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以及防控措施

2024-05-08 06:05王衍鹏
北方牧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杀性针尖种鸡

王衍鹏

(盘锦市兴隆台区农业和水利服务中心,辽宁盘锦 124010)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是我国目前家禽和水禽中常发生的细菌病之一, 由于本病可导致蛋鸡和种鸡产蛋率下降,同时可垂直传播,影响康复鸡群的生长性能和生产性能,要引起重视。 本文通过对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情况、临床及剖检变化、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测以及治疗预防等进行综合阐述, 为今后在临床上预防本病的发生提供基础依据。

1 流行病学特点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巴氏杆菌科巴氏杆菌属,属于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目前有16 个血清型,本菌抵抗外界环境能力较差,常规消毒药可将其完全杀灭。 阴性感染鸡和康复后带毒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本病可以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直接接触传播,而垂直传播的危害较大,这就是本病的特点,对于蛋鸡和种鸡,一旦发病要及时淘汰病鸡。 各日龄段和各品种的鸡、鸭、鹅以及火鸡均可感染本病。

2 发病情况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疾病无明显季节性发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是在潮湿多雨、早晚温差较大以及夏秋季节等发病率较高, 我国北方本病主要在春末秋初发病。 本病单独发病死亡率较低,但容易继发其他细菌病和病毒病,此时死亡率会显著增高。 当养殖场饲养管理水平下降、鸡舍环境差、饲养密度过大、突然更换饲料等因素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导致本病发生。 本病治愈后,会有隐形传播的风险,所以本病对家禽及水禽的危害十分严重。 康复后的家禽和隐形感染的家禽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另外野鸟和一些哺乳动物也可以传播本病。

3 临床症状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临床症状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多发生在体型肥大肉鸡以及高产的蛋鸡和种鸡, 患病鸡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倒地死亡。 急性型主要表现病鸡精神状态差, 采食量和饮水量下降明显, 个别患病鸡排黄白色、 黄绿色或者带血粪便,病鸡体温升高到43℃~44℃,病鸡趴卧在地,不愿走动,口、鼻分泌物增多,咳嗽,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呼吸急促,伴有“咯咯”声,同时甩头,病鸡最终因衰竭而死亡,病程1~3 天,死亡率最高可达100%。 慢性型多为急性型转化而来,有严重的腹泻,排黄绿色或者黄白色稀便,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肉髯和鸡冠变得苍白,病鸡消瘦明显,部分患病鸡出神经症状和关节炎症状,蛋鸡和种鸡的产蛋率下降明显甚至产蛋停止。 鸡群感染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后要尽可能淘汰,至于康复鸡,尤其是种鸡,本病可以垂直传播,所以在种鸡场一旦发现感染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要对种鸡进行淘汰。

4 病理变化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剖检变化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 最急性型剖检变化通常没有明显病理变化, 部分剖检鸡只肝脏表面出血,并且有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点,心外膜上有少量针尖大小出血点; 急性型剖检变化是心冠脂肪、心外膜、心内膜、腹部脂肪以及腹膜有针尖大小的散在出血点,心包膜增厚,内有淡黄色液体, 气管、 支气管以及肺脏有明显出血点, 少数患病鸡的气管和支气管内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肿大出血、质地脆、肝脏呈棕黄色或者黄色,肝脏表面有灰白色针尖大小坏死点,部分鸡只脾脏肿大、质地松软,十二指肠有点状出血点,内容物混有血液;慢性型剖检变化是心脏和肝脏表面有纤维素性包膜,心冠脂肪、腹部脂肪以及腹膜有针尖大小的散在出血点, 心脏与肺脏出现粘连, 肝脏发黄, 肝脏表面有坏死灶,关节腔内有淡黄色炎性渗出物,鼻腔内有黄色干酪物,蛋鸡和种鸡卵泡出血变形。

5 鉴别诊断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剖检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病死鸡只出现“包心包肝”症状,而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包心包肝”症状,在临床剖检时要进行区分。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包心包肝”主要是包膜是一层较厚塑料布样的包膜,而且腹部脂肪和心冠脂肪有明显针尖大小的出血点;链球菌引起的“包心包肝”特点是肝脏包膜不完全,心脏包膜完全;大肠杆菌引起的“包心包肝”特点是纤维素性包膜的颜色呈灰白色;副伤寒引起的“包心包肝”特点是纤维素性包膜包裹心脏明显,包裹肝脏不明显,而且肝脏表面有针尖大小出血点或条纹状出血; 鸡毒支原体引起的“包心包肝”特点是纤维素性包膜的颜色呈黄色;衣原体引起的“包心包肝”特点是肝脏和心脏的纤维素性包膜很难剥离; 李氏杆菌引起的“包心包肝”特点是除了有包心包肝症状,同时脾脏会出现肿大,脾脏呈斑驳状。

6 实验室诊断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实验室诊断目前有两种方法, 分别是病理组织的涂片镜检和致病菌分离培养试验两种方法。 病理组织的涂片镜检是实验室常见的诊断措施, 在无菌条件下把肝脏组织新鲜切面按压在载玻片上, 加入少量甲醇固定,随后进行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美蓝染色的会出现两极着色的小杆菌,同时革兰氏染色是阴性的短小杆菌,用此方法诊断禽多杀性巴氏杆菌。 致病菌分离培养试验是在无菌条件下, 把病料放入鲜血及普通肉汤琼脂培养基中, 在37℃的环境中培养24小时后,对菌落进行显微镜观察发现短小杆菌。

7 治疗

本病有很强的耐药性, 在使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前,要进行实验室药敏实验,以此确定敏感药物,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目前使用抗生素药物主要有庆大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磺胺嘧啶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药物,但使用抗生素治疗康复后, 治愈鸡群会出现生长缓慢甚至生长停滞, 产蛋鸡和种鸡产蛋率无法达到产蛋高峰或者产蛋高峰期维持较短, 所以建议感染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鸡群进行淘汰,尤其是种鸡, 本病还是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政策。

8 预防

8.1 加强饲养管理

环境因素对本病的发生率影响较大, 如养殖舍的消毒、通风、保暖以及饲料和饮水质量都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发生密切相关。 养殖场和养殖舍的消毒尤为重要, 对于外来车辆和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工作, 饲养员在进入养殖舍前要进行消毒,对于养殖舍每周消毒3~4 次,定期更换消毒药,以免致病菌产生耐药性。 同时做好养殖舍的通风和保暖工作, 尽量减少鸡群感染鸡毒支原体和大肠杆菌等疾病, 进而减少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发生。 对于发病鸡群要进行隔离饲养,对养殖舍外环境使用2%经氧化钠消毒,养殖舍使用百毒杀带鸡消毒,连续消毒5 天。

8.2 进行疫苗接种免疫

目前使用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对鸡群进行有效的接种,可以很好地预防本病的发生。 现阶段使用的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有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 两个月以上的鸡群可以接种有弱毒活疫苗,间隔10~15 天再接接种,对鸡群保护时间达到5~6 个月, 弱毒活疫苗通常在疫区使用,接种后5~7 天不建议使用抗生素,否则会影响疫苗的保护效果。 非疫区建议使用灭活疫苗,根据本地区实际发病情况,也可以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配合交叉使用。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由于其特有的传播方式和发病特点,在临床上很难预防本病发生,目前本病主要是以疫苗接种预防为主, 但是细菌苗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十分高, 当养殖场环境相对较差时,即使接种疫苗,免疫效果也不理想。这就是目前很多养殖户不接种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的原因, 往往会导致本病在养殖场大规模发生,如果提高养殖场的饲养环境,同时接种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 那么疫苗的保护效果会有很明显的提升, 同时改善饲养环境也会减少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发生。 所以需要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接种疫苗两者同时做到, 这样能有效的预防本病的发生, 进而降低本病对我国禽养殖业造成的危害。

猜你喜欢
杀性针尖种鸡
适用于针尖增强拉曼的银针尖物理制备方法研究
肉用种鸡育成阶段的养殖管理技术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肉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与防治措施
多杀性巴氏杆菌细胞分裂相关基因的筛选
纳米级针尖制备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针尖和笔尖
一株猪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针尖遇到麦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