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嘉,李英林
(吉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聚焦于实践观的角度,探讨这两者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互动与交融,能更深刻地洞察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同时也有助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潜力与价值。开展此研究将对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积极影响,推动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创造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把“实践”看作一种物质活动,是一种把人的主体性意识与对象相结合的有意识的物质活动。基本特征是:第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是人类为了满足需求而必须与外部环境进行的一种行为,是客观的。第二,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活动会给客观世界带来一定变化,使人的思维意识成为现实的存在,从而使行为具有直观现实性。第三,实践具有能动创造性。与动物的本能活动不同,人类的实践是一种由思维引导的行为,人类在实践中不但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形态,还通过自然事物来达到其自身的目的。第四,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和纽带,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后人不断在前人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将先辈所积累的人类基本力量融入自身活动中,从而增强自身实践能力。
首先,它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智慧,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好人,包括尊重他人、关心家庭、忠诚诚实等。这些价值观念帮助建立和维护社会和谐。其次,传统文化有助于维系文化认同感。通过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人们感到更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价值。此外,传统文化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中国的传统艺术,如绘画、书法、音乐和戏曲,为人们提供了欣赏和参与的机会,丰富了日常生活。最后,传统文化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它传达了许多道德规范,鼓励人们做好事、遵守规则,从而减少犯罪和不道德行为。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理是我们的根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的精神之魂。我们应该以一种科学的方法,筛选和借鉴国内传统文化和国外文化的优点,去除其中的瑕疵和虚假,使这些文化资源适应并丰富我们的当代生活和社会。[1]当今社会,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而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文化的全球化。对此,我们要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彼此交流、相互影响,也要做到了解自身,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来应对这一全球化趋势。需要保留和传承我们民族特有的传统优点,同时借鉴其他人类文明的有益之处,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广泛的发展。
(1)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历史的经验教训中,要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就要坚持中国特色,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沉淀积累,具有鲜明的中华特点。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浪潮中立足的坚实基础[2],坚持传统文化的精华、坚持民族文化的精髓,才能在这个波涛汹涌的世界民族之林中站稳脚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要以中华文化的繁荣为前提。[3]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对我们的指导地位,使我们更加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
(2)滋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其二者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长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在认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符合国情的研究创新;而“小康社会”则是邓小平在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积极改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多的民族性和普遍性,更容易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贯通,这是不可或缺的,以此滋养当代马克思主义,让其更好地在中国发展壮大。
(1)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要与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奋斗方向以及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符合。[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共同发展,是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它有助于约束中国人民的基本精神与行为准则。当前,各种冲击和诱惑给人们的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挑战,我们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注入强有力的能量。
(2)增强文化自信,坚实文化根基。中国在坚定自信方面表现出对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文化自信。这一文化自信是中国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根本基础。[5]这使我们做出坚定的选择,让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自觉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不断汇聚新的精神力量。二者结合不仅使中国拥有雄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成为现代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支柱,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与辐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丰富了我国的文化,与此同时,可以将中国精神传递给世界,也可以提高国际影响力。
(3)助推社会主义事业新发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它既要推动经济发展,又要注重精神文化发展。只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同频发展,国家才能进入现代化大国行列。同时,文化也慢慢渗透到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进行创造性转化。目前,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参与到现代化的进程中,从而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助推社会主义事业更上一层楼。
积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融合,这是文化进步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受思想和文化发展法则所驱动的。在我国,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从社会主义社会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项意义重大且艰巨的任务,其发展历程是建立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优秀的人类文明发展思想,其本体是汲取了人类社会优秀思想成果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一个是传统的内涵,一个是现代的形式,二者相适应有助于社会进步、文明发展。
首先,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及其遗产的生命力,焕发新的活力,保持新鲜和活跃的特质。这将使古老的文化根基得以焕发新生,为当代文化进步提供宝贵资源。其次,我国杰出的传统文化常常面对两个方面的挑战:保守和创新。需要珍惜和传承其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应予以保护。同时,要积极改革其中的陈旧之处,使其适应现代需要。应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历史、人民和文化的选择,辩证地看待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优势与局限性。最后,“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6]坚守唯物辩证法,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应用,同时积极继承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并汲取其他人类文明的可借鉴之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满足当代社会需求。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心聚力功能。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基础,加之广大人民的热情,能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量,更好地将更多资源要素转化为凝聚人心的实效力量,让人心聚得更齐、共识筑得更牢。
(2)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我们更有信心,更坚定地走上全球化的道路。要求在继承精华文化的同时,汲取其他国家杰出文化之长,不断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向前进步,使其从博大走向强大。我们要弄清其脉络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来引导中华文化发展,把先进的思想内容融入文化之中。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转化工作。我们要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科学施策,使之与世界的实际需求相适应。但中华优秀文化并不是一味地标榜自己的个性和自我欣赏,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只有坚持与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才能焕发出更加强大的文化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