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包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4-05-07 20:32王学科
畜禽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羊脑类动物包虫

王学科

泾川县畜牧兽医中心,甘肃 泾川 744300

0 引言

脑包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也有可能被其寄生感染,牛羊的感染率较高。该病的病源是细粒棘球绦虫,主要存在水源、土壤、草丛等环境中,羊进食携带有细粒棘球绦虫的饲草,或饮用携带有细粒棘球绦虫的水源时,细粒棘球绦虫会进入消化道,然后随静脉血液游离到脑部,最终引发羊脑包虫病。该病会对羊的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伤,严重影响羔羊正常成长发育,导致羔羊淘汰率较高。

1 羊脑包虫生活史

在自然界中,多头带绦虫通常会寄生在犬科动物的小肠内,发育成熟后,形成节片虫卵,将会随着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节片虫卵会污染周围的青草、水源等,然后被牛、羊等动物吞食。节片虫卵在进入羊胃部后,在消化液的帮助下,虫卵内的六钩蚴被孵化出来,这种幼虫会钻进羊的小肠内壁细胞膜毛细血管内,并随血管内的血液流动,最终进入羊的脑部脊髓进行发育。一般在成长发育1个月后,将会形成多头蚴。在感染寄生3个月后,将会形成具有传染性的脑多头蚴,故羊脑包虫病也被称之为羊多头蚴病。犬科动物会吞食感染脑多头蚴的组织,从而引起新一轮的寄生传播。

2 羊脑包虫病致病原因

2.1 未定期驱虫

在自然界以及外部环境中,一般存在很多羊脑包虫虫卵。日常在养殖过程中,很难完全避免羊只接触到这些虫卵,所以定期驱虫非常重要。但部分养殖户对驱虫这一环节缺乏重视,没有制定严格的驱虫计划,导致羊感染羊脑包虫病。

2.2 犬类动物饲养管理不严

犬类动物既是羊脑包虫病重要的中间宿主,也是一种移动的传染源。部分羊养殖户在饲养犬类动物时,缺乏管理重视,没有对其进行驱虫,导致狗与羊群接触,造成羊感染羊脑包虫病;或者没有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导致羊接触犬类粪便,造成羊脑包虫病感染传播。

2.3 卫生状况不佳

羊脑包虫会在粪便中长期存活,且通过粪便进行传播。在日常羊养殖过程中,没有定期清除羊粪,或者没有对羊粪进行无害化处理,没有做好羊围栏、料槽等养殖器具的消毒工作,这些都会导致羊脑包虫病传播。

2.4 饲养管理不科学

羊脑包虫也会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进行传播。在日常饲养管理时,缺乏对水源、饲料管理的重视,饲料随意堆放,水源管理不严,提供的饲料、水不洁净,混有羊脑包虫卵或者幼虫,都会导致羊脑包虫病传播[1]。此外,长期使用单一饲料,导致羊营养摄入不足,身体免疫力低下,更易造成羊脑包虫病的感染与传播,还会增加羊的死亡率。

2.5 引种不严

对外引种时,没有做好引种地调查工作,从羊脑包虫流行地区进行引种。在引种时,没有做好羊寄生虫疾病的检查,导致引入了病羊。在引种后,没有及时隔离直接进行混养,最终导致了羊脑包虫感染。

3 羊脑包虫病症状表现

3.1 急性症状

羊脑包虫病急性症状常见于羔羊。羔羊从感染到出现明显症状时,一般需要15 d。在感染初期,羔羊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最高体温可达41 ℃。随着病程逐渐发展,羔羊食欲废绝,活动意愿下降,反应变得迟钝,走路姿态不稳。在寄生虫寄生后期,羔羊开始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神经症状,例如羔羊精神变得非常亢奋,叫声较大,有的羔羊精神变得极度沉郁,趴在地上不愿活动,有的羔羊开始出现斜视情况,羊颈不受控制地侧弯,同时伴有流口水、磨牙等症状[2],此时羔羊脑部功能受损严重,所以走路似醉酒状,不断摇头晃脑,有的羔羊还会出现身体痉挛,最终衰竭而亡。少部分羔羊耐过,症状会逐渐消失,急性症状也会转化为慢性症状,但也会严重影响羔羊正常成长发育,导致其淘汰率较高。

3.2 慢性症状

羊脑包虫病慢性症状表现与脑包虫寄生数量有关:脑包虫寄生数量少,囊泡小,对羊脑组织压迫较轻,症状表现并不明显;若脑包虫寄生数量多,囊泡不断生长,对羊脑组织、脊髓等压迫较大,症状表现较明显。整体来看,羊脑包虫慢性症状主要表现为走路转圈、共济性失调、反应迟钝、后腿肌肉瘫痪、失明等症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①脑包虫寄生部位在羊的大脑额区,主要症状表现为大脑高压、失明,走路姿态僵硬,横冲直撞,失去躲避障碍物的能力。由于寄生虫在脑部活动会产生一定刺激,导致羊只用头抵墙、呆立不动。②脑包虫寄生部位在大脑后部枕骨区,症状表现为喜摇头晃脑,顶撞障碍物,或者喜欢与其他羊进行顶角。在感染后期,羊身体呈角弓反张姿势。③脑包虫寄生部位处于羊小脑,症状表现为羊走路失去平衡,经常性摔倒,摔倒后爬起困难,经常原地转圈。站立不动时,羊身体不受控制颤动,需要将四肢外展,才能保持站立稳定性。羊在行走时似醉酒状,走路摇摇晃晃。④脑包虫寄生部位在羊的脊髓,症状表现为身体僵硬麻痹,后肢行走无力、瘫痪拖地,呈犬坐姿势。

4 羊脑包虫病诊断

4.1 病理剖检

通过对病死羊进行剖检,发现主要病变部位在羊的脑部。剖检羊脑可以发现脑内有六钩蚴移动产生的虫道,羊脑伴有严重的出血情况,同时还会出现明显的脑炎和脑膜炎病变。在羊脑、脊髓等区域,可见大小、数量不等的脑多头蚴寄生虫,同时还发现周围脑脊髓局部组织存在贫血、萎缩等情况。

4.2 其他诊断方法

结合羊脑包虫病的具体症状表现、病理剖检情况进行诊断。在诊断时应做好以下几个要点,提升诊断的准确性。①“一看”。密切观察羊的精神状态、采食以及营养状况。早期羊感染脑包虫后,症状并不明显,所以需要重点关注羊的精神状况、采食量以及身体营养状况等,早期因为脑包虫寄生,吸取体内大量养分,会影响其采食量以及身体生长发育情况。如果发现羊突然出现营养不良、精神沉郁等情况,需要密切关注。后期羊会表现出一些神经性症状,但羊脑炎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神经症状,需要做好二者的区分。一般情况下,羊脑包虫身体抽搐是间歇性抽搐,羊会出现走路转圈、下颌肿大等情况。而患羊脑炎时身体会持续性抽搐,会影响羊的视力,导致呕吐等。此外,从实践来看,虽然羊脑包虫病与羊脑炎都会导致羊转圈现象,但后者转圈幅度更大,表现为围绕某个点进行转圈,而羊脑包虫转圈则是围绕羊屁股转圈,转圈幅度范围相对较小[3]。②“二捏”。伴随着脑包虫寄生,羊的头骨会逐渐软化,在寄生后期,甚至出现羊颅骨穿孔情况,可以用手轻轻按压羊的头骨进行诊断,检查是否有手感变软、变薄等情况。同时羊因为脑包虫寄生,按压头骨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反应,也可以作为一种诊断的依据。③“三检查”。检查诊断的对象是羊脑组织,查看是否出现上述病理剖检病变情况。还可检查羊的咽后外侧淋巴结,如果淋巴结缺失或者出现了明显的损坏,则很有可能是感染了羊脑包虫病。

5 治疗方法

5.1 药物治疗

羊脑包虫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驱虫与杀虫,可采取多种方法。①在治疗时选择阿维菌素粉驱虫药物,用药量为按体质量0.15 g/kg,用药方式为灌服,在间隔1周后,可以再灌服1次。②选择丙硫苯咪唑杀虫药物进行治疗,用药量为按体质量30 mg/kg,灌服1次/d,连用3~5 d。③使用吡喹酮药物进行治疗,用药量按体质量100 mg/kg,口服1次/d,连续用药2 d。间隔5 d,再用药1次进行巩固。

5.2 手术疗法

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①做好羊保定处理。保定时至少由2人合作完成,1人控制羊的身体,1人控制羊的头部,避免其乱动。②在手术前,先大致判断寄生虫的位置。一方面,可以结合具体症状表现进行判断;另一方面,可以观察羊转圈时的方向,朝向哪侧转圈,寄生部位就在哪侧头部。在寄生后期,羊头骨软化明显,可以通过按压头骨,确定寄生位置。在确定位置后,先剃毛再消毒,最后注射盐酸普鲁卡因进行局部麻醉。③在手术时,先用手钻将羊的头骨钻一个小洞。手钻选择应先细后粗,细手钻易于挖洞,粗手钻易于扩大洞口。④在成功钻孔后,采用注射器吸出羊头骨内的液体,此时脑包虫的囊膜也会被吸出,然后及时采用止血钳夹住囊膜,缓慢向外拉,将寄生的囊膜拉出羊的头骨,应注意控制好拉动的力度,避免拉断。⑤在上述整个操作过程必须控制好力度与速度,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很容易在羊脑中形成脑包虫残留,导致手术失败。⑥在操作时还应与保定人员做好配合。尤其是关键环节,必须将羊彻底固定,头部不能乱动,避免误伤羊脑,导致羊死亡。⑦在囊膜内,通常包含有大量的脑包虫寄生虫,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将羊脑内部残余的液体吸干净,避免造成羊脑感染,最后将青霉素粉撒在创口上,待青霉素粉完全溶解后,再进行缝合。⑧在进行手术时,如果打开羊的颅骨未发现寄生液体流出,说明脑包虫寄生的位置比较深,此时,可以借助输液器,伸入创口内寻找寄生囊膜。在寻找的过程中,注意可以选择控制输液器细管,朝着四周不断试探,因此寄生虫囊体一般较大,且内部有液体,所以在找到时会有一定触感,可以此来确定具体的位置[4]。在确定囊体的位置后,可以利用注射器抽取的吸力,缓慢地移动囊体,使其接近创口位置,再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操作,可以顺利的取出羊脑内的寄生虫。⑨在完成上述手术治疗后,除了做好羊创口消毒缝合以外,还应对附近的环境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有效杀死附近的虫卵。

6 羊脑包虫病预防措施

6.1 定期驱虫

羊每年应至少驱虫2次,在脑包虫流行季节,即春季末至夏季时节,应适当增加驱虫的次数。除了对羊进行驱虫外,针对附近的犬类动物,尤其是家养的狗等也需要进行驱虫,可有效预防羊脑包虫感染。

6.2 加强犬类动物饲养管理

在羊养殖场附近,不养殖犬类动物。如果需要养殖,应加强饲养管理,例如要求犬类动物养殖场地应远离羊舍,加强犬类动物粪便处理,定期驱虫等。还应加强羊舍的防护,避免犬类动物进入羊舍。

6.3 加强卫生管理

日常注意做好羊舍卫生清洁工作,定期清除羊粪,并统一运往外部堆放区域进行高温堆肥发酵处理,可以杀死羊粪虫卵。因为羊脑虫病也会感染人,所以为了防止人畜共患,羊场应设有消毒室,室内两侧、顶壁设有紫外线灯,门口地面设有消毒池,用麻袋片或草垫浸4%氢氧化钠溶液或10%的克辽林消毒液,入场人员必须经过紫外线消毒,车辆进入场地,必须用氢氧化钠溶液喷洒车轮消毒后才允许进入[5]。羊舍内采用3%的来苏儿或者1%的石炭酸水溶液进行消毒,杀死虫卵。

6.4 加强饲喂管理

保持水源、饲料清洁,日常饲喂全价饲料,精饲料与粗饲料合理搭配,提升羊身体免疫力。

6.5 坚持自繁自养

如果条件不允许,在对外引种时需要做好调查工作,避免从羊脑包虫病流行地区进行引种。在引种后,注意先隔离饲养至少30 d,确保不存在疫病以及寄生虫病后,再进行混养。

7 结束语

羊脑包虫病是羊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疾病,羔羊致死率较高,成年羊经过长期感染,死亡率也会增加,并且该疾病是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应提高对羊脑包虫病诊断与防治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措施,降低羊脑包虫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推动羊养殖产业顺利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羊脑类动物包虫
浅谈犬粪包虫抗原实验室检测及分析
首个基因修饰有袋类动物培育成功
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和治疗
肝囊型包虫破入肝内胆管的CT、MR 诊断
为何有袋类动物多出现在澳洲
为何有袋类动物多出现在澳洲
羊脑包虫病的诊治
中医药防治羊脑包虫病
羊脑包虫病预防和治疗初探
鸟蛋与爬行动物的蛋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