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图书馆馆员数字人文能力启示及我国图书馆的实践验证

2024-05-07 06:13王晶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4年3期

王晶

摘要:文章基于国外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的培养实践,从数字资源建设能力、数字分析整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教育培训能力四个层面梳理并界定了人文能力指标,立足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人文能力的主观性评价,指出公共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有较高水平的数字人文能力。

关键词:数字人文能力;实践评估;国外图书馆;我国公共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4)03-0126-05

1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人文研究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改变,涌现出许多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人文研究新项目。数字技术的应用丰富了人文学者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拓展了人文学者的研究视野,为转变研究范式提供了新思路[1]。对于数字人文而言,图书馆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服务;对于图书馆来说,数字人文研究为其成功介入跨学科数据的管理活动,与人文领域、计算机领域的学术团体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遇[2]。这就要求图书馆加强馆员数字人文能力培养,提供更好更优的数字化服务。

国外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的培养起步较早,尤其是美国高校图书馆在培养数字人文馆员的实践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2013年国际图联将数字人文纳入图书馆研究领域,我国公共图书馆才开始数字人文馆员研究与培育,由于时间较短,公共图书馆对馆员数字人文能力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标准。借鉴国外图书馆培养实践,本研究尝试基于国外图书馆启示构建数字人文能力指标,并结合我国实践设计数字人文能力指标权重,测算公共图书馆馆员的数字人文能力水平。

2国外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培养实践与能力梳理

国外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培养实践围绕“书”“人”“找”三个要素展开。“书”即知识信息资源,主要表现为数字人文馆员的数字人文资源项目建设,如: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馆员将馆藏中国近现代史资源制作成数字音像资源[3],法国国家图书馆与索尼集团合作将唱片数字化并打造数字音乐库[4]。“人”即知识信息受众,主要表现为提升数字人文馆员的数字人文素养,如: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的信息和数据素养、数字技术素养、数字内容素养、数字安全素养等[5],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提出通过信息检索培训培养馆员的数字人文素养[6]。“找”即知识服务方法,主要表现为提高数字人文馆员的服务能力,如:耶鲁大学图书馆成立数字人文实验室,提升馆员的数字人文服务能力[7];密歇根大学图书馆成立数字人文与社会科学中心,培育馆员的数字人文能力[8]。参考国外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的培养实践,本研究梳理国外图书馆馆员数字人文能力见下页表1。

如表1所示,国外图书馆对馆员的数字人文能力提出的要求可以被归纳概括为四大能力,即数字资源建设能力、数字分析整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教育培训能力。数字资源建设能力具体包括数据处理能力、历史人文资源挖掘能力、馆际合作建设数据能力。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的数字资源建设能力内涵广泛,一方面要求数字人文馆员具备基本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将馆藏资源转变为数字资源;另一方面要求数字人文馆员能够对历史人文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并能将照片、记录等纸质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总的来说,数字人文馆员的数字资源建设能力突出强调各类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数字分析整合能力具体包括数据挖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整合能力。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的数据分析整合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首先要求数字人文馆员有能力进行数字信息发掘与搜索和导航,其次要求数字人文馆员能够在信息搜集中实现知识发现、知识编码、知识传递与知识管理,再次要求数字人文馆员能够把不同数据源数据进行清洗与转换。总的来说,数字人文馆员的数字分析整合能力强调发现问题和管理问题的能力,也强调整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具体包括学术交流能力、部门沟通能力、馆员协调能力。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的沟通协调能力不仅指能够与单个人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而且指能够同时与多人进行沟通,并在沟通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能力,这就要求数字人文馆员不仅要掌握沟通协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情感方面主动与其他相关馆员、人文学者、部门人员进行沟通和协调。教育培训能力具体包括检索指导能力、指导培训能力、继续教育能力。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的教育培训能力是图书馆员的基本能力,需要数字人文馆员参与图书馆的信息检索课,定期向读者开办各类软件使用培训等,这就要求数字人文馆员不仅要具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所需的相关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培训能力,特别是专业的培训指导能力。

3我国图书馆数字人文能力检验

关于我国图书馆馆员数字人文能力水平,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估:首先邀请我国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对馆员数字人文能力进行重要性评价,评价标准为1~9级相对重要性;其次邀请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对馆员数字人文能力进行主观性评分,评分标准为5级李克特量表,分值越高表示数字人文能力水平越高;再次基于层次分析法界定我国图书馆馆员数字人文能力指标的相对权重值,代入馆员数字人文能力实际评价值,计算馆员数字人文能力的加权平均值,并通过加权平均值与1~5级中位数3的比较,判断我国图书馆馆员的数字人文能力水平。

3.1数字人文能力指标权重

首先,根据图书馆馆员数字人文能力维度及具體指标构建两两判断矩阵,见表2。

其次,基于判断矩阵数据,先列归一化标准,再行归一化得到各个层级指标的向量权重。针对一级判断矩阵“数字人文能力—(数字资源建设能力、数字分析整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教育培训能力)”,计算得到向量权重结果,见表3。数字资源建设能力、数字分析整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教育培训能力等指标的向量权重分别为0.1404、0.3621、0.1060、0.3915。

针对二级判断矩阵“数字资源建设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历史人文资源挖掘能力、馆际合作建设数据能力)”“数字分析整合能力—(数据挖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整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术交流能力、部门沟通能力、馆员协调能力)”“教育培训能力—(检索指导能力、指导培训能力、继续教育能力)”,计算得到向量权重结果,见下页表4。数据处理能力、历史人文资源挖掘能力、馆际合作建设数据能力、数据挖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整合能力、学术交流能力、部门沟通能力、馆员协调能力、检索指导能力、指导培训能力、继续教育能力等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6232、0.2395、0.1373、0.1429、0.2857、0.5714、0.2000、0.4000、0.4000、0.1638、0.2973、0.5390。

再次,计算最终权重,根据各个层级指标的向量权重,计算最终权重见下页表5,得到数据处理能力、历史人文资源挖掘能力、馆际合作建设数据能力、数据挖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整合能力、学术交流能力、部门沟通能力、馆员协调能力、检索指导能力、指导培训能力、继续教育能力等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0875、0.0336、0.0193、0.0517、0.1035、0.2069、0.0212、0.0424、0.0424、0.0641、0.1164、0.2110。

3.2数字人文能力指标平均值

统计公共图书馆馆员数字人文能力指标的平均值,结果见表6。数据处理能力、历史人文资源挖掘能力、馆际合作建设数据能力、数据挖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整合能力、学术交流能力、部门沟通能力、馆员协调能力、检索指导能力、指导培训能力、继续教育能力等指标的主观性平均得分分别为0.35、0.36、0.33、0.37、0.36、0.32、0.34、0.35、0.36、0.35、0.34、0.31,均大于5级李克特量表的中位数3。可见,我国公共图书馆馆员具备一定水平的数字资源建设能力、数字分析整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教育培训能力。

3.3数字人文能力测算

根据表5各个指标的最终权重,设计公共图书馆馆员数字人文能力的计算公式(1)为:0.0875*数据处理能力+0.0336*历史人文资源挖掘能力+0.0193*馆际合作建设数据能力+0.0517*数据挖掘能力+0.1035*数据分析能力+0.2069*数据整合能力+0.0212*学术交流能力+0.0424*部门沟通能力+0.0424*馆员协调能力+0.0641*检索指导能力+0.1164*指导培训能力+0.2110*继续教育能力。将表6各个指标的平均值代入公式(1),得到最终加权平均值为0.3364,大于5级李克特量表的中位数3。可见,我国公共图书馆馆员具备较高的数字人文能力。

4结语

数字人文能力既是国外图书馆馆员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也是我国公共图书馆馆员数字素养的重要体现。本研究参考国外图书馆数字人文馆员培养实践,梳理并界定图书馆馆员数字人文能力包括数字资源建设能力、数字分析整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教育培训能力四大维度,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历史人文资源挖掘能力、馆际合作建设数据能力、数据挖掘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整合能力、学术交流能力、部门沟通能力、馆员协调能力、检索指导能力、指导培训能力、继续教育能力等12个具体指标。结合中国本土图书馆调查数据,得到公共图书馆馆员具有较高水平的数字人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粤亮,梁心怡,韩世曦.美国公共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与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22(6):21-37.

[2]肖可以,李韫璠.供需匹配视角下中国高校图书馆参与数字人文教育服务建设现状及其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3(5):37-50.

[3]闺云星.2020数字人文年会综述[J].兰台内外,2021(28):47-49.

[4]程卫华,李冉.法国国家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启示[J].山東图书馆学刊,2019(5):108-113.

[5]包雅君,刘永贵,刘瑞.数字素养概念与内涵辨析:兼与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技术素养的比较[J].软件导刊,2020(6):277-280.

[6]唐江浩,卢章平,苏文成.人文学者数字学术能力理论框架构建研究:基于数字人文视角[J].图书馆,2020(11):47-55.

[7]刘洋阳.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空间建设研究:以耶鲁大学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1(24):14-16,21.

[8]刘凌宇.美国高校图书馆微型数字人文实践及启示:以塞勒姆州立大学为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2(5):84-90.

(编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