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维嘉
通州的古树宛如一支支巨大的笔,头顶着蓝天白云,饱经风霜雪雨,不断书写着一方热土的日新月异。
据媒体报道:通州区现有古树150多棵,其中,一级古树28棵,二级古树123棵,涉及14个树种,主要集中在国槐、白皮松、侧柏等常见乡土树种。其中1棵古树的树龄已有600多年。这些古树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并全部实现挂牌保护。
《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所称的古树,是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树木。凡树龄在三百年以上的树木为一级古树;其余的为二级古树。一级古树树身挂红牌,二级古树树身挂绿牌。
老槐树
在通州有这样的民谣“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宅子老不老,要看槐树大和小”。这些足以说明槐树的寓意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国槐作为北京市的市树,在通州的城乡处处可见。通州自古就有种植国槐的记载,树龄在几百年的古槐也不算什么稀罕。据通州园林绿化局2023年公布的《北京市通州区古树名木名录》中,国槐有99棵。这些古槐在城乡庭院或庙宇中都能看到。
1971年初,我来到百年老校通县三中上学。从学校门楼进去,映入眼帘的是青砖瓦房四合院。四合院的东侧、西侧和北侧有教室,东侧还有大操场,操场东边是北运河。在四合院里的右边长着一棵高大粗壮的老槐树,树枝的上边悬挂着一口铁钟,一根很长的绳子从大钟内垂下来,拴在树干上,学校上课下课,都有值班的老师准时准点敲钟,“当——當——当——”悠扬浑厚的钟声能够传得很远。这棵老槐树不知迎来多少学子在校学习,又目睹着多少学子走出校门,奔向四面八方。
位于车站路中部东侧的中仓小区西门外有一棵古槐,长在高高的平台上,四周围着铁栏杆。因中仓街道办事处在这个小区内,看到这棵古槐就能找到街道办事处,它已经成为中仓街道办事处最明显的地理标志。
这棵古槐的树身挂着绿色小铁牌,上边印着“古树二级”四个醒目的白字,年代是清朝(约200年),还有编号、二维码。落款是: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17年制。
树的旁边还立着一块绿色的古树林木保护公示牌。上边印着:通州区中仓街道中仓社区。树种:国槐。树名:国槐。年代:清朝(约200年)。管护责任单位:中仓社区。责任人:张娜。还有联系电话。落款是:通州区林长制办公室。
据2007年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古树核定的相关资料,中仓街道共有古槐14棵,其中一级古槐2棵,二级古槐12棵。
在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皇木厂村,有一棵树龄在600多年的古槐,树高近20米,胸径达1.65米,冠幅达25米,需要4个成人才能合抱,这是通州区最大的古树。
皇木厂村是明代皇木厂的遗址,村子也因此而得名。古代,为修建北京城,从京杭大运河运来的各种建筑材料在张家湾附近暂存,再转运至北京城。于是,这里逐渐形成了皇木厂、砖厂等专用存储场。
在古槐旁边立有一块古朴的文化石,碑刻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永乐四年(1406)至嘉靖七年(1528),北京城里皇家建筑所用的珍贵木材沿大运河运到此存储,管理官吏在木厂周围植槐,今仅余此株。
通州塔上的老榆树
我家曾经住在回民胡同西口的大杂院,大杂院的地势在县城是最高的。从大杂院的后墙往北看,高耸挺拔的通州塔清晰可见,还有塔顶上的那棵老榆树,人们都习惯称其为“塔榆”。
过去,我到西海子公园游玩,去县礼堂参加会议,到通县电影院看电影,在前往通县三中上学的路上,包括站在学校的操场和北侧的湖畔,都能看到通州塔,特别是长在塔顶上的榆树。
据了解,塔榆没有主根,其根系密密麻麻像网一样布满了塔顶西北侧整面,塔榆让通州塔锦上添花,成为大运河畔一道独一无二的景观。
塔榆究竟是怎么来的,民间说法不少。曾经听老人说,是鸟儿把榆树种子“榆钱儿”带到了塔顶;还有的说是大风把“榆钱儿”刮到了塔顶;从通州文物专家周良先生写的《塔榆记》中得知,塔榆是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春修建通州塔第十三层时,“榆钱儿”随泥带到塔顶的瓦垄间,从此生根、发芽、成长……迄今已经有320多年的树龄了。
过去,通州的古树很多,通州塔塔顶为什么生长着榆树,而不是其他树?这与通州的河流有关。据记载,古代通州城内外的河流比较多,土质比较松软,赶上雨季,暴雨造成河水泛滥成灾,冲毁堤岸,淹没庄稼地,又影响漕运,面对这种情况,就要组织力量堵口护堤护岸,这就需要大量的树干和枝条,树干用于砸桩子,枝条用来挡土,让河水顺道而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指定吏员在河道险要处的岸边栽种树木,以防不测,便于发生水灾时能就近伐树堵塞决口。相比之下,榆树木质坚硬,不容易腐烂,因此种得最多。
通州塔全名燃灯佛舍利塔,始建于北周年间,唐贞观七年(633年)重修,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塔身。通州塔是个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实心砖塔,是通州古城的象征,与临清舍利宝塔、杭州六合塔、扬州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参观游览价值。塔上长榆树,成为大运河沿岸独特的景观。由于塔高,土壤贫瘠,又得不到充足的养分,它的根系紧贴着砖瓦缝隙当中那点泥土和水分生长,使得塔榆生长发育得十分缓慢。
1987年3月,为保护古塔,政府出资修缮通州塔的时候,塔榆被移植下来,栽在塔西北侧葫芦湖南岸边,与通州塔朝夕相伴。塔榆被移植下来的时候,树冠为三层,形状宛如被人们精心制作的大盆景树。其主干径0.17米,高3.7米;第二层的冠径4.2米,宛如一把硕大的雨伞;顶层和下层的冠径比第二层的小很多。现如今的塔榆长得枝繁叶茂,并被保护起来。
在塔榆的旁边立有碑刻,上边刻有周良先生写的《塔榆记》,立碑于2004年夏。如果您到公园游览的时候,就会看到塔榆和高高耸立的通州塔。
白蜡树
1999年秋季,通州区残联搬到了新华大街117号(今新华西街3号)办公,此外院里还有通州区地震局和通州林场等单位。通县农业局、通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办公室、通县林业局、通县人民政府沼气办公室等单位曾经在此办公。在大院西侧有一棵树干粗壮、树冠巨大的白蜡树。
春季,这棵白蜡树长满树叶时,就像一把巨大的伞,为大半个院子遮风挡雨,尤其是酷暑天,人们能在树下纳凉。
为了保护这棵大树,人们在树的四周砌上了池子,经常给大树浇水。树上有很多树虱子,爬满树干,还在墙角聚集,人们请来园林局给大树喷药,后来树虱子就不见了。区残联在建电梯间和停车棚的时候,把白蜡树南侧和北侧的骨干枝砍了一部分。
如今,一块绿色的标志牌挂在白蜡树的树干上,上边印着“古树二级”四个醒目的白字,年代是清朝(约200年),还有编号、二维码。落款是: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17年制。树下还立着一块白底红字的警示牌,上边印着:“保护古树名木七禁止行为警示牌。禁止下列损害古树林木的行为。1.在树上刻画钉钉、缠绕绳索,攀树折枝、剥损树皮;2.借用树干做支撑物;3.擅自采摘果实;4.在园林绿化部门按相关技术标准规划的范围内挖坑取土、动用明火、排放烟气、倾倒污水污物、堆放危害树木生长的物料、修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5.擅自移植;6.砍伐;7.其他损害行为。北京市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制。”
這棵白蜡树是通州区唯一的一棵高龄白蜡树,究竟是谁种的并没有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白蜡树所在的院子一直是政府部门的办公场所,这棵古树见证了通州的历史沿革,也见证了东长安街延长线的变迁。
除了前面提到的国槐、塔榆和白蜡树,值得一提的还有北京唯一的一棵枫杨古树,如今已经260多岁了,位于通州梨园镇新城乐居小区内。到了每年的8至9月果实成熟时,一串串垂下来,每一个果子上还长着一双小翅膀,很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这些古树都具有赏根、赏本、赏干、赏冠、赏花、品美、品强、品奇九个观赏特点。
据了解,近年来,通州区把古树名木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通过修复树洞、设置双支撑、修建通气孔、整理树冠、设置避雷针等科学复壮技术提高古树的生长势。此外,通州区还建立了古树巡查机制,把古树纳入林长制进行检查考核,实现了“株株有档案,棵棵有人管”。
通州的这些古树,星罗棋布在四面八方,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热土。它们经历了战火与四季风霜雨雪的洗礼,尽管伤痕累累,却依然一如既往地把春、夏、秋、冬不同的美展现在后人的眼前。它们就像岁月老人,将一副傲骨屹立在运河之畔,默默地坚守在习以为常的寂寞中,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目睹了百姓的喜怒哀乐。不论是往昔的阴霾密布,还是如今的阳光灿烂,它们宛如一部部底气十足的史书,用它枝干沟壑纵横的表情告诉我们:只要春天来了,有阳光普照,古树一定会秉承不知名植树人的初衷长出新芽,为乘凉的后人打起一把绿意盎然的大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