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历史逻辑及启示

2024-05-07 16:31李晓元
关键词:高品质领导目标

李晓元,熊 玲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漳州 363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理解这一论断和精神,需要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百年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2]“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3](P40)学界对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美好生活的百年奋斗研究,多集中于展现其历史成就及阶段性特征,尚缺失对其历史逻辑及由此而生的经验的探究。为人民生活谋幸福与为民族谋复兴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4](P8)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逻辑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即从为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美好生活到为人民强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的历史逻辑。下面结合党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历程阐明这一历史逻辑和重大成就,进而揭示其启示意义。

一、革命与建设时期:为人民站起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党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站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是党的初心使命的应有之义,并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其一,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根源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社会制度,从而脱离了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利益。旧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或根本利益就是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从受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中站起来,建立新社会,过上独立自主的美好生活。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经济上被奴役,政治上受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救国救民,无数仁人志士或励精图治,或抛头颅洒热血,试图救国于危亡,救民于危难。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些试图改造中国社会和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农民起义、改良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根源,就是缺失科学理论的指导,缺失伟大政党的领导,从而不能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坚持人民至上,不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P1097)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即确立了消灭私有制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奋斗纲领,为人民站起来的美好生活确立了美好社会生活目标。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等反动势力的剥削、奴役和压迫,使中国人民生活贫困、饥寒交迫,但却压不垮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这时人民最渴望的就是能在经济政治上实现独立自主的站起来的生活目标。中国共产党不负历史重托,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为站起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责任。1921 年党的一大确定了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奋斗目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P135)人民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中国共产党确立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关系本质和根本目标,就是使人民从被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制度中站起来从而获得自由和解放的美好生活,就是人民幸福的根本目标。

其三,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目标,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首先为政治上站起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为了实现一大确立的美好生活目标,党的二大又明确了革命奋斗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进一步明确了站起来的美好生活首先要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奴役和压迫中站起来,即首先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过上自由独立的站起来的美好生活。在美好生活的最低和最高目标的激励和鼓舞下,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压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头上的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人民获得自由解放并当家作主,在政治上实现了站起来的美好生活目标,并为经济上站起来的美好生活创造了政治条件。

其四,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人民经济上站起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毛泽东在1940年驳“左”倾空谈主义时明确指出:“中国也只有进到社会主义时代才是真正幸福的时代。”[7](P683)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美好社会关系是美好生活的基本结构和价值核心。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的保障下,党领导人民突破帝国主义的重重封锁和干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大斗争,进行“一化三改”,到1956 年提前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政治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广泛深刻的社会生活变革。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后,党又领导人民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努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使人民共有共创共享的美好生活初步得以实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初步发挥出来,也为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经济制度基础,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但这期间也犯了反右扩大化、大跃进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而这些错误的重要教训就是忽视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人民的根本利益,过度夸大阶级斗争,或者不顾美好生活的现实生态和时代蕴含,盲目追求脱离实际的虚幻的美好生活目标。但这些错误和教训亦为改革开放时代富起来的美好生活目标提供了经验和发展的矛盾动力。

二、改革开放40年:为人民富起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社会主义本质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统一起来。人民只有从被压迫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中站起来,能够独立自主地生产生活,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而站起来的美好生活也必然趋向创造更多财富的富起来的生活。

其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开启了党领导人民为富起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新的历史时期。而我们党之所以能开启这个新征程,就是因为对社会主义的美好生活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邓小平针对旧经济体制弊端,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到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8](P383)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新命题并制定了基本纲领,把主要矛盾定位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统一关系。

其二,党领导人民奋发前行,向富起来的美好生活目标奋勇前进。1987 年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基本目标和实现路径。1992 年“南方谈话”时邓小平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富裕。”[8](P373)进而提出“三个有利于”重要论断,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这就更直接地把社会主义的本质同人民美好生活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了党领导人民为富起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目标。之后,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领导人民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领导人民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使人民富起来的生活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着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生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全面富起来的生活目标,并同时开启了为强起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的新时代。

其三,党领导人民改革开放40 年的历程实质就是坚持人民至上、让人民富起来的历程。改革的实质就是变革人民的社会生活关系,发展生产力的实质就是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能力特别是生产生活创造力。从1978 年到党的十九大,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个领域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全面改革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都是围绕着富起来的美好生活展开的。从“消灭贫困”到“小康社会”再到“比较富裕”的“三步走”战略,每一步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正如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9](P264)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下,1991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又用了不到10 年就基本实现了总体小康,接着就向建成全面小康阔步迈进。从1978 年至2017 年,改革开放40 年,党领导人民大力变革社会生活关系,全面改革压制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各种体制机制,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民生活由贫穷变成比较富裕,我国GDP 从1495 亿美元增加到12.3 万亿美元,人均GDP从156 美元增加到8827 美元,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为强起来的高品质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三、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为人民强起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

其一,党坚持人民至上,领导人民开创美好生活新时代,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民美好生活统一起来,更为明确地把人民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新时代始于党的十八大,处在富起来的美好生活的高级阶段,并开启和步入强起来的美好生活新征程。改革开放40 年,党领导人民提前实现了人民温饱和总体小康这两个目标。这两个目标主要满足的是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我们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问题,这就要着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特别是高品质生活需要。新时代美好生活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而英勇奋斗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我们党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这更加表明在党的英明领导下,我们巨大的发展成就和潜力。

其二,党为人民强起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把强起来的美好生活同高品质生活统一起来。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核心要义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的高品质生活,高品质生活即强起来的生活。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注定了人民美好生活由过去的偏重物质财富增长转向注重高品质生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坚持质量第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生活创新力和竞争力,为高品质生活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制度创新,为高品质生活提供制度保障。新发展阶段,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和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问题也突显出来,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要求更加强烈。党领导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目标,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党汇聚十三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之力,必将实现更美好的高品质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高品质生活就是强起来的生活。

其三,党为人民强起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把强起来的美好生活与强起来的国家统一起来。强起来的美好生活与强起来的社会、国家是一致的。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要建设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强国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又新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贸易强国等目标。“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6](P1)这些国家强起来的目标实际就是人民强起来的生活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各族人民加快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使党、国家、军队、人民日益强大,使人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态生活更加富强,并推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极大提升了中国人民的国际生活地位。十九届五中全开启了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党领导人民放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科技自主自强为根本支撑,推动人民美好生活高品质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向强起来的生活目标挺进。

四、党为人民美好生活百年奋斗的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得到启迪、得到定力。”[1](P9)党的历史就是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历史,这个历史逻辑就是从为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到为人民强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的过程。这一历史逻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要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美好生活的内涵和目标 坚持人民至上,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是一个历史过程,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时期美好生活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目标,这就要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美好生活的内涵和目标。

第一,坚持人民至上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都是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6](P152)人民的存在就是人民的现实生活过程,人民的幸福就是生活幸福。离开人民的现实生活谈人民至上只能是空谈、空想。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民的现实生活,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人最关心人民的现实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P4)为人民谋幸福就是为人民谋生活的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就是让人民过上自由自主生活、富裕生活和高品质生活。

第二,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具有历史性,要把握好不同历史时期美好生活的内涵和目标。这一历史性即党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历史逻辑,具体表现为三个时期的历史性。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美好生活就是站起来的独立自主生活,改革开放时期的美好生活就是富起来的小康生活,新时代强起来的美好生活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的高品质生活,是以国家全面强大为根本,以绿色生活和健康生活为保障的高品质生活。高品质生活是高质量发展的生活。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发展,是工作就业、教育、精神文化、医疗卫生、住房、环境、社会保障等民生的全面高质量发展。概言之,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就是强起来的高品质生活。强起来的美好生活是更高层次的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是主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世界生活。要依据党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历史性,在发展中把握美好生活的真谛。

第三,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要在发展和联系中把握美好生活的递进逻辑。党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历史性表明,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好生活是合乎逻辑的赓续和递进过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是人民美好生活运行的必然逻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亦是人民美好生活运行的必然逻辑。只有站起来的生活才能支撑富起来的生活,只有站起来和富起来的生活才能支撑强起来的生活;富起来的生活必然趋向强起来的生活,强起来的生活才能使富起来的生活持续下去并不断提质升华,才能使站起来的生活更稳固,更有尊严。

(二)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本质是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活而奋斗 第一,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要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统一起来。美好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目标,但又有着共同或共性的本质和目标。党始终把人民美好生活统一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或者说,始终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同人民美好生活统一起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民或人民美好生活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共有共创共享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就是全体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党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历史,实质就是领导人民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历史,就是为全体人民自由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奋斗的历史。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幸福、更美好。党为人民美好生活而奋斗,始终把美好生活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结合在一起。离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关系,人民美好生活就成为空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根本上说就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生活的追求。

第二,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要在社会实践中把握美好生活的真谛,实现美好生活的真理。“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P135)美好生活本质是现实的实践活动,美好生活的观念是实践的产物,是历史和现实的产物。美好生活的社会关系本质与实践本质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美好社会关系是实践的社会关系,不是抽象的道德伦理关系。要反对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活伦理化的倾向,要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总体性中理解美好生活,要在实践中创造和实现美好生活。追求美好生活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出发,也不能停留在主观的精神文化层面。科学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美好生活观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或各种乌托邦生活观,就在于它是从社会实践或历史中产生的,是基于历史和现实实践的现实生活理论。由此,要在社会实践中把握美好生活的真谛,要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践中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把握美好生活的真谛,要在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把握美好生活的真谛。

(三)要汇聚党、人民、英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才能创造和实现美好生活 第一,党的领导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领导力量、强大力量,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制定美好生活的目标,开辟光辉的道路,选择光明的方向。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争取民族独立,使人民从被奴役、剥削和压迫的生活中解放出来,实现政治经济上站起来的美好生活,又领导人民改革开放,实现富起来的美好生活,再领导人民走进新时代,为强起来的美好生活或高品质生活而奋斗。这些奋斗历程都彰显了党的力量的强大。特别是“十三五”期间,党领导人民向全面小康迈进,面对的是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以及发展方式粗放、不可持续等突出矛盾,同时又面对着世界“黑天鹅”、“灰犀牛”乱象以及逆全球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新冠疫情等问题的巨大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立潮头,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对、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开拓创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打赢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的大台阶,不断把美好生活的蓝图变成现实,彰显了党的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的决定作用。

第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力量,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人民的存在就是人民的实际生活过程,人民创造历史就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从站起来、富起来的美好生活到强起来的美好生活,每一次美好生活的创新和突破都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人民的力量与生产力的力量是统一的,人民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力对社会发展和美好生活最终起决定作用,即人民是决定力量。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创新的奋斗历程,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要坚决树立人民至上的理念,始终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第三,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的先锋、脊梁和坐标,是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先锋榜样力量,要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英雄的奋发力量,要崇尚英雄,争做英雄。无论是站起来、富起来还是强起来的美好生活都离不开英雄的先锋模范作用。党是英雄的党,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力量与党和人民的力量是统一的。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美好生活都离不开英雄的引领和榜样作用。“时代需要英雄从而也需要英雄观。时代需要造就英雄,伟大的时代更需要英雄,更能产生和造就英雄。”[10]要以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特别是习近平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为指向,大力发展英雄文化,加强英雄文化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和形成学英雄做英雄的浓厚氛围。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或支撑力量,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不断变革具体制度。美好生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现实社会关系中实现的,而现实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大众共有共创共享美好生活的基础和保障。而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与改革的力量是统一的。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领导人民奋斗的根本目标,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美好生活把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英雄的力量凝聚到一起。

第五,马克思主义是美好生活的指导力量、真理力量,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毛泽东思想指导党和人民为站起来而奋斗并取得巨大胜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党和人民为富起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并取得巨大胜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党为人民强起来的美好生活而奋斗并取得巨大的胜利,且还将取得更辉煌的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11]党的二十大提出今后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高品质领导目标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光伏扶贫如何保证高品质
2016重要领导变更
跟着明星感受高品质的吃喝玩乐
领导致辞
我们的目标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