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阅读能力,该从何来将往何去

2024-05-08 12:52王璐冼颂华
师道·教研 2024年4期
关键词:里程高铁环节

王璐 冼颂华

一、缘起——为何教

(一)什么是数学阅读?

数学阅读包括课内教材的阅读、课外书籍的阅读。随着思考的深入,我们发现学生阅读的素材不仅仅是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会阅读广告、新闻等。而这些文本中有时也会含有数学信息,所以我们认为含有数学信息的文本材料,学生在阅读时都属于数学阅读。那么面对素材,怎样进行有效的数学阅读呢?阅读的方法很重要。

(二)学生会数学阅读吗?

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学生在阅读时不具备数学的眼光,举一个小例子:

这人有九尺高,胸前长须飘飘,脸色好像红枣一样,生就一双丹凤眼,两条卧蚕眉,相貌非常威武雄伟。

以上是《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描述,“尺”不是课内学习的长度单位,经调查,绝大多数的学生阅读这段文字,只能根据语境感觉关羽身材高大,至于关羽究竟有多高并不知道,也不会去查证。

反之,如果有了数学阅读的视角,又会看到什么呢?首先有意识地聚焦“九尺”,思考到底多高?查资料,看到数据便会质疑,近3米的高度,合理吗?再思考猜测,三国时期“尺”的标准和现在是否不同?再查资料,原来真的不同,最后得出结论,关羽身材高大,身高约2.178米,和现实生活中的姚明做对比,比姚明稍矮一些。

二、慎思——教什么

(一)数学阅读教什么?

数学阅读课“教什么”?教数学知识,当然可以,但我们更想教会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面对书本中、生活中的数学元素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会用数学的思维“思”,会用数学的语言“说”。

(二)如何选取素材?

自编阅读文本,如何选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各学科都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素材的选取也应具有時代性,经过综合考量,主题选定高铁。主题确定后,为了凸显数学学科的本质,数据的选择尤为重要。经过斟酌,选定广东、安徽、吉林、内蒙古、北京五个地区2020-2021年的高铁里程数,自编阅读文本如下:

中国龙

中国,是一个与龙相关的国度。自古以来,说到绵延在中国大地上的龙,人们会联想起万里长城,它的确是过去最能代表中国形象的龙。

迈入21世纪,中国大地上最雄伟、最壮观的龙又有了新的表征—中国高铁。

既入溪云又过峰,耳闻目见尽其踪。

万邦宾客同惊叹,今日神州遍地龙。

如果一首诗不足以描述这傲人的高铁壮图,那么随年跃进的里程数据,不可能不使你动心。

我国各省(市)高铁总里程数一览表

(节选)

注:高铁总里程数是指各省(市)高铁修建的累计总长度         单位:千米

回望1909年,中国建成第一条京张铁路,速度35千米/时,如今我国高铁的速度已经达到350千米/时。除了速度的飞跃,高铁总里程数也从0飞跃到了4万公里,可以绕地球赤道一周,多么震撼!

中国的高铁已经成为一张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的名片。100多年前,中国人要修一条铁路,需要请外国人帮忙,而今天外国要修高铁,得请中国人帮忙。作为中国人,谁不为此骄傲。

如今,中国高铁绝对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你看到它的光芒了吗?

三、实践——怎样教

(一)数学阅读的方法

如何利用文本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意识与焦点”,首先培养学生关注数学信息的意识,有了意识眼光才会聚焦数学信息。

二是“提取与运用”,这一部分是对数学信息处理的过程,提取表面信息,挖掘隐藏信息,对于数学信息的关注要“由表及里”。

三是“思考与行动”,这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思考、分析数学信息,寻找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思考的过程中经历猜测、查证,从而形成个性化的观点或结论。

(二)教学环节的对标

如何落实,回到《数说高铁》一课中,第一个环节“意识与焦点”,学生初读《中国龙》文本谈读后感想,交流中发现同一篇文章,学生关注的信息各有不同,引导学生聚焦数学信息。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关注数学信息的意识,让学生体会阅读不仅仅和语文有关,和数学也有关,准备为学生的阅读打开另一扇窗。

第二个环节“提取与运用”,首先引导学生读懂表面信息,读懂表面信息是数学阅读的基础;接着深挖隐藏信息,隐藏信息的找寻是对表面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你能说一说2458千米表示什么意思吗?”“你能找到表中隐藏起来的信息吗?”“与上一年比,哪个地区高铁里程数增长得最快?”三个问题的引领,逐步培养学生会“看”、会“思”、会“说”。

第三个环节“思考与行动”,继续引导学生找寻数据背后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这一个环节也是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可谓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由于学生身处广东省,所以先从广东地区研究起,引导学生思考,“广东2021年高铁的增长量、总里程数都是位居榜首,背后有原因吗?”学生根据经验开始合理猜测数据背后的原因,可能与广东的经济、人口、地理位置等有关,教师进一步追问,鼓励学生继续查找资料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一环节让学生感悟,阅读过程中是会产生猜想的,有了猜想还需要查找更多的数据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第二个重点关注的地区是北京,表中数据显示北京的总里程数少、2021年也没增长,“是不是北京高铁建设落后呢?”学生考虑到面积因素,发现广东的面积约是北京的11倍,再引导学生用数据来衡量北京高铁发展的真实情况。由于数据相对比较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引导学生体会不管用什么方法都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数据的支撑下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一环节让学生感悟面对数据不能只看表面,需要深入分析,这样得到的结论才会更加真实、客观。

分析完北京,再一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原来高铁里程数和面积有关,是不是面积越大,里程数就越长呢?”学生发现并不是,聚焦内蒙古,寻找数据背后的原因,原因之中再聚焦“地广人稀”,引导学生用数据说明内蒙古的“地广人稀”。学生发现北京与内蒙古的人口差不多,面积比约是1∶70。数形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数据的力量,有了数据,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刻画就会更加深刻。

四、反思——想更好

这一节数学阅读课是一节跨学科的综合实践课。在备课过程中,我深知自己的不足,也深刻体会到博览群书是新时代教师的基本素养。课上我和学生说,阅读不仅仅和语文有关,和数学也有关;课下我想和老师们说,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的专利,数学老师也应该热爱阅读。我们,在阅读中丰富、提升,在教学中创新、实践,努力成为学生阅读的领路人!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里程高铁环节
第一次乘高铁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山上有座高铁站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高铁会飞吗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幸福合力 开启幸福里程
幸福合力 开启幸福里程
人地百米建高铁
算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