异,如果将这些差异带到政党活动中,则会产生分裂政党的危险;因此,政党需要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来整合党员的思想,尽管个体有差异,但是政党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有共同的理念,这样才能够产生集体行动的效应,保证党内的思想一致。从这一层面看,意识形态对党内成员犹如“黏合剂”,具有思想约束与行为约束之功能,有助于党内成员达成政治共识、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也有助于本党统一行动、增强合力、提高竞争力或战斗力。①刘红凛.信息化时代的政党重塑与党的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61.
政党意识形态的外部功能是指政党所持有的意识形态除了在党内发挥作用,对于党外人士(人民群众)也产生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可以逐渐上升为共同认知,从而形成民众价值认同,这种认同需要建立在信服的基础之上。那么,如何让群众对政党意识形态有信服之感,这就要求政党意识形态充分发挥工具性作用。以凝聚民心、整合利益、规导行为以及表达诉求为目标,工具性作用使政党的合法性得到保障。合法性是在现代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是指“某个政权、政权的代表及其命令在某个或某些方面是合法的。它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法令,而是来自由有关规范所判定的、‘下属’据以(或多或少)给予积极支持的社会认可(或认可的可能性)和‘适当性’”②[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邓正来,译.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410.。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实现其政治目标是主要任务,这一政治目标的最佳实现方式则是夺取执政权、成为执政党,以最大限度使政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得以达成。任何执政党只有不断建构执政 的合法性基础,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同而延续其政治统治。执政党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之一便是民众的认同,若没有认同,权威便不复存在,执政更无从谈起。因此,西方选举模式下的政党对于执政权的竞争,常常上演为争夺选票的戏码。拥有选票就意味着获得选民的支持,赢得选民对于政党的价值认同,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外部功能需要实现民众对于意识形态的真正认同,这种认同是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内化认同和实践认同的有机统一。③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55.认知认同是通过对理念和主张的理解,在思想上对政党意识形态逐渐接受的过程,自身感觉与此意识形态所主张的价值观越来越相似,是一种自发性的接受;情感认同是心理上和情感上对政党的意识形态愈加亲近和认可的感觉,塑造一种主动性的接受;内化认同则是前两者的升华,把意识形态的观念和规范内化于心的过程,形成一种内生性的接受;而最为重要的则是实践认同,是将理论、思想、价值、认同等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结果,真正达成实效性的接受。实践认同的形成同样可以反馈促进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以及内化认同。因此,整个过程并不是单向的动态演进过程,而是双向的循环运动机制。
基于意识形态的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将政党意识形态功能二重性与执政合法性的逻辑关系建构如下:首先,政党执政合法性的取得是意识形态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同时,党员价值认同所激励的内部功能发挥又是产生民众价值认同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宣传的效果外溢将内部功能转化为外部功能,继而促进执政合法性的生成。
政治意义上的有效性主要指政治权力或执政集团的实际作为,是指其对社会进行统治或管理的实际绩效。①唐爱军.在有效性中提升合法性——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建构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16(04).意识形态有效性同样强调实际绩效,在政党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中,有效性是其工具性作用发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意识形态只有在功能上实现工具性作用,才能产生管理绩效或统治绩效,使其具备有效性。
何谓有效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有效性建构是系统化工程,其内在动力便是“弹性与张力”。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能得到新的团体的忠诚拥护,或者作为外在条件变化的结果而得到旧的团体的忠诚拥护。②[美]格拉斯·C.诺思.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北京:三联书店,1994:58.与时俱进的意识形态融合开放包容的原则,发挥宣传、解释和凝聚功能,最终达到社会整合目标,实现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和宣传力。政党意识形态“弹性与张力”的展现依托于政党对意识形态的动态调整能力。不同的时代和发展阶段,社会存在以及客观现实生活条件会发生变化,此时,若意识形态并未适时调整,很容易导致价值认同褪去以及执政权的丧失。20 世纪70 年代中叶,印度曾出现弥漫于整个经济领域的变革,在转型中城市中产阶层对国家的政治结构也提出新的要求。但是当时执政的国大党并没有及时对意识形态进行变革与调整,逐渐落后于社会变迁,政党的社会基础不断被削弱。因此,意识形态有效性的发挥与切合时宜的政策调整密不可分。不仅如此,有效的意识形态须结合民族文化传统而产生认同。从本质上来看,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③詹小美.民族文化认同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96.意识形态认同也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一部分,它凝聚着民族性格、体现民族气概。民族文化是根深于民众心底的精神、心理与传统,如果政党意识形态脱离于民族文化,其认同路径构建过程中必然受阻,内部功能到外部功能转化的外溢效应无法产生,执政合法性也无从谈起。意识形态有效性必然是弹性与张力、动态与调整、民族与文化的有机统一。
执政合法性与执政长效性是嵌入式互相影响的关系。执政合法性实质上是一个复合型概念,是在政治实践中不断构建、补充、完善的。④张宁.中西政党比较视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研究[J].理论导刊,2021(06).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合法性就是人们对享有权威的人的地位的承认和对其命令的服从”⑤[德]马克斯·韦伯.约翰内斯·温克尔曼整理.林荣远,译.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238.。对于执政党而言,合法性就是人们对政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可并且服从政党的策略部署。认同是合法性的基础,而合法性又是长效性的前提,执政合法性的保持能够促成执政的长效性。尽管两者有着诸多紧密的联系和相似之处,但是长效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合法性。政党获得长期执政的地位才能够具备长效性,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比合法性获得更为复杂和严峻。可以说,合法性是回答政党如何取得领导地位的问题,长效性则要回答政党如何保障、维护以及巩固自身的领导地位。
意识形态是一系列有助于使主导政治力量合法化的信仰或理念的集合①Yayoi Kato.Two Faces of Ideology: Double-Edged Functions of Ideology in the Reform Discourse Under Xi Jinping[J].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2021(02) 137-161.,它天然地与合法性保持着联系。执政合法性主要源于意识形态的共识、领袖魅力的影响、统治绩效的产生以及民主选举的制度。执政党意识形态是维护执政合法性的工具,这也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工具性作用。政党取得执政地位通常以意识形态共识为基础,而在政权稳定之后,若要实现长期执政,即执政长效性的保持,则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长期执政的政党在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会经历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不同的历史任务,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更为多样化、复杂化,此种条件下,意识形态调适力便成为举足轻重的影响因子。然而,这种调整必定要符合人民基本需求和社会发展规律,否则会对执政党产生颠覆性影响。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大众的认同,如果一个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脱离了民众认同,成为特殊阶级利益的遮蔽和辩护手段,就会丧失广泛的社会基础,沦为虚假的意识、空洞的说教。②李江静.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设的百年探索[J].科学社会主义,2021(04).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曾经是墨西哥第一大党,从1929 年至2000 年连续执政17 年,得益于它坚持革命民族主义原则,注重经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干部制度,并且在其执政期间反对党的力量十分薄弱,为其提供了良好稳定的国内执政环境。但是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从 20 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开始,执政能力逐渐下降,导致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降低,削弱了民众对革命制度党的信任与支持。它逐渐调整放弃革命民族主义原则,盲目提倡新自由主义,结果导致经济社会政策失灵;与此同时,政党自身建设出现体制僵化、监督不力、贪污腐败等问题,最终在2000 年大选中遭遇滑铁卢,丧失执政领导地位。意识形态的弹性和动态调整功能需要在辩证客观的分析和指导之下进行,才能形成科学的思想指引,从而在执政过程中为政党提供正向辅助。保持执政的长效性是政党长期执政的规律性探索,是政党作为政治组织所要实现的政治目标。
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意识形态有效性为政党长期执政创造思想条件和社会条件。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不断扩大意识形态的社会包容性,提升意识形态作用发挥的效率。党的意识形态在维护党的执政地位方面的价值诉求,必须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的一元主导地位、正确引领国内多样化社会思潮和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斗争中才能实现,只有不断创新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才能为不断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积淀真理力量。③王雯姝.刘洁.新中国70 年党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强化路径[J].理论视野,2019(10).这也正是政党意识形态特征在执政实际中的体现。有效的意识形态能够对于社会整合和国家治理实现正向引导,而无效的意识形态则会起到反作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方向问题归根结底是意识形态价值选择的问题,不同的政党性质会作出不同的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源于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充分发挥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功能才能够巩固执政地位的信念与自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随之而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意识形态任务也更为艰巨。如何在多样化的思潮中实现政治引领作用,是党长期执政的环境因素,能否在意识形态指导下获得深厚的政治认同,更是执政合法性的奠基之石。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与党的意识形态功能相契合,这样才能在应对新变化、适应新形势、把握新局面的过程中找准方向,始终具备执政的思想基础。
执政长效性是意识形态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为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提供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政党长期执政使得党内部结构更加稳定,政策更具有延续性,国家更易实现长治久安。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执政意识淡薄,执政思想僵化,执政宗旨蜕变,执政方式落后,执政队伍涣散,执政基础削弱,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最终导致执政地位的丧失。事实证明,政权结构的长期稳定,能够使意识形态的调试性发挥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提升它的科学性,达到双向适应的互通状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历史经验,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性作用,并且在执政的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阶段性任务,适时地调整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方向,在动态平衡中保持稳定。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形式,它既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又要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并为它服务,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①徐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意识形态之纬探析[J].东岳论丛,2022(02).当意识形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时,执政党会带领国家走上进步的道路;而当意识形态无法满足社会需要时,国家发展停滞,政党甚至会丧失执政地位。同样地,政党的执政效果反作用于意识形态,尤其是在功能领域。长期执政的政党,在人民群众之间塑造了坚不可摧的形象,获得了民众持久的支持,因此执政党可以通过社会动员、舆论宣传、思想引领等方式推动意识形态的作用实现,继而保障意识形态的有效性,使人民群众自觉自愿自发地认同政党的意识形态。
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主要是针对竞争而赢得公职选举为目标的组织而言的。后来政党的意义逐渐引申,也包括并非从事竞争选举的政治组织,例如无法通过选举而取得公职的小党,寻求废止选举竞争的革命组织,以及极权国家的统治集团。②Neil J.Smelser and Paul B.Baler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Behavioral Sciences[M], The Pergamon Press, Vol.11, 2001.p.428.组织是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演进的,任何类别的组织都有着共性与特性。共性在于它们都有一定的目标任务,特性在于每个组织实现目标和任务的方法、路径和策略各不相同。于政党而言,长期执政是需要不懈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探寻合法性和有效性完美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是政党,同样是政治组织,实现组织目标任务是其基本属性。一个政党执政时间越长,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越严峻,诸如执政风险的递增、执政能力的捉襟见肘、执政理念的陈旧固化、执政党自身的侵蚀腐化等问题层出不穷。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及时调整和有效认同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和宣传工作,自诞生之时起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到革命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道路,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执政党开展意识形态相关工作的继承与创新,理论逻辑一脉相承,现实路径不断与时俱进,意识形态建设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深谙意识形态的重要性。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亟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早期的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思想认识的重要性,唯有改变国人思想才有可能探索出真正的出路。思想认识便是意识形态的前提基础,能否产生思想认识的共鸣更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动因。后来经历了“大革命”失败,痛定思痛,分析到“党的根本缺点在理论的和政治的水平线太低,太幼稚,不能及时的正确的了解环境与策略的转变,不能及时的改进其领导力量的本质以及在群众中的指导工作方法……完成夺取广大群众的任务,首先就要求提高全党的理论程度和政治水平。”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思想理论绝不能是教条,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也必须针对中国国情做出相应的变化与调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引下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全面展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理论教育与宣传工作,同时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引导,逐渐建立意识形态的组织保障。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主线,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一起抓。思想政治工作只能抓好,不能放松”①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14.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②胡锦涛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9.,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断系统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作出一系列重要判断和重要论述,在思想、理论、宣传等多角度提升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注重意识形态有效性的持续推进。善于总结经验和汲取教训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这种总结不仅包括对党自身的经验教训进行反思,也包括世界政党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性探索。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苏共丧失意识形态领导权,导致亡党亡国的悲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苏联共产党固守冷战思维,导致意识形态僵化,完全没有弹性和灵活性。尽管当时全球化已经呈现上升趋势,但是苏联共产党却沉浸在与美国的意识形态斗争中无暇顾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国家缺乏活力并且逐渐走向极权化。后来逐渐认识到调整的必要性,却出现严重失误,没有把握住自身意识形态的方向性,意识形态的根本转向严重脱离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最终,这种政党意识形态偏差造成对原有意识形态的全盘否定,否定苏联共产党赖以生存的信仰基础,政党和国家不复存在。与之相反,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苏联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教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意识形态进行调整时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战略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绝不能动摇。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意识形态有效性的推进并不是盲目调整,首先必须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必须符合执政党的根本目的,即为人民服务。在这一前提之下,不难看出每一次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政策调整都围绕着同一价值理念——人民,保证政党绝不能犯颠覆性错误。以此为基础,结合不同的时代要求、国内国际环境变化和人民需求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因时而异、适时而定,以不变应万变,在意识形态、组织制度、执政理念与执政方式等方面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实现执政党自身的现代化。①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6.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特别指出“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面临新任务和新挑战。长期执政条件下政党意识形态所发挥的作用更加举足轻重,如何使政党意识形态服务于长期执政的任务目标也成为理论与现实的核心命题。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始终树立坚定的价值取向,这是党长期执政的方向引领。意识形态不是纯粹的理论想象,而是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政党理念,同时结合纲领、策略、政策体现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中国成为执政党并且继续长期执政,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都十分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意识。“党在每一具体历史阶段的工作任务有所不同,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党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改变,而且一以贯之地付诸于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之中。”②权伟太.执政党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48.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内涵不断进行改进与调整,但是始终不变的是它的价值内核。意识形态工作的诉求就是让人民群众认同党的理论,将党的理论转变为人民群众头脑中的理论武装。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还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都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③刘欣然.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探索[J].求索,2021(04).从党的七大确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改革开放时期强调“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到新时代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发展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保证中国道路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全面塑造科学的建设体系,这是党长期执政的政策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牢固把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用“极端重要”和“三个事关”来强调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④洪向华.杨润聪.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的百年历程和基本经验[J].当代中国与世界,2021(02).意识形态建构不仅包括思想理论的传播,而且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方法实现宣传、教育、认识的三位一体。作为意识形态建构的主体,中国共产党以长远的战略规划为出发点,结合不同时期的国情特征运用不同的宣传动员模式,实现意识形态工作的基层化和普遍化,从而推动政策的有效实施。中国共产党科学的意识形态建设体系是全面、客观并且统一的,包括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建设等内容。政党从最初意识形态的选择起便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意识形态指引理论方向,唯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指导才能实现政党的健康发展。意识形态需要转化为执政动力,通过执政党的宣传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因此,政党的动员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不可或缺。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建构不断提升大众的心理认同,这是党长期执政的力量凝聚。政治合法性的取得必须提升执政党意识形态的调试创新与政治引导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以大众的心理认同为前提条件,没有认同也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广大人民群众是否认同于一种意识形态,不是从空洞的说教,而是从现实的体验中获得的。这就要求意识形态蕴涵和倡导的价值观要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契合,要更好地推进社会的民主、公正、效率、自由等目标的实现。只有如此,意识形态才可能产生凝聚力,发挥合法性维护的积极作用。①王振亚.政治文明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9-230.因此,在长期执政过程中,通过意识形态的成功建构能够促进广大群众的认同,继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巩固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在意识形态与执政合法性之间形成“双向促进”的良性机制。
从政治实践的角度看,政党的意识形态功能本质上与其争取合法性的治理目标密切相关,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也需要以能否支持合法性而进行衡量。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合法性源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政党意识形态与民众政治共识高度契合的结果。意识形态与执政合法性之间的有效互动机制能够促进共识的产生,加深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的鱼水关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长期执政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