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铮
消费和投资,二者的关系既不是简单替代,又不是互为矛盾,也不是线性平衡,而是在积累与消耗、社会再生产和长期增长三个视角下,存在此消彼长、正向循环和动态平衡的复杂关系。
当前经济条件下,实现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堵点和痛点:从短期看,经济增长处于复苏期,社会预期不稳定,稳增长举措侧重于投资性政策;从中期看,消费升级处于关键期,升级动力不充足,实际收入与有效供给跟进滞后;从长期看,发展方式处于转变期,新的模式不成熟,投资和消费新型关系尚未建立。
针对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矛盾,需要通过“三个统筹”促进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良好格局。
统筹好投资稳定增长政策和消费持续扩大政策。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困难和挑战。2023年我国经济复苏态势良好,消费持续恢复向好,投资呈现较强韧性,最终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82.5%和28.9%。但由于社会预期不稳定,消费持续扩大基础不牢,投资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如何在政策空间上平衡好投资与消费关系,直接决定今年我国能否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统筹好有效供给逐步增加和消费结构稳步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提升供给体系水平和质量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供给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产品升级正同时发生,服务性消费占人均消费比重达到45.2%,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消费逐步加速。虽然我国强化了升级型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但生产型、投资型、出口型产业规模相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教育、旅游、医疗、娱乐文化、养老等居民消费型产业仍然过大,不利于投资消费的相互促进。应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的适配性,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实现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
统筹好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和企业利润稳健提升。2023年,我国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11.4%,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不断增强。但2022年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上升至45.78%,明显高于2015年以来的历年水平;2023年受消费复苏影响,居民平均消费率达到68.3%,但对比同等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国家仍然偏低。
居民消费相对偏低主要在于居民收入份额偏低,2020年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为62%,低于全球主要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投资的动力不足,一部分原因也在于非金融企业利润的下降,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份额从2008年的23.6%下降为2020年的22.5%。因此,从长期看,适度提升居民收入份额和稳定非金融企业份额,是促进消费与投资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础。
辽宁大学 林春 张鑫 孙英杰
“中国城市金融韧性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国际金融研究》2024年第4期
基于此,本文以城市金融韧性为切入点,尝试探讨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总体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研究发现:样本期内我国金融体系经历了两次外部冲击,可将样本期分三个阶段,各阶段特征明显;我国城市金融韧性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在稳定调整阶段差异逐渐缩小,但随着第二次冲击的发生差异开始拉大,区域内差异及超变密度是主要差异来源;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持续深化改革,樣本期内我国城市金融韧性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因此,应加强区域间金融要素流动,提升区域金融协调能力,以期为加速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1 银行新周期
2 万科困局何解
3 提高中国消费的七张长效王牌
4 推拿,中医院吸引年轻人的流量密码
5 苹果为何深陷反垄断漩涡?
6 芯片倒爷
7 营收连续两年负增长,工行如何爬坡过坎
8 低估值、高分红,招行如何逆周期突围
9 中信银行管理层详谈净息差
10 兴业银行如何换挡高质量发展
资料来源:《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