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三重向度

2024-05-07 16:12陈宗章
关键词:网络空间话语思政

陈宗章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15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2]。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建设任务,在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其中的关键环节即是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以增强其吸引力和传播力。

在一般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指向一整套言语符号系统,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多样化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无论在话语内容还是在具体形式上,它都深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属性,彰显出自身的独特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网络思政话语是其中的特定形态,即为了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网络空间中有效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而建构的一整套言语符号系统。当前,学界围绕网络思政话语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一是网络思政话语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研究,表现为话语权威性的消解、话语主导性的弱化和话语有效性的降低等方面。二是网络思政话语建构与创新研究。有学者从内容、方式和环境等方面阐述了网络思政话语体系的建构[3];也有学者从提炼话语议题、丰富话语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了网络思政话语魅力的生成路径[4];还有学者分析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网络思政话语实践的影响及其运用问题[5]。三是网络思政话语权的提升研究。有学者主张应从深化话语内涵、转变话语方式、掌握话语先机、展开话语交锋等方面,全面提升网络思政话语权[6];也有学者针对高校这一特定场所,从创新网络话语、优化网络传播、引导网络舆论和提升媒介素养等方面探讨了具体的网络思政话语权提升路径[7]。

现有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有必要把握网络空间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抓住互联网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继续深入研究网络思政话语创新问题。网络空间是网络思政话语建构和创新的空间场域,笔者曾在分析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自由开放性和跨时空性等一般性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网络空间是一种“虚拟的实在”,是一种“流动的质”,网络自由是一种“有限的自由”,网络交往是一种“无中心的交互”,社会性是网络空间的本质属性[8],这也决定了其自身的意识形态性。正是基于网络空间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本文着力从网络化、生活化和国际化三重向度展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探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网络化”转换

网络思政话语的“网络化”转换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话语的表现形式、叙事风格和语言表达等方面。

(一)话语的表现形式转换

网络时代,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检索、获取、选择和使用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乃至产生了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格局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如何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思考的课题。适应网络化发展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现形式上实现创新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关键点。事实上,网络信息技术已为这种话语创新提供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平台和资源。这要求教育者秉持“综合化”的理念,综合运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符号形式,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和呈现方式。同时,还要依据教育目标,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对话语内容展开“网络化”的加工和再创作,以增强话语自身的趣味性、生动性和灵活性。如对于党和政府的一些重大会议、决策等,由于内容量大、政治性强,在新闻报道或是理论宣传的时候,经常使用“图解”的方式,直观、简练而又准确地向网民传达信息,就是一种很好的网络化表达方式。再如,一些“燃爆”网络的作品,如专题片《马克思是对的》、网络动画《领风者》、网络音乐作品《马克思是个九零后》《撸起袖子加油干》等,在网络上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从而发挥出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话语是打开人的思想和思维世界的一把钥匙。事实证明,有效利用图像影音、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能够丰富和完善话语表现形式,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搭建起一个全新的、网络化的交流和互动平台,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话语传播效果。

(二)话语的叙事风格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风格直接受到话语本身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影响。传统的话语叙事风格在语言严谨、规范的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一些刻板印象,甚至有人用“假、大、空”来形容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特征(尽管这种认识存在明显的偏见)。互联网的发展激发了网民的话语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话语的解放,他们不仅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且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话语方式,一种更为个性化、更为自由自主的话语风格呈现在网络空间之中。与此同时,网络所呈现的社会关系结构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如“网络圈群”现象的出现。基于不同的兴趣、爱好、取向(特别是价值取向)等,在网络空间中聚集起不同的“圈群”,实质上就是不同的网络社交圈子。“圈群”所彰显的群体效应非常容易形成固化的价值取向,从而产生对其他价值的排斥性。而这种深层次的价值取向就会在形式上影响到他们的话语风格。实现话语自身的“网络化”转向,需要敏感地捕捉这种变化,有针对性地展开深入的观察和思考,适时地改变既有的话语叙事风格,以适应网络主体特别是青年群体的话语表达方式和习惯。这些都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闭着眼睛”讲话,而是要积极改变自身的话语叙事方式,突出个体性、趣味性,把宏大叙事转化为网络微叙事,形成一种既严谨、规范、科学又轻松、活泼、幽默的话语风格,把思想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在这方面,许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如高校一些思政课教师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或抖音等平台定时发布和更新思政内容,且在话语风格上体现了轻松、活泼、幽默的一面,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广泛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话语的语言表达转换

语言是话语的核心载体,任何话语都要以一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同样的思想或观点,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和风格表达出来。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实现话语的创新发展,要认真考察话语环境和语言自身的变化。事实上,伴随人们参与网络交往实践的深入,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新的话语表达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也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发展带来契机。正如有学者指出,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话语资源,同时使其话语表达的空间得到积极拓展[9]。

网络语言的来源是多样的,形式也是多变的。有的属于旧词新意,如“安排”“躺平”等;有的属于谐音,如“3Q”“IC”“童鞋”“黑凤梨”“猴赛雷”等;有的属于象形,如“Orz”等;有的属于外语的转移,如“emo”等;有的属于语言的简化拼接,如“yyds”“然并卵”“城会玩”“人艰不拆”等;还有的就是纯粹的符号,如各种表情符号等。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主要表达了网民在认知自我和社会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情感、态度,在形式上新颖、简洁,内涵丰富、形象生动,便于网络交流。它们虽然突破了既有的语言规则,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话语,但作为网络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网络语言的使用创设了一种新的网络话语环境,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具有亲和力的交流语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把一些网络语言引入到自身的话语体系之中,乃至对其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从而赋予网络语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事实上,网络流行语能够被网民普遍认可,并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就可以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如“给力”“打call”“点赞”等。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理解、把握和运用好这些网络语言,就容易造成沟通障碍;运用得好,就容易形成情感共鸣,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当然,网络语言有生动、鲜活的一面,也有庸俗、低俗的一面。把网络语言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辩证对待,做到对网络语言进行分类、辨明,转化语义,增强阐释力。同时,一些网络热词的出现往往也在深层次上反映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体现了人们特定的思想观念和现实生存状态。在网络思政话语的创新过程中,需要从形式到内涵对之进行深入考察。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化”转换

毫无疑问,网络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与世界联系的重要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网络空间中“现实的人”作为逻辑的起点,考察其思想和行为特征。换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关注人们的网络生活,只有从生活实际出发,才能产生感染力和影响力。就网络思政话语自身而言,其内涵和彰显的“意义世界”,离不开网络生活实践。摆脱单调、呆板的话语形式,让话语充满活力,就是要使之扎根于现实的网络生活。无视网络生活这个“活水源头”,就无所谓网络思政话语的创新与发展。

(一)在网络生活中挖掘话语资源

与现实日常生活一样,网络生活同样充满着“烟火之气”。因为,网络生活从来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同现实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虚实共在”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之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体验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意义上映射到网络空间之中。从日常生活中的“小情绪”,到针对社会问题、时政热点的“深刻洞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通过互联网让自我与世界联系起来。而所有的体验都会通过网络话语表现出来。它不仅创生出许多新式的网络语言,还在话语叙事的过程中,表达出一定的价值观念和立场。面向不断展开的网络交往实践,网络话语自身也不断得到革新。一些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话语进入网络空间,成为网络话语。一些网络实践中形成的网络话语,也会不断进入现实的日常生活。这种交互关系,促使网络话语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话语资源。思政工作者需要进入这种交往互动过程之中,从网络生活中挖掘鲜活的话语资源。具体而言,要考察和利用好网络话语的主体资源,特别是在网络参与者中培养一批“网络积极分子”,使其在网络意识形态实践中发挥出能动主体的作用;要改变和完善网络话语环境,既要体现开放性、包容性,又要体现原则性。弘扬正能量话语,打击负能量话语,刺破虚假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泡沫,营造良好的话语空间秩序;要挖掘和整合网络话语媒介,特别是在自媒体等新兴媒介中寻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替代性资源;要丰富和充实网络话语的形式与内容,使之在形式上更加规范,内容上更加优化。从评论区的评论、各种博客和微博,到网红的直播、各类网络视频等,虽然它们展示出来的网络话语“鱼龙混杂”,但思政工作者要能够从中发现、挖掘、整理和创新其中蕴含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这些话语凝聚着时代的缩影,记录着社会的观察,蕴含着生活的体悟[10],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体现了网络空间中的“民间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政工作者要避免负面话语带来的弊端,同时把有思想、有智慧的话语元素充实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

(二)形成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

面对虚拟化的网络空间,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话语、教学话语、宣传话语等话语形式直接照搬到网络空间中,显然是行不通的。一方面,网络参与主体话语权的崛起,在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隔阂”。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矛盾就被凸显出来。简单来说,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言说和传播的,不一定是受教育者愿意或能够接受的,甚至在某种情况下呈现出对抗性的关系。另一方面,网络参与主体在综合素养上也是参差不齐,在教育水平、领悟能力和思想境界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人们所秉持的“理”与内涵的“情”总是因个体或群体的差异而不同。如何让网络思政话语能够得到受众的普遍接受与认可,在众多差异中寻求“最大公约数”,在“理”上达成共识,在“情”上实现“共情”,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话语创新上做好功课。这要求教育者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话语、政治宣传话语等转换为生活化的话语,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在这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获得感”“主心骨”“定盘星”“撸起袖子加油干”“打铁还需自身硬”“苍蝇老虎一块打”等,这些生活化的话语表达方式,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成为流行语,也都成为网络流行语,发挥出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展现了生活化话语的特殊魅力所在。陈先达先生在谈到撰写文章的时候,提出“浅入浅出没水平,浅入深出低水平,深入浅出才是高水平”的观点[11]。其实,对于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由于教育者直接面向网络空间中的人,更应该做到“深入浅出”。换言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要有学理深度,要有科学性,但把“理”讲出来的方式要防止抽象、晦涩,而是要带着“情”把它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这样才能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距离,才能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理论的“温度”,进而产生亲和力。这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深入网络生活实践,能够用生活化的话语讲好中国故事、解读中国实践、宣传中国理论;能够用生活化的话语讲述网络生活,以简练、鲜活、生动的话语表达生活中蕴藏的道理、哲理,从而更好地引导人们体验、反思乃至超越网络生活,进而摆脱网络生活中平庸、无聊、单调的一面,过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网络生活[12]。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国际化”转换

全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内,还要对外。互联网的跨时空性,解构了地域的物理意义,真正把地球变成“地球村”,也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个跨越时空性的全球文化环境。在这种网络文化环境中,既有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也有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文化的核心就是意识形态。面对国际舆论环境的风起云涌,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国际间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场域。这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秉持全球化、国际化视野,实现自身话语的“国际化”转换,以期在网络空间中做好对外的意识形态工作。

(一)塑造开放的对话性话语空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围绕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交流互动的过程。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必要所在。没有差异、没有交锋也就无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在国际层面上,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和法律规范等的差异性更为突出,加强彼此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显得更为重要,这需要积极塑造一个开放的对话性话语空间。

其一,网络思政话语的对话本质上就是价值观的对话,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所秉持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同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1]171它体现在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之中,并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话语表达方式等。因此,开放性的对话首先就是要彼此了解、相互尊重,也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系统研究和掌握国外文化的特点,对目标受众从思想到行为都能有较为深入的认知和准确的判断。其次是坚持“求同存异”的基本原则,把开放性的对话和交往建立在核心价值的共识之上。具体而言,就是把对话建立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基础之上。有了基本的价值共识,人们就可以在自由、民主的话语氛围中展开平等对话。

其二,网络思政话语的对话是不同文明形态的对话。网络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形式上表现为一定的语言、风格、逻辑等,其背后反映了不同的文明形态。世界上的文明形态有很多种,除了中国文明,还有印度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非洲文明等。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不同文明形态,有各自的特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立开放的对话性话语空间就是要积极吸收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不断丰富网络思政的话语内涵,让其充满全球文明元素。

其三,网络思政话语的对话还是现实利益的对话。在现实性上,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间在经济政治制度和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给实现彼此之间的平等对话带来诸多现实挑战。但全球化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为彼此之间寻找到利益共同点提供了现实条件。面对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克服的全球性问题,各种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平台也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事实证明,人们对某种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的认可与接受,总是同自身的实际利益相联系。马克思也直接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3]由此,塑造一种开放式对话性话语空间,需要掌握好利益平衡杠杆,从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点出发,围绕国际层面上大家共同关心的全球性话题,积极表达中国主张,传播中国理念。

另外,这种开放性的对话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展开全球性对话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利用好各种话语载体和话语资源。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具体表现为陶瓷文化、戏曲文化、功夫文化、饮食文化、中医药文化等诸多文化形式。这些文化形式受到国外网民的关注度比较高,许多人也把它们视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在互联网时代,思政工作者要通过各种形式把这些文化符号投射到网络空间中去,并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入其中,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除了这些较为传统的文化符号之外,中国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更为现代的标志性符号,体现在经济的发展成就、国家的治理方式和中国道路的选择、政治制度的设计等诸多方面。“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模式”等已经成为国外网民深入了解中国的新标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展开,就是要讲好这些中国故事,借助网络平台对外传播出去。这同样体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开放性。只有通过塑造开放的对话性话语空间,才能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有力量。

(二)开展系统的策略性话语实践

策略指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取的对策、谋略等。有学者指出,策略的适用范围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需要讲究策略[14]。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网络空间环境,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增强策略意识,积极应对各种现实问题。

首先,增强斗争意识,展开全面的话语斗争。伴随中国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了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制造和抛出各种论调。除了“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国强必霸论”等,近年来西方国家又到处兜售“中国新帝国主义论”,把中国对外投资说成是“新殖民主义”,把国际经济合作(如“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如孔子学院)等说成是向国外输出政治模式,搞文化渗透和文化殖民,甚至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如此等等。而他们自己却秉持“西方中心主义”的观点,摆出不可一世的傲慢姿态,打着人权、民主、自由等旗号,借助民族、宗教等问题不断挑起事端,肆意干涉中国内政,其抹黑中国、唱衰中国、扰乱中国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西方国家还凭借信息技术优势,以“网络自由”为掩体,利用各种网络媒介和平台,在网络空间中大搞意识形态渗透,传播和推行西方价值观念。西方许多媒体也积极配合本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政策,不仅不能客观地报道中国,还恶意歪曲事实设置媒介议题,挑动网络舆论。许多不能辨明是非的国内外网民一不小心就掉入其设置的“话语陷阱”。特别是西方网民在西方媒介议题的影响之下,对中国形成了负面性的刻板印象,形成不良的网络话语环境,这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西方国家的这些意识形态话语反映了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霸权思维、零和博弈思维等思维方式。面对西方国家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制度的污名化操作,一方面,要用铁一般的事实彻底击垮其一系列谎言,把一个真实的中国通过网络向国外网友展现出来。另一方面,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用科学的理论批判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等话语的虚伪本质。针对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和言论,要敢于批判、善于批判,与之展开直接的话语斗争。然而,做好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这要求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创新工作,建立适应和助力我国外宣工作的网络思政话语方式,并利用国际会议、国际论坛、新闻发布会等一切平台,通过网络媒介把中国声音传播出去,展示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其次,增强主动意识,形成攻守并进的话语策略。对外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需要切实增强主动意识。西方国家抛出的各种论调给我国造成话语困境,也给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深刻启示,就是要增强话语设置的主动性,被动就要挨打。同时,还要客观面对“西强东弱”的话语鸿沟,循序渐进地展开具体工作,切勿急躁冒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153,根本上就是强调这种主动精神。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15](《孙子兵法·虚实篇》),总体上,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况,主动应对各种现实问题,在话语策略上体现出攻守并进的灵活性。只有如此,才能在日益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格局中争夺国际话语权。在具体的网络交往实践中,要利用好国外社交平台(如脸书、推特、优兔等),特别是围绕国际舆论场上的热点话题,通过各种话语方式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如面对全球性的新冠肺炎感染,中国采取了强有力的防疫政策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效。但国外一些势力恶意抹黑中国防疫政策和防疫效果,制造了许多网络谣言。针对此,新华社制作并在推特账号上推送了《病毒往事》《疫苗大战病毒》等动画短视频,受到海外网友的热捧,对于澄清事实、辨明是非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一些受到国外网友密切关注的网络热点,还要学会“借题发挥”,把话题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挖掘出来。如,2021年,一支从西双版纳出发的大象“旅行团”,成为全球网友的关注点。这群一路“逛吃”的野生象,虽然对所到之处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但并没有受到暴力驱逐,相反却受到高规格的特殊待遇,展示了人与大象和谐共存的生态图景。无论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积极关注了这个特殊的“旅行团”,通过话语传播,把中国人的生态理念和保护自然生态的努力展现给全球网民,发挥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外,这种主动意识要求我国能够主动设置话题,在主动出击中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如美国长期以“人权教师爷”的姿态无端指责中国人权建设,自己的人权建设却是劣迹斑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3年3月28日发表的《2022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就详尽揭露了美国人权存在的各种现实问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设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根据具体的国内外环境和目标受众的特点,或以攻为守,或以守为攻,做到攻守并进。只有如此,才能让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思想、理念和政策。

最后,增强团队意识,打造协同合作的话语圈子。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为此,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国际化运营团队,加强多方面的协同合作。一方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外宣部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和机构、互联网企业等能够齐心协力、密切配合,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与自媒体也要互通有无、加强合作。主流媒体具有业务素养高、社会资源多等优点,国内主流媒体应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同境外主流媒体的合作(特别是那些认同中国模式,对中国怀有友好情感的境外媒体),建构起自己的媒介“朋友圈”。与作为“正规军”的主流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布局分散、运营灵活等长处。不仅是国外的自媒体,还有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国外朋友建立或使用的自媒体。比如,杰森·莱特富特(Jason Lightfoot)就是一位长期生活在中国、拥有众多粉丝的英国视频博主。截至2023年3月28日,他在抖音账号“Jason在中国”上的粉丝数量达到203万,获赞984.8万次,在国内外网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他把自己在中国的真实所见所闻,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在网络上传播,对于让网民(特别是国外网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作为网络流量的代表,拥有大量的话语资源。因此,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话语资源,与主流媒体形成一种合力;同时,由于国际化话语建设的复杂性、系统性,不仅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核心作用,还需要翻译人才、技术人才、文化人才、媒体人才等人力资源的支持。在对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话语的语言翻译问题。不同国家和民族语言不同,语言背后彰显的文化、政治等也不同。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殊性,在外宣翻译过程中,既要保留话语原意,又要对话语内含的政治立场准确把握,并充分考虑阅读者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思维特点等,进而从“适应性”的角度转化话语表达的语气、语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互动。语言表达上的任何疏漏,都有可能造成负面的效果。总之,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国际化转换,需要打造一个协同力强的话语圈子。只有如此,才能以更多的渠道、更强的话语影响力阐明中国立场、传播中国观念、展现中国形象。

四、结 语

话语不是抽象的,任何话语的形成和运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展开的。网络空间的形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新的话语场域,为其话语的自我重构提供了新的空间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专业性、规范性、严谨性,体现出自身学科和专业的特质、本质和发展规律。事实上,如何把教育内容有效传递给受教育者,是一门实践中的艺术,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之中来完成自身话语的有效转换。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面对从现实空间到网络空间的“空间转向”,人自身的存在状态和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深刻变化,需要切实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网络化”“生活化”和“国际化”转换,把专业性、规范性、严谨性的网络思政话语转化为受教育者容易接受、乐意接受的话语形式。这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才能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运用,会在更深层次上改变网络思政的话语环境和话语方式,因此必须密切关注现实,明确问题导向,不断把网络思政话语研究推向深入。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话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