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救”在身边

2024-05-07 03:33颜之宏
瞭望东方周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警民救援队厦门市

颜之宏

2024年1月14日,北极星救援队协助民警解救一名登山受伤的驴友

“失踪人员的体貌特征已经传过去了。”“好的,我们正在绳降搜索,保持联系!”在福建厦门的一处山崖下,携带专业设备的救援人员一边与110指挥长沟通,一边缓慢绳降搜索失踪人员。这样多方联动的搜救场景,在厦门已形成一种常态化机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平安城市建设尤其是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作为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厦门既面临台风、暴雨等极端气象灾害天气,也要面对各种突发性事件。对此,2012年以来,厦门市公安局主动求变、创新思路,结合具体市情和地域特点,先后吸纳具备近海、山地、低空等搜救能力的12支社会专业救援队,将其纳入110接处警体系,实行7×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并根据各支队伍不同救援专长,在每个区布设救援站点,由110接警员通过“厦门百姓”App和电话同步“一键调度”。

经过多年摸索,这个“警民一体”的应急救援机制日臻完善,作用日益凸显。通过这个机制,厦门改变了以往由公安、消防等应急救援专职队伍单打独斗开展应急救援的局面,形成“警民联动”、优势互补的强大救援合力,极大提升了救助群众、挽救生命的工作效能。

厦门市公安局还将日常在海上游弋、作业、训练的游艇、船只等纳入应急救援体系,作为海上救生最快到场的“第一支力量”。

生死竞速

2023年7月12日清晨,在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仙灵棋山上,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山崖上发现一个装满物料的背包,而背包主人却不知所踪,厦门110生命救援平台接警后,一场与死神竞速的救援拉开帷幕。

发现背包的位置是一处接近90度垂直的悬崖崖顶,地理情况极其复杂,接警后,110指挥情报中心立即调度擅长山地救援的北极星救援队与擅长户外搜寻的集美519救援队赶赴现场协助搜救。

110指挥情报中心根据报警人提供的背包内物品、证件等信息,查询到背包主人的身份并联系上其家人,又通过视频监控确认了失踪者的体貌和穿戴特征。与此同时,110指挥情报中心通过“厦门百姓”App,将查到的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现场两支救援队,实现“后台”与“前端”的实时互通、信息共享。

“这边发现一只鞋,鞋面上有新鲜的青草、苔藓痕迹,鞋的颜色和款式跟视频监控里失踪者穿的很像。”在绳降至崖顶下方20多米的地方,北极星救援队队长陈伟仁最先发现了线索。队员们循着崖壁一直绳降到60米深的谷底,最终在一处树丛中发现了躺在地上不能动弹的失踪者。

“我当时准备来看日出,哪知道后来睡着了,掉了下去。”也许是崖底茂密树木的缓冲作用,加上救援及时,这名22岁的获救者在医院接受了一段时间治疗后,康复出院。

每一次出动都伴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但一个个生命的获救,让陈伟仁和他的队员们备感欣慰。2008年,还是一群志愿者的他们从厦门奔赴汶川地震灾区,参与抗震救灾工作。在目睹了极端自然灾害给城镇带来的满目疮痍后,他们决定组建一支民间救援队——北极星救援队。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在2012年初,我们思考如何更快反应、更快投入到突发状况救援中。”陈伟仁说,“恰巧当时厦门市公安局正在鼓励民间救援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很快就联系到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加入110接处警体系,协助民警一同处置突发状况。”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下,公安部门联动民间专业救援力量有了雏形。上接“天气”快速反应,下接“地气”精准定位,从被纳入接处警体系至今,北极星救援队已成功解救被困、失踪、轻生人员812人。

上天入海

公安民警是城市的守护者,但一座城市的警力资源毕竟有限。让社会化专业救援力量参与到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中,成为厦门确保救援力量“随时在身边”的重要手段。

“我刚被工厂开除,感觉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了,请转告我父母,他们的养育之恩来世再报。”2024年3月18日晚,厦门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平台突然收到这样一通报警电话,110接警员一边迅速向指挥长比划了一个手势,一边耐心劝导报警人,通过不懈努力成功掌握了其所在的大致位置。

接警后,110指挥情报中心在调派消防、120和属地派出所开展营救的同时,同步将警情“一键”推送给事发区域的社会救援力量——翔安区救援队,通知他们赶到现场协同开展救援。不到十分钟,救援队队员驾船率先在翔安区一处大桥的桥墩下找到了这名17岁的轻生者。由于轻生者对消防、公安等“穿制服”人员有抵触情绪,救援队队员只能利用穿便装的优势,先慢慢靠近他,在其情绪逐渐放缓、从队员手中接过香烟开始倾诉后,救援人员才乘机将他顺利救下。

為了让海上救生能够再快一步,厦门市公安局还将日常在海上游弋、作业、训练的游艇、船只等纳入应急救援体系,作为海上救生最快到场的“第一支力量”。

2024年2月26日午时,110接报一名男子在同安大桥欲跳海轻生的警情,立即调派派出所、消防等专业力量出警,并同步调度事发地周边的社会救援力量协助营救。正在附近海域的一艘观光快艇6分钟即赶到现场,在该男子跳海后,立即成功施救。

“多专业”整合队伍、“全市域”布设站点、“一键式”指挥调度,让厦门在应急救援上占得先机。厦门市公安局还为救援队配备了声呐探测仪、水上遥控飞翼、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几十种专业救援装备,协调做好训练场地、执勤站点保障,并通过评选最美志愿者等方式提升“警民联动”黏性。

“每次接到任务,政府都会给予我们相应的保障和支持。”厦門市救生协会会长庄鹭杰说,“比如,每年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到来前,为我们更新一定数量的救援装备,达到‘政府采购、专人使用的实际效果。厦门市公安局还为救援人员购买人身意外险,为重大任务中表现出色的救援队和救援人员推报‘见义勇为等荣誉,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平安城市建设尤其是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图为2024年3月24日,厦门美景

警民一体

作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厦门“警民一体”应急救援体系的良好运行,既有公安等部门的不懈努力,也有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热心支持。

“鼓浪屿是游客心目中的浪漫之地,但由于他们不了解潮汐,导致被困礁石和落水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游客创造更安全的旅游环境,是每个鼓浪屿人的责任。”在鼓浪屿投资民宿的苗旺发动厦门市钓鱼协会的热心会员,于2015年成立了鼓浪屿海救队。与苗旺一样,其他11支社会救援力量的创办者也是民营企业家,他们或曾在部队服役,或参与过2008年汶川地震志愿搜救任务。

为适应岛屿附近暗礁密布的环境,苗旺与救援队斥资定制了“顶礁救援艇”,专门用以营救因潮水而被困礁石或落水的游客和市民,有效弥补了海警等大型船只无法靠近礁石的短板。民间救援队自置“顶礁救援艇”,表明城市应急救援中,社会力量“有心”也有力。

厦门的探索实践,为大城市在突发事件中挽救生命努力破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样板。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院长于文轩表示,应急救援在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中的权重越来越突出,城市管理者需要探索建立更加灵活、敏捷的组织形态,这决定了大城市的应急救援机制要走出“政府大包大揽”,广泛动员和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他建议,政府可指导社会资本参与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与整合,以快速反应为导向构建“警民一体”应急救援机制,处置城市中随时发生的各类突发紧急情况。

同时,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有关部门应加强与社会化救援力量的信息共享。厦门市公安局指挥情报中心指挥调度处处长蔡炳捷认为,厦门“警民一体”应急救援机制建设将信息共享放在优先位置,为这套机制高效运作奠定了基础。他建议,在确保敏感数据不泄露、不滥用的前提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为受困者提供更加快速精准的救援。

猜你喜欢
警民救援队厦门市
等利交换原则下警民关系联结性研究
我校入选2021年度厦门市“金砖示范单位”
博物馆
青岛炼化救援队:鱼水情深 共抗时艰
福建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 招之即战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让百姓看得见、找得着、叫得应——武夷山市全国首创“警民和谐服务联系点”纪实
老区情难忘——记厦门市老促会原会长张振福
近20年厦门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预测
探索儿童医院警民共建机制的体会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