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人才集聚思想研究

2024-05-08 09:35:17张晓冬王天昱
辽宁丝绸 2024年1期
关键词:张謇人才教育

张晓冬 王天昱 丁 健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7)

一、张謇人才集聚思想的历史背景

张謇的人才集聚思想根植于中国近代的困局与变革浪潮。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使中国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政治上,清政府无力抵御外来侵略与内部纷争,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民众苦不堪言。经济层面上,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与不健全的工业体系不能满足国家与人民的基本需求。在文化方面,传统封建思维与陈旧的教育制度束缚了人民的思想创新。面对这些严峻挑战,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政治家开始寻求拯救国家、振兴民族的途径。张謇,作为这一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和教育家,提出了人才集聚的前瞻性思想。他坚信,国家的振兴依赖于大批人才的培养与聚集,只有依靠人才的智慧与力量,才能驱动国家走向现代化。正是在这一历史转折点,张謇提出了他的人才集聚思想。他提出人才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能力出众、才华横溢的人才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张謇提倡通过教育改革和优秀人才的选拔,为国家培育和聚集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张謇人才集聚理念的深层内涵

一是对教育改革的重视。张謇坚信,人才的培养与集聚首先要着手于教育的深刻改革。他提倡实施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涵盖教育的普及化、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张謇视教育改革为培育更多人才、助力社会发展的关键路径[1]。

二是优秀人才的选拔。张謇提出以公平、公正的方式选拔杰出人才,以此作为集聚人才的有效途径。他反对门第与贵族制度的束缚,倡导基于个人能力的选拔机制,以确保真正有才之人能够脱颖而出,为国家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三是综合素质的培养。张謇强调,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还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他主张培育全方位发展的人才,使之能够有效应对各种挑战,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身的智慧和力量。

四是促进人才流动。张謇认为,实现人才集聚还需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他支持打破地域和行业的界限,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和地区之间进行流动,以此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在张謇看来,人才流动不仅促进了知识和经验的交换,还能够激发创新思维,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2]。

三、张謇人才集聚思想的实践

(一)张謇的人才吸引策略

作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与教育家,张謇在人才吸纳方面展现了独特的洞察力与实践能力。他的人才吸引策略深刻体现了他对于人才价值的高度重视及对人才培养的远见。

张謇特别重视挖掘与吸引卓越人才。他积极寻找拥有独到才华和潜力的人才,并通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交流会和研讨会等,为他们提供展现才能的舞台。同时,他鼓励这些人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此加强其能力的培养。

张謇倡导的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人才政策。他认为,不论个人背景如何,只要具备真才实学,便应享有平等的机遇。张謇不拘泥于表面标签,而是注重挖掘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并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和条件。这种对人才的包容和尊重的态度,在他的人才吸引策略中得以充分体现。

张謇积极探索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人才。他主张为人才提供充足的空间和资源,以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才智和创造力。他建立了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此表彰和激励那些对国家和社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此外,张謇还着重于培养人才的个人价值观,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研究领域,重视个人的发展和成长[2]。

张謇的人才吸引策略同样注重人才的长期发展。他不仅关注引入人才,更着眼于他们的培养和留存。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张謇派遣了大量学生出国留学,并借助大生集团的资金,资助这部分留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些留学人才学成归国后得到张謇的重用,在张謇的企业中担任要职。比如纺织专门学校毕业的学生张文潜在美国罗威尔纺织学院留学归国后,随即被张謇聘为大生一厂机械总监,后又兼任南通学院纺织科科长、大生一厂厂长[3]。此外,通过建立良好的学术环境和交流平台,张謇为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成长机会,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同时,他关心人才的个人生活和福利,为他们提供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待遇,确保他们能够长期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

综上所述,张謇的人才吸引策略关注优秀人才的挖掘和吸引、开放与包容的政策、有效的激励和培养,以及人才的持续发展。这些策略为张謇在人才集聚方面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的人才吸引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张謇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张謇在推行人才集聚理念的实践中,将人才培养体系视为核心要素。他深信,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依赖于系统性的人才培养。在教育培养方面,张謇特别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他视学校为人才培育的摇篮,并大力支持和投资教育事业,致力于打造顶尖学府。从1902 年创立通州师范开始,到张謇逝世之前,二十年间,张謇本人创办或者协助他人创办各种类、各学制的学校共计300 多所。如,为解决大生纱厂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张謇于1912 年创办南通纺织染传习所,该校毕业生成功组装了大生三厂的所有纺织机器,没有依赖外国技术人员。张謇高兴地说:“纺织专门学校居然替我省了钱,又争了气,岂非天助”[3]。

张謇提倡全面素质教育,重视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而非单纯知识的传授。他构建了全面的教育体系,包括多元化的课堂教学、实际操作活动及师生互动交流,以促进学生全面而均衡的发展。

张謇亦注重实践经验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他认为,实际操作和体验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最佳方式。因此,他鼓励学生参与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实习和社会服务,并与企业、政府等机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得以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对于人才导师制度,张謇给予了高度重视。他提出建立导师制度,让资深教师和专业人士指导学生,以培养他们的能力。这种导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的解决和视野的拓展。张謇的导师制度在培养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培育了众多杰出人才。

此外,张謇还实施了一系列奖励机制,以鼓励人才的成长。他设立了多种奖学金和荣誉称号,对在学术、科研、创新等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给予表彰。这些奖励机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竞争精神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张謇所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多维度、层次丰富的系统。

(三)张謇构建的人才保障机制

在张謇的人才集聚思想中,人才保障机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张謇深谙只有提供全面的保障,才能真正留住人才,并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职业热情。

张謇特别强调为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他认为,一个合理的薪酬体系和福利计划是吸引及留住人才的关键。因此,在他的保障机制中,薪酬和福利不仅与人才的能力和表现相称,更为顶尖人才提供了额外的奖赏。同时,张謇也确保提供一流的办公设施和资源支持,以便人才能充分发挥其潜能。

此外,张謇着重构建公平且公正的评价体系,确保人才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他坚持以实绩和能力为评价标准,避免依赖于政治关联或个人背景,设立独立评审机构来保障评价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张謇还重视人才的培训与个人发展。他意识到,不断的学习和培训对于人才成长至关重要。因此,他的保障机制中包含了为人才提供广泛的培训机会和资源,包括专业知识更新、领导能力培养和团队协作技能等。这一培训体系旨在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其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张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才激励机制,旨在充分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和潜能。他设立了诸如优秀员工奖、创新项目奖等奖励制度以鼓励人才。同时,他鼓励人才参与决策和管理,提供晋升和发展机会,赋予他们更大的工作权力和责任。

总之,张謇的人才保障机制在促进人才集聚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系列措施不仅为人才提供了优越的工作条件,也确保了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四、张謇人才集聚理念的现代意义

(一)对人才政策的深远影响

张謇关于人才集聚的思想为当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特别是在人才政策的制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认识到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以及人才聚集的作用。在制定人才政策时,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并吸纳张謇的见解,以实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最佳化。

张謇的观点强调,优秀人才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动力。因此,在制定人才政策时,必须倾听并重视人才的需求与期望,并提供适宜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确保人才感受到尊重和被重视,这是激发他们潜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前提。同时,张謇的思想也提醒我们,必须具备远见卓识和战略性思维。鉴于人才资源的有限性,我们需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长期需求,有目的地引进和培养各领域的人才。在人才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应评估未来发展趋势,避免对某一领域的过度依赖,促进人才结构的多样化,以适应社会的变迁。

此外,张謇还提出了促进人才间交流与合作的新思路。在制定人才政策时,应加强不同领域、区域和国际间人才的互动与协作。通过鼓励跨界和跨地域的合作,充分利用各方优势,推动知识和技术的共享及创新。这种跨界合作不仅助力人才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融合和共同进步[4]。

最后,张謇强调人才培养和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在人才政策制定中,应关注人才的全方位培养,包括知识、技能、品格及创新能力。同时,创造公正的竞争环境,鼓励人才的创新和实践,确保人才能够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张謇的人才集聚思想对现代人才政策制定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取其精髓,重视人才的需求和愿景,着眼于长期规划和战略思考,促进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关注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在张謇人才集聚思想的引导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显得尤为必要。这种改革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现代化升级,更是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直接回应。在传统教育体系中,虽然学校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对于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常常被忽视。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在这种改革中,应特别强调实践能力的培育。以往的教育模式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对实践技能的重视。借鉴国际先进教育模式,加入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中工作,从而提升其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这样的实践培训不仅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5]。

此外,改革还需关注专业技能的培育。随着社会对多种专业技能需求的增长,在人才培养中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变得更加重要。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可以提高学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确保其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同时,引入实习导师制度,使专业领域的专家直接参与指导学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6]。

最后,改革应强调个性化培养的重要性。传统培养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个体的特点和兴趣。因此,改革应着重于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提供定制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估,激发其学习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个性化的培养方式有助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其全面的素质,使其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综上所述,张謇人才集聚思想的现代应用不仅促进了教育方式的改革,而且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这种改革使人才培养体系更加贴合时代要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

猜你喜欢
张謇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
文史春秋(2022年4期)2022-06-16 07:13:06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论张謇的日本观
近代史学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40:34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