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剑
(广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15)
林业营造林关键技术及质量管理措施应用实效性,决定营林造林质量,同时对林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地区营造林建设质量与预期目标并不相符,树木成活率难以达到基准线,究其根本,便是营造林技术应用与质量管理不力。故深入研究林业营造林关键技术及质量管理措施尤为必要。
林业发展中,营造林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该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直接影响林业发展质量与综合效益。事实上,营造林建设意义重大,不仅可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与土壤荒漠化,防治沙尘气候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起到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有效推进营造林工作有利于森林资源健康发展与深度保护,能夯实林业发展基础,提升林业发展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驱动绿色发展方面具有突出价值。除此之外,营造林建设还对人类生活大有裨益;该项工作在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污染方面的关键作用,可为改善城乡环境,打造舒适的功能空间奠定坚实基础。总之,营造林建设是低碳环保视域下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彰显林业产业价值、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
整地栽种技术是林业营造林的关键技术之一,技术选用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营造林建设质量。营造林建设中,整地与栽种皆为关键环节,整地在前栽种在后;前者有整体整地与局部整地之分,后者同样有多种形式,需结合实际情况选用。营造林建设环节,若需进行大范围种植则采用整体整地技术,基于整平深翻等操作改善土壤条件。经过翻耕处理的平地大多有着较高的蓄水能力且土壤松软度良好,对苗木生长更为有益[1]。若营造林地种植点较为分散且土地形状各异,则可采用局部整地技术,根据实际需要翻耕土地,为局部分散植树做好准备。整地的目的是为新栽种的植株提供生长所需的空间和养分。
栽种技术类型众多,林业工作者需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合理选择栽种方式。以珠江三角区的造林为例,在栽植前,需要选择优良的种子,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壮苗,以此提高造林质量。通常情况下,需要在每年2 月下旬和3 月初的阴雨天气,栽植无病害、顶芽饱满、根系无损伤的大杯苗木。在移栽过程中,需要向定植坎内放置苗木,并将育苗袋去除,育苗袋如图1 所示。之后,回填地表土到苗木基部,轻轻踏实即可,之后,继续将土回填至高于穴面5cm 的位置,避免积水问题的发生。在定植过程中,还需要将部分叶片剪除,使苗木蒸腾作用被弱化,促使造林成活率进一步提升。栽植30d 后,检查苗木,看其是否存在缺苗、死苗的情况,针对上述现象,应及时补充。这一技术在珠三角地区尤为适用,是深受环境影响但工作轻松便捷的造林技术种类。在已有林木的林地上进行提升森林质量的营造林建设工程中,林业工作者往往会采用分条(块)状整地栽种造林技术,该技术大多和局部整地技术搭配应用,需要在栽种时严格控制新栽植的苗木与原有植株的种植间距,并避免树苗被浪费及空间养分的不合理竞争。
图1 育苗袋
营造林建设期间,合理运用移植抗旱技术能够有效保证森林生长质量。苗木移栽不可随意进行,在植苗造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先在苗圃中有效培育幼苗,而后合理把握栽种时间和条件将种苗移栽至造林区域,使种苗得以有效存活、健康生长。采用移植造林技术时,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优先选择轻基质网袋容器苗,同时应满足生长健壮、枝叶繁茂、冠形完整、色泽正常、根系发达、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无冻害等基本外形要求的苗木。轻基质网袋容器苗(图2)具有基质透气、透水、透根性能好,可进行空气修根以及容器重量小、苗木运输便利等优点。与常规方法培育的容器苗相比,其根系发达,移裁不需脱容器,造林成活率高等[2]。而且要在苗木运输期间以洒水、包裹等方式形成保湿保温,以免影响苗木移植成活率。
图2 轻基质网袋容器苗
实践中,最为常见的抗旱造林技术是覆膜造林技术,即覆盖膜层实现土壤保湿,通过减缓土壤当中的水分蒸发速度实现抗旱。这一方法在荒山造林中较为常用,通常在幼苗周围覆盖0.008~0.120mm 的农用膜,四周覆土3~5cm,这样便能让整体形状呈倒伞形,以便集中灌溉。除此之外,营造林建设期间还经常采用节水保墒DJS 造林技术抗旱。应用该技术时,需要以塑料容器种植苗木;此时先将水和土按适量比例搅拌成泥浆,然后在容器下开出4 个小孔,为幼苗根系从孔中穿出做好准备,孔的直径应控制在4cm 左右。
抚育间伐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营造林建设技术,该阶段要求相关工作人员结合林木生长情况进行幼林抚育与间伐,以免出现林区树木生长密度过高或杂草过多的情况。运用抚育间伐技术,可改善林分生长环境,在提高林木产量与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价值[3]。这一举措不仅可以培育森林,也可以为木材获取提供支持。实践中,林业工作者应当结合林木生长状态以及营造林类型采取不同的抚育间伐措施。比如,一般营造林要求不少于3 年5 次抚育,在栽种当年至少1 次抚育进行补植和松土施肥,第二、三年至少每年2 次抚育;另一方面,在幼龄林中可进行透光伐(除掉原有植株总量的25%~40%),并且根据林分经济用材需要进行疏伐(除掉蓄积量的10%~12%);中龄林疏伐要按照原有株数的10%~25%伐去;块状林以及带状林抚育采伐后的林分郁闭度应分别高于0.6 和0.4。
所谓适地造林技术是指在林业营造林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因地制宜的方式植树造林。在此环节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深入分析营造林区域的地形地势、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气候条件,从切实提高营造林建设质量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应性强、成活率高且便于种植的树种[4]。此时,还要根据实地条件合理选择栽种、移栽、间伐技术,基于科学合理的林间管理保证林木健康生长。
从当前情况来看,林业营造林建设质量不仅与营林技术有直接关系,还深受质量管理工作的影响。事实上,质量管理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保证营造林建设的实效性。所以,在林业营造林期间结合现实需要采取必要的质量管理措施,着力开展精细化、高效化质量管理至关重要。
现如今,推动管理观念更新是有效开展林业营造林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管理理念指导管理实践,也深刻影响着管理人员的工作思路和行为。所以,保持管理理念先进性,可从根本上驱动质量管理优化升级,切实促进营造林质量管理提质增效。这一期间要求质量管理人员树立责任意识与全局意识,立足整体聚焦营造林建设全过程实施全覆盖式精细化质量管理。管理人员应当运用动态化管理思维,开展过程性监管,以便保证林业营造林关键技术选用适宜,保障营造林建设各个环节有效开展、衔接紧密。实践中,质量管理人员还要树立信息化管理意识,运用“互联网+”质量管理理念,以技术赋能加强质量管理。当然,营造林建设质量管理还要践行因地制宜与统筹规划原则,强调从实际出发,重视提前规划与精准执行。
3.2.1 营造林建设工程设计的管理和审核
为确保营林造林工作有效开展,加强营造林建设工程设计与审核势在必行。政府部门需要深入分析市场发展现状,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借助指向性明确的文件指导实践,为提高营造林建设工程设计管理与审核规范性提供保障。此环节,要求有关部门重构营造林建设工程设计管理和审核流程,改进相关工作办法。在设计管理中,必须充分利用实地勘察、多方会审的方式保证设计方案实用性。在审核管理方面必须明确审核权限,由省辖市林业局审核县级作业设计的营造林建设工程,并报省林业厅备案。材料审核应当围绕以下内容展开:①年度作业设计图。②年度作业设计附表。③县级年度作业设计说明书。④县级主管部门报批请示。
3.2.2 营造林建设工程施工管理
营造林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期间,要求管理单位采用全覆盖管理形式,运用动态化思维。这一期间,必须严格落实设计图纸,强化工序管理,基于现场技术指导与进度质量管控,有序有效地执行施工方案。现场管理要强调施工规范性,按照工序进行阶段性质量管理和验收以免发生施工效果不符合预期的情况。此时,需要构建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打造个性化绩效考核指标与标准,构建施工管理闭环,以便实现精细化管理。施工企业应积极主动把好质量关,特别是林地整理严格按施工要求进行,以保证新植株的生长环境;其次是施放基肥和苗木的种植按设计要求放足基肥和保证苗木质量。
3.2.3 引入营造林监理企业的全过程施工监管
现场施工管理中,采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全流程管控,借助一体化管理平台支撑营造林建设工程前中后期全流程覆盖管理,借助集成化管理统筹资源配置与进度质量管控。该阶段,主要利用现场指挥、智慧监控以及远程控制方式完成全过程监管。监理人员严格按监理规范、施工作业要求和行业标准进行监理,要求施工单位按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方案进行施工作业,施工过程中每一施工工序必须按作业要求进行验收,并保存凭证,做好监理日志;另一方面加强与建设、施工企业的沟通联系,利用自身的经验和技术专长指导现场作业和提出科学合理建议。
以夯实质量管理基础的方式保障林业营造林质量,必须加强营造林建设的人才、制度、资金、技术支持。为达到这一目标,应加大营造林建设投入,基于财政扶持与社会资本支持保证资金充足;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建长效化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5]。实践中,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十分必要,需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动态化管理机制、质量责任追踪机制。此外,还应该进一步加大技术赋能力度,不断研发有助于营造林建设质量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
综上所述,林业资源在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加强林业资源建设必须兼顾既有资源保护与新资源开发,高质量开展林业营造林工程便是后者的工作核心。林业营造工程中,规范、科学运用整地栽种技术、移植抗旱技术、抚育间伐技术、适地造林技术可从根本上提高林木成活率;妥善病虫害防治与林间管理工作,则可为林木健康生长保驾护航。除此之外,更新营造林质量管理理念,夯实质量管理基础也极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