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艺大道?道在平常

2024-05-08 13:23
文史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田野调查大漆谐音

摘 要:李建中新著《“漆”妙无穷——成都漆器制作技艺》通过口述历史和文献资料的结合,展示以成都为中心的大漆文化,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成都大漆文化特色及漆器制作工藝。成都漆器的代表性工艺是雕花填彩,也是成都漆器最神秘之处。作者于此处付诸笔墨最多,在反映成都漆工的工匠精神之余,也表现出写作者的匠心独运。

关键词:大漆;田野调查;非遗名录;雕花填彩;谐音

《韩非子》里有中国关于漆器最先的文献记述,表明在大禹治水时代,便有了以木为胎、黑地朱画的漆器了。

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出土两件带有人工涂层痕迹的木器:一件带销钉的残木器与一件带黑色表皮的扁圆体木棍,被鉴定为中国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研究馆员李建中先生的新著《“漆”妙无穷——成都漆器制作技艺》,追根溯源,表现以成都漆器制作技艺为中心的“成都大漆文化”,可谓知识性兼文学性,学术性兼通俗性,渊澄取映而趣味盎然。

一、知识考古与考古知识

“大漆”的称谓,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物质价值的认识。在古代中国,“大”通常用来形容重要或尊贵的事物。因此,“大漆”这个称谓凸显了天然漆的重要性和价值。

书中提到“无器不髹”的时代,表明漆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性。天然漆的包容性和艺术效果,使其成为古代工艺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在知识考古方面,此著引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提供了对“漆”字起源和意义的古代诠释。这种象形文字的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人对漆的认识和使用。

技术比较上,通过与现代人工合成漆的比较,强调了天然大漆的独特性能,如无毒、耐久、抗酸碱等,这些特性使天然大漆成为世界公认的“涂料之王”。

知识传承上,著者通过口述历史和文献资料的结合,展现了天然漆的知识和技艺的传承。这种传承不仅包含了技术层面,还有对材料特性和美学价值的理解。

《“漆”妙无穷——成都漆器制作技艺》通过知识考古的视角,不仅揭示了“大漆”名称的深厚文化底蕴,还展示了天然漆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其独特的技术特性。通过这样的整理,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天然漆的文化意义和技术价值,以及它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考古知识方面,此著分别列举了7000多年前的木漆碗,8000年前的漆弓和两件带有人工涂层痕迹的木器;转而又引用《韩非子·十过》的专门记载:“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材之,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侯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

对于为什么中国古代在以漆器为祭祀用品时,常用红、黑二色来髹涂,李建中先生解析道:“红与黑,是中国古代漆器的主色调。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尚红、尚黑。其实真正原因很简单:大漆的本色是棕色,底色重又黏稠,很难调色,红和黑是人们最容易获得也是早期仅能获得的颜色。”如此的知识考古与考古知识解析,简约而明了,并且还能让我们进行深层次联想——在我们中国人的审美意趣中,对于红色与黑色的偏爱,是如何基于生活实际的影响而养成的。

二、漆刷文化与“少女情结”

《“漆”妙无穷——成都漆器制作技艺》中,对少女头发漆刷与“髹”字,漆艺中的少女情结的理解说,使用少女头发做漆刷,类似酒艺中用少女踩酒糟,都具有文化人类学的学术意义。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因此,该书遂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阐释少女头发漆刷与“髹”字的现象。

李建中先生认为,在许多文化中,少女往往被视为纯洁、美丽和生命的象征。使用少女的头发作为漆刷,可能是对这种象征意义的借用。头发在许多文化中都是个体身份和纯洁性的标志,因此这样的使用可能寓意着漆艺的纯净和神圣。

李先生指出,少女头发漆刷的做法可能与特定的文化传统有关,这种传统可能认为少女的头发具有特殊的品质,能够赋予漆艺独特的效果。这种做法体现了文化人类学中所关注的传统技艺的传承,以及代际间的知识传递。

李先生进而提出文化与自然的互动,阐明使用自然界的材料,如少女的头发来进行艺术创作,展现了文化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文化人类学中被视为文化生态学的一部分,它揭示了人类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并从中获取灵感。

三、田野调查与调查田野

田野调查,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李建中先生为了了解、熟悉“大漆”文化,整整花费两年时光,沉浸于各种漆艺文献;又紧随成都漆艺大师们,与之如切如磋地深入访谈、交谈,做口述史……

李建中先生对于成都大漆文化的田野调查,可谓是将调查的“田野”置于成都漆艺大师们的工坊里。由于经月累年的沉浸,他自己亦成为了成都大漆文化颇有见地的研究者了。

《“漆”妙无穷——成都漆器制作技艺》可谓成都漆艺全过程的记录:从成都大漆的历史、成都大漆的产地与割漆、成都大漆的原材料与工具、成都大漆的工艺流程,可谓细致入微地进行文字与图像的记录与保存。通篇文字与图像,围绕“成都漆器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宋元明清一脉相承,是当今中国五大漆器之一。2006年,‘成都漆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文化脉络进行成都大漆文化的书写。其中,多方面地呈现出成都大漆文化的地方性知识,特殊的行业知识。如制漆原料——生漆、朱丹、木材、金片、银片、锡片、螺钿、蛋壳、石膏灰或瓦灰、清油;制漆工具——座式滤漆架、木漆桶、炼漆盘、搅拌棒、装漆容器;制胎工具——硬模、旋床、锤子、锉刀、锯子、砂纸;装饰工具——雕刀、拉刀、角铲;髹漆工具——刷子、漆笔、承漆架、窨房;抛光工具——磨石、细砂纸、棉花、丝瓜络。

该书记录制作流程:制漆—设计—制胎—髹漆—装饰—抛光。在整个流程中,作者还详细介绍成都漆艺特有的精湛工艺“三雕一刻”。

《“漆”妙无穷——成都漆器制作技艺》对于成都漆艺的原料、工具、工艺记录之细致,堪称当今的“成都髹漆录”。

四、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文化

西汉大儒扬雄在《蜀都赋》中,赞扬成都漆器“雕镂釦器,百伎千工”。 成都漆藝,承载了四川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工艺传统。

《“漆”妙无穷——成都漆器制作技艺》亦探讨了成都漆器的工艺,体现了四川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工艺知识。地方性知识强调的是不同文化和社会有其独特的知识和认知方式,这些知识和方式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雕花填彩是成都漆器的代表性工艺,也是成都漆器最神秘的地方,特别要求经验与功底:刻刀只能雕刻至漆膜底面,不得伤及底灰,伤了底灰就填不平。雕银丝光是成都漆艺在汉代贴金、银箔片及唐代金银平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独特工艺。这些精妙绝伦的工艺,可以说是对上古成都太阳神鸟镂刻工艺在漆艺上的一脉相承,显现了成都工艺“物自天生,开工于人”的精美特征。

成都漆器的制作工艺,如雕花填彩和雕银丝光,是四川地区特有的知识和技艺的体现。这些工艺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传承,更是蜀地人民智慧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承载了四川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著提到的“三雕一刻”技艺,包括雕花填彩、雕银丝光、雕漆隐花和拉刀针刻,这些独特的装饰技艺是通过无数代工匠的传承与创新保留下来的。这体现了地方性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知识和技艺的传承和创新是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信仰和价值观。

成都漆器的制作选用天然生漆和实木为原料,注重胎体的制作和装饰工艺,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这些漆器作品以其繁复的工序、精细的做工、绵长的耗时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进一步强调了地方性知识的重要性,即不同文化和社会有其独特的知识和技艺,这些知识和技艺在其他地方难以找到相同的版本。

成都漆艺经历了从商周时期至今的数千年发展,不断创新和完善,凝聚了无数工艺大师的智慧与灵感。这些精美的漆器,不仅是成都传统工艺的标志,更是中国漆艺史上的一块瑰宝,代表了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如今,成都漆器作为四川地区的传统“四绝”之一,已成为了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城市形象的代表,使得成都不仅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更被誉为“中国漆艺之都”,彰显了四川地区在中国乃至世界漆艺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五、谐音的修辞与修辞的谐音

为了让《“漆”妙无穷——成都漆器制作技艺》这本学术专著通俗化,著者浑然天成地使用许多修辞艺术。

文中广泛使用了双关语,“漆”字在这里既指代了漆这种材料,也暗示了“器”“才”“修远”等意思,增加了标题的深度和趣味性。例如,“物尽‘漆用”中的“漆”,既可以指充分利用漆这种材料,也可以理解为物品被使用得十分完美。“‘漆修远兮”中的“修远”,使用了修辞中的比喻手法,将漆的艺术和修行的过程相提并论,给人一种深远的哲思感。

在描述制作流程的二级标题中,《各行“漆”事》使用排比手法,增强了标题的节奏感和语气的强调。《投“漆”所好》与《尽“漆”所能》,在字数、结构上形成了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在《人尽“漆”才》《舍我“漆”谁》等标题中,通过给“漆”字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使得漆这种物质仿佛具有了人的特质,增加了标题的表现力。

在《乐在“漆”中的尹利萍》等描述传承人的二级标题中,通过拈连的手法,将漆这种材质与传承人的情感状态结合起来,形象生动。

在描述新一代与老一辈传承者的标题中,《舍我“漆”谁——老一辈大师的情怀与坚守》与《各显“漆”能——新一代传承者的缘分与选择》形成对比,突出了不同时代传承者的差异与共同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标题在表达漆器和漆艺的同时,也充分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使得标题本身具有了很高的艺术性和吸引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言运用能力。

另外,在这本专著中还记录了成都漆艺行业诗话:“好漆清似油,照见美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清如油,明如镜,扯起金钩子,照尽美人头。” 这两首诗通过对漆的描绘,运用比喻、拟人、对仗和拈连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诗句具有了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情感,展现了修辞美学的魅力,使文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李建中先生的新著《“漆”妙无穷——成都漆器制作技艺》所呈现的成都漆艺,可谓小艺大道,道在平常,这是其蕴含的哲学意味。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成都锦城学院教授,知名书评人

猜你喜欢
田野调查大漆谐音
大漆世界:变·通
——2023湖北漆艺三年展作品选
勇闯长龙阵
蒲美合作品选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反思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绝妙的数字灯谜
大漆大人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