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因制宜”学说探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2024-05-07 22:57李顺东徐荣敏蒋梦霞许超史晓林台州市中医院浙江台州8000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005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杭州0005
江西中医药 2024年2期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骨密度骨质

★ 李顺东 徐荣敏 蒋梦霞 许超 史晓林(.台州市中医院 浙江 台州 8000;.浙江中医药大学 杭州 005;.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杭州 0005)

“三因制宜”学说,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要根据季节、地域以及人体个体差异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疾病方法[1]。“三因制宜”学说突显了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中医治病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临证上的体现。现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使疾病谱发生了变化,“三因制宜”学说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骨质疏松症病因复杂,有研究认为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等较为密切[2]。而激素水平与性别、年龄、地理方位、气候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相关,进而影响其发病。如何针对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措施,降低并发症,是其防治的关键。现基于“三因制宜”学说探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理解论述如下。

1 “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有“藏气法时”“五藏应时”的说法。即五脏之气,象法于四时,人体五脏六腑的生理机能,与外界时令同步相应并变化。故而提出“因天时而调血气”防治疾病的原则。要求遣方用药须立足疾病,随季节气候变化、昼夜更替及人体脏腑气血变化而圆机活法。

1.1 因季节气候制宜

“天人相应”是中医理论体系整体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人与自然界是一有机整体,存在同步一致的变化规律,尤其是季节气候影响人体生理及病理变化。CAGNACCI 等[3]研究发现女性更年期相关症状与出生季节有一定的相关性,秋季出生的女性较春夏出生的症状更为明显。季节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人体免疫状态常伴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4]。季节气候与骨骼健康相关联,气候会影响骨代谢,影响骨折的发生率。人体内的骨代谢相关激素(如维生素D 和甲状旁腺激素)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水平较夏季更低,会出现骨的脆性增加、骨折发生率增高[5-6]。而且,寒冷的气候会使人类周围生存环境变差,灵活性降低,增加跌倒风险,从而增加骨折的发生率[7]。

《黄帝内经》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夏气与心通、秋气与肺通、冬气与肾通、春气与肝通、土气与脾通”,均说明了自然环境之中的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史记·太史公自序》曰:“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生命万物在四时阴阳消长法则的作用下,为了保证疗效,古人常运用“因时制宜”指导临证用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素问·八正神明论》也说“分春夏秋冬之气所在,以时调之”。武玮等[8]研究发现,在夏季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以及人工喂养等预防措施有利于提高婴儿骨骼矿化程度,夏季接受调查的婴儿骨密度显著高于春季和冬季。蔡榕琪等[9]研究认为,冬季服用补肾益精中药对维持机体激素水平有持续性作用,有利于机体内褪黑素水平维持稳定且具有平稳波动节律性,从而干预骨质疏松的发生,符合中医基本理论中“肾应冬”“肾主封藏”理论。

1.2 因时间制宜

《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强调治疗疾病要遵循自然,应时而治。《素问·刺疟》载:“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强调治疗要善于抓住最佳时机,充分体现了因时治疗的重要性。《灵枢·卫气行》载:“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灵枢·百病始生》曰:“毋逆天时,是谓至论。”强调了治疗疾病当考虑与病因、病机相应的天时因素,才能达到最佳疗效。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中医学中“时间学说”具有丰富的科学内容。周萍等[10]运用“时间治疗”理论,对于虚证趁其有利时机补益,针对实证选择最佳时机攻削,预期发作之疾患则预为治之或截而夺之,取得满意的疗效。高静等[11]根据子午流注纳支法理论,采用穴位敷贴疗法治疗骨质疏松,结果发现明显优于采用传统穴位敷贴治疗的患者。

2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强调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来论治疾病。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故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饮食习惯、生活条件等也各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地域生活的人群体质也不尽相同,所以治疗用药应根据当地风格有所调整。我国地域辽阔,地形种类复杂,区域不同、海拔不同、光照不同,即使相同条件的人群骨密度亦存在一定差异。张智海等[12]对北京、深圳、西藏三地人群的骨密度做了调查,发现深圳人群的骨密度最低,北京人群最高,西藏居中。毛京沭等[13]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研究东、中、西部地区7 个省份,年龄在40~65 岁的农村妇女绝经年龄,结果显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绝经年龄东部最晚,中部其次,西部最早,地区间年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区域环境通过影响绝经时间(雌激素水平),进而间接影响骨质疏松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是体内体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钙和维生素D 在预防骨质疏松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钙的供应不足会引起血钙降低,进而引起骨量丢失、骨质疏松。日光中的紫外线能够促进维生素D 的合成,维生素D 能促进钙的吸收,增强骨质。故而,紫外线强度及量与机体内骨代谢水平及骨密度密切相关。罗德军等[14]认为,由于高海拔地区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食物及人接受的照射剂量比平原高,继而摄取及皮肤转化钙调节类激素增多,肠钙吸收比平原地区增多,骨重建增强,故骨密度峰值要比平原高。纬度过高可以影响日晒和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15],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特别是冬天日晒时间很短,纬度高不仅减少了日照时间,而且降低了日照能量。适度的日照可以改善骨代谢、增强骨密度,从而有效缓解骨质疏松的临床症状,有益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16]。在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寒冷,人们多食膏粱厚味,体质壮实,病多感受寒、燥之邪,治疗时药量较重、多用滋润温燥之品。与北方相比,江南地域气候炎热潮湿,盛产鱼虾水产,人们形体偏瘦小,不任攻伐,病多兼杂脾虚、痰湿,治疗时药量较轻,宜健脾除湿。故而临床上应“因地制宜”以斟酌用药。

3 “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时要做到病、证、人三者结合,不能只见病证不顾人体,必须看到人的整体和个体的特点,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生活习惯、职业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使防治更加确切有效[1]。

3.1 因年龄制宜

肾主骨,筋骨的强度与肾气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肾气逐渐增强,继而衰退。《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景岳全书·痿证》曰:“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可见增龄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王攀等[17]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骨密度均随年龄增长逐渐减低,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尤其是50 岁以后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显著升高。张智海等[18]研究发现,中国大陆地区男性在各年龄段的发病率均低于同年龄段女性发病率,并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加,男性与女性的每10 年骨质疏松症增长率分别约为15%和20%。章轶立等[19]通过调查发现,腰椎与双髋骨密度均随年龄递增而波动下降;女性各部位骨量水平在不同年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除腰椎外,其余部位骨量水平在不同年龄段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TATI 等[20]研究表明,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与年龄增长、贫困、文盲和体重不足相关。

年龄不同,生理状况和气血盈亏不同,治疗用药也应有所不同。《瘟疫论·老少异治论》提出:“凡年高之人,最忌剥削……盖老年荣卫枯涩,几微之元气易耗而难复也。不比少年气血生机其捷,其气勃然,但得邪气一除,正气随复。所以老年慎泻,少年慎补,何况误用也。亦有年高禀厚,年少赋薄者,又当从权,勿以常论。”《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机体功能减退,气血亏损,多合并其他内科疾患,其治疗应以扶正为主,多用补肾健脾、益精填髓、补养气血、调补阴阳之法。低龄骨质疏松者气血相对充沛,补肾强骨之余,可佐以攻邪祛除诱因,配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法。

3.2 因性别制宜

男女不同,其生理及病理各异。《女科百问》云:“男子以精为本,女子以血为源。”《普济本事方·妇人诸疾》也指出:“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认为男性在治疗及养生上多益精补肾,而女性在治疗及调养上更注重补血养肝。骨质疏松症在男女性别之间有明显的不同。王攀等[17]研究表明,60 岁之前男性和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基本一致,60 岁以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张萍等[21]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男、女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T 值均呈下降趋势,但女性下降更快、更早,女性骨代谢速率较男性高,维生素D 水平较男性更低。ALSWAT[22]研究认为,性别与峰值骨量、骨成熟度、年骨丢失率、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及并发症有密切相关性。NOH 等[23]研究发现,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教育水平、区域差异、经济状况、饮酒量、盐摄入量、抑郁和体重指数等,在性别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在治疗上,男性骨质疏松大多调补脾肾,常以补肾健脾或温肾养阴立法,再配以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品。女性骨质疏松发生与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有关,法从调理肾-天癸-冲任-女子胞生殖轴入手,常以填精益肾、疏肝理气、调养气血论治。

3.3 因体质制宜

中医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灵枢·寿天刚柔》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论痛》曰:“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均说明了体质的特异性。人类个体不同,体质不同,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传变转归亦不同。中医体质与骨质疏松的发病、治疗及预防密切相关,体质类型不同,对骨质疏松的易罹性或骨量的影响就会不同。白璧辉等[24]研究发现,不同地域骨质疏松患者中医体质状况不同,但主要以气虚型、阳虚型及阴虚型体质为主,而女性可多见血瘀型体质。王燕等[25]研究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各体质类型频次分布以阳虚质最多,其次为气虚质、痰湿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特禀质、平和质,且多为兼夹体,而痰湿质、气虚质对患者髋部骨折风险影响较大。

中医体质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外界环境、心理状况、用药情况等后天因素使得机体的中医体质具有了可调性[26]。清代《呕吐门》曰:“凡论病,先论体质、形色、脉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是证候产生的内在规律和物质基础。在骨质疏松治疗时,要结合患者体质情况,辨体用药。阳虚体质者可给予温阳补肾、益火之源之方,阴虚体质者可给予滋阴补肾、壮水制火之剂,血瘀体质者可给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方剂。唐苗苗等[27]研究认为,痰湿体质型PMOP 的发病与其体内多种脂肪酸成分的构成比改变密切相关,通过调节饮食中各种脂肪酸的成分,或可以预防PMOP 的发生。邓强等[28]采用体质调节法干预阳虚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疗效满意,可改善患者偏颇体质、缓解腰背部疼痛、提高雌二醇水平、改善骨代谢、增加骨密度。曾昭洋等[29]针对6 种体质进行中医药调理,发现可有效延缓或预防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尤其是气郁质、阳虚质、血瘀质者,效果明显。依据“因体制宜”的指导思想,对具有某些骨质疏松发病体质的人群进行筛查、预防,提前干预,不但可以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而且也是践行中医学“治未病”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

4 总结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疾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很高,其致病机制是多因素的,与季节、地域、性别、年龄、体质等因素均有关。骨质疏松症导致骨结构异常、骨骼的脆性增加和骨折的发生率增加,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三因制宜”学说指导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防治,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中医学的辨病与辨证的统一,以三因制宜为干预原则,将中医辨证、整体之核心理念与现代个体化治疗内容有机结合,强调了天地人的关联,对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具有借鉴意义。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虽在内容、角度上各异,却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运用“三因制宜”思维可指导医者根据个体、时空、地域的差异而分别制定不同的诊疗方案。把握“三因制宜”思想,并将其应用于骨质疏松症临床实践中,使医者更能综合、全面地收集患者病情资料,从而多维度、更精准全面地诊治疾病,这一思想具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三因制宜”学说并不是将人的思维限定在因时、因地、因人这三者的固有框架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的便利、居住地改变、生活节奏加快、气候趋暖等影响,地域、体质之分渐渐缩小,疾病谱和临床表现也因此而改变。相对而言,时令气候因素和地域环境因素都是偏“静态”的,而人是偏“动态”的。我们应领悟并运用“三因制宜”所包含的中医学的核心理念,谨守“神而明之,机而行之,权而宜之,切勿泥之”。只有灵活变通,才能使这一思想不断完善,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推陈出新。

当前“三因制宜”治疗骨质疏松症尚处于探索阶段,尚不十分成熟,如何更加有效运用于实践,使其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这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骨质疏松症骨密度骨质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预防骨质疏松,运动提高骨密度
骨质疏松知多少
关注健康 远离骨质疏松
天天喝牛奶,为什么骨密度还偏低
中老年骨质疏松无声息的流行
骨质疏松怎样选择中成药
骨质疏松症为何偏爱女性
不要轻易给儿童做骨密度检查
OSTEOSPACE型超声骨密度仪故障案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