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富民助推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及实践路径

2024-05-06 23:14孙婧婧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富民共同富裕生态

孙婧婧

(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描绘2035 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时明确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和“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和生态共同富裕任重道远。开展生态富民助推共同富裕的问题和路径研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共同富裕视角下生态富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强调: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1]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以生态富民实践助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

1.共同富裕视角下生态富民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讲话中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2]共同富裕内涵包含有充分的生态概念。在确保环境宜居宜业的同时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共同富裕,生态富民是其必然选择。第一,自然环境是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替代的。”[3]良好自然环境是衡量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标准,人们进行生产生活、实现其他各方面富裕的最基本条件。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建立在生态共同富裕的基础之上。第二,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良好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4]保护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说明绿色生态不仅仅作为自然财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以转换为经济财富满足人们对物质富裕的需要。第三,绿水青山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共同富裕是14 亿多人的富裕,自然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人享有的财富。共同富裕中的生态意蕴要求坚持生态优先,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美与百姓富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2.共同富裕视角下生态富民的可能性

生态富民是指人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自然资源潜在的生产力优势,将生态资本转化为富民资本,增加资本投入创造更多生态优势,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良性互动,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富民的基本宗旨,“两山”理念是其核心理念,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的互哺是基本遵循,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其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生态富民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首先,中国优越的自然禀赋是生态富民得以可能的前提。中国资源丰富多样,不少欠发达地区都是生态高地,发展潜力巨大,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缩小收入差距具备自然条件。其次,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为生态富民奠定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领域、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都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坚实的自然基础、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持。最后,生态扶贫实践为生态富民积累丰富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意识到生态环境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改良水利以发展农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和贫困问题相继提出山区综合开发、生态扶贫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共同富裕目标下生态富民的逻辑理路

生态富民助推共同富裕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的有机融合,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的具体体现,继承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富民百年探索的历史经验,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基础上的重大抉择。

1.共同富裕目标下生态富民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生态富民得以助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理论源泉。首先,两大和解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态追求。马克思所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在“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5]基础之上。后者是以前者为前提的,没有“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人类本身的和解”就缺乏自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人类“最终都会因为自然资源的紧张和匮乏而引发冲突甚至战争”[6]。“人类与自然的和解”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生态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地位,体现了物质富裕、精神富裕、生态富裕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生态追求。其次,马克思主义含有丰富的生态经济思想。马克思认为自然是人“无机的身体”,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源泉,他在《资本论》中以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来描述人与自然界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自然界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存资料,人在从自然界获取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之后,还必须以一定的形式返还自然界。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蕴含着生态生产力思想,表明自然界与人类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是生态富民得以助推共同富裕的直接理论依据。2018 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的深刻揭示,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西方现代化模式遵循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资本逻辑,在资本逻辑的控制之下,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社会呈现出贫富两极分化的状态,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资本逻辑的逐利性也决定西方现代化进程必然带有反生态性的特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异化,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社会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趋于毁灭。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他强调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可持续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实现了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批判与超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科学地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夯实了生态富民的理论基础。

2.共同富裕目标下生态富民的历史逻辑

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党,始终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探索使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期的战争导致中国满目疮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保障了人民生产和生存的需要,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是生态富民的最初体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党中央继承并发展了前一时期的生态思想,生态环境文明重要性不断凸显。但为了谋求经济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和企业忽视了人民的生态安全需要,最终无法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富裕目标。基于对我国历史实践的延续与反思,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生态富民实践不断向前,绿水青山持续向金山银山转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扎实推进。

3.共同富裕目标下生态富民的现实逻辑

通过生态富民助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是在深刻分析我国发展现状基础上作出的判断。首先,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快速转型的现实对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提出新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7]人民群众渴望山清水秀、天蓝地绿、人与自然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经济转型是发展方式的转变,追求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生态富民是高质量发展的体现。其次,共同富裕困境要求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发展方式。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为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相对贫困问题。生态资源的普惠性为欠发达地区实现发展,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自然基础。最后,生态富民的成功经验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范例。近年来,我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不断增加、享有生态优势的欠发达地区生态富民探索效果显著、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进一步通过生态富民助推全国人民实现物质和生态的共同富裕指明可行性。

三、共同富裕目标下生态富民的现实挑战

生态富民是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但是,生态富民在助推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也出现了思想认识存在偏差、共同富裕主体参与不充分、生态富民市场发育不足和共建共享机制有待构建的问题。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知是行之始,对生态富民的错误认识会导致共同富裕效果大打折扣。第一,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对立化。受传统发展观念影响,仍有部分人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看作是非此即彼的,并在实践中呈现两种结果: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为代价保护环境。这实质上是在物质富裕与生态富裕中作取舍,无法实现全体人民全面的富裕。第二,部分城市发展忽视生态效益。实现城乡环境更加宜居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部分地区在城市发展中一味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忽视了人民的生态需要、安全需要。部分地区高喊建设生态城市的口号,却缺乏科学规划和深入思考,大搞大树进城、开山造地、人造景观、填湖填海等,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破坏性“建设”的现象。这种忽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脱离实际情况的发展是生态富民错误认识和肤浅思考的体现,无法真正实现生态共同富裕。

2.共同富裕主体参与不充分

共同富裕实现离不开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但是目前存在共同富裕主体参与不充分的问题。首先,区域不平衡制约生态富民发展。这在实践中体现为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地区往往会得到较多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持,以实现更好的发展,而基础设施薄弱,缺乏政策、资金、人才、技术支持的地区生态富民参与能力有限,富民效果不佳,实现共同富裕任重道远。其次,个体劳动素质低制约共享实现的程度。实现共同富裕要求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但我国低收入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职业技能相对缺乏,无法在生态产业中承担技术含量较高、收入也较高的工作职务,就业状况相对稳定,收入状况却没有明显改善,生态富民参与积极性下降。同时,因生态旅游发展而受惠的个体户因为自身局限性往往会为一时利益做出不利于长远发展的决定,危害自身和景区口碑。

3.生态富民市场发育不足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推进生态共富的有效路径。[8]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仍处在发展起步阶段,生态富民市场发育不足。一是生态产品可持续供给能力有待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的供给模式下难以形成“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供给能力有限;同时,由于缺乏对产品内涵的深入挖掘,一些生态产品陷入同质化困境中,生态溢价难以实现,生态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二是生态产品的交易体系有待构建。目前,我国生态产品市场缺乏成熟的交易平台和交易体系、缺乏完整产业链,社会参与不活跃问题凸显。同时,由于一系列制度和技术的约束,我国生态富民市场面临确权难、度量难、评估难、交易难、贷款难等问题,无法明确权利主体、生态产品核算标准不统一、产品定价无法得到大众认可使得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难以进行。

4.共建共享机制有待提高

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发展过程[9],共建即共享,共享通过共建实现。生态富民就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共建美好家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的方式。共同富裕实现离不开共建共享机制保障。首先,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我国部分地区发展存在破坏自然环境,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与生态富民理念背道而驰。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在生态补偿方面面临积极性不高、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监督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其次,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加强。个体能力和区域资源禀赋之间的差异造就不同群体的话语权不同,相对弱势群体的参与能力有限,话语权较弱甚至丧失,在生态富民实践中充当边缘角色,在利益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富民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参与积极性随之下降。

四、生态富民助推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

1.坚持正确思想引领,形成全民共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百年来实践成就和宝贵经验提炼升华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为推进生态富民、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根本指引。首先,正确认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水青山的基础性地位,吸收借鉴先行示范区经验,在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的双向转换中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和生态的双重富裕。其次,深刻认识生态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富民不仅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物质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还是保障全体人民实现生态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将城市建设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实现全体人民生态共同富裕。

2.增强人民参与能力,推进全民共建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何缩小贫富差距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但是基于发展能力不同产生的生态富民参与不充分问题会拉大贫富差距,一定程度上阻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首先,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发展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要求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要素从发达地区流入欠发达地区,为相对贫困地区生态富民实践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将生态富民带来的富裕效应辐射到周边地区,带动更大范围的生态富民发展,达到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其次,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劳动收入偏低是收入分配差距偏大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10]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收入、使劳动者充分参与企业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措施。共同富裕不等于劫富济贫,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建立劳动者教育长效机制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有助于避免人民形成“等靠要”不良习惯,实现人人参与,形成“自下而上”的生态富民内生动力,富民效应健康可持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完善生态富民市场,促进全民共享

生态产品市场化是生态产品实现其价值的有效途径,是生态效益持续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富民效应得以惠及全体人民、助推共同富裕实现的关键。第一,完善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体系,增强优质生态产品可持续供给能力。优美生态环境是生态产品可持续供给的根基,要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维护好绿色发展的根基;生态发展要厚植地方特色,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深入挖掘地方特有的文化历史底蕴,打造优质品牌,实现生态溢价,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生态产品供给中的作用,建立市场化供给机制,推动多元化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第二,构建生态产品交易体系。清晰界定生态产权、明确供求主体、统一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是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的前提,实现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要解决生态产品分类、计量、监测、核算、评估等方面的制度技术困境。不断强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统一核算方法和核算标准、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体系,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搭建稳健透明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构建统一的生态产品交易市场,激发社会参与活力。

4.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共同富裕

生态富民助推共同富裕实现离不开体制机制保障。完善共建共享机制,一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要加强生态立法,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提升绿色发展的稳定性;要健全生态补偿协调机制,实现区域生态补偿的长效性;建立完善的监督问责机制,确保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合理运用和政策落实;要完善生态富民市场机制,转输血式保护补偿为造血式保护补偿,增强生态富民内生动力。二要构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是生态富民的基本要求,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有力抓手。建立合理、高效、便捷的利益分享渠道,建立健全利益调节长效机制,有诉求早沟通,有问题早解决,形成利益共识,增强人们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猜你喜欢
富民共同富裕生态
共同富裕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富民,幸福如花绽放
“生态养生”娱晚年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振兴志 三代百姓“奋斗史”——思想始终“钉”在治穷富民