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刚
(费县许家崖水库管理中心,山东 临沂 273400)
输水渠道是灌区实现水利调度、水资源供需关系匹配的重要载体[1,2],渠道运营可靠性不仅与其衬砌结构[3]、运营工况[4]密切相关,而且其安全受渠内水生态、水力特征等影响。孙夫建[5]、赵万勇等[6]为研究输水渠道内渗流场分布特征,采用了Fluent 模拟计算方法,并在实际工程案例的基础上,分析了渠道内过流流态、动水势能以及水位演变特征,探讨造成渠内非稳定渗流的影响因素。输水渠道中常见有水生植被、微生物等,这些构成了渠道水生态体系。微生物的分布特征会影响渠内渗流场变化。张强[7]、王传涛等[8]通过模拟渠道微生物分布以及水生植被,探讨了渠内流速、水位等参数与之关联性,从而为渠道整治、清淤提供参考。
许家崖水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境内,承担着临沂地区的农业灌溉、水力发电、防洪排涝等重要任务,对调节区域水生态、水环境及供水体系具有重要价值。许家崖水库水系,如图1 所示。水库上游为温凉河干流,年径流量超过120 m3/s,控制河道流域面积为350 km2。水库设计库容2.93亿m3,坝顶最高31.6 m,设计洪峰水位148.4 m,坝顶高程分布为145.5~151.6 m,宽度为7.5~8.5 m。监测设备反馈数据表明,水库心墙坝曲率、长度等设计方案在洪峰过境、日常泄洪调度工况中均具有良好表现,最大坡降维持在0.02 以下。作为水库发挥灌溉、水资源调度的直接载体,许家崖水库输水工程目前在营干渠长度为48.5 km,支渠长度为56.8 km,年输水量超过2 800 万m3,是临沂地区高桥、白彦农业灌区主要供水水源地。水库二期工程不仅需要扩建干、支渠,还需对已有灌渠进行清淤、防渗处理,以减少渠内输水耗散率,增大渠内水力稳定性。从灌渠工程运营现状调研得知,目前大部分干渠内水生植被分布较广,输水工况受此影响显著,故应探讨水生植被分布对干渠水力特征的影响。
图1 许家崖水库水系
为探讨水生植被特征对渠道输水影响,设计采用渠道模型进行试验,研究不同水生植被生长特征下渠内水力参数的变化。所建立的梯形渠道水工模型,如图2 所示。渠道内设置有模拟微生物分布的粗糙面,所在渠道断面与许家崖水库输水灌渠东干渠桩号K6+235—K6+320 处一致,几何比尺为25,模型轴长为8 m,渠底坡度、渠坡土层特征与实际输水灌渠一致,流量比尺设计为1 000[9],下游设置有模拟水闸控水设施。模型试验中,供水动力系统具有可循环回收特点,水位测试仪、流速监测传感器等均布设在相应断面上,每个监测探头布设点距离渠坡脚10 cm,流速探头在渠底、中与顶层均有布设,试验前所有测试设备均需进行标定调整,确保试验中测试精度满足要求。渠道断面监测点,如图3 所示。各监测点间距为0.5 m,共有16 个监测断面,试验中所有数据均为实时传输、独立验证。
图3 渠道断面监测点
渠内水生植物生长特征包括植被生长间距、植被根径等参数。从灌渠实际调查得知,主要水生植物为蒲草等,其根径为0.1~0.2 mm,但植被分布间距在不同区段有很大差异,为10~40 mm。模型试验中水生植被布置,如图4 所示。试验中假定植被横向和纵向间距相等,分别设置有10、15、20、25、30、35、40 mm 共7 个方案,所采用的植物簇与渠道全断面水生植物分布基本类似,植被形态、生长期均视为一致。
图4 水生植被布置
水生植被生长特征会直接影响渠内水体渗流变化,入渠流量会影响渠内水力参数。试验中,以上游控制闸门为流量阀,设计流量分别为6、8、10、12 L/s。基于不同入渠流量工况、不同水生植被分布特征方案下渠道输水试验,分析渠内渗流场及水力参数影响变化。
基于不同入渠流量工况下渠内断面水位监测,计算得到入渠流量与渠内水位变化关系,如图5 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同一种植被生长间距方案下,即使入渠流量各异,但渠内水位变化特征相似,在水生植被生长间距为20 mm时,各工况均呈“先减后稳定”变化,稳定断面起始于4 m;而在水生植被生长间距为35 mm时,各工况均呈“先增后减”变化,峰值水位断面位于3.5 m。对比图5(a)和(b)可知,入渠流量改变不会影响渠内水位变化特征[10],而植被生长间距不同则会改变渠内水位变化趋势。
图5 不同入渠流量下渠内断面水位特征
对比入渠流量与渠内水位高度关系发现,当入渠流量增大,则水位愈高,但流量为10 L/s工况后,渠内水位整体增幅变小。当植被生长间距为20 mm 时,在入渠流量为6 L/s 工况下,其最低水位为13.5 cm,全断面上平均水位为14.9 cm,而在入渠流量为8、12 L/s 工况下最低水位较之前者分别提高了8%、42.1%,平均水位分别达16.1、21.1 cm,总体上流量每增大2 L/s,则其断面平均水位可提高2.1 cm,增幅为12.6%。当植被生长间距为35 mm时,在入渠流量为6~12 L/s工况下,峰值水位分布为19.9~31.3 cm,流量每梯次变化2 L/s,则峰值水位平均增幅16.8%,4 种流量工况下,全断面平均水位较之植被生长间距为20 mm 时的差幅为33.6%~72%,分布为19.9~31.3 cm。由监测数据结果分析可知,入渠流量不会影响渠内水位变化趋势,但会影响渠内水位高度,且其影响效应在入渠流量为10 L/s后减弱。
植被生长特征会改变局部渠内渗流场特征,从而影响渠内水力特性。植被生长间距与渠内水位变化特征,如图6 所示。从图6 可以看出,同一入渠流量工况下,不同植被生长间距方案的渠内水位变化各有特点。以流量6 L/s 为例,该工况下植被生长间距为10~15 mm方案中,渠内水位呈“稳定—突增—突降—稳定”变化,突增、突降段位于断面4~6.5 m;在植被生长间距为20~30 mm方案中,渠内水位呈“先降后稳定”变化,在断面0.5~4 m 具有水位降幅特点,之后水位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植被生长间距为35~40 mm 方案中,渠内水位呈“先增后降”变化,峰值水位位于断面3 m 处,水位具有增、减2 个区段。经分析认为,植被生长间距差异情况下会在植被簇区域内形成较多涡旋流[11,12],改变水力梯度方向,进而对渠内水位变化产生影响。
图6 植被生长间距与渠内水位变化特征
对比水位变化可知,植被生长分布间距愈大,则渠内水位愈低。在流量为6 L/s 工况下,植被生长间距为10 mm 时渠内峰值水位、平均水位分别为23.3、21.2 cm,而植被生长间距为25 mm 时渠内峰值水位、平均水位分别为17.7、15.2 cm,整体上看,植被生长间距为10~40 mm方案中渠内峰值水位分布为15.3~23.3 cm,随间距梯次5 mm 变化,峰值水位平均下降5.3%,平均水位下降7.3%。在流量为12 L/s工况下,渠内水位整体升高,且同一种间距方案下渠内水位变化特征一致,该工况下植被生长间距为10~40 mm 时渠内峰值水位分布为19.6~28.9 cm,受植被生长间距梯次变化影响,其峰值水位在不同植被生长间距方案间平均下降1.55 cm,降幅为8.6%。对比流量为6 L/s 工况,流量为12 L/s 工况下渠内水位受植被生长间距影响更敏感。
渠道模型试验中,不仅可获得渠内水位变化,也可获得渠道各断面流速变化。植被生长间距与渠内流速变化特征,如图7所示。
图7 植被生长间距与渠内流速变化特征
从图7 可以看出,同一入渠流量工况下,不同的植被生长间距方案,其断面流速变化具有不同差异点,但总体上流速变化可分为2类:在植被生长间距为10~25 mm 时,流速变化呈“先增后减至稳定”特征,峰值流速位于断面3 m 处,流速增、减段集中于水生植被分布区;当植被生长间距为30~40 mm时,流速变化呈“全断面稳定”特征,从渠道断面0.5~8 m 流速最大变幅仅为0.8%。流速的2种变化特点在流量为8、10 L/s 工况下均是如此。经分析认为,植被生长特征对渠内流速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当植被生长间距低于25 mm 时,其对水体动水势能的扰动影响较显著[13],会在渠内形成流速的增、减变化段,而植被生长间距较大时,水体的动水作用不受植被分布影响。
对比流速变化值可知,总体上流速与植被生长间距为正相关关系。在流量为8 L/s工况下,植被生长间距为10、20 mm 时峰值流速分别为0.28、0.32 m/s,间距每梯次变化5 mm,峰值流速平均提高0.015 9 m/s,增幅为5.1%。在流量为10 L/s 工况下,峰值流速为0.34~0.46 m/s,在植被生长间距为30、35、40 mm 的3 个方案中,流速稳定于0.43、0.44、0.46 m/s;植被生长间距递增5 mm,流速实质上变幅较小,平均增幅为4.8%。对比之下,流量为10、8 L/s 工况下各植被生长间距方案中,峰值流速具有23.5%~24.8%的差幅,整体上植被生长间距对流速值影响效应显著弱于入渠流量作用。从渠道治理考虑,渠内水生植被控制在低密度、低间距且簇集效应可抵抗水体冲击作用[14],则渠内输水安全性较高。
(1)入渠流量不会影响渠内水位变化特征,但渠内水位与入渠流量为正相关关系。植被生长间距为35 mm、流量为6~12 L/s工况下渠内峰值水位分布为19.9~31.3 cm;随流量梯次2 L/s变化,植被生长间距为20、35 mm 方案时,渠内峰值水位增幅分别为12.6%、16.8%。
(2)改变植被生长间距,则渠内水位变化各有差异,主要有“稳定—突增—突降—稳定”“先减后稳定”“先增后减”3 种变化,对应间距为10~15、20~30、35~40 mm,植被生长间距愈大,水位愈低。
(3)渠内流速受植被生长间距影响分为“先增后减至稳定”“全断面稳定”2 种变化特征,植被生长间距只有超过25 mm后,才会出现第二种流速变化特点。植被生长间距愈大,则流速愈高。流量8、10 L/s 工况下,植被生长间距梯次变化时,峰值流速分别平均增长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