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南坤,张 钰,周 彬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广东 深圳 51805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1]青年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后备力量,先行示范区研究生更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人才输送渠道,培育先行示范区研究生政治素养成为这一重大课题的必然要求。
政治素养的内涵分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政治行为等方面,研究生阶段正是青年生活逐步走向独立,心智逐步走向成熟,为将来承担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做好充分思想准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思想方法会影响其长久发展,也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培育先行示范区研究生政治素养,引导研究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增强理论修养,提升思想境界,使其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将自身素质发展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新时代给青年一代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思想观念及价值理念等多方面的挑战,研究生的价值信念受到国际国内等多方面的影响。着力提升研究生政治素养,方能进一步消解不良社会思潮对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使其更主动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历程,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更好地引导先行示范区研究生认同马克思主义及在其指导下建构起来的主流价值观,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增进对政治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筑牢研究生国家认同的信念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育人目标的凝练。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立德树人”阐明高等教育的首要追求是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2]。可见,当前研究生培养需要道德与才学的共同发展与进步,重中之重是培育高尚品德,使其成长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成为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专业课开展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原有的政治理论课形成合力,有力提高了研究生的政治素养,使其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大国工匠精神等方面有了提高。但是,课程思政的覆盖率尚未实现100%,各个专业课程采用的思政元素简单重复,专业课和思想政治课程各自为政缺乏统筹,也就是说,课程思政育人的“圈层效应”尚未体现。校园文化建设中,虽然通过学生党建和团建工作提高了学生党员和团员的政治素养,但对非党员非团员研究生的课外培育缺乏统一规划,难以与课内培训形成合力。
学校通过校内校史馆、博物馆、校园景观和校内文化设施等人文环境塑造并潜移默化孕育学生的政治素养,但是研究生培养涉及校内、校外的环境,将培育重点只放在校内,容易导致理论和实际脱离的“两张皮”现象。高校所处的社区、学生日常接触的网络等这些外部环境尚处于研究生政治素养培育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身处先行示范区的研究生,因为毗邻港澳和接触更多的国际化信息,对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冲击更加猛烈,需要进一步优化校内外的育人环境。
研究生政治素养培育队伍不仅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生导师,还应该包括各级校内管理者、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这些人员对研究生政治素养培育起到引导、示范作用。目前研究生政治素养培育队伍无论是在人员数量配备,还是在协同育人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依然存在缺位和层次不齐的情况,亟须强化队伍建设,构建完备的队伍体系和分工协作机制。
首先,加强“本部—深圳校区”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在具有研究生培养条件的高校中,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等高校都有办学历史悠久、育人成果显著、文化底蕴深厚的校本部支撑,这些高校应该在治学理念、大学精神、校风教风、学校符号、文化雕塑等方面充分发挥校本部的历史传统与精神内核,将其在深圳校园内予以继承和创新,使其校园文化氛围形成“本部—深圳校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的共同育人环境,增强先行示范区高校育人环境的深度,扩展育人环境的辐射范围,为先行示范区研究生政治素养提升奠定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其次,构建先行示范区高校文化建设范式。先行示范区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把握先行示范区文化建设的要义与核心,高度融合高校治学理念、文化特色、深圳区域文化、产业文化和信息化技术,建设具有先行示范区特色的校史馆、博物馆、校园景观和校内文化设施等人文环境,使先行示范区的城市精神、技术优势和各个高校精神得到完美融合,打造先行示范区高校文化建设标杆,使研究生政治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育与提升。
首先,积极拓展网络文明宣传与教育,提升先行示范区研究生网络文明素养。先行示范区互联网公司众多,网络信息和资源十分丰富,深圳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互联网企业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深圳网民十大文明行为”和《深圳共建网络文明倡议书》等宣传与教育,邀请深耕互联网领域的专家学者、网络大V、主流网络媒体及平台负责人等深入先行示范区高校开展网络文明宣传与科普讲座,各高校制定切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师生网络文明守则等规范制度,持续推进网络文明走进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课堂、主题班会、主题党日活动等,形成线上互动、线下沟通的良好风尚,积极传播正能量,使先行示范区研究生模范遵守网络文明行为成为一种常态和习惯,以提升先行示范区研究生网络文明素养来巩固提高其政治素养。其次,畅通网络表达渠道,构建和谐网络服务空间。先行示范区研究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积极追求自由、平等,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敢于表达自我观点与善于批判,网络因此成为他们表达自我感受与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先行示范区政府部门和高校应该进一步紧跟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优化网络建言献策渠道,同时拓展和完善网络诉求渠道,积极引导研究生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反映自身对于先行示范区建设发展、高校治理管理等方面的建议与意见,合理诉求自身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困境等,通过良好的网络服务空间和诉求渠道帮助研究生提升参政议政意识与合理解决自身发展的问题,将城市发展与个人成长紧密结合,促进先行示范区研究生在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法律意识、主人翁意识和实践行为等方面与国家方针政策同向同行。最后,加强网络课程思政建设,打造丰富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先行示范区网络平台众多,网络信息发达,应该紧紧围绕研究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和社会在网络空间的资源优势,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思政,精心打造研究生喜闻乐见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使其能够让研究生产生共鸣、传播“圳”声音的新媒体精品,持续引领先行示范区研究生网络素养和政治素养向前发展。
首先,加强研究生对社区的认知,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是连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纽带,良好的社区环境是居民的精神生活家园,是在精神、情感上相认同和依存、生活上互相合作、邻里关系和睦、人际关系和谐人类生活共同体。”[3]在先行示范区,为了更好地做好辖区居民生活的服务与管理,采用先进的网格化管理模式,极大地促进高校、研究生与社区的联动。高校应该密切与社区的联动,组织研究生走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敬老院、图书馆等活动,拓展先行示范区研究生对社区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发展变化和贡献服务等方面的了解与认知,增强他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其次,拓展高校与社区的交流合作,为研究生提供良好政治参与实践基地。高校与社区的联动中应该充分了解双方的需求,有力发挥双方的资源优势,可以开展邀请社区工作人员进校园活动,对研究生开展政治文明、道德、法制等方面的宣传与教育,提升政治认知;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研究生在知识、实践能力、群体人数多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社区高校联合实践基地,发动研究生参加社区理论宣传、中小学助学助教、敬老院服务、疫情防护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亲身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走入社区群众中间,真正了解民情、社情和国情,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首先,整合深圳红色资源,将“碎片化”的红色资源形成系统的“红色资源带”。深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英勇斗争的东江纵队革命精神和著名革命人物故居,又有敢闯敢试的改革开放精神和“春天故事”等历史见证红色资源点,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东江纵队北撤纪念公园、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陈郁故居、曾生故居、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莲花山公园、前海石公园等,她们像珍珠般点缀在先行示范区各个区域,彰显着先行示范区曾经的峥嵘岁月与光辉历程,应该通过充分挖掘、合理布局和突出特色,将碎片化的红色资源串联成资源带,大力推广红色旅游线路,为广大市民和研究生教育开放新的追寻红色足迹景点与教育基地。其次,开展红色专题教育。先行示范区高校应该立足区位优势与独特的红色资源特色对研究生开展红色专题教育,使红色精神与红色灵魂植根于先行示范区研究生的心灵,为研究生的政治情感与政治素养供给特区“养分”。一方面,开展红色实践教育。先行示范区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形成的“红色资源带”,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和新生开学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红色实践教育,深入了解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曾经的革命史、改革开放史等,以生动鲜活的历史遗迹、实物和影片等充分展现先辈的家国情怀和浴血奋斗精神,激发先行示范区研究生的爱国情和报国志。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充分挖掘高校红色资源优势,邀请英雄人物和知名人士等前往高校开展红色主题讲座,采用言传身教和生动的故事传播先行示范区的“革命人物”和“优秀事迹”,为研究生提供精神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使其政治认知和人文素养得到熏陶与提升。
首先,强化研究生导师职责,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学业导师与人生导师的双重身份,必须用高尚的人格魅力与扎实的学术水平激发研究生追求真善美。先行示范区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将研究生立德树人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充分利用政策和制度导向,积极引导和检查督促导师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第一责任人制度,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行为规范和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研究生取得良好成效的导师予以充分奖励和大力宣传,对于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按照要求予以惩处和开展警示教育,营造风清气正、教书育人的良好师德师风氛围,为研究生政治素养培育提供优良的育人环境与学习榜样。其次,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作用。辅导员工作内容纷繁复杂,需要丰富的知识和能力,先行示范区高校应该保证辅导员聚焦主责主业,持续积累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满足胜任岗位需求和研究生培养需求,为研究生政治素养培育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工作过程中要有量化的工作要求和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确保辅导员能够高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生活、学习问题,真正走入学生内心,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学生遇到烦恼困难时能及时针对学生的需求有策略性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和偏差行为,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生提升政治素养,做好思想引领,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实现高校育人目标。最后,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是发挥榜样力量,培养研究生自主推进政治素养提升的能力,“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研究生,他们在学期间所受的学术和科研训练,其目的都在于培养他们形成理性、严谨、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4]选树研究生身边的已经明确价值追求、确立价值目标的正面典型,并根据研究生群体在逻辑思考与行为方式上的相似性,引导优秀学生主动分享自身的成长路径,充分利用朋辈群体的正向激励作用,可以激发更多研究生主动推进自身政治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是以研究生骨干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对研究生骨干的“源头培养”和红色基因教育,优化研究生党支部建设体系,组建研究生导学团队,努力构建纵横交错、覆盖全员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高研究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