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 笃行致远

2024-05-07 10:07赵何晶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4年4期
关键词:淤地坝砂岩黄河

赵何晶

身材瘦削、皮肤黝黑,目光熠熠、神情笃定——眼前的这位年轻人,既有科研人员常有的睿智和沉稳,也有水土保持工作者特有的质朴和“土气”。

他叫申震洲,是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以下简称黄科院水保所)土壤侵蚀研究室主任。参加工作以来,他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黄河水沙变化、黄河中游砒砂岩治理等研究中屡获突破,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彰显了新时代奋斗者的风采。

“水保是个苦行当!”这是水利界的共识。2006年,申震洲硕士毕业后就加入黄科院水保所这个研究团队。他们的工作常年和黄土、泥沙打交道,研究需要的数据来自风餐露宿的实地考察和一步一个脚印的现场测量。

“十几年来,我跟随大团队、老专家几乎跑遍了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常年与荒山野岭为伴,记录下了一本本厚厚的查勘日志。”说起这些,申震洲脸上满是自豪。

为了获取一手资料,申震洲和团队每年都会到黄土高原实地考察。冬天,为了观测冻融侵蚀和风力侵蚀,他们经常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收集土壤剥蚀量等试验数据,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同刀割一样,试验完成后手脚经常被冻得肿胀开裂。夏天,为了观测植被的蒸腾作用,又要冒着高原上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和强紫外线收集试验数据。“有时候一天调研下来,灌进鞋里的沙子磨得脚上都是水泡。”申震洲说。

2015年4月的一天,申震洲去理发店剃成了光头!新婚的妻子以为他做学问做傻了,质问道:“怎么把自己搞成这样?”他说:“明天起,我就要常驻二老虎沟了,那边没有地方理发,剃光了方便。”

二老虎沟是哪儿?为什么去常驻?

二老虎沟是申震洲所在的研究团队选定的示范基地,位于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乡。之所以在那里常驻,是为了应用团队研发的最新技术治理砒砂岩,实测效果。

砒砂岩是一种材质特殊的石头,由砂岩、砂页岩、泥质砂岩组成,无水坚如磐石,遇水烂如稀泥,林草难以生长,被国内外专家称为“地球生态癌症”,治理难度极高。砒砂岩区虽然仅占黄河流域面积的2%左右,但每年向黄河输入的粗泥沙达1亿吨左右,占黄河下游河道每年平均淤积量的25%,成为黄河安全的“首害”。申震洲所在的研究团队就是要对它发起“总攻”。

理发后的第二天,申震洲便开始了长达5个月的“驻沟生活”。在二老虎沟,他带領项目组成员完成地貌调研、小区规划、植被种植、淤地坝建设、数据收集等大量工作。

“驻沟生活”每天的时间表是这样的:早上五六点从镇上的驻地出发进沟,开始工作。中午为了节省时间,大家在沟里用烧饼、咸菜填饱肚子,接下来躺在杏树下或租用的皮卡车的影子下午休。下午两点开始工作,晚上八九点返程,晚饭在镇上的小餐馆解决。之后回房间洗漱、整理资料,睡觉时间往往在零点以后。

也有苦中作乐的时候。那是在黄土高原的另一个典型小流域,一天预报晚上有雨,他们喜出望外,终于有机会测试水土流失治理效果了。但白天采集样品、整理数据,各种忙碌下来,睡着以后怕很难及时发现下雨。他们就设置了一个“机关”——找来一张细长的纸条,一端用绳子系在室外的桩子上,另一端用绳子系在一本书上,把书悬在床头。外面一下雨,雨滴落在纸上,湿了的纸条很快断开,书掉下来,就把睡梦中的他们砸醒了,立马起床出门观测。

正是因为数据来之不易,申震洲对待科研极为认真。也是因为对黄河中游的恶劣环境有着切身体会,他誓将黄土高原换新颜的决心就愈发坚定。

每年雷打不动在二老虎沟驻扎几个月,申震洲把绿色希望播洒在砒砂岩区的每个角落。

现在的二老虎沟,不再仅仅是圪秋沟小流域的一个支沟,也不再仅仅是一个方圆1.06平方千米的砒砂岩典型区。经过研究团队和当地政府近10年的共同努力,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步步有看点、处处是玄机的砒砂岩治理技术综合展台。

申震洲所在的研究团队把这套技术称为“基于抗蚀促生一体化核心技术的黄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措施配置技术”——包含抗蚀促生材料—工程—生物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坡沟侵蚀地貌系统高适配的二元立体配置综合治理模式,可有效发挥不同措施的“靶向”治理作用。

这套技术针对砒砂岩区坡面、沟道不同地形,采用改性材料、工程拦沙、生物治理的综合措施,实现了产沙量减少90%以上,剧烈侵蚀面积减少47%以上。绿色植被得以恢复,改性后的砒砂岩甚至能筑成淤地坝,这对当地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遇到大雨自身尚且难保的砒砂岩,怎么可能建成淤地坝?科技的力量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申震洲所在的研究团队用自主研发的改性材料与砒砂岩以一定比例混合,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以砒砂岩为原材料的淤地坝,而且经受住了大暴雨的考验。

申震洲所在的研究团队还构建了水土保持与脱贫融合示范模式,选择当地农民作为示范对象,利用土壤改良、林果选育、固结植生、高效间作配置等综合技术,对数十亩荒地进行土壤改良。不仅种上了苹果树,还在苹果树间套作甘草、草莓等中草药和水果,每年增加收入10多万元。

如今,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抗蚀促生综合治理技术已被列入《2020年度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等多项推广清单;在国际水利先进技术推介会等多场合进行了重点推介;应用于2项全国水土保持相关规划;应用于我国重点江河堤防边坡水土流失防治、库布齐荒漠化治理等工程;奠定了我国荒漠化治理工作的领先地位。

申震洲将他的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在《地理学报》英文版、《水利学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16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编写了10余部专著;参加编写《黄河流域综合规划》等各类规划报告60余部;多项成果被列入中国水利成熟实用技术并进行了广泛推广。

申震洲将获得了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中原水利英才、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黄委优秀班组长、“黄河工匠”等荣誉称号。他所在的团队荣获河南省“青年文明号”、黄委示范性优秀班组、黄委“青年文明号”、黄河先进集体等称号。

作为科普专家,申震洲多次参与北京卫视、河南卫视等媒体制作的自然灾害防治节目,他的专业知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他的事迹也多次被《中国科学报》《光明日报》《黄河报》等媒体报道。

申震洲表示,今后,他将在科研的海洋中继续乘风破浪,以实际行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地生根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淤地坝砂岩黄河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坝系工程除险加固防洪标准与洪水组合探讨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火星上的漩涡层状砂岩
砂岩:黏结在一起的沙子
『黄河』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
贺兰口砂岩吸水率的研究
清水河县淤地坝管理体制改革做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